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梅兰芳京剧团访问日本 1955年以后,中日民间文化交流逐渐频繁起来。这一年10月5日,日本传统戏剧歌舞伎第一次在北京舞台上演出,那酷似京剧的艺术形式、扣人心弦的故事情节吸引了中国的广大观众。日本的演出团是由歌舞伎座董事、大博剧场经理松尾国三和歌舞伎名演员市川猿之助牢领的。作为歌舞伎来华演出的回访,应《朝日新闻》社和日中友好协会的邀请,我国在1956年5月27日派出优秀京剧艺术大师梅兰芳率领的京剧代表团(一行85人)访问日本。京剧团第一副团长是  相似文献   

2.
正八代目坂东三津五郎是日本最为著名的歌舞伎艺人之一。他出生于1906年,年纪很小就开始在歌舞伎剧院演出。他极具表演天赋,日本政府在1973年授予他"人间国宝"的称号。这个荣誉由日本政府文部科学省颁发,能获此殊荣者寥寥无几。例如,目前只有10位在世的歌舞伎艺人被认定为"人间国宝"。1975年1月15日星期三,坂东在京都,第二天他有  相似文献   

3.
从《忠臣藏》想起黄遵宪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不久前,日本政府派遣的歌舞伎访华使节团在北京演出了歌舞伎传统剧目《忠臣藏》。这出描写日本元禄时代四十七位壮士不畏强暴、勇于抗争,失败后全体剖腹的悲壮故事,对今天的观众来说,也许是很陌生的了。但是,早在近一百年前,晚清诗人黄遵宪对这一壮烈的故事已经作过详细的介绍。他写了一首题为《赤穗四十七义士歌》的长  相似文献   

4.
陈杜梨 《世界博览》2012,(17):48-49
正从"真由美"到苍井空日本女星成了中国人认识日本的一扇窗口,也成了中国人自我欲望的投影。1997年3月,日本学者沟口雄三到北京日本学研究中心任主任。他首先注意到一个现象——"在中国知识界,日本文化的地位比我们日本人想象的还要低"。沟口雄三发现,大多数日本高中生、大学生至少都能举出二三部中国古典作品的名称来,如《三国志》、《水浒传》等。而中国的高中生、大学生则很少有人知道日本有一部世界上最早的长篇小说《源氏物语》。"高傲的中国知识分子注意力依然是集中在欧美,对周围的亚洲诸国无暇顾及。"沟口如是说。那么中日民间的文化交流又如何呢?"歌舞伎"、"落语"、"浮世绘"、茶道、花道、书道能让欧美人感到异国情趣,中国人恐怕不能完全接受。歌舞伎会让中国人联想到京剧,落语会让人联想到单口相声,浮世绘和国画也有相通之处,至于茶道、花道、书法则至多不过被看成是对中国的模仿。对具有文化宗主国意识的中国人来说,日本的古代文化只不过是中国古代文化的一个分支而已。沟口没有想到,日本的现代影视剧反而在中国民间广泛传播。日本女星成了中国人认识日本的一扇窗口,也成了中国人自我欲望的投影。  相似文献   

5.
自《春秋》中出现有关赵氏家族的记载,“赵氏孤儿”的故事历经无数文人、艺人的改编和演绎,迄今已有多个版本。日本净琉璃歌舞伎《菅原传授手习鉴》在很大程度上借鉴了中国“赵氏孤儿”故事的题材,吸收了中日两国中有关“赵氏孤儿”历史典籍的精华,并受到日本本土文化的影响。《赵氏孤儿》在欧洲的传播也对日本产生了一定的间接影响。近年来,《赵氏孤儿》这部传统戏剧及其故事也逐步通过影视、网络等多种手段继续传往日本。  相似文献   

6.
1985年,东京新落成一个大型体育馆——住田相扑馆。在开馆庆祝仪式上,演出的不是相扑,也不是歌舞伎等传统日本技艺,而是贝多芬的《第九交响曲》。在演出的70多分钟的时间里,5000多名来自日本各地的歌手的歌声与乐曲声汇合在一起,气势恢宏,响彻大厅,巨大的穹顶都随之微微震动起来。演出获得了日本公众的极大好评。此后《第九交响曲》便成为住田相扑馆的保留节目。  相似文献   

7.
一位韩国舞蹈家说,她每次表演到和谐、顺畅的境界时,正是她感到自己这个小宇宙与大宇宙、大自然和谐相融的时候,也是她舞得最酣畅淋漓的时刻。日本歌舞伎权威郡司正胜先生在《舞蹈美学》中说:“西方舞蹈多双臂高举向上飞扬,寻找苍穹无限的空间,而东方舞蹈则脚踏实地,亲近大地母  相似文献   

8.
《世界博览》2010,(12):12-12
去年,有100万中国人到日本旅游,他们获得签证的标准是“年收入25万人民币以上”,中国游客多数只参加东京到大阪区间5~6天的“弹丸旅行”。他们应该是富裕人群,但他们的旅行花费——包括机票和住宿费在内——才区区5000元(约65000日元)左右,为什么这么廉价?在日本歌舞伎町开中餐馆的李小牧有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9.
王巍 《世界博览》2010,(15):60-61
到东京旅游不一定非得去新宿和歌舞伎町,宫崎骏美术馆是喧嚣而时尚的大都会中一处幽静的所在,最适合童心未泯的人编织梦境,比迪士尼乐园更具童话色彩。  相似文献   

