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在现代西方哲学某些哲学流派和后现代主义哲学打出“哲学终结”的口号下,哲学应如何为自己名正?哲学是否真的面临着“终结”?从哲学观和哲学的思维方式入手,具体从“科学”、“人文”、“生活”哲学思考的三个维度分析,“哲学终结”是不可能的。  相似文献   

2.
一、冬烘“冬烘”一词,辞书解释不尽相同.新《辞海》释为“懵懂浅陋”,新《辞源》释为“糊涂,迂腐”,《汉语大词典》则综合此两种解释为“过迂腐,浅陋.”至于该词为何会有此词义测均付诸阙如.“冬烘”一词的产生,可以追溯到唐代.据说当时有个叫郑薰的侍郎主持一次科举考试.他误把一个叫颜标的考生当成了鲁公颜真卿的后代,并将他取为状元.时人作诗嘲讽他说:“主司头脑太冬烘,错认颜标作鲁公.”(见五代王定保《唐摭言》八《误放》、十三《无名子谤议》)  相似文献   

3.
与西方古典绘画的"模仿说"相比,中国古典绘画更追求"意象"的表现,追求"意"与"象"、"主体"与"客体"在艺术中的和谐统一。"意象"既不同于西方古典的"写实"风格,也不同于西方现代主义的"抽象"表现,它是中国古典绘画追求心理和谐的文化的表征。因此,我们对"意象"审美中所积淀的关于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原生态文化意识的秉承和发扬,在当代尤具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4.
太谷话里的动态助词“来”“呀”“的”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太谷方言与整个汉语一样,动词没有自身的时的形态和形态变化。汉语中的时态主要是通过用时间词对动词加以限制来表示的}而太谷话里却少见普通话中的时间词,它的时态是靠“来”、“呀”、“的”等助词表示的。太谷语中“来”表示过去时,“呀”表示将来的,“的”表示现在时。  相似文献   

5.
刘晖 《科技信息》2008,(16):56-56
在二十世纪中国油画的发展中,我们民族的文化心理特征的作用,是一个大的艺术研究课题。过去我们一向对于油画受着中国社会变革形势的制约这个它律性问题都予重视;相形之下,对于民族文化以下这个方面(也可以看作艺术的它律性方面之一)却比较忽视一些。八十年代以来,我国在中西绘画比较方面注意有所学习,但是把问题提到文化心理特片这个更宽层次上面来却很晚才注意到。中国油画家还必须在前者的基础上融会东方文化审美意识和中国优秀文化传统,关注当代社会和人的生命价值,这样才能全面深入地研究和体验这门传统绘画艺术并有所创造。  相似文献   

6.
中国古代文学意境的理论思考经历了两个阶段:一是以“境”、“象”为主要思考方向的唐代,一是从宋代到清代以“情”与“景”的关系来探讨意境。这两个阶段的理论话语表述以及相联系的内在思维有显在的差异,同时,这从第一阶段到第二阶段又呈某种可然性。  相似文献   

7.
从墨子关于“物”的定义 ,探讨了其有关宇宙的物质观 ,“有”与“无”的存在论 ,以及其关于物质不断分割后所得到的微粒“端”的思想。中国古代科学如果沿着墨子的微粒思想走出去 ,也许近代科学会在中国诞生  相似文献   

8.
高晓明  黄媚丽 《科技信息》2008,(13):112-112
工程项目是施工企业获取经济效益的源泉,是施工企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本条件。在经过激烈的投标市场竞争,施工企业承揽到工程项目后,如何优质、高效的完成施工任务,特别是有效的加强工程项目的成本管理和控制,获取较好的利润,是企业能否发展和壮大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9.
“以德治国”的提出 ,引发了人们对“法治”建设中的“德治”与历史上的“人治”、“礼治”关系的思考。本文将从当今“德治”与古代“礼治”二者的区别来阐释“以德治国”并非是提倡“人治” ,而是“法治”建设中一项富有弹性 ,但又具有实际操作性的治国政策  相似文献   

10.
新形势下,如何管好高校食堂,经营好高校食堂,服务好高校师生,这对高校食堂管理者是一种新的检验。如何才能当好高校食堂管理者,笔者认为,“正、想、干”这三个字是当好食堂管理者必须具备的条件。  相似文献   

