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生代白垩纪后期飞翔在美国堪萨斯州海岸附近的夜翼龙。它们属于翼手龙类,最明显的特征是头上那高高支起的“长角”。翼龙繁荣在恐龙时代,也随着恐龙的灭绝而消失。  相似文献   

2.
扬子鳄附肢的形态发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在31例扬子鳄胚胎中观察了附肢的形态发生过程,并与密河鳄附肢的形态发生过程进行和讨论,孵化每天 ,前、后肢芽形成处的组织略隆起;第8天时,前、后肢芽突出呈乳状。前、后肢芽分别在16、20天出现近轴部与远轴部结构的区分。前肢掌面和后肢 反在第16-24天中形成,第24-32天中指间裂逐渐形成。  相似文献   

3.
扬子鳄胚胎十二指肠的组织发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观察了18例不同时间扬子鳄胚胎十二指肠的组织发生过程。孵化第10天十二指肠出现形态分化。16天,上皮细胞增殖为3 ̄4层,.肠腔扩大.30天,上皮局部出现突起,多具2层细胞。34天,间充质已分化为固有膜、粘膜下层、环行肌层及纵行肌层,环行肌层较厚,平均约为28μm。40天,上皮为单层柱状,纹状缘明显,开始出现原始小肠腺。52天,杯状细胞较多。62天,各层结构与成体时相似;扫描电镜下观察,绒毛为指  相似文献   

4.
扬子鳄胚胎味蕾发生的初步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4例不同时期的扬子鳄胚胎中观察了味蕾的形态发生及细胞分化过程。孵化至第48天,部分舌乳头上皮的基部出现味蕾原基。第52天味蕾体积增大,细胞数量显著增多。第56天部分味蕾出现味孔,味蕾细胞出现基细胞、支持细胞和味觉细胞的分化。第62天味蕾的味孔均形成,部分味孔扩大,味毛增多并伸出味孔外。味觉细胞在分化过程中,其细胞核内的异染色质及细胞质中的线粒体均逐渐增多。  相似文献   

5.
扬子鳄消化系统发育的形态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近年来扬子鳄消化道和消化腺的胚胎发育、形态结构及有关功能的研究进行了综述,获得如下一些结论:(1)在胚前发育中,消化道壁的分层具特定的时空顺序,即按照粘膜上皮和固有膜、粘膜下层和环肌层、斜肌或(和)纵肌层的先后次序出现.消化道上皮细胞的特征及其在个体发育中复杂的演变过程可能与其进化历程、消化道的伸长和胚后期食性有关.(2)扬子鳄消化道接受植物性神经--胆碱能纤维的支配,同时本身具有多种内分泌细胞,参与消化活动的调节.(3)扬子鳄舌腺被认为具有泌盐和分泌粘液两种作用,在胚前和胚后期均发现有大型和小型两种舌腺的存在.(4)扬子鳄肝脏由早期胚胎前肠门边缘内陷的内胚层上皮和脏壁中胚层组织共同发育形成.发现胚胎期肝细胞在孵育第30天(约29℃孵育温度)已具备糖类和脂类等物质代谢机能.胚后期肝细胞中脂滴数量比胚前期显著减少.(5)扬子鳄胰腺属于由低等向高等进化的原始类型.在胚前和胚后期,胰腺内分泌细胞大多数分散分布,少数成群分布,未能检测出胰岛素分泌阳性细胞(B细胞) ,这有待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6.
采用超薄层凝胶等电聚焦法对扬子鳄不同组织进行了过氧化物酶同工酶的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同一个体不同组织的同工酶谱带不相同,存在组织特异性;不同性别个体的同一组织的同工酶无明显差异,自然野生种和人工养殖的个体的同一组织的同工酶谱带基本一致。同时测定了扬子鳄不同组织中蛋白质、脂肪、微量元素Cu,Zn,Mn,Ni以及水份的含量。  相似文献   

7.
扬子鳄胚胎食管的组织发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观察了12例不同时间的扬子鳄胚胎中食管的组织发生过程。孵化第10天食管从前肠中出现形态分化,之后,中胚层间充质细胞逐渐向食管上皮周围聚集。第24天粘膜下层及环行肌层出现。第40天纵行肌层开始形成。第50天以后粘膜肌及固有膜逐渐明显。  相似文献   

