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12 毫秒
1.
动物在繁殖期间会随自身繁殖状态的变化而调整择偶行为,这会导致它们择偶的多样性.本文研究具交配经验的雌性克氏原螯虾(Procambarus clarkii)在Y型水迷宫中对不同婚配状态的潜在配偶的择偶行为.雌虾对空白与原配、童子、非童子3种信息源虾的访问总时间P值均小于0.05,结果表明雌性克氏原螯虾与原交配雄体有再次交配的显著倾向,对该现象本文从螯虾繁殖成功率方面进行了探讨;面对3种信息源虾的选择差异性的P值均大于0.05,表明雌虾不区分潜在配偶的婚配状态,本文就螯虾的择偶偏好进行了讨论,此外对螯虾定向配种方面的应用进行了初步探讨.本研究以期为克氏原螯虾的繁殖行为学的理论研究及生产实践积累具参考意义的基础数据.  相似文献   

2.
将无交配经历的40~80日龄雌、雄布氏田鼠(Lasiopodomys brandti)配对,分别共居1、3和5 d,然后分离1 d后通过观察被试雄鼠对陌生雌鼠和配偶鼠气味的行为反应,探究了共居时间对雄性布氏田鼠配偶气味识别和记忆的影响.结果显示:配对前雄鼠对两陌生雌鼠气味选择无显著性差异;不论共居1、3还是5 d,分离1 d后被试雄鼠对陌生雌鼠和配偶鼠气味的选择和探究都没有显著差异.实验基本得出:共居5 d内,雄鼠对配偶气味信号的记忆不能维持1 d时间;但雄鼠对陌生雌鼠的探究多于对配偶鼠,虽然未达到显著性水平,却也符合布氏田鼠一雄多雌婚配制度的特征.雄鼠对配偶气味建立熟悉性可能需要更长时间,或受其他因素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进化论观点认为,短期择偶行为之所以存在性别差异,是因为男女在性交往过程中面临不同适应问题,因而采取不同择偶策略。男性选择短期择偶策略获得的繁殖收益远大于女性,为此付出的潜在代价却小于女性。因此,男性比女性更渴望或更可能发生随意性行为,男性渴望拥有的短期性伴侣数量比女性多,且择偶标准也与女性不同。  相似文献   

4.
在吉林省左家自然保护区山地次生林中,利用人工巢箱招引白眉姬鹟,进行了其身体条件对繁殖投入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白眉姬鹟雌鸟身体条件与首枚卵产期、窝卵数及巢材重量投入无显著相关性;雄鸟身体条件与首枚卵产期呈显著负相关(r=-0.525,P0.001),与窝卵数呈显著正相关(r=0.312,P=0.029);雌鸟身体条件与孵化期坐巢时间呈显著正相关(r=0.367,P=0.013);雌雄鸟身体条件与递食次数无显著相关性,但亲鸟育雏次数随窝雏数增加而显著增加(r=0.552,P0.001).研究表明白眉姬鹟可根据自身和配偶身体条件调整繁殖投入.  相似文献   

5.
2017年3月13日-5月13日,获得猪獾在野外交配的红外相机视频463个片段,总有效时长8 057 s。交配前雄兽对雌兽有明显看护行为,时间长达30. 55 h。4月18日01:55-08:49,雌兽在洞巢外接受了雄兽1次爬跨、3次交配,每次交配持续时间分别为:731 s、1 690 s、1 494 s,交配维持时间明显大于多数已知哺乳动物的交配时间。观察初步结果显示:1)猪獾的交配时机由雌兽掌握,雌兽对雄兽有明确的邀配(sexual solici-tations)行为; 2)在一个发情周期内,雌兽可接受同一雄性个体的多次交配; 3)雄兽交配过程中有快速、持久抽插的动作。这些交配策略,支持生殖刺激(Stimulation of reproduction)假说和护卫交配权(Mate guarding)假说。  相似文献   