10.
汉魏大曲和隋唐大曲,是中国古代音乐史歌舞伎乐时期的代表性音乐形式。但是两者却由于不同的文化背景条件,从而在曲体结构、乐曲来源、内容、表现、使用乐器与乐律等各个方面呈现出相当的差异性。依据文献所记载汉魏、隋唐大曲的结构,分析两者之间存在的差异性,揭示造成这种差异性的原因,从而表明两者之间并非通常所认为的一脉相承的继承关系。  相似文献   

11.
周莹  罗朋朋 《西藏大学学报》2013,(6):180-183,189
“情圣”杜甫辗转一生,其诗歌中描绘了广阔的社会生活,其人其诗又分别被称为“诗圣”、“诗史”。杜甫对各阶层女性的丰富描绘与深刻展现,构成了其诗歌成就的重要组成部分,诗中的女性亲人、女性歌舞伎、上层女性以及苦难的乡村女性形象丰满真实。其进步的爱情观、女性观,亦玉成了其高尚的人格,至今仍然值得我们敬仰。  相似文献   

12.
采用文献资料法、归纳分析法,探讨了徽州戏曲中的体育元素;研究显示:徽州戏曲在其形成、发展与完善过程中融入了大量的体育元素。体育元素作为徽州戏曲的重要组成内容之一,它形成了徽戏独特的舞台艺术特色,表现了徽戏独特的剧情要求,发展与完善了徽州戏曲。徽戏中包含典型的体育元素有:角色行当中的体育元素,武打技巧表演中的体育元素,歌舞伎艺中的体育元素。  相似文献   

13.
《世界知识》2020,(9):76-76
2020年4月11日,中国社科院日本研究所、南开大学日本研究院、复旦大学日本研究中心、天津社科院日本研究所、河北大学日本研究所、辽宁大学日本研究所、东北师范大学日本研究所等国内七所日本研究机构共同举办"新冠疫情冲击与新时代中日关系构建"学术研讨会,会议以网上视频形式进行。中国社科院日本研究所所长杨伯江做了"疫情影响评估及‘后新冠’阶段形势展望"的基调报告。复旦大学日本研究中心主任胡令远、中国社科院日本研究所副所长吴怀中、天津社科院日本研究所所长田香兰、东北师范大学日本研究所  相似文献   

14.
<正>《日本蓝皮书(2015)》全称《日本蓝皮书:日本研究报告(2015)》,是中国社科院日本研究所研究人员的年度研究成果,由中华日本学会、中国社科院日本研究所和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合作推出。2015年5月13日,《日本蓝皮书(2015)》发布会暨日本形势研讨会在京举行。蓝皮书主编、中国社科院日本研究所所长李薇、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副总编,以及中国社科院科研局领导、蓝皮书作者代表在会上发言,并回答了记者的提问。来自京津地区的政府部门、研究院所和高校的日本研究机构学者代表以及媒体记者等50余人与会。  相似文献   

15.
本文从日本的社会文化和历史传统出发,对日本文化的多个侧面进行了分析和阐述,认真研究了日本文化的特点,具体从日本文化的吸收性和独立性、日本文化崇尚团体的意识、日本文化强烈的不安定感、日本文化的缩小意识及日本文化的侵蚀性等几个方面进行了论述,从而为进一步了解和认识日本文化起到一定的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6.
通过学习日语,了解日本文化中的“和”精神。日本的这种“以和为贵”的理念,是日本精神的重要精髓,是日本人生活、人际交往的重要原则。“以和为贵”的精神成因与日本的岛国特征和自然环境有密切的联系。了解日本社会,了解日本文化,对了解日本人的心理、顺利地进行中日文化交流都是十分有利的。  相似文献   

17.
文化播报     
《世界知识》2020,(9):76-79
“新冠疫情冲击与新时代中日关系构建”学术研讨会举办2020年4月11日,中国社科院日本研究所、南开大学日本研究院、复旦大学日本研究中心、天津社科院日本研究所、河北大学日本研究所、辽宁大学日本研究所、东北师范大学日本研究所等国内七所日本研究机构共同举办"新冠疫情冲击与新时代中日关系构建"学术研讨会,会议以网上视频形式进行。中国社科院日本研究所所长杨伯江做了"疫情影响评估及‘后新冠’阶段形势展望"的基调报告。  相似文献   

18.
文化播报     
《世界知识》2020,(22):76-77
《日本蓝皮书:日本研究报告(2020)》发布2020年10月15日,中华日本学会,中国社会科学院日本研究所与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共同举办《日本蓝皮书:日本研究报告(2020)》发布会及日本形势研讨会。包括本书各章节作者在内的来自北京、天津、辽宁等地日本研究机构的学者,分别介绍了该书内容并对当前日本形势进行了研讨。  相似文献   

19.
张凤波 《科技潮》2002,(8):53-54
人事管理至少涉及到以下几个方面:采用、培养、考核、晋升、奖励、处分等。日本企业在人事管理方面积累了不少独到的经验,通常认为日本是一个企业社会,即日本企业和日本社会的主流习惯、主流文化已经完全熔接为一体,不能脱离日本的社会和文化背景来研究日本企业的人事管理。  相似文献   

20.
江户幕府严禁日本人出国,偷渡出国者死罪,因此形成了清朝商船定期开往日本进行贸易的特殊时期。本文以清朝商船为媒介,通过研究日本人接触中国商人、汉文书籍的受容、僧侣的东渡、日本漂流民,发现日本虽然处于锁国时期,却没锁住日本人了解中国、学习中国的热情,日本在吸收中国文化方面一直显示出积极主动的态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