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常接到一些大学生和年轻的科技工作者询问有关如何从事科学研究,怎样学会利用资料,以及培养好的素质等问题,希望本刊加以介绍。赵永新同志去年随我国学习小组赴(菲律宾)国际水稻研究所进修班学习,这是他们访问著名水稻专家张德慈博士的记录稿,值得一读。张德慈教授于1979年曾来我国参加国际学术讨论会和讲学,本刊发表过他在上海的一次报告内容。借此向张德慈博士表示谢意。另一篇是美国明尼苏达州大学的化学工程教授E.L.Cusslev的“进行科学研究的方法”,也颇有参考价值,以上一并发表,供读者参考。  相似文献   

2.
宜宾地区位于川南,光热丰富,雨量充沛,梯田遍野,江河纵横,形成了水稻生产的优势和很大的增产潜力。近几年来,由于杂交水稻和温室育秧技术的引进,以及侯光炯教授在本区蹲点研究指导,水稻生产的一系列关键技术有重大突破,水稻土的利用改造亦有了新的途径;农业生产责任制的落实,调动了广大群众科学种田的积极性,这不仅使中稻单位面积产量大幅度提高,而且使双季稻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阶段。针对这一新形势,我们提出了发展水稻生产“两扩两改” (即扩大杂交稻和双季稻,进  相似文献   

3.
《科学通报》1965,10(11):1032-1032
全国水稻病害及螟虫学术会议中国植物保护学会于1965年9月20—28日在长沙举行了全国水稻病害及蝗虫学术会议。参加这次会议的有我国水稻产区13个省、市、自治区研究水稻病虫害的专家、教授、技术人员共60多人。会议认为,消灭越冬蝗虫主要是要处理好绿肥作物留种田和冬小麦田的稻根。根据各地经验,把稻田翻耕后再种绿肥作物,把绿肥作物留种田安排在旱地里或虫源较少的稻田里,并且拔毁稻根,是消灭越冬蝗虫的有效办法。安徽、湖南、湖北、江西等地经验还证明,绿肥作物紫云英青荚期一般是越冬蝗虫大量化蛹时期,这时浸水淹没禾蔸2—5天,杀螺效率也很高,这样办,对紫云英生长和种子产量也没有影响。对冬小麦田实行精耕细作,既  相似文献   

4.
美国科学家研究发现,把野生水稻品种与商用水稻品种进行杂交后,能使产量提高10%~20%。研究人员说,这种水稻杂交的方法具有无法预料的价值,包括可抗病毒的能力。 纽约康奈尔大学的苏珊·麦库奇和她的同事在最近伦敦召开的自然生物工艺学组织会议上公布了这项技术及研究结果。麦库奇说,在成千上万种已知的水稻中,作为商品生产的只占25%。 所有作为商品生产的水稻都来源于sativa水稻的两个亚种:日本水稻和印度水稻。中国、日本和东南亚的其余国家偏爱日本水稻,日本水稻短而口感较粘,其他地区通常种植颗粒较长的印度水…  相似文献   

5.
梁光商 《科学通报》1965,10(2):183-183
著名的水稻专家、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中国农业科学院院长丁颖教授,1888年生于广东省茂名县,1964年10月14日因病在北京逝世,享年76岁。他的逝世是我国科学战线和农业战线上的一个巨大损失。丁颖教授一生兢兢业业致力于教学和科学研究工作,但在反动政府统治下的旧中国,科学只能作为点缀门面的装饰品,丁颖教授的抱负始终无法实现。解放后,他亲身体会到党和政府对科学事业的无微不至的关怀和支持,积极参加社会主义建设和各项政治运  相似文献   

6.
水稻功能基因组育种数据库(RFGB):3K水稻SNP与InDel子数据库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水稻是全世界最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对全球水稻品种资源进行基因组研究,挖掘有利等位基因和指导基于全基因组信息的分子育种具有重大的理论和实践意义,是关系国家乃至全球粮食安全的重大战略问题.本研究通过全球3000份水稻资源(3K水稻)的全基因组重测序,获取了其中质量较好的2859份水稻基因组的单核苷酸多态性(SNP)及小片段插入缺失(In Del)的基因组变异数据,建立了综合性的水稻功能基因组育种数据库的SNP与In Del多态性子数据库.该子数据库包含了3K水稻多态性信息检索、基因组浏览器可视化系统、特定区段基因组数据导出系统等多项功能.本数据库的建立将为研究水稻基因功能、指导水稻全基因组选择育种提供重要平台.  相似文献   