6.
针对雌性剑尾鱼对雄性剑尾鱼尾剑长度与营养状况偏好的问题,设计了本试验,配偶选择试验采用析因设计法,考虑尾剑长度(长尾剑和短尾剑)和营养状况(饥饿14 d和正常饲喂)两个因素时雌鱼的配偶选择标准,采用行为选择箱记录试验鱼的偏好时间和交流行为等.研究结果显示:雌性剑尾鱼在面对营养状况一致的雄性时,会倾向于选择长尾剑雄性;而面对尾剑长度一致的雄性时,则倾向于选择饥饿处理的雄性;当面对长尾饥饿雄性与短尾正常雄性时,会倾向于选择长尾饥饿雄性作为配偶;但对短尾饥饿雄性和长尾正常雄性无明显偏好.饥饿增加了雄鱼与雌鱼的交流时间与交流次数,降低了雄鱼的运动速度以及胸鳍、尾鳍的摆动频率.雌性剑尾鱼偏好于长尾剑、饥饿处理的个体作为配偶.饥饿并没有增加雄鱼的活动性.雌鱼对饥饿雄鱼的偏好可能与饥饿使其表现出更强烈的交配偏好有关.  相似文献   

7.
摘要:目的 对现有 Hartley 豚鼠种群进行剖腹产净化,通过遗传检测,确认净化后的种群符合封闭群遗传特征。方法 生产群中不同繁殖单元广泛选择雌、雄个体,按 1 ∶ 1 比例合笼交配,于合笼后 70 d 实施剖腹产手术,仔鼠人工乳饲喂。 用循环交配法繁殖一代,从 F1 代中选取 30 个个体采集耳部组织样本,提取 DNA,应用 18 个豚鼠基因组微卫星位点进行 遗 传 检 测。 结 果 剖 腹 产 共 获 得 85 只 仔 鼠,成 活 56 只,离 乳 47 只 ( 23 雄、24 雌) ,成 活 率65. 9% ,离乳率 83. 9 % ;18 个豚鼠微卫星位点共检测到 81 个等位基因,平均杂合度 0. 5747,平均多态信息含量( PIC)0. 5216。 Hardy-Weinberg 遗传平衡检测,14 个位点符合 H-W 遗传平衡,3 个位点显著偏离 H-W 遗传平衡,1个位点呈现纯合状态。 结论 通过剖腹产对豚鼠种群进行了净化,净化后的群体具备较理想杂合度,属高度多态性群体,符合封闭群实验动物遗传特征。  相似文献   

8.
分别用不同强度的高压静电场和高压脉冲电场以及两个电场联合作用对南美白对虾幼虾进行处理,对南美白对虾幼虾在少氧状态48h成活率和对盐度突变的适应性进行了实验观测。结果表明一定的电场辐射可以改变南美白对虾幼虾的抗逆性,其作用效果与电场的类型和频率都有关,且适当提高频率作用效果会更好。实验发现在高压静电场(场强:4.0kV/cm,作用时间:4min)与高压脉冲电场(场强:1.5kV/cm、频率:120Hz,作用时间:4min)联合作用时,效果比电场单独作用时要好。对电场辐射对幼虾盐度突变适应性影响的实验数据采用T检验,配对分析进行了统计学分析。由统计结果可知,df=15,P=0.000,按α=0.05的水平,拒绝检验假设,说明电场处理后幼虾对盐度突变的适应能力有改善。  相似文献   

