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几位挪威科学家发表了一篇不同寻常的研究报告,声称出生在太阳活动宁静期的人类要比太阳活动高峰期出生的人类平均多活5年之久.该研究团队将挪威1676-1878年出生的人口统计数据与同时期观察太阳活动得到的相关数据叠加起来,得到了这一结论.  相似文献   

2.
同一家园中的人与机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当人们欢呼信息时代给人类带来了更便利的同时,也使人产生了对智能化机器高度发展的恐惧。实际上,机器的发民是人类自身的发展,机器具有智能使得人与机器、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更加紧密,人类与机器构成的整合体共同存在于同一个地球。但人类也必须认识到。人类自身的善意是造就一个和谐的人机世界的希望所在,人类应该善待机器,同时也善待了自身。  相似文献   

3.
20世纪中叶,工业遗产开始受到社会关注.几乎在同一时期,电子工业进入高速发展阶段,其技术更迭远比人类世代更迭迅速,因此,对于其是否构成文化遗产,不应以传统的"完成人类代际传递"作为衡量的必要条件.显示工业是我国电子工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发展进程有其独特性和代表性,从科技史和文化遗产的角度研究这一进程具有重要意义.文章选...  相似文献   

4.
陨石撞击导致猛犸象灭绝的假说认为,一颗来自太空的陨石在末次冰河期撞击了地球,导致了一段气候急剧变化的时期.但近日的一项研究称,真猛犸象以及其他一些冰河期巨兽的灭绝,可能并非由小行星或彗星撞击地球所引起.来自伦敦大学学院和加州大学的考古学家们,在对该假说的关键证据进行了分析后提出质疑.这些考古学家们发现,那些原本被认为是撞击爆炸形成的岩石和土壤熔滴,实际上是人类的生火活动产生的.  相似文献   

5.
从现已发现的史前科技文明判断, 史前人类曾具有极高的科技水平,许多技术甚至连我们现代人类也无法达到,然而它们是远古时期的产物。史前人类对地理和天文知识的认识也可媲美我们现代人类的水平。 20亿年前的核反应堆  相似文献   

6.
2001年7月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发布了<2001年人类发展报告>,这是自1990年首次发布该项报告以来的第12期.本期<人类发展报告>如同以往的"报告"一样,以全人类发展为阐述对象,通过人类发展指数(HDI)对各国人类发展的相对水平进行比较.该年度中国的HDI在162个国家中排名第87位,居世界中等水平.  相似文献   

7.
生态人类学是从文化视角研究人类与生态环境之间关系的科学。因此,基于生态人类学视角研究技术的文化属性,实际上就是把技术作为生态环境与人类社会的文化纽带加以探究。从这个意义上审视,技术结构是自然信息与社会文化负载的,技术功能是自然信息与社会文化节制的,技术应用是对自然信息与社会文化的调适,技术对象具有反馈自然信息与社会文化的机制。  相似文献   

8.
一项新的研究,揭示了我们的大脑是如何整合概念,进而使我们能够组织、理解这个世界。该研究发表在《神经元》杂志上的。它通过行为和神经成像技术,阐释了概念知识是如何在人类大脑中成像并指导人类做出决定。人类智慧的一个很重要的特征,就是能够运用从前的知识解决新环境下的问题。这是通过运用概念而实现的。概念是从多种看似不同而实际上互相关联的实体当中提炼出相同的本质而得出的相同本质。  相似文献   

9.
正如只要有人类存在就有争论存在一样,只要有学术存在也就有学术争论存在.欧洲在古希腊时期、文艺复兴时期乃至现代都产生过许多学术争论,中国在春秋战国时期、"五四"运动时期乃至改革开放时期也都产生过许多学术争论.争论是催生人类智慧的重要动因之一,学术争论是促进学术发展的重要动因之一,更是新理论、新思想的发源地或生长点,它们推动人类对未知世界的探寻和对真理的追求,促动人类文明的不断进步和社会的不断发展.这正如毛泽东同志所说,"在辩论中间,我们……就会懂得解决问题的方法.各种不同意见辩论的结果,就能使真理发展."(<毛泽东选集>第五卷,人民出版社,1977年版第415-416页).  相似文献   

10.
生态学马克思主义和建设性后现代主义是产生并发展于20世纪后半期的两大思想流派。在人与自然关系问题上,生态学马克思主义坚持以人为分析尺度的人类中心主义,认为自然的价值在于满足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需要;建设性后现代主义批判人类中心主义,倡导人与自然的等同性,认为人与自然存在的价值在于在生态系统中所发挥的功能。二者分歧在于,走进人类中心主义与走出人类中心主义、现代主义与后现代主义、方法论的西方二元论与东方单元论。他们都仍执著于人类、自然组成的对象世界,而未意识到所有对象世界都是意识人类在特定的历史时期,如此这般显现、设定、建构、生产和创造出来的,都不可避免具有历史局限性。因而,意识人类应根据现有的实践认识水平,认真地去修正、完善已被显现、设定、建构出来的人与自然的关系,不断地去显现、设定、建构新的人与自然的关系,切不可将任何一种人与自然的关系绝对化、固定化、模式化。  相似文献   

11.
知识与知识经济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针对目前把“知识经济”的探讨似乎变成了“经济知识”的研究这一弊端,反“知识经济”放在人类知识的广阔背景中加以认识。本文认为,知识具有过程的整体性和互变互动的发展性,它是在排除错误中获得真理,在知识的发展中改变对象,在知识经济时代,这些都是不可缺少的,并表现得更为明显的特点,因为知识经济是人类知识充分物化过程的展现时期。  相似文献   

