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研究了生长在科尔沁沙地西部的三种半灌木差不嘎蒿、乌丹蒿与白沙蒿的构型特征及粗糙元密集度.结果表明:三种植物枝条的长度随枝级的变小逐渐变短.乌丹蒿减小幅度最为明显,一级枝条的长度显著短于另两个种,且总分枝率和逐步分枝率均为最小,而白沙蒿各级枝条分枝角度较大,枝条的生长能更充分地利用资源空间.以粗糙元密集度(Lc)来分析三种植物的固沙效应,研究区的白沙蒿Lc值明显为高,差不嘎蒿与乌丹蒿接近.反映出飞播到科尔沁沙地西部的白沙蒿有着很好的种群固沙效益.  相似文献   

2.
分别通过观察法、TTC法、联苯胺-过氧化氢法,比较自然模式和罩网模式下紫藤的开花特性、花粉活力和柱头可授性.结果表明:自然模式下,单花花期3~4 d,花粉寿命约3 d,最高花粉活力在开花后第2天,达60%,每天上午11:30左右,花粉活力有明显的下降趋势,介于10%~30%之间;柱头可授性在开花头2天最强;结实率为93.6%.罩网模式下,单花花期6~7 d,花粉寿命约7 d,最高花粉活力在开花后第1天,达80%,花后的前4天花粉活力维持在50%以上,第5天开始活力下降;柱头在开花的前4天一直处于强可授性状态;结实率为8.2%.从而可知,访花昆虫是影响紫藤花期长短、花粉活力和柱头可授性持续时间的重要因素,也是影响其有性生殖的关键因素.  相似文献   

3.
研究了紫藤开花过程中花部表型的变化,对其人工种群的开花物候进行了观察,并测定了其开花过程中花各部分生物量的变化.结果表明:紫藤开花时间为5月中下旬至9月上中旬;单花花期一般为2~3 d,个体开花持续时间15~36 d,种群花期历时36~60 d.在开花过程中,花苞片无论在鲜生物量和干生物量中均占有较大比重,而在临近花期结束时,果实干重占有最大比例.表明此时个体在生殖方面积累的养分主要投入到了果实中.  相似文献   

4.
以安徽师范大学赭山校区自然分布的伏生紫堇为研究对象,对其花期、花部特征等进行野外观察,同时对其杂交指数(OCI)、花粉-胚珠比(P/O)、花粉活力和柱头可授性等进行检测与研究,探讨了伏生紫堇自然种群的开花动态、繁育系统类型.结果表明:(1)伏生紫堇为总状花序,群体花期约46d,一个花序花期7-11d,单花花期3-7d,一般在3-4月份开花.(2)伏生紫堇雌蕊较雄蕊先熟,柱头与花药在空间上无明显隔离现象.(3)伏生紫堇的杂交指数OCI为3,确定其繁育类型主要为自交亲和,部分需要传粉者参与进行异交;P/O为938,评判其繁育类型是兼性异交.  相似文献   

5.
青钱柳为典型的雌雄异型异熟树种,包括雌花先熟个体(雌先型,PG)和雄花先熟个体(雄先型, PA)两种交配型。同一交配型内雌雄花期错开而交配型间雌雄花同步的开花生物学特性可能对青钱柳种子产量和质量有重要影响。为了解青钱柳群体的交配系统,对江苏溧阳陶峰和安徽红琊山林场的7年生青钱柳人工林群体进行了连续2 a花期物候学观测,包括林分中交配型的比例、不同交配型的雌雄开花顺序、开花持续时间及花期相遇特点。结果表明:受环境条件的影响,青钱柳花期为4月下旬至5月下旬,有一定波动; 雌、雄花期持续时间分别为9~19 d(最长21 d)和2~9 d。在人工林幼龄群体中,开花植株有2类共5种表现型,其中两性植株包括雌先型(PG)、雄先型(PA)和同步型(SC),单性植株包括雌株(F)和雄株(M); 观察发现幼林群体中雌株居多,两性植株比例较小。2015年溧阳陶峰青钱柳人工林中开花率达到73.2%,两性植株占28.8%,PA和PG比例1:1.2; 而红琊山林场的开花率仅为38.6%,其中16.7%为两性植株,PG比例较高。连续2 a的定株观察还表明:开花表现型的变化主要为单性植株转变为两性植株; PA和PG表达稳定,极少发生逆转; 两性植株中,有52.2%的植株上雌、雄花期完全错开,而47.8%的植株上雌、雄花花期有部分(少量全部)重叠。相关分析表明,开花状况与母树胸高断面积显著相关,显著性大小顺序为雌先型﹥雄先型﹥雄株﹥雌株﹥未开花植株。多重比较表明:两性植株的平均胸高断面积与单性植株、未开花植株差异显著; 开花植株中雌先型、雄先型和雄株平均胸高断面积差异不显著,但三者与雌株存在显著差异。由此推测青钱柳开花与否和开花表现型明显受植株营养积累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野外定点观测了不同香果树(Emmenopterys henryi)种群(伏牛山、武夷山、三清山和大别山种群)的开花物候,并统计分析了其花枝、花和果实的空间分布和数量动态特征.结果表明:香果树单花花期以伏牛山种群最短,为5-6 d,其余种群的较长,为7-8 d;伏牛山种群始花期和终花期均较早(7月1日,8月3日),花期持续时间34 d显著短于其他种群,由伏牛山种群至武夷山种群,随着种群地理位置的南移,香果树的始花期逐渐推迟,花期持续时间逐渐增长;花枝、花和果实的分布及数量受其所在树冠的位置以及种群所处的环境的影响较大.母树树冠的上层和阳面的花枝、花和果实的数量显著高于其他位置的数量.伏牛山种群虽然单株花枝、花和果实的数量较少,但单花枝产花的数量(184.08±28.71)和座果数量(1.62±0.20)显著高于其他种群,武夷山种群单株母树花枝、花和果实的数量比例最高,而单枝座果数量较低(0.74±0.07),与三清山种群差异不显著.开花物候指数与生殖指标间的相关分析表明,香果树开花物候对其生殖成功具有显著影响,开花数量越多的香果树母树的结实量越多;花期持续时间越长的个体其结实量越多.  相似文献   

