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通过构建管理者生涯模型,分析了管理者过度自信(overconfidence)对于企业创新战略选择的影响.通过分析模型发现:管理者越是过度自信,企业越可能摒弃保守的利用式创新战略(exploitative strategy),转而选择进取的探索式创新战略(exploratory strategy).此外,模型推导还发现,管理者过度自信对于企业创新战略的影响程度受到管理者能力水平以及创新战略的商业收益的影响.具体来说,管理者的能力水平越高,企业越可能选择探索式创新战略;探索式创新战略的商业收益越大,管理者越倾向于探索式创新战略,而利用式创新战略的商业收益的增加则会激励管理者选择利用式创新战略.利用算例进一步说明了上述结论,并分析了相关的管理学启示. 相似文献
2.
创新在经济发展中扮演着不可替代的重要角色,是引领企业发展的“第一动力”.本文基于2007–2019年非金融类沪深A股上市公司,研究了高管过度自信对企业创新的影响,并进一步结合企业金融化视角展开分析.研究发现,高管过度自信抑制了企业创新投入,企业金融化加剧了此效应.进一步区分企业的异质性,本文发现在小规模企业、非国有企业以及低透明度企业中,企业“脱实向虚”对高管过度自信与创新投入抑制关系的增强效应更为明显.经过一系列稳健性检验后,本文研究结论依然稳健成立.研究结果表明,过度自信的企业高管更倾向于投资风险高、收益快的金融资产,从而对企业研发投入产生“挤出”效应,抑制了企业创新.本文研究结论能够应用于上市公司治理实践,深化对高管特征与企业创新选择关系的理解,有助于实现企业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3.
本文研究了代理人过度自信对委托人最优激励契约设计及最优备货决策的影响,建立了代理人过度自信时的最优激励契约与备货联合决策模型,得到并比较了代理人过度估计和过度精确两类过度自信类型下委托人的最优激励契约与最优订货量决策,并数值验证了相关结论.研究发现:库存耗尽的阈值契约是最优的契约形式,且不同过度自信类型对最优联合决策的影响具有显著差异;与代理人完全理性情况相比,过度精确(过度估计)会导致最优契约的奖励提高(降低)以及最优订货量降低(降低或提高);过度估计可缓解道德风险引起的最优订货量偏高现象,甚至产生比无道德风险情况下更高的利润,而过度精确可能进一步加剧订货量偏离现象. 相似文献
4.
创新战略是高绩效工作系统影响企业绩效变动的外生变量,但在大国转型经济背景下,高绩效工作系统是否在创新战略与企业绩效间发挥中介作用还有待进一步的实证研究。基于198家高新技术企业的调查数据,采用结构方程模型检验了创新战略与高绩效工作系统对企业绩效的影响机理。结果显示:创新战略对企业绩效的正向直接效应显著;高绩效工作系统在创新战略与企业绩效间发挥部分中介作用;激励实践的正向中介效应与公平实践的负向中介效应显著,招聘与培训实践的中介效应不显著。研究结果说明,我国的高新技术企业定位于创新战略有助于企业绩效的提升;注重激励实践的员工管理作用对创新战略的有效实施起到较强的支撑作用;创新战略与高绩效工作系统对企业的发展存在协同效应。 相似文献
5.
6.
7.
基于过度自信的股权激励模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股权激励是众多上市企业建立激励制度的首选模式。传统的股权激励模型依据传统的委托代理模型而来,没有充分考虑到现实中委托人和代理人的某些非理性行为和心理因素对模型的影响,导致激励效率低下。过度自信是人们的一种经常性的心理表现,过度自信对委托代理关系的影响等研究已成为目前的热点。本文研究了信息对称和不对称情形下基于过度自信的股权激励合同的设计,通过数理推导分析了过度自信对股权激励合同设计的影响机制,包括对激励系数、努力水平、固定报酬、代理成本、委托人次优期望效用的影响,并对代理人风险中性做了扩展研究,研究结论对设计股权激励契约、提高激励效率、雇佣代理人等方面有重要应用价值。最后,文章指出了对过度自信进一步研究的方向。 相似文献
8.