12.
《中国基础科学》2008,10(5):40-43
肿瘤是影响人类生命健康最严重的疾病之一,对肿瘤发病机理、诊断、治疗与预防的研究不仅是医药学研究的前沿科学问题,更是人类健康的迫切需求。973计划对肿瘤研究进行了重点支持,以期阐明肿瘤发病的分子生物学机理,完善和发展预防与治疗的新思路、新方案。10年来,我国肿瘤研究的整体水平有明显的提高,在癌前病变发展成早期癌的分子机理和肿瘤侵袭性生长靶向治疗研究等方面取得了较好的进展。  相似文献   

13.
科学作为关于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类思维本质和规律性的知识体系,是人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工具,与人的生存和发展的内在本性有着密切的联系.科学播撒着人性的关怀,蕴涵着道德的理性,古往今来,人们一直关注着科学的伦理本质.知识就是道德,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的这句名言,至今仍有深刻的启迪意义.资产阶级上升时期,思想家们对科学更是颂扬备至:"科学的这种改善人类的物质条件的力量,除了本身的纯属世俗的价值外,在耶稣基督的救世福音的教义看来,是一种善的力量."  相似文献   

14.
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与能源的开发和利用水平密切相关,每一次新型能源的开发和利用都使人类经济的发展产生一次飞跃。在进入21世纪的今天,世界能源结构也正在孕育着重大的转变,即由矿物能源系统向以可再生能源为基础的可持续能源系统转变。所谓可再生能源就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与人类共存的能源。它包括太阳能、风能、生物质能、地热能、海洋能等。在这众多的可再生能源中,目前发展最快、商业化程度最高、经济上最适用的,当数风力发电。  相似文献   

15.
中国法律自1905年清末变法至今,尚未形成一套精准而专业化的法律表意系统,但是正在形成,而且大致形成,因此已经具备法律术语规范化研究的基础。研究法律术语的规范化,实际上是研究汉语文明的法律表意系统,促进这一表意系统的专业性与表现力。在法律制度与学科理论发展过程中,法律术语的混乱是一种不可避免的现象,但是我们应该正视问题并审慎分析其原因,并加以解决。  相似文献   

16.
由加拿大温尼伯大学古人类学家米里亚娜·洛克桑迪可博士领导的一个国际研究小组宣布,人类祖先的一个新人种被命名为"博多人"(Homo Bodoensis).这个人种生活在大约50万年前的中更新世时期的非洲,可能是现代人的直系祖先,或有助于解开全球范围内人类谱系的联系问题.相关论文发表在近日的《进化人类学》杂志上. 尽管现代人,即智人是唯一幸存的人类血统,但其他人种也曾在地球上出现.在这项新研究中,研究人员分析了大约77.4万至12.9万年前(曾经被称为更新世中期,现在更名为Chibanian)的人类化石.先前研究表明,智人在这一时期出现在非洲,而尼安德特人则出现在欧亚大陆.然而,人们对人类进化的这一关键章节的大部分内容仍然知之甚少——古人类学家称之为"中间的混乱".  相似文献   

17.
正机器真的可以通过"学习"来取代人类的工作吗?实际上,优秀的译文应该具有灵活性和创造性,寄望于通过"大数据统计"路线来推进机器翻译的想法是不能的,因为这种翻译过程不包括对语句内容及其所属的言语行为的理解,这一重大缺陷也不能通过对该技术的改进而克服。例如,最近谷歌汉译英改用了神经网络技术,但是,尽管译文质量比以前的技术要好很多,可离人的翻译水平还差得很远。在此基础上,专家们对机器翻译的前景给出了  相似文献   

18.
马克思、恩格斯具有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思想,而且批判了资本主义生产对自然界不友好的态度,但是他们还没有预见到生态问题在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将具有的极端重要性。当今时代的发展要求把自然资源有限性的原则加入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以标志人类社会进入了生产力发展水平达到地球生态系统承载极限的阶段,这使人类面临着进行与社会主义—共产主义革命相交的可持续发展革命的任务。我国当前的对策应是确定适度发展的经济目标,同时在利用市场经济有利于发展社会生产力的优点的同时,限制其在环境保护方面的缺点。  相似文献   

19.
以GPT为标志的新一代人工智能技术日益逼近人类智能,使得人类不得不重新思考这两者之间的关系。当代人工智能的进步不仅体现为算法上的革命性突破,而且带动了智能技术产品的革命。人工智能已经成为技术驱动的现实产品,GPT-5引发了人们对AGI的最大关注,强人工智能似乎正在走向科技发展的前沿。这一革命性变化让人类智能的性质和特征变成了引人瞩目的话题。当今人类对智能和意识的探究,体现为人类智能与人工智能的双向互动:以模拟的数字化过程再现人类智能,这是人工智能技术出现的动因;而人工智能技术的每一进步,都是对重新认识人类智能的一次挑战。从对人类智能的模拟到对人类意识的重建,这是人工智能技术需要走过的历程。  相似文献   

20.
正心理学家们发现,人类社会之所以能够发展,其背后的秘密或许就在于人类相互之间模仿的能力。模仿是驱动人类文化以及社会习俗的基本动力,心理学家们研究发现,动物世界中的物种却似乎并不具备类似的能力。这是在近期进行的一项对比实验中被发现的。两个参照实验组分别由低于5岁的人类幼儿和倭黑猩猩构成,后者与人类之间存在极强的进化亲缘关系。英国伯明翰大学和杜伦大学的研究人员希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