7.
水稻籼粳杂种多倍体亲本开花习性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对强优势水稻四倍体杂交组合的亲本HN2026、SG99012、培矮64S及二倍体不育系培矮64S的开花习性进行观察研究.结果表明:具有高结实率特性的四倍体品系HN2026、SG99012如同二倍体的培矮64S一样,开花习性较为正常,即开花期和开花时间集中,表现出明显的高峰期;而四倍体的培矮64S则表现异常,主要表现为:颖花开张持续时间长、日开花时间分散、缺少明显的日开花高峰期,而且随着气温的升高,有颖花开张持续时间缩短、日开花高峰期后移的趋势,并对这种异常情况的可能原因进行了粗略的分析.  相似文献   

8.
为确定牡丹品种花期在秦皇岛地区的物候情况,对引种至该地区的1个野生种以及29个牡丹品种的花期进行了物候观察。结果表明:1)引进牡丹在3月上旬进入萌芽期,4月上旬进入展叶期,4月中旬进入风铃期,4月中下旬进入露色期,4月下旬到5月上旬进入始花期,4月下旬至5月下旬进入末花期9月中下旬进入枯黄期; 2) 30个引进牡丹种质资源,以始花期为判断标准,可分为早、中、晚等3类,其中野生卵叶牡丹花期最早,‘京玉天成’‘岛锦’‘旭港’‘海黄’花期晚;而根据开花持续时间,可分为超短、短、中等和长等4类,其中‘映红’开花持续时间最长可达到17 d,‘京玉天成’‘岛锦’和‘花王’开花持续时间最短,仅有7 d,最早和最晚开花之间相差20 d。  相似文献   

9.
 开花和结实等繁殖过程对植物群落具有重要影响,也是研究植物与环境关系的主要方面.通过对黔西北喀斯特生境中主要植物开花物候、种子生产和散布的研究,明确了该地区植物的主要繁殖特征.结果表明:开花和果实成熟分别发生在相对集中的月份,具有相似的变化格局.始花期与开花持续时间显著相关,开花早的植物具有更长的花期以保障繁殖成功,但始花期与果始成熟期没有明显关系,植物在物候事件之间存在着权衡.群落中植物的开花物候发生了明显重叠,部分物种间重叠程度较高.不同植物果实(种子)的大小和产量具有很大差异,种子散布期在种间和年际间也不相同,大多数植物具有较长的种子散布期以适应该地区异质性极高的复杂环境.权衡关系等繁殖策略是植物适应喀斯特生境和应对环境变化的重要方式.  相似文献   

10.
线柱兰是华南地区常见野生地生兰,生长在公园、学校、小区等地的草坪中,目前尚未应用于城市园林绿化。本研究以广东海洋大学寸金学院为研究地点,对线柱兰的开花物候进行观测记录分析,为园林应用评估提供论据。结果表明:线柱兰花芽于12月开始形成,花期为次年1月中旬至4月下旬,其中2月、3月为盛花期,单朵花寿命5~7 d;总状花序螺旋着花5~15朵不等,花由下而上依次开放。线柱兰茎直立,叶色深绿,小花量多而密,花型秀美,花色素雅,花期集中,具备开发应用潜力。  相似文献   