11.
太谷方言与整个汉语一样 ,动词没有自身的时的形态和形态变化。汉语中的时态主要是通过用时间词对动词加以限制来表示的 ;而太谷话里却少见普通话中的时间词 ,它的时态是靠“来”、“呀”、“的”等助词表示的。太谷语中“来”表示过去时 ,“呀”表示将来的 ,“的”表示现在时  相似文献   

12.
金庸小说"侠"的文化阐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侠”的形象塑造与人格建构是武侠小说创作的关键。金庸依据传统文化思想和现代文化观念,创造了“英雄”与“大侠”的人格形象,满足了现代读者的精神渴望和心理需求。  相似文献   

13.
目前高职数学教学课时压缩,师生均需在学以致用方面动脑筋;而正确处理每一理论部分前的引导内容,是实现这一目标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14.
我国当前基础教育的重要任务是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素质教育是一种着眼于开发人的潜能 ,以完善和全面提高人的整体素质的教育 ,是一种全面发展的教育。素质教育是在先天生理素质的基础上 ,把外在的各种教育影响内化为学生个体内稳定的素质。它依据人的发展的实际需要 ,尊重学生的主体能动精神 ,注重开发学生的智力 ,培养学生的特长 ,以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随着素质教育的提出和实施 ,作为初中英语教师 ,不但应明确其实质和内容 ,更应在教育教学实践中有新的思维和新的方法 ,绝不能因循守旧 ,必须改变过去那种只重知识传授而忽视能力…  相似文献   

15.
在推进新课程改革的今天,该做一个怎样的语文教师?我认为,课堂是学生展露锋芒的舞台,我们应愿做“懒”老师,甘做“笨”老师,学做“矮”老师,并具“三心二意”的品质。  相似文献   

16.
通过简单阐述西方哲学史中的一些理论思想,来引导出西方近代哲学中的一个伟大哲学家--笛卡儿。笛卡儿作为"近代哲学之父",他的很多思想理论对于后来哲学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但几乎所有的这些思想理论都来源于他确立的第一原则--即"我思故我在","我思故我在"在笛卡儿哲学中占有至关重要的地位,我想就"我思故我在"这个命题阐发一下我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17.
徐正东 《科技信息》2010,(30):239-239
为了加快"双师型"教师培养,进一步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我省的高职高专院校先后开始实施"访问工程师"项目。"访问工程师"制度是提高双师素质增强师资队伍建设的有效途径。本文从"态度"出发,提出了对"访问工程师"制度的理解。  相似文献   

18.
赫甦 《奇闻怪事》2007,(3):39-39,38
教师面对一时的问题,因不善于“冷”处理,在“恨铁不成钢”心理下,会对学生进行“训斥”、甚至“挖苦”,将本应是“春风拂面”式的“引导”,变成了“熊熊大火”式的“烘烤”,于是,“理解”和“信任”就化成“娴”随风而去,“感情”和“友谊”则成“灰”而无处可寻,由此,师生之间融洽的关系不再,相互抱怨之声连连,“教学相长”和“师生双赢”也就停留在“理想”上了。此情,如不及时解决,不用说什么教育教学效果,恐怕连起码的“师生情义”都无法建立,最终,学生“情商”的培养就会受影响,  相似文献   

19.
荀子的人性论不能很好地说明礼义法度的来源问题。荀子在《解蔽》篇中系统阐述了“心”与“道”的关系,他认为,心达到一种特殊的状态---“虚壹而静”之后就可以对道有发现和把握的能力。虽然“心”与“道”关系确立的前提是“心”的“大清明”状态,但是,这不代表人人都可以见道,只有圣人对道才有所理解。但是,这至少可以在理论上为礼仪法度的来源提供说明。同时,荀子承认“心”对于道有学习和接受能力。由此开始,圣人施教,后天之“伪”就建立起来了。  相似文献   

20.
如何搞好“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三进”工作是当前高校“两课”教师积极探索的问题。加强“两课”的软硬件建设;把握好基本环节;重视教育者的行为实践和受教育者的学习实践;澄清学生学习过程中的一些认识误区,是提高“三进”工作有效性的重要保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