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48 毫秒
1.
中国科学家口述具有史实、记忆、事迹等相互联系的定位与功能。作为史实的科学家口述是现当代科技史研究的重要资料来源,但口述过程及整理方式对历史还原度有所影响。而在口述史学“集体记忆”理论的视角下,科学家关于个体经历和历史进程的记忆是在社会框架中不断调整的。中国科学家口述呈现出的集体记忆,使得科技人物研究能够在提供细节的同时,更成为趋近历史的研究方法。此外,中国科学家口述还被挖掘为模范事迹,在沉淀为文化记忆的过程中实现着科学共同体乃至全社会的价值规范与身份认同。  相似文献   

2.
“科学语言”,即科学家进行科学研究和交流时所使用的一套语言。考察中国近代科学语言的形成,既是中国近代科技史研究的重要内容,又为研究中国近代科技史提供了独特的视角。自西学东渐开启以来,传统汉语不断在语词、符号、语法、文体、标点、文字排列等诸多方面发生着调整和变迁,以适应近代科学向中国的移植和发展。然而,中国近代科学语言的形成不仅应关注语言本身,还须关注创造和使用该语言的群体,以及与该语言的出现密切关联的社会制度和思想观念等多方面的因素。从科技与社会(STS)的视角,探讨近代中国科学的发展和语言变迁之间的互动问题,进而从科学技术史的维度阐释近代科学语言在中国的形成。  相似文献   

3.
《阿输吠陀--印度的传统医学》评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近代学术勃兴以来,医史学者对中外医学关系的探讨就一直没有降低过兴趣,而在近年“新史学”口号下倡导的“作为社会史的医疗史”研究中,它更成了需要重点讨论的课题之一。其中,由于历史上中印文化的异乎寻常的亲密接触,中印医学的关系史几乎就成了“老生常谈”的一个话题。在中印文化关系史的辉煌篇章中,中印传统医学的交流确实占有了灿烂夺目的一页。像印度文化的诸多其他因子影响中国一样,印度医学对中医的  相似文献   

4.
梁启超是中国近代史上叱咤风云的人物,也是一位学贯中西的大学者,公认的一代国学大师。在风云激荡和急遽变迁的近代,梁启超形成了比较独特的传统文化观。研究梁启超的传统文化观,对我们今天重新认识和发扬传统文化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和参考价值。一、戊戌变法时期的热情赞扬近代以来,随着西方文化的渗透,传统儒家思想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很多人羡慕西学,对中国传统儒家思想大加鞑伐,"吾尝见乎今之  相似文献   

5.
哥伦比亚大学收藏的与中国有关的口述史研究资源特别丰富.可是,由于各种原因,较深地了解、研究和使用这些资源的人不多.<李政道口述回忆录>即为这些口述史文献中不大引人注目的一种.该回忆录的口述录音访谈为1963年,定稿为1964年,存藏近半个世纪以来,却几乎无人知晓.回忆录主要探讨与合作研究和科学发现相关的议题,内容比较丰富,具有较深的历史内涵和较广的普适性;对于李政道和杨振宁的合作,有一些与几十年后杨李之争大为不同的评述.文章对该文献做简要的介绍和分析.  相似文献   

6.
在中国近代工业化进程中,矿冶业是继军工业外最早受到重视的产业,而矿冶工程师作为近代矿冶技术的人力承担者,在矿冶事业的发展过程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文章通过史料挖掘与统计分析,系统还原近代中国矿冶工程师群体的形成过程,并通过这一历史过程来展示近代中国本土矿冶技术能力的演化与形成。  相似文献   

7.
近代力学传入中国约400年,加强对中国力学学术的谱系研究,可以梳理中国近代力学的发展,从学科发展和科技进步的角度来审视我国力学学科发展历史,同时为推动形成中国特色的科学文化和创新文化尽一份力。本文试绘制出中国近现代力学家的谱系,并阐述了几代力学家在中国现代力学学科建制化中做出的不同的学术贡献。  相似文献   

8.
淼淼 《科学大观园》2021,(20):44-47
梁思永,著名考古学家、中华民国中央研究院首届院士.他是我国第一个受过西洋近代考古学正式训练的学者,一生致力于考古事业,是中国近代考古学和近代考古教育开拓者之一. 来自父亲的期待 梁思永是梁启超的次子,可谓身出名门.在子女成长的过程中,梁启超不断鼓励他们发挥个人所长,为社会做出更大的贡献. 早在19世纪中晚期,现代考古学已率先在欧洲诞生,作为中国近代思想学术巨匠的梁启超,是最早将西方考古学理论介绍到中国的学者之一.1901年,梁启超首倡"新史学",那时他已注意到考古学作为一门新的学科正在兴起.  相似文献   

9.
蔡海榕 《自然辩证法通讯》2005,27(3):34-39,12,110
在中国近代科学文化的建立过程中,吴越和岭南地区知识分子的地域文化特色对中国近代科学的理想主义与功利主义传统的形成产生了重要的作用.中国当代科学发展的不平衡性与吴越、岭南地域文化传统仍然存在一定的联系.因此,认真研究中国近代科学发展中的地域文化因素的影响,对于我们今天进一步健全中国当代科学文化,克服过度的功利化倾向仍然具有一定的意义.  相似文献   