零售商对市场需求的过度自信主要体现在对市场需求期望过高和对市场需求的预测精度高估两个方面,这会导致其经营决策与完全理性时的决策相比有偏差。为此,构造了反映两种过度自信的市场需求认知模型,改进了现有相关研究中往往仅考虑对市场需求的预测精度高估的市场需求认知模型,并基于改进的需求认知模型得到了过度自信零售商在无资金约束和存在资金约束且由银行提供融资服务时的最优订购决策。研究表明:如果市场需求的期望值较大,则存在过度自信的无资金约束零售商的最优订购量大于完全理性下的订购量,但其最优的期望利润随着过度自信水平的增大反而减少;如果市场需求的期望值相对较小,则结论刚好相反。当零售商面临资金约束时,风险规避银行是否提供融资服务取决于零售商的自有资金水平;过度自信零售商的最优订购决策不仅受自身自信水平的影响,还受银行融资利率和初始自有资金水平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非对称过度自信条件下委托代理模型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针对不同过度自信水平的委托人和代理人的委托代理关系研究缺乏的问题,通过数理推导研究分析了次优和最优情形下委托人和代理人非对称的过度自信水平对努力水平、激励系数的影响,并应用实验研究有效地验证了模型推 导的结论.与委托人和代理人都是理性时的研究结论不同的是,当委托人和代理人过度自信水平不同时, 设计最优报酬契约时仍需要向代理人实施激励.研究结果对设计报酬契约、提高激励效率等方面有重要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0.
过度自信对经理业绩分享系数与风险之间关系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经典的代理理论证明了经理报酬中的最优业绩分享系数与风险成反比。然而许多关于薪酬与风险的实证和实验的研究却提供了与之相反的证据。从理论上探讨当经理过度自信时最优的业绩分享系数与风险之间的关系。模型表明,当经理过度自信的系数较大时,尽管经理是风险厌恶的,最优的业绩分享系数在风险较大的区间内却是随着风险的增加而上升,而在风险较小的区间内则是随着风险的增加而下降;而且随着经理过度自信系数的加大,经理付出的最优努力水平也将随着风险的增加而增加。 相似文献
11.
12.
针对理性的委托人和过度自信的代理人的委托代理关系,研究在考虑道德风险和代理人过度自信水平为其私有信息情况下委托人对代理人的最优激励机制设计问题.结合委托代理理论,为委托人制定契约来激励代理人努力工作并甄别其过度自信水平.进而分析契约并与过度自信水平为双方共同知识的情形比较.结果表明,当委托人不了解代理人的过度自信水平时,委托人期望收益下降,拥有私有信息的代理人的努力程度降低收益却增加.研究结果体现了信息的价值,对如何设计契约并提高激励效率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基于过度自信和监督机制的动态激励契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将行为金融学与激励理论相结合,在经理人过度自信和监督机制同时存在的条件下,通过建立契约模型,研究公司股东与经理之间的动态最优激励.结果表明,过度自信和监督机制均可使最优激励契约变得廉价,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减少公司的代理成本,两者在解决股东和经理人之间委托代理问题中,均对激励契约具有替代作用.同时,随着经理任期的增加和工作经验的丰富,一定条件下过度自信对激励契约的替代作用将逐渐减弱,最优的激励最终会提高至提供给理性经理激励的水平.该结论在我国企业的运用,一方面可以有效弥补现有激励方式的不足,为企业节约激励成本,另一方面能够有力地解释经理人中存在的异象. 相似文献
14.
15.
投资者过度自信下上市公司投资短视行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行为金融框架下,基于投资者过度自信理论,构建了理论模型,阐释了投资者过度自信引致上市公司投资短视行为的机理,证明了投资者越是过度自信,管理者投资短视行为越突出。在实证分析中,通过选取中国上市公司数据,得出了与理论模型基本一致的经验证据:在控制其它因素后,投资者过度自信系数对公司短视投资行为的影响统计上显著。研究结论为从微观层面上如何降低上市公司投资短视行为发生的可能性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6.
