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05 毫秒
1.
伦理与制度的互相整合,制度伦理化和伦理制度化,是中国古代社会和传统文化中极其突出的重要特征之一。汉代作为中国两千年封建社会的奠基时期,是伦理与制度稳定的互动关系初步形成的关键时期。曲阜师范大学教授刘厚琴的新著《汉代伦理与制度关系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年版)是在其博士毕业论文基础上增修而成的。全书27万余字,分引言、正文和结语三部分。该书以儒学被定为一尊后汉代社会中伦理与制度的种种关系为研究对象,对伦理与汉代制度关系这一课题作了一次新的考察,尤其是对于汉代伦理制度化的社会实践对伦理的反作用给予了充分的关注和阐释。其学术价值不言而喻。通观该书,主要有四个突出的特点:一是研究旨趣新颖和体例系统清晰。伦理、制度的内涵相当丰富,其整合互动关系也是多方面的,该书选取以孝为核心的家庭伦理、以忠为核心的政治伦理与汉代政治制度的整合互动关系进行动态研究。以往学术界对汉代伦理与法制关系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孝伦理对立法的影响及其引经决狱司法实践上,而对宗法伦理与法制整合的复杂关系鲜有系统地探讨。孝忠伦理制度化之社会实践对孝忠伦理的反作用问题则被学术界忽视。该书正文分上下篇,上篇“伦理对汉代制度的影响”,分伦理与汉代法制、汉...  相似文献   

2.
汉代作为伦理与制度整合、互动的关键时期,由政府旌表对孝行之认可等方面入手,分析孝行由出自天性缘于亲情的个人行为到为官方制度引导和控制的外在礼仪形式化之社会行为的变异过程,可探讨两汉社会政治伦理教化的变异及影响。  相似文献   

3.
廉政思想是我国古代政治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概括起来,我国古代的廉政思想主要有两个角度:制度和伦理。在制度层面,制定鼓励廉洁、遏止腐败的政治方针,如奖廉惩贪、减轻赋税、与民休息等等;在伦理层面,为廉洁政治的人生观、价值观的正确性提供哲理基础,包括尚俭、修身、正直无私、重义轻利、先公后私、崇公尚廉等等,为统治阶级的君主和官员必备的政治操守提供参考样板。我国古代的廉政建设典型地体现为政治规范和伦理教化这两条路径的融合,即政治伦理化和伦理政治化,这个特征在当代政治学和伦理学研究中具有独特的价值。这种特征在先秦时期的廉政思想里已经有所体现。  相似文献   

4.
 概述了整体伦理与制度伦理、 机构伦理的内涵。整体伦理是指一定时期、 一定范围内人们共同认可的伦理共识, 有赖于制度伦理的生成; 而制度伦理是伦理要求与实践的制度化与法律化的统一, 一般是由与制度相关的机构研究和制定的, 为机构提供合理的价值定位,是机构的灵魂。分析指出, 从个体德性向整体伦理的位势改变是当代伦理道德形态的一个基本特征, 是伦理实践范式的重要转变。最后提出, 制度伦理与机构伦理是当前伦理理论研究和伦理实践中重要而又迫切的课题, 对医学伦理和生命高新技术伦理尤其重要。  相似文献   

5.
我国先秦时期就已经存在官吏致仕的现象,西汉时期官吏致仕制度正式形成。致仕制度既是汉代官吏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汉代养老制度中的一项重要内容。汉代官吏致仕的主要原因是高龄导致的身体状况不佳。汉代官吏致仕,形式上是主动退休,实质上是在礼俗和制度约束下的被动退休。汉代官员致仕后回家养老的基本费用得到保障,保证其晚年生活无后顾之忧;而且很多官员受到政治礼遇,可以继续发挥余热。汉代官吏致仕后死亡时也享有一定的丧葬待遇。  相似文献   

6.
汉代宽松的文教政策、教育与选官制度的结合,促使了民间教育的蓬勃发展。汉代民间教育主要有书馆、精庐精舍、族学、庠序之学和义学等形式。民间教育在教育内容上广博丰富,教育时间、地点上灵活多样,教育对象上有教无类,为汉代教育的普及和社会的教化作出了巨大贡献,在汉代教育体系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相似文献   

7.
在中国传统伦理文化中,不仅存在以正统教化伦理为代表的“大传统”。而且还存在以民间伦理为代表的“小传统”。后者作为植根于民间生活土壤中的民众不加矫饰的价值观念,更为真实地展示了民族伦理生活的生命律动。在国家与社会互动的格局中,民间伦理与正统教化伦理之间既矛盾对立叉相生相长。构成了传统社会伦理生活的真实景观。  相似文献   

8.
"教化"涵义新解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中国自古就有重“教化”的传统,教化对国家政权的稳定与社会秩序的维持都有很大的作用。“教”与“化”的涵义是不同的,“教”主要是指在上者通过语言、行为作出表率,让在下者学习、效仿。“化”主要是指政府的统治思想与固有的伦理规范成为社会思想后,人们置身于这样的环境中,便会受到其潜移默化的影响。“教化”的涵义也有广义与狭义之分。  相似文献   