7.
中国古水稻的时空分布及其启示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古水稻遗存一直是稻作起源与传播研究的重要实物证据。本文将搜集核实的272处稻作遗存,根据中国水稻种植区划和水稻土区划的分区,按制图要求编制了中国古水稻时空分布表和图。古水稻时空分布特征显示  相似文献   

8.
中国两系法杂交水稻研究进展和展望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基于水稻光温敏核不育系的发现而建立起来的两系法杂交水稻技术是继三系法杂交水稻成功以后又一个水稻杂种优势利用的有效途径.水稻光温敏核不育系的雄性育性转换是受到幼穗分化期环境光温调控的孢子体阴性核基因控制的.用于水稻杂种优势利用的有利条件是,配组自由容易选配到强优势组合,育种程序简化、育种周期缩短、可以快速育成新的杂交水稻新品种,不育系类型丰富易于培育多样化的杂交水稻类型.本文对水稻光温敏核不育系的资源、育性转换特性、遗传、分子生物学研究进展,以及不育系和组合培育、制种技术、推广等进行了综述,并对进一步发展两系杂交水稻提出了展望,以期为水稻光温敏核不育系和两系法杂交水稻的研究以及其他作物的两系法杂种优势利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科学通报》2006,51(5):518-518
本书系统地阐述了水稻经典遗传学研究、分子遗传学研究和基因组学研究的理论基础、方法、进展以及发展方向,侧重实用性,反映了作者在超级稻育种和水稻重要功能基因克隆等方面获得的突破.全书共6章,各章节既前后呼应,又独立成章,是一本涵盖水稻遗传、基因克隆及品种选育等多方面理论和实践的最新参考书.  相似文献   

10.
贾醉公 《科学通报》1958,3(8):255-255
中国土壤学会召开的全国水稻土学术討論会于2月26日—3月3日在长沙举行。参加这次会議的有四川、貴州、广东、广西、江西、安徽、江苏、浙江、湖北、湖南等省的土壤科学工作者50余人。在开幕式上,中国土壤学会学术委員会主任、中国科学院重庆土壤研究室主任侯光炯教授致了开幕詞。他强調指出:为了实現全国农業發展綱要40条,迅速提高粮食作物的产量,对水稻土进行全面而深入  相似文献   

11.
姚佳  王剑楠  于颜豪  杨罕  徐颖 《科学通报》2012,(15):1362-1366
自然界中,水稻叶表面具有对水滴的各向异性滚动特性.正是由于这种优良的特性在功能表面、微流体等领域广泛的应用前景,水稻叶仿生研究逐渐成为研究热点.虽然最近有研究者成功地仿生了水稻叶的微结构和功能,但是技术手段比较复杂,也不能进行大面积制备.采用一种二次转写的方法来制备仿生水稻叶表面.所制备的表面能精确复制天然水稻叶表面的微纳结构,并能表现出良好的静态超疏水性.在动态疏水性方面,仿水稻叶表面也体现了非常明显的各项异性滚动特性.系统的测量表明平行叶脉方向和垂直叶脉方向的滚动角分别为25°和40°.这一技术快捷、可靠、无需昂贵的设备和复杂的工艺,实现了水稻叶大面积快速制备,在仿生功能表面方面有着广泛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2.
兰鸿第 《科学通报》1978,23(5):305-305
水稻光照农业气象指标是进行水稻农业气候区划、农业气象预报等工作的基础。文献[1]曾用南京等地资料,对长江中下游水稻品种光照温度指标作过初步研究。本文用我国各地区早、中、晚稻的代表品种,从北纬18°21′到43°31′七个试点地区的资料,对水稻光照指标作了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3.
孙怀祖 《科学通报》1962,7(7):53-53
中国科学院为了系统地总结我国农业生产丰富的经验,成立了“农业丰产研究丛书”编辑委员会。通过生物科学工作者深入农村,向农民学习,与农民共同研究和总结农业丰产经验,已先后编辑出版了“农业丰产研究丛书”第一集“小麦的密植和深耕”、第二集“油菜的若干生理问题”。“水稻丰产的土壤环境”是这套丛书的第三集。水稻是我国的主要粮食作物,在国民经济中占重要地位,随着水利事业的日益发展,种植面积迅速扩大,但我国幅员辽阔,土壤类型不同,水稻的单位面积产量因之也很悬殊,因而研究水稻丰产的土壤环境是有重大意义的。  相似文献   