11.
为研究CONSTANS-LIKE 7(COL7)在调控植物开花方面的功能,以定量PCR,GUS染色等方法,研究光及生物钟对COL7表达的影响,以及COL7对拟南芥开花的影响.实验结果显示:光及生物钟参与调控COL7的表达;过表达COL7在长日照条件下抑制CONSTANS(CO)以及FLOWERING LOCUS T(FT)的表达,进而抑制拟南芥开花;col7突变体不论是在长日照下还是短日照下都没有明显的开花表型,说明COL7在调控拟南芥开化方面可能与其家族基因中的其它成员存在功能冗余.  相似文献   

12.
温度与植物生长调节物质对紫罗兰生育及其开花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自然光人工气候室设定2个温度区(低温区20 ℃ 12 h/15 ℃ 12 h,中温区25 ℃,12 h/20 ℃,12 h)对紫罗兰Matthiola incana R.Br.中晚熟品种"彼岸王"生育、开花的影响;并使用①植物生长调节剂GA、GA3、GA4不同浓度2次喷雾处理.结果显示,低温区的对照开花率37.5%,GA(GA3含量90%以上)250×10-6、GA3、GA4各浓度100×10-6处理开花率分别为87.5%,87.5%及100%.GA、GA3、GA4处理分别比对照提早2周左右开花,着花节位低、节数少、株高高.中温区各处理未见开花,但株高比对照有所伸长,节数相对减少;②植物生长调节剂GA、GA+BA、BA各浓度250×10-6 2次喷雾处理,低温区的对照开花率为41.7%.GA 、BA、GA+BA混合液各浓度250×10-6喷雾处理,开花率分别达100%、 33.3%与25.0%.GA处理比对照提早3周左右开花.BA、GA+BA处理与对照开花日没有明显差异.BA 处理对其生长发育有明显抑制作用,开花率低.中温区对照与各处理均未见开花,其生长发育更加明显受到抑制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
研究鼠类声行为,对探索鼠害控制的新方法有重要意义。在实验室条件下通过对11只褐家鼠(Rattus nor-vegicus)行为的观察和对860个叫声的分析,初步得知褐家鼠4种明显不同的声行为。单个体见到人时的惊恐叫声呈多谐变频的声谱结构,叫声的持续时间较长,平均在(473±271)ms,通常有3个主要的谐音,MPF为(2 820±258)Hz。当两个体一起发生追打时,势弱个体表现出与其行为相应的3种明显不同的叫声:打斗时的惊叫声频率最高,MPF为(5 091±1 365)Hz,频率范围宽达(9 225±3 292)Hz,大多是多谐结构;面对势强个体的叫声的振幅低,为(0.44±0.25)V,几呈多谐恒频结构,MPF和频宽分别为(2 917±1 463)Hz和(4 360±3 421)Hz;堵挡在通道口的叫声的持续时间长,叫声的频率最低,MPF为(1 384±878)Hz。  相似文献   

14.
罗布麻传粉生物学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野生罗布麻居群开花动态、花粉活力、柱头可授性、访花昆虫、繁育系统(杂交指数、花粉-胚珠比)进行初步研究,为罗布麻引种栽培和繁殖提供初步的理论依据。结果表明:罗布麻花期为6月~8月,果期9~10月,单花持续时间为4~5d;开花当天,花粉活力在11:00~12:00为最高,花粉活力最高达78%以上,且能维持3d,之后明显下降,柱头从花蕾到开花第4d都具有可授性;柱头与花药之间仅有1mm的空间距离,自然条件下以自花授粉为主,但存在异花授粉的可能性;主要访花昆虫以膜翅目、鳞翅目和双翅目昆虫为主,其中,姬蜂是主要传粉者,13:00~14:00为访花高峰期,昆虫访花频率最高峰与柱头可授性部分重叠;花粉-胚珠比(P/O)为37,杂交指数为2,说明罗布麻可能为兼性自交的交配系统。  相似文献   

15.
播娘蒿原生质体培养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播娘蒿无菌苗的子叶和下胚轴分离原生质体 ,每克鲜重产量最高达 ( 1~ 1 5 )× 10 6 个 .对原生质体进行液体浅层静置培养 .结果表明 :最佳酶解液酶组成为 4 %纤维素酶 + 2 %果胶酶 + 0 5 %离析酶 ;最佳培养密度为2 0× 10 4个 /mL ;最佳渗透压稳定剂为 10 %蔗糖 + 2 %葡萄糖 .观察表明 :播娘蒿原生质体 1~ 7d内出现第一次分裂 ,分裂频率约 2 0 %,培养 18d时具几十个细胞的细胞团 ,以后逐渐形成肉眼可见的小愈伤组织 .  相似文献   