9.
甲基杀虫脒盐酸盐[34.62%原油,LD_(30)=313.74(雌)和273.10(雄)mg/kg]是毒性较低,对螟虫杀灭效高,但它对繁殖功能的影响少见报道。选用 NIH 小白鼠随机配组,开展高剂量(52.383与45.16ppm)、低剂量(10.45与9.1ppm)及对照组的繁殖试验,为期106天。第一次交配后,母鼠死亡率、受孕率、仔鼠出生存活率、哺育成活率,三组互相比较差异不显著(P>0.05)。第二次交配后,母鼠死亡率、受孕率及仔鼠哺育存活率,三组互相比较差异不显著(P>0.05),但仔鼠出生存活率差异非常显著(P<0.01)。全实验中母鼠体重增减率,三组相互比较差异不显著(P>0.05)。上述试验资料表明,甲基杀虫脒盐酸盐对 NIH 小白鼠的繁殖功能无明显影响。对于第二次交配所产仔鼠的出生存活率,三组互相比较有非常显著性差异,原因何在,有待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10.
繁殖活动是种群延续的基础,也是种群生态学和行为生态学研究的一个重要部分,动物是否能够繁殖成功将影响到整个种群的生存和灭亡。按照现代生活史原理,繁殖成功率决定于环境因素、性成熟的年龄、繁殖次数、婚配制度、个体所处的社会等级地位等。物种为了提高其自身的适合度,会根据环境和自身状况等条件来调整繁殖投入,进而影响其繁殖成功率。达乌尔黄鼠(Spermophilus daurious)广泛分布于我国西北、东北和华北地区,具有冬眠的生物学特性。很多生物学工作者和医学工作者都以其为模型动物,进行研究。为了使达乌尔黄鼠在实验室内繁殖成功,并将其实验动物化,结合国内外相关文献和实验室内环境,分析了可能会影响达乌尔黄鼠室内繁殖的因素并提出适当的对策,以便为该物种的实验室繁殖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白马鸡冬季群体栖息地选择的经验模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于2003年1-4和10-12月考察了四川省稻城县著杰寺、格瓦村、冉子村等地白马鸡(Crossoptilon crossoptilon)群体的栖息地选择.采用样线法进行系统取样或随机取样调查,通过Mann-Whitney U检验判定遇见样方(有白马鸡出现)和未遇样方(无白马鸡出现)间呈显著差异的环境变量,对这些变量进行数据转换(同一类型的变量相互乘积)并以它们为自变量,以白马鸡的出现赋值为1或不出现赋值为0为因变量进行逐步线性回归,结果中保留相关显著的变量(t检验,P<0.05),从而得到白马鸡栖息地选择的经验模型.结果表明:距水源距离、灌木盖度、灌木高度、乔木盖度、乔木高度、乔木胸径和草本盖度等变量在遇见样方与未遇样方间呈显著差异(P<0.05),数据转换后引入的3个新变量亦呈显著差异(P<0.05);回归等式的决定系数较高且回归相关显著(r2=0.832,F=17.125,df=4,P=0.000),各自变量也相关显著(t检验,P<0.05),而灌木盖度、灌木高度、乔木盖度、乔木高度、乔木胸径和草本盖度等变量相关不显著(t检验,P>0.05).在3个乡的考察中对该经验模型进行了验证,采用同样方法进行数据变换,以与经验模型相同的自变量和因变量进行逐步线性回归,最后根据得到的各变量系数利用经验公式对白马鸡的栖息地选择进行了预测.以0.5为切断点将预测结果转化为0/1二态数据,利用成对样本t检验来验证经验模型的预测准确性.结果表明,在3个不同区域利用经验模型进行回归,回归等式均具有较高的决定系数,并回归显著,各自变量均显著相关(t检验,P<0.05),成对样本t检验均未呈现显著差异(P>0.05),具有较好的预测准确性.  相似文献   

12.
白马鸡配对期两性行为的比较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2003年4月和2004年4月在四川省稻城县著杰寺采用瞬时扫描取样法对野生白马鸡(Crossoptilon crossoptilon)配偶行为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白马鸡配偶中雌、雄个体全天伴随活动,无特殊情况不会分离.在不受其他个体干扰的情况下,配偶移动时雌性多在前并控制移动方向.雌、雄鸟间距离平均为(1.75±0.03)m,在雄性驱逐其他个体时间距最大.在全天行为记录中,雄性警戒的时间最多,之后依次为取食、移动、驱逐、站立、休息和其他行为.雌性在一天中行为时间分配依次为取食、移动、休息、站立、警戒和其他行为.驱逐行为完全由雄性承担.两性共有行为中雄性用于警戒的时间显著高于雌性(P<0.05),用于取食、休息的时间显著低于雌性(P<0.05),用于移动和站立的时间与雌性差异不显著(P>0.05).  相似文献   