14.
水稻花发育基因调控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葛磊  谭克辉  种康  许智宏 《科学通报》2001,46(9):705-712
开花是高等植物从营养生长转向生殖生长的一个重要的生理过程。近几年来对水稻开花的研究取得了一些新的进展。分析了水稻从营养生长向生殖生长转化过程的基因控制,以及环境因素与植物内在发育程序对控制水稻开花时间的基因的影响,阐释了与拟南芥花器官发育的ABC模型相似的水稻的花器官发育机制,简述比较遗传学中利用基因共线性对开花控制位点的研究,这些研究结果与寻找更多的水稻开花基因并研究其功能提供了有意义的启示。  相似文献   

15.
杂交水稻研究50年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自从1964年袁隆平在洞庭早籼南特号中发现水稻雄性不育株以来,杂交水稻研究在中国已经经历了半个世纪的光辉历程.50年来,中国科学家在杂交水稻领域不断进行科技创新,成为世界杂交水稻研究的强国,为解决我国乃至世界的粮食安全做出了卓越贡献.本文回顾了我国杂交水稻50年研究历程中所取得的成就及其成功经验,为我国未来科技尤其是农业科技进步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6.
正1966年2月,《科学通报》发表了袁隆平先生撰写的"水稻的雄性不孕性"科研论文,报道了他在1964~1965年在安江农业学校工作期间于田间发现的水稻植株的雄性不育现象,并提出培育不育系、保持系、恢复系开展水稻杂种优势利用育种的设想.文章发表受到了政府和国家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由此拉开了我国杂交水稻育种的序幕.虽然当时国家财力有限,但一大批行政领导、科技工作者和农技推广人员充分发扬社会主义大协作的精神,不怕困难、不拘教条、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南繁北育,杂交水稻的研究如火  相似文献   

17.
中国水稻功能基因组研究进展与展望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功能基因组研究是植物生命科学研究的核心领域之一.从少数基因的克隆到重要农艺性状的功能基因组解析,我国水稻功能基因组研究实现了跨越式发展,阐明了水稻育种中的一些重大生物学问题,功能基因组的研究为水稻品种改良和育种技术变革奠定了基础.着眼未来,我国科学家提出了继续推进"水稻2020"研究计划,适时启动水稻4D基因组的发展建议.  相似文献   

18.
颜红岚 《科学通报》2003,48(21):2274-2274
<正> 2003年10月18~19日,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和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的共同支持下,中国水稻研究所水稻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和日本国际农林水产业研究中心联合主持召开了“利用生物技术开发水稻育种新材料”国际学术研讨会,来自中国、日本、埃及、坦桑尼亚等水稻遗传育种相关领域的50余位知名专家参加了会议.  相似文献   

19.
1981年4月底5月初在菲律宾国际水稻研究所召开了国际水稻研究会议,就水稻在亚洲地区的抗病虫性研究等问题进行报告交流。据日刊《农业技术》1981年8月号池田良一的报道,会议期间报告了近年来各国新发现的水稻病毒病6种,本文拟介绍这些新发现的水稻病毒病的基本情况。  相似文献   

20.
光敏色素影响赤霉素调控的水稻幼苗光形态建成特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赤霉素(gibberellin, GA)是一种重要的植物激素, 它与光敏色素协同调节拟南芥植株的光形态建成特征. 但是GA对水稻幼苗光形态建成和暗形态建成的影响, 特别是在此过程中光敏色素与GA之间的相互作用仍不清楚. 本研究利用野生型和光敏色素突变体(phyA和phyB)水稻作为研究材料, 分析了GA生物合成抑制剂多效唑(PAC)对黑暗和光照下生长的水稻幼苗胚芽鞘、地上部分和主根延伸以及光调控基因LHCB表达的影响. 据此推测, 在暗生长条件下, PAC处理能够抑制野生型水稻幼苗胚芽鞘的生长, 诱导LHCB基因的表达; phyA突变体对PAC处理的反应不如野生型敏感; phyB突变体和野生型反应基本相同. 在光照条件下, PAC处理能够抑制水稻幼苗地上部分的生长, phyB突变体对PAC处理的反应不如野生型和phyA突变体敏感. 此外, phyB介导的光信号负调控PAC诱导的主根延伸反应. 据此推测, GA是维持水稻幼苗暗形态建成、抑制光形态建成所必需的; 另一方面, phyA和phyB或正或负调控PAC所诱导的光形态建成反应. 本研究结果揭示了光敏色素和GA在水稻幼苗生长发育中的相互作用, 为进一步研究光和GA协同调控水稻发育的分子机制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