立足于制药产业研发——营销双密集的产业属性,探究广告竞争下,制药企业创新战略选择的影响机制和药品市场绩效.研究发现,制药企业的创新战略选择取决于创新投资和广告投资的内在关系和创新效率.当创新投资和广告投资之间存在挤入效应时,研发创新可能导致囚徒困境的结果;其次,适中的医保福利水平对制药企业的创新意愿有正向影响,过高或过低的医保福利水平,均会降低制药企业的创新意愿;最后,当创新效率足够高且创新投资强度中等时,更多的制药企业进行研发创新,可实现患者福利和社会福利的双重改进.否则,更多的制药企业进行研发创新将导致患者福利和社会福利的双重损失.研究结论可为制药企业协调创新战略和广告战略、政府部门优化医保支付政策和创新激励政策提供可操作性建议. 相似文献
17.
本文构建了理性预期均衡模型,假定交易者过度自信,认为自己拥有最独特的信息,高估对手信息相关系数,且对信息相关系数存在暧昧.在过度自信的情绪下,交易者因低估对手信号反映的信息量而减少从价格中学习他人信号,这缓解了搭便车的行为,使交易量增加.引入信息相关性暧昧环境后,随着风险资产价格从高到低,交易者的情绪表现为盲目自信(价格高位)-观望-谨慎乐观-观望-盲目自信(价格低位)五个阶段.我们的研究发现:虽然过度自信会放大风险资产收益波动率,但是当市场充分竞争时,其增加股权溢价的作用占主导,能提升社会福利.特别是在熊市末期和反转初期,交易者表现出盲目自信,这种情绪有助于社会福利水平恢复.进一步地,交易者盲目自信时,信号暧昧程度越强,过度自信越高,投资增加,能提升整体社会福利;但当交易者谨慎乐观时,信号暧昧性的作用相反. 相似文献
18.
委托-代理模型中,委托人委托代理人销售产品并付给代理人一定的报酬. 委托人和代理人对随机需求的均值或方差的估计存在误差,由此产生绝对过度自信和相对过度自信. 委托人可提供的薪酬合同有两种:线性合同和阈值合同. 在委托人和代理人持有的不同自信度组合中,分别给出了线性合同和阈值合同下的最优参数. 研究得出:对委托人而言,当且仅当其关于不确定性需求方差的信念较代理人悲观,并且对市场需求位于零点附近的可能性的估计较代理人小时,阈值合同优于线性合同;否则,在线性合同和阈值合同下,委托人的均衡期望收益相等. 相似文献
19.
考虑基金经理过度自信的最优激励契约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行为金融角度出发,对基金经理过度自信情形下的最优激励契约进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当基金经理的过度自信水平满足其过度自信容忍度约束时,基金投资者与基金经理获得的收入均超过基金经理完全理性时双方的收入,实现了双赢;当基金经理的过度自信水平超过其过度自信容忍度时,基金投资者与基金经理双方都会遭受损失,基金投资者将不再雇佣基金经理.基金经理的过度自信容忍度约束随着基金经理风险规避程度及外界影响波动的增大而变得宽松. 相似文献
20.
过度自信、后悔厌恶对收益率分布影响的数值模拟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构建数值模拟模型,对投资者受过度自信与后悔厌恶影响下的收益率分布进行模拟,结果证实:与有效市场假说之下的正态分布相比,此种状态下的收益率分布存在着尖峰厚尾、左偏、左尾厚于右尾以及尖峰与厚尾程度随着时间单位的延长呈现下降趋势等统计学特征.进一步的数值模拟还发现,随着反应滞后时间的增加,收益率分布峰度增加明显,左尾有下降的趋势;随着反应不足程度的增加,收益率分布的峰度与偏度同时增加;随着过度反应程度的增加,收益率分布右尾有着明显的增加;收益率分布右尾对处置效用不敏感,左尾随着处置效用的增加厚尾程度减少.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