13.
为研究镜面反射环境下克氏原螯虾主导者与从属者的行为差异以及镜面对胜负效应的调节.本实验根据预实验将已经区分出社会等级序列的每一对螯虾分开静养1 d后,再投入镜面形成反射环境,观察主导虾与从属虾各自在此环境下30 min的行为反应.实验结果显示,主导虾与从属虾均选择回避反射环境(P0.05),表明螯虾对镜像有识别能力并能做出显著的行为反应,且均偏好没有镜像的非反射环境;但从属虾镜角动作显著大于主导虾(P0.05),表明从属虾在自己领域独自面对"外来者"时可能比主导虾更加敏感.在此研究结果基础上,还比较了主导虾与从属虾各自在镜面环境中生活7 d后的优势度指数(DI)差值变化,探讨了镜面环境对它们胜负效应的调节作用,结果初步表明,镜子有降低主导个体的胜利者效应和从属个体的失败者效应的作用,从而缩小了两者社会地位的差距.  相似文献   

14.
红螯螯虾(Cherax quadricarinatus)个体间打斗行为是影响养殖效益的重要因素。通过摄像记录,观察并分析了红螯螯虾不同个体大小、性别的打斗行为差异,以及不同环境底质和遮避物对其打斗行为的影响。结果显示:1)不同规格红螯螯虾的打斗行为特征存在差异,小规格螯虾((0.11±0.01) g)比较保守温和,中等规格螯虾((8.84±1.35) g)打斗行为最激烈,而大规格螯虾((54.32±2.99) g)打斗强度大但发起打斗更为谨慎。2)对于大规格螯虾,雄性组的打斗次数和打斗时间极显著(P<0.01)多于雌性组和异性组,而打斗强度、躲避次数和威胁次数在三个不同性别组之间均无显著差异(P>0.05)。对于中小规格螯虾,打斗强度、打斗次数、打斗持续时间、躲避次数和威胁次数等打斗参数在三个不同性别组之间均无显著差异(P>0.05)。3)在三种规格螯虾的异性组中,雄虾的打斗发起次数和打斗获胜次数均显著高于雌虾(P<0.05),显示雄性较雌性好斗,且易获胜。4)在环境中添加PVC管、鹅卵石、沙、束状筛网等底质或遮避物后,红螯螯虾的打斗次数显著减少(P<0.05)。结果表明,红螯螯虾个体长大后,雄性个体之间相遇更易引发争斗,且雄性表现出比雌性更好斗、更易取胜。建议在红螯螯虾不同养殖阶段,在养殖池中添加PVC管等各种遮避物或铺设不同底质来提高环境复杂度,以减少螯虾的打斗行为,增加养殖效益。  相似文献   

15.
摘要: 目的观察p53 基因敲除小鼠与BALB/c 小鼠在生长发育和繁殖性能方面的差异。方法p53 基因敲除小 鼠和BALB/c 小鼠各34 只,雌雄各半,观察其2 周龄至12 周龄的体质量和体长,并随机选取30 笼一雌一雄所产第 2 胎仔鼠进行幼仔个数的统计。结果在生长发育方面,3 周龄时p53 基因敲除小鼠与BALB/c 小鼠体质量无明显 差异,P = 0. 846 > 0. 05; 6 周龄时p53 基因敲除小鼠体质量明显低于BALB/c 小鼠,P = 0. 000 < 0. 05; 体长在3 周龄 和6 周龄时p53 基因敲除小鼠体长明显低于BALB/c 小鼠,P = 0. 000 < 0. 05。在繁殖性能方面,p53 基因敲除小鼠 同样明显低于BALB/c 小鼠,P = 0. 000 < 0. 05。结论初步研究了p53 基因敲除对小鼠的繁殖与发育的影响,与 BALB/c 小鼠比较均有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16.
针对当前流媒体系统用户行为研究缺少单一节点角度的长期行为特性分析及利用的问题,提出一种P2P流媒体邻居节点组织与行为预测策略(POPP).该策略基于流媒体系统中节点长程行为的互相关及自相关特性,通过在数据交互中收集其他节点的在线、延迟及带宽信息来计算邻居节点的综合可用性,维护能够为自身提供优质服务的潜在邻居节点表,并通过基于马氏链的节点行为模型预测邻居节点的未来在线状态.用户日志驱动的仿真实验结果表明,邻居节点组织策略有效提高了邻居节点对自身的服务质量,长期训练后的节点行为预测准确率达97%以上.  相似文献   