10.
作为近代中国影响最为广泛的科学社团,中国科学社在创造历史的同时,也努力推进科技史研究。除《科学》杂志开设"历史传记"、"二十年来之科学"、"三十年来之中国科学"等专栏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科学名人传》、《中国科学二十年》外,中国科学社还编辑出版了"中国科学史料丛书"、"科学史料译丛"等图书,促成了一批科技史家的成长。这些研究成果大多由各学科专家所撰,具有"内史"属性,当然也不乏"外史"探讨,不同时代的成果还反映了不同历史发展阶段的社会现实,是研究中国近代科学技术发展史的资料宝库,值得研究者们进一步整理与利用。  相似文献   

11.
科学,亦即西方近代以来发展起来的现代科学,作为一种理性和实用文化的结合体,随着西学东渐的大潮,在中国近代以来得到了日益广泛的传播。其中引人注目的是它曾作为一件重型的批判武器被国人使用,其锋芒所指,就是中国的传统文化。自“五四”以来,特别是之后发生的“科玄论战”,从文化的层面来看,  相似文献   

12.
中国经济学概念的现代转型在清末民初的演进过程常深陷于“西化”与“欧化”之漩涡,然而近代中国西方经济学译介过程并非简单地移植,亦非中国传统经济学发展的结果,而是近代救亡图存的历史语境和传统经济学双重体系影响下的产物。从西方经济学的学科名称economics的庞杂译名中可窥一斑。虽最终以“经济学”胜出而告终,但严复所译“计学”在众多译名中独树一帜,其译名概念意义凸显了西方经济学的社会功用与学科功用,也在语言层面兼顾了中国传统经济思想中的经世之说,有利于学科确立和西方经济思想进一步传播。对“计学”的深入分析将有助于加深学界对近代经济学话语体系形成初期的认识。  相似文献   

13.
文章对中国近代物理教科书发展的脉络和研究现状进行了初步梳理,提出一些可能的研究问题和方法。中国近代物理教科书发端于19世纪中后期,成型于20世纪二三十年代,在近代西方科学知识传入中国的过程中起了重要作用,与科学教育在中国的确立、汉语科学语言的形成、中国出版业的兴盛等方面密切相关。然而,现有的研究大多停留在对某些具体教科书的孤立考察,或从教育史和文化史方面浅显的讨论上。本文认为,关于近代物理教科书的形成、演变、使用及其影响,应该综合科学史、教育史、文化史等多方面、多角度进行考察。  相似文献   

14.
清初康熙年间(166l-1720),中国的科学技术曾一度闪烁起新的曙光,产生过科学技术方面的新成就。导致这种新的形势产生的原因很多,但是,深究当时中国新科学技术的勃兴根源,不难看出它实际上是在一个特定的历史条件下,由于西方近代科学技术和文明的东新而形成的。不同于中国文化传统的近代欧洲的物质文明,  相似文献   

15.
对中国江淮流域与位于茶树起源地带中心的云南地区茶叶利用方法历史演变进行比较分析,提出茶的食物特征和饮料特征及文化特征强弱互现是茶利用技术演进的一条主线;根据历史文献并首次通过考察云南遗存的传统习惯用茶方法,来还原我国唐代以前其它地区的茶叶利用方式;提出烟草流入我国对于普洱茶清代贡茶地位的形成有一定相关性,并对近代普洱茶制作方法的演变及其原因进行了考察。  相似文献   

16.
相对论变革了人类自近代以来形成的机械论时空观.梁启超汲取其中知识无限性、理论可错性等科学哲学思想,形成以"非唯"为表征的科学文化观,并籍此重新界定认识过程中的心物关系,修正历史现中的因果律和进化论.关切并转译现代科学文化,培育国民科学文化素养,构成梁启超科学文化事业历史意义与现代启示的价值所在.  相似文献   

17.
向没有科学的国度移植科学是一种文化转移过程,从文化入手向没有产生近代科学的中国移植西方科学文化应该寻找到中西文化的衔接点顺势而行。在传统文化中顺承科学文化基因,在青少年中全面开展科学文化教育是任鸿隽及中国科学社成员在20世纪20年代的历史选择,但他们错过了这个历史机遇。近代中国推进西方科学文化在中国传播的先驱任鸿隽所选择的文化虚无主义思想和横空嵌入的方式必然会发生"排异反应"。  相似文献   

18.
正近年来,贸易保护主义、单边主义甚至关门主义等逆全球化思潮在一些国家蔓延,中国则高举开放大旗,坚定支持多边贸易体制、推动发展自由贸易,为经济全球化和世界经济发展注入强大正能量。从历史进程看,对外开放是近代以来中国转衰为盛、持续发展的强大动力。历史上,闭关锁国、落后挨打的沉痛教训已为中国人敲响了警钟。  相似文献   

19.
受到中国传统婚育文化及特定历史环境的影响,从西方传入中国的近代优生学体现出许多有别于西方的特点。中国近代的优生学不具有浓厚的种族主义色彩,当时的政府也无能力推行相关的优生政策,中国优生学家所具有的优生观点也较为近情、中和和客观。因为西方优生学所犯的错误来全盘否定中国近代优生学的工作是不合理的。  相似文献   

20.
中国的科学传统和成就及其现代意义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秦汉时期中国传统的数学、天学、地学、农学、医学形成了各自的范式,先后在南北朝,宋元和晚明出现三次高峰期,虽然中国传统文化对欧洲近代人的实际影响尚待研究,但历史文献中的灾异记录对新兴的自然系统研究的价值,传统科学范式对当代科学转向的启迪,某些文化价值对科学精神与道德理想结合的意义,都越来越明显,在历史上曾一度占世界科学高峰的中国科学传统,可能在未来世界再放光彩。在信息时代中国人有能力传统与新文化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