8.
影响野生扬子鳄生存的环境因素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通过对被保护物种生存环境的分析是探知该物种灭绝和种群数量下降的重要手段.2002年9月间,作者在参加南陵县野生扬子鳄栖息地生境的考察工作的基础上,以安徽省南陵县野生扬子鳄生存环境作为对象,对野生扬子鳄的生存的环境因素进行分析评价.结果表明,影响野生扬子鳄生存环境质量的主要因素为食物、隐蔽条件和水体以及人的活动.在安徽省南陵县二个官方指定的保护点中长乐点尽管食物、隐蔽条件和水三大生境基本要素都较为理想,但因为没有足够的栖息地因此这里并不适合野生扬子鳄种群的生存.比较而言,如对楂林点野生扬子鳄的生存环境进行一定的人工修饰,此地应该有着较为合适的生存环境.  相似文献   

9.
扬子鳄臭腺细胞分泌颗粒的电镜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还对扬子鳄两种臭腺的生理功能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0.
扬子鳄臭腺腺细胞分泌颗粒的电镜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透射电镜观察了扬子鳄两种臭腺即下颌腺和泄殖腔腺腺细胞的分泌颗粒.结果表明,下颌腺腺细胞产生两种分泌颗粒,泄殖腔腺腺细胞产生四种分泌颗粒.本文还对扬子鳄两种臭腺的生理功能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1.
扬子鳄产蛋与天气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报道了扬子鳄的生殖能力与其在人工饲养下小生境气候之间的关系。5年的研究表明:扬子鳄的产蛋期通常在七月上中旬。这时期的最低平均温度为25.9°C,最高平均温度为28.6°C,降雨量为67.3~81.4mm。但是当气候变化时会影响扬子鳄的产蛋时间和产蛋窝数  相似文献   

12.
扬子鳄(Alligator sinensis)眼球形态学参数的测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对11条扬子鳄的眼球的各种形态学参数进行了测量。结果表明,扬子鳄眼球形状呈稍扁圆球形;眼球大小与其它鳄类相似,且随年龄增长而增长;角膜在眼球的覆盖面比昼行哺乳类大,比水生哺乳类小;晶状体与角膜比值较小,这表明扬子鳄眼球聚焦能力较差;另外,角膜、巩膜和晶状体的生长关系表明,角膜轴径比巩膜轴径生长快,角膜屈光度随年龄增长而加大,因而成鳄较幼鳄近视。  相似文献   

13.
扬子鳄胚胎脊髓胸段的组织发生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用尼氏染色及Haggqvist染色法观察了24例孵育3~62天的扬子鳄胚胎的脊髓胸段组织发生过程。孵育第3天,脊髓横断面近圆形,中央管呈长椭圆形。第6天脊髓呈卵圆形,中央管呈窄而长的梭形,套层明显。第12天,脊髓灰质的腹角明显,脊髓外周出现一薄层白质。第18~30天中,灰质腹角进一步扩大,背角逐渐形成。两侧背角不断向正中靠拢并合并,中央管缩小呈圆形。白质明显增厚并形成背索、侧索和腹索。第30~62  相似文献   

14.
本文观察了16例不同时间的扬子鳄(Alligator sinensis)胚胎背部皮肤及鳞甲的形态和组织发生过程,孵化第20天,来自胚胎中胚层生皮节的间充质细胞开始向有皮下迁移,表皮仅具周皮层与生发层两层细胞,第28天背部鳞片开始明显,左右鳞片之间出现很浅的鳞间沟,前后鳞片交界处的原始表皮,真皮层开始向外突出形成鳞甲原基,第34天鳞甲原基突出伸长,第40天背鳞的纵嵴明显,第34-50天中,鳞甲后级基  相似文献   