9.
发挥伦理在社会管理中的作用,是我国社会发展与社会管理实践的必然选择。在社会管理中,伦理与制度是不可分割的有机体,对任何一方的忽视与偏废都将无法实现社会和谐发展。因此,必须将伦理和制度的功能加以整合,形成有效运行机制和路径,实现社会管理的创新。  相似文献   

10.
中国传统女性伦理的发展脉络与特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女性伦理是中国传统伦理文化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是研究女性在其一生中所面临的具体情况以及相应的道德问题的学问。我国女性伦理源远流长,历史悠久,发端于先秦,形成于两汉、魏晋南北朝,完善强化于唐宋之后。在其发展历史上呈现出伦理政治化,政治伦理一体化、随着封建社会的不断巩固而日趋严密和完善、以强大的教化方式普及妇德教育和畸变的发展特点。  相似文献   

11.
六安城郊数以千计的汉墓,凝结了汉文化成型期主要而珍贵的历史信息,六安王刘庆墓是其代表.刘庆墓又是西汉后期诸侯王地位变化的里程碑.孤立地研究六安王刘庆墓,必将悖离历史真实与科学真理.  相似文献   

12.
汉初统治者和思想家从中国农业社会家庭本位角度出发,选择了经儒家改造过的"孝"作为内在精神支撑."孝"能使家族和谐,也就意味着稳定了建立其上的整个政权.同时,通过"孝"把家族秩序与国家秩序结合起来,能使整个社会秩序化.汉初刘邦有意识进行"孝治"尝试,至文景时期把"孝治"发展到西汉的一个高峰,"孝治"构成"文景之治"的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13.
徐州汉代墓葬制度是在汉代徐州社会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发展的基础上形成并发展起来的,它与整个汉代丧葬制度的发展存在着很大的共性。但由于地理环境、政治经济发展状况、历史沿革、社会风俗、传统文化、思想信仰等诸多因素的差异,它又具有自身的特点。具体来讲,西汉时自身特点较为明显,东汉时则与其它地区较为统一。  相似文献   

14.
论两汉王朝西南边疆开发中的人才策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两汉时期我国历史上实现了对西南边疆地区的统一.边吏作为汉王朝派往西南地区的最高管理人员,在协调汉王朝与西南边疆民族的关系、稳定边疆局势、传播内地的先进技术和文化等方面作出了重大贡献.本文试从边吏对西南边疆治理所取得的实效,分析两汉王朝西南人才开发运用的合理性.  相似文献   

15.
两汉时代,孝道成为家庭伦理的核心、社会道德规范,深刻影响了人们的行为.因此,两汉孝子辈出、孝行兴盛.作为"孝"的实践主体之一的妇女,分别以女儿、儿媳的身份尊敬、赡养长辈,在孝伦理实践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两汉女孝,形式多样.就其行为的发生机制来看,既有内在的精神动因,又有外在的社会动力.  相似文献   

16.
汉朝史籍中常见"高第"一词,通行的解释是"经过考核,成绩优秀,名列前茅;官吏的考绩优等"等等。然而在《后汉书》和《三国志》中却有大量"举高第"之类的词语出现,查阅相关史料,并与"举孝廉"、"举茂才"等岁科察举科目的运作程序相比较,"高第"在两汉时期(尤其是东汉)确实为察举制的一种科目,并且属于常科。  相似文献   

17.
两汉时期是“德”(礼的实质)进入中国传统法律的初期阶段,这主要体现在司法领域里。两汉时期的“引经决狱”具有中国传统的人性和为政治服务实有性的特点,所以能够在司法领域里顺利地进行;司法官是“引礼入法”的桥梁,两汉时期很注重司法官的经学素养;同时,两汉的“引经决狱”具有原则性的倾向,这为礼法完全融合的《唐律疏议》一书的编撰提供了前提。这一时期的引礼入法司法活动对于我们今天的社会主义法制建设也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8.
汉长陵是西汉开国皇帝刘邦之陵墓。在长陵陵园内并置吕后的陵冢,这在西汉帝陵布局中是唯一的。从中可以窥见吕后在西汉初年为稳定和巩固西汉政权所做的重大贡献。吕后的历史功绩主要表现在:助刘邦诛杀异姓诸侯王,稳定了汉初的政局;刘邦死后,吕后继续执行刘邦在位时期的政策,保持了汉初政策的一贯性。  相似文献   

19.
《新语》是帝制时代到来后的第一部中国传统政治学著作,是"封建"时代向"帝制"时代政治学过渡期间的代表性政治理论体系。《新语》的历史思维、整体性思维、观象思维、经学思维模式,成为其后贾谊、董仲舒等汉代政治理论家建构政治理论体系的基本路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