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19 毫秒
1.
以<论语>为素材,全面分析孔子的"君子儒"之教.其中包括"君子"之辨、致君子之道和君子真伪之辨.对这些问题的分辨可以说明孔子之教与苏格拉底之教的区别.  相似文献   

2.
君子人格是儒家思想所追求的一种理想人格,也是当代社会发展所推崇的较高精神境界。形成君子人格,就需要学习儒家君子思想的日常生活伦理,它是一套对君子的日常价值观、日常行为、日常习惯加以总结概括符合社会发展的伦理观念。构建儒家君子思想日常生活伦理,从修身之道、交友之道入手,融合"五常""中庸""和合"价值观念,探讨对新时代社会发展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3.
言出乎身,加乎民;行发乎迩,见乎远。言行,君子之枢机。枢机之发,荣辱之主也。言行,君子之所以动天地也,可不慎乎!承接上文,这几句继续论述言行问题。先从字面看这几句的意思,直译过来:言语从自身出发,影响的是民众;行为是从身边开始的,影响显现在远处。言行,是君子把握的关键。关键一动,主导荣耀或是耻辱。言行,是君子感天动地的凭借,可以不谨慎吗?  相似文献   

4.
"同人,先号而后笑。"子曰:"君子之道,或出或处,或默或语,二人同心,其利断金,同心之言,其臭如兰。"在此前几期中,我们解读了圣人对言行问题的阐述,从而知晓了在天道与人道的统一和转化过程中,对一言一行的深刻认识才是君子把握关键的基础。我的体会是,这其中也深含《易经》的本义,即一言一行看似容易,却会影响甚至  相似文献   

5.
君子人格是中华民族崇敬和追求的理想人格,是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和深层的文化基因。以自强不息、厚德载物为基本内涵分析君子人格,则君子人格既具有大地般广博深厚之德,也具有天宇般刚毅强健之能。德能互补、仁智双彰是君子人格"圆满俱足"的完整结构。明晰并追求以自强不息、厚德载物为基本内涵的君子人格,有利于培养人的健全人格,有利于继承弘扬民族精神,有利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相似文献   

6.
文化     
小易 《科技智囊》2008,(10):81-81
言出乎身,加乎民;行发乎迩,见乎远。言行,君子之枢机。枢机之发,荣辱之主也。言行,君子之所以动天地也,可不慎乎!  相似文献   

7.
高等教育中君子文化的缺失与淡化已经严重阻碍了"立德树人"这一文化育人功能,成为大学生道德素质下滑的重要因素。在当今形势下,高校教师有责任有义务把培育学生"君子之风"作为德育工作的落脚点,自觉修身,强化自身君子文化养成,传承君子文化,培养大学生君子人格。  相似文献   

8.
君子是孔子在《论语》中树立的理想的人格典型。孔子对“君子”这个概念的含义做了重大的修正。他认为,君子是求“道”,学以致其道的人。由于仁道很难直接把握,但礼乐、忠恕之道与仁道有极大的关联,因此,君子是通过克己复礼,掌握礼乐和忠恕之道来达到“道”的人。最后,求道有得——“德”——就成为了真正的君子,所以君子最主要就是指有德之人。这样的得道君子是符合道、与道为一、以身体道的人。在孔子看来,这才是获得了人之为人之本质的真正的人,真正的存在。所以,“君子”在孔子这里已经被赋予了存在论、本体论的意义。孔子的“君子”思想是他整个思想体系的理论前提。  相似文献   

9.
王夫之在《周易外传》中对《否》卦的阐发集中在三个方面,其中都蕴含了他对时代的深刻洞察和关切。其一是指出否的局面的形成,在于乾逼迫坤太甚,导致坤乘虚而入窃居上位;以此告诫君子应恰当地任用小人,使其各得所安,不宜一概排斥而最终招致祸患。其二在于指出小人干犯君子,必先谄媚而亲近之,因此告诫君子应警惕小人之柔媚亲己,以遏制其侵上之势。其三在于提出君子居否之世,应俭德避难,吝仁屈义以保全大道,以待否极泰来之时。  相似文献   

10.
王船山的正学之道、文化创新之道与内圣外王之道是紧密相关联的,这与王船山的君子精神是一致的,学问与精神融为一体。王船山的君子精神体现为用得其宜、君子天人相合之道促其正学与开新、正学与开新凸显了文化自觉创新意识,正因如此,才使王船山学术造诣广大至深,成为一代学术思想家。  相似文献   