15.
扬子鳄幼鳄身体量度间的回归参数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扬子鳄头部和躯干随年龄增加按一定比速增长.据目前研究,躯干和头部长度之间具有较显著的相关性.扬子鳄幼体的4个身体量度数据和14个头部形态学参数被测量和记录下来.头部量度与身体量度间的数学关系通过回归分析提取出来.体重值采取log转化,再与体长进行回归分析,得到了直线方程.回归方程为由头部参数来估计出扬子鳄幼体体长与体重等数据提供了可行的途径.  相似文献   

16.
网络诗歌论坛的兴起与发展,对现代诗歌发展的历史进程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因此,结合网络诗歌兴起的背景,分析《扬子鳄》网络诗歌论坛的形成及其发展现状,能进一步梳理网络诗歌论坛发展的脉络。  相似文献   

17.
在调查分析扬子鳄野生及饲养种群保护现状的基础上,提出了当前中国扬子鳄保护存在的主要问题:野生扬子鳄栖息地岛屿化严重及自然保护区管理体制的缺陷;饲养种群基础设施规模的局限及没有建立完整谱系资料等。同时提出了相应的管理对策:改变保护区的管理体制,恢复扬子鳄丘陵人工湿地型栖息地及建立扬子鳄成片滩涂型湿地栖息地;加大对宣城扬子鳄繁殖研究中心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加快饲养种群的遗传谱系建设,开展扬子鳄种群生存力分析及有效种群大小评估。  相似文献   

18.
扬子鳄SRAP-PCR反应体系的优化及引物筛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扬子鳄总DNA为材料,对影响SRAP-PCR的Mg2 、dNTPs、TaqDNA聚合酶、引物浓度等因素进行了优化,分析了TaqDNA聚合酶、样本浓度、Mg2 浓度、dNTPs浓度以及引物浓度对SRAP-PCR扩增结果的影响.筛选出扩增条带清晰、多态性丰富的SRAP引物l3对,建立了稳定的、可重复的扬子鳄SRAP-PCR最佳反应体系及PCR扩增参数.研究结果表明:在30μlSRAP-PCR反应体系中,样本最适宜为1μl(30ng/μl),Mg2 的最适为2μl(2.5mmol/L),dNTPs最适为2μl(2.5mmol/L),单引物的最适均为1μl(10pmol/μl);聚合酶在30μl反应体系中宜加入1U.SRAP-PCR引物筛选及其反应体系的建立,为今后利用SRAP标记技术开展扬子鳄种群的分子生物学研究提供了一个标准化程序和强有力的工具.  相似文献   

19.
初孵扬子鳄中脑视叶组织学结构观察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用光镜对扬子鳄中脑视叶的组织学结构进行了研究.从背侧到腹侧,扬子鳄中脑视叶可分顶盖和被盖两部分,二者之间无明显界线,细胞排布有所区别.从外侧到内侧,顶盖可分为带状层、外灰质层、浅白质层、中灰质层、中白质层、深灰质层、深白质层和中央灰质. 被盖前部分层与顶盖相同,中后部分层不明显.神经细胞主要在灰质内,白质中零星分布一些小细胞.视叶室的形状由前向后不同.同时对扬子鳄中脑视叶同其他脊椎动物的进行了比较讨论.  相似文献   

20.
2017年4月—2017年9月对安徽扬子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长乐保护点、红星保护点和高井庙放归区浮游动物和底栖动物群落生态进行调查研究,共检测出底栖动物3门11种,浮游动物包括原生动物、轮虫、枝角类、桡足类,共检出17科34种。分析结果表明扬子鳄活动期春夏季节浮游生物种类组成的变化趋势不同,但从整体来看,扬子鳄活动期底栖动物组成以环节动物和软体动物为主,浮游动物以轮虫为主。浮游生物量在活动期不同季节波动较大,表现为夏季春季,而同一季节浮游动物和底栖动物的生物量变化不大。扬子鳄保护区春夏季浮游动物多样性指数变化较大,而丰富度指数d在不同季节变化不大,大多数在0. 8~2. 3之间,均匀度指数J在0. 7~0. 9之间。综合判定,浮游动物和底栖动物群落结构和组成相对稳定,通过生物多样性和相关性分析,该生态群落与扬子鳄在保护点塘口分布的数量有一定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