16.
赤点石斑鱼7个地理群体的AFLP分析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应用AFLP技术对赤点石斑鱼Epinephelus akaara 7个地理群体进行了遗传多样性及遗传分化的分析。结果显示:不同群体的遗传多样性差异较大,大亚湾群体和舟山群体遗传多样性最低,湛江群体最高;通过UPGMA聚类,7个群体88个个体明显分成3支,三亚群体单独聚为一支(Clade A),湛江群体的部分个体聚类为一支(Clade B),湛江群体剩余个体和其他5个群体的个体聚为一支(Clade C)。其中在分支C中存6个小的分支,这6支中个体间基本以地理群体进行聚类。研究结果为赤点石斑鱼种质资源保护和遗传改良提供了遗传学依据。  相似文献   

17.
对1959~2009年吉安气象观测站逐日、逐月、逐年雷暴的观测资料进行数理统计,分析了吉安雷暴发生的特征.结果 表明:吉安年平均雷暴日为63.0 d,属于强雷区;雷暴日数的年际变化幅度大,最多年份102 d(1983年)与最少年份41 d(2000年和2001年)相差61 d,接近年平均日数;年雷暴日数以5 a左右为一个周期,10年左右出现一个峰值,目前年雷暴日数正处于减少期内;初(终)雷暴日及雷暴持续期年际间振荡的幅度较为剧烈,最早初雷日与最晚初雷日相差90 d,最早终雷日与最晚终雷日相差108 d,最长雷暴持续期310 d与最短雷暴持续期186 d相差124 d; 51年来吉安雷暴日数线性减少趋势明显,减小幅度为4.0 d/10年;雷暴日季节分布以夏季最多,占全年的50.2%,冬季最少,只有全年的4.3%;月分布呈单峰型,雷暴多集中在3~9月份,8月最多,12月最少;日分布呈单峰型,以14~20时频数最大,最低值在7~12时;单个雷暴持续时间最长达7小时23分钟,出现在1962年3月20日;雷暴出现频率最多为SW(西南)方向,占38.4%,为吉安雷暴的主导方向.  相似文献   

18.
2014-2015年利用视频监控法对保定市动物园5对笼养黑鹳(Ciconia nigra)的交尾行为进行观察记录,结果表明:笼养黑鹳交尾最早开始于1月5日,最晚结束于4月24日.交尾持续日期平均为(14.60±2.967)d,一天中不同时段的交尾次数存在极显著差异(P0.01),交尾的高峰期出现在07:00时和日出后的1h内;交尾时雄鹳尾部偏向性个体间存在极显著差异(P0.01);交尾的持续时间为11~24s,平均交尾持续时间为(15.07±2.560)s,主要集中在13s;交尾后的鸣叫时间为2~11s,主要集中在2~3s;交尾过程中雄鹳尾部下压1~6次,平均为(3.47±1.068)次,主要集中在3次.  相似文献   

19.
以千日红种子为外植体,获得无菌苗,并采用正交试验设计方法进行无菌苗的增殖、生根壮苗培养和试管开花诱导.无菌苗最佳增殖培养基为:MS+1.0mg·L-1 BA+0.5mg·L-1 NAA,培养28d,增殖系数为3.1,苗高可达3.3cm;最佳生根培养基为:1/2MS+0.5mg·L-1 IBA+30g·L-1蔗糖+0.5g·L-1活性炭,并以透气膜为封口材料;无菌苗接种于改良MS+5.0mg·L-1 PP333+40g·L-1蔗糖+7g·L-1亚精胺,平均开花率达11.11%.采用组织培养方法获得无菌苗,并诱导其在试管内开花,可为其优良品种的快速繁殖和开发利用提供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20.
中国民族人群线粒体DNA 9bp序列缺失的分布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采用PCR-PAGE方法,对16个少数民族群体和9个地区的汉族群体共1521人进行了线粒体基因组COⅡ和tRNAlys基因间非编码序列中串联重复的9bp序列缺失情况的检测.贵州苗族、布依族的缺失频率在所研究的民族人群中最高,分别达到32.4%和30.8%,云南佤族、拉祜族和新疆维吾尔族、蒙古族频率相当低(≤4%),新疆哈萨克族群体中未检测到缺失类型,而其他群体的频率表现为中等或较低(6%~24%).除新疆汉族、贵州汉族和报道的台湾汉族外,其他各地汉族群体间缺失频率差异不大;有些来自同一地区或共同历史起源的民族群体的缺失频率没有表现出相近的分布趋势.总体上南方的、沿海的民族群体比北方的、内地的群体表现出较高的缺失频率.综合统计已报道的和此次研究的中国人群的9bp缺失频率约为17.20%.另外,还在4个个体中检测到并经测序证实存在9bp的3个重复;在随机抽样选择测定的有缺失和没有缺失的27个个体中,仅在1例中发现有报道的X.Ⅱ型9bp模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