11.
小易 《科技智囊》2009,(6):69-69
子曰:“作《易》者,其知盗乎?《易》曰‘负且秉,致寇至。’负也者,小人之事也。秉也者,君子之器也。小人而秉君子之器,盗思夺之矣。”  相似文献   

12.
正子日:"君子安其身而后动,易其心刚后语,定其交而后求。君子修此三者,故全也。危以动,则民不与也。惧以语,则民不应也。无交而求,则民不与也。莫之与,则伤之者至矣。《易》日:‘莫益之,或击之。立心勿恒,凶。""这句话的原意是:孔子说:"君子必先安定其身,然后才可以有所作为;平易其心、心平气和,然后才可以说话;先以诚信待人,建立信誉,与人确定交情之后,才可以对人有所要求。君子能修养到这三种德行,才能全面。做人做事全始全终,且能与人和睦相处,无所偏失。身处危难,思虑不周全,而做出冒险  相似文献   

13.
先秦时期,"君子"被孔子赋予道德方面的含义,并成为先秦儒家理想人格的表征。结合《中庸》所论"慎独"、贵"诚"、"时中"等思想,正可一窥先秦儒家所倡导的君子之道。作为先秦儒家道德学说中的一个核心问题,君子之道对中华民族的人格价值取向影响深远。  相似文献   

14.
"君子"人格美在"中正刚健,文质彬彬"的气质和风度,表现为坚定的志向、坦荡的心胸、温文尔雅的言谈举止."君子"人格的美学特质是:"自得"和"内涵之美".在今天重提人格美,再论"君子"之风,有助于社会个体安身立命,缓解竞争带来的社会紧张,有利于法制社会、和谐社会的建构.  相似文献   

15.
朋党是我国封建社会里统治阶级中的一些官僚政治集团.按照欧阳修的说法,有君子之朋与小人之朋的区分.即所谓“大凡君子与君子,以同道为朋:小人与小人.以同利为朋.”在我国封建社会史上,朋党不仅“自古有之”.而且可以说历朝都有,史不绝书.举其大者,如秦有赵高之党.汉有党锢之禁.唐有牛李党争,宋有蜀、洛、朔之党.明有东林和阉党.清朝在其前期的“康乾盛世”时,也出现过鳌拜之党、明珠  相似文献   

16.
"君子"与"小人",是中国传统人品观的重要范畴,其内涵主要包括身份地位之贵贱、器量识见之广狭、道德品质之高下以及形象做派之雅俗等四个层面。晚近学者曾对其有过不同程度的误读。正确地理解经典中"君子"与"小人"的内涵,有助于对中国古代经典的解读。  相似文献   

17.
"君子"是孔子心中的理想人物,他拥有高尚的人格、广博的学识和讲究仁义的立身处世之道.在记录孔子言行的《论语》中,有八十四章涉及到"君子"应当如何为人、处事、交友和为学.这些内容至今仍然积极或消极地影响着人们的思想和行为方式,而充分发掘和利用其中的积极成分,对目前我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
《诗经·秦风》的第一篇是《车邻》,第一章四句,而后二章各六句,似残篇。移录现存全诗如下:有车邻邻,有马白颠。未见君子,寺人之令。阪有漆,隰有栗。既见君子,并坐鼓瑟。今者不乐,逝者其耋。阪有桑,隰有杨。既见君子,并坐鼓簧。今者不乐,逝者其亡。《国风》一百六十篇中,大多数属于两章或三章的叠咏体,即各章的句数相等,有相同或相似的句子。其中各章句数不等者共九篇,据笔者考证,都是由脱简、错简或传抄失误造成的。在《诗经》中,“未见君子”和“既见君子”属于常用诗句,其使用情况可分为三种类型。  相似文献   

19.
陈饴媛 《科技信息》2009,(20):I0106-I0106
《论语》中“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和“父母唯其疾之忧”两句的释义历来争论较多。“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理解为“君子不敦重就不威严,学习了就不会鄙陋”更为合适。“父母唯其疾之忧”应理解为“(孝就是)子女只担心、忧虑父母的疾病”。  相似文献   

20.
羽扇纶巾,舌战群儒,这历来是谋士或辩士们的传统形象,议员的前身就是元老院中的长老们,属于文官,与谋士和辩士共同遵守“君子动口不动手”的法则。然而,进入21世纪以来,许多国家或地区居然置“法则”于不顾,在议会里或大耍流氓,或出手伤人,他们的脾气如此之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