17.
摘要: 目的探讨生育力与早期胚胎发育毒性试验中,皮下给予不同剂量的环磷酰胺对SD 大鼠的影响,选择合适的剂量建立阳性模型,积累实验室背景数据。方法取7 ~ 8 周龄健康SD 大鼠176 只,雌雄各半。按体质量随机分为溶媒对照组( Veh) 、环磷酰胺低( L: 10 mg·kg - 1 ) 、中( M: 20 mg·kg - 1 ) 、高( H: 40 mg·kg - 1 ) 剂量组,每组44 只,雌性各半。雄鼠于交配前28 d 开始给药,每周一次,给药期持续整个交配期直至处死; 雌鼠于交配前14 d 开始给药,交配前每周1 次,交配成功后第0 天给药1 次,总共给药3 次。雄鼠及未交配成功雌鼠于交配结束后处死剖检,雌鼠于受孕后第15 d 剖检,统计各剂量组雄鼠生育率; 雌鼠性周期、妊娠率; 孕鼠死亡率和死胎率。结果环磷酰胺低、中、高各剂量组对SD 大鼠生育力与早期胚胎发育均有一定的毒性作用,且随给药剂量增加,毒性作用增强。结论皮下给予SD 大鼠不同剂量的环磷酰胺,高剂量组对大鼠生育力与早期胚胎发育的毒性影响较为明显,故选择此剂量作为本实验室的阳性模型。  相似文献   

18.
繁殖期社鼠攻击行为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室内配对实验,对社鼠(Niviventer confucianus)繁殖期的攻击行为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繁殖期内雌雄动物均具有较高的攻击性.同性个体间雄性动物的攻击水平显著高于同性个体间雌性动物的攻击水平和异性个体间雄性动物的攻击水平;同性个体间雌性动物的攻击水平和异性个体间雌性动物的攻击水平没有差异,但两者均高于异性个体间雄性动物的攻击水平;雄性动物和雌雌组中雌性动物的攻击行为均随着熟悉程度的增加而减弱;雌雄组中雌性动物的攻击行为在各时间段的差异不大.表明社鼠在配偶选择中雌雄动物均具有主动性,攻击行为是自然种群内存在多种婚配制度的主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9.
观察和记录了条纹斑竹鲨(Chiloscyllium plagiosum)在圈养条件下求偶、交配和产卵的过程,并就鲨鱼的交配和生殖行为进行了讨论.条纹斑竹鲨的求偶和交配过程可以分为游弋、雄性鳍脚弯曲、雌雄交配和雄性鳍脚抽离4部分.游弋在整个过程中占的时间最长,雌、雄鱼在确认交配信息后,雄鱼鳍脚发生弯曲;随后不久,进行交配;交配完毕后,雄鱼鳍脚便抽离雌鱼泄殖腔.条纹斑竹鲨产卵时,雌鱼腹部持续地磨擦或挤压水池中的水管和木桩等物体从而加快排卵的速度.卵鞘从体内排出后,雌鱼用口叼住卵鞘绕着水管、树桩和石头等来回游动,利用角丝将卵鞘牢牢地缠绕在这些产卵基质上.雌鱼产卵的时间并不固定,大多数发生在夜间,偶尔在白天也可以看到新产出的卵.产出的卵多数是成对的,偶尔只有1个.雌鱼产卵时间持续约60 d,每7~9 d产卵一次,在一个生殖季节内,每尾条纹斑竹鲨产卵约11个(圈养亲鱼的雌雄比例是2∶1).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护理干预对脑卒中患者配偶焦虑抑郁状况的影响.方法选取住院治疗的160例脑卒中患者配偶为研究对象,随机分组,干预组给予护理干预.结果干预前,两组的SAS,SD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两组SAS,SDS评分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研究对象给予针对性的护理干预,可改善患者配偶的焦虑、抑郁状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