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采用“6S”(即:空间信息管理系统的卫星通讯、地理信息系统、全球定位系统、遥感、三维分析可视化和专家系统)集成信息技术,充分开发现有资料,多学科有机结合,通过先进的技术手段建立可交互的网络空间数据库管理系统。采用三维可视化技术,实现基于地图方式的林业资源环境网络信息系统。  相似文献   

2.
工业以太网是将以太网应用于工业控制和管理的局域网技术。本文介绍了工业以太网的技术原理,并结合本笔者所在企业,从网络设计、传输架构、井上井下网络布置等方面阐述了工业以太网在煤矿企业的实际应用。  相似文献   

3.
针对现有网络交互式数学学习系统存在的与教师交互不及时、资源选择效率低和非文本信息处理难等缺点,设计了一种基于专家系统的数学学习系统.通过深入研究学生自主学习的特性,该系统设计了"智能问答""学习管理""交互训练"和"辅助工具"等模块,使得对于学习资源的提供和交互行为的分析具有智能性,能够根据学生学习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针对性的训练,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相似文献   

4.
OPC接口技术是一种能够提供高效信息集成和数据交互功能的工业通信接口标准,在工业网络控制中具有广泛的发展前景.基于工业以太网和现场总线技术的工业网络控制系统中,利用OPC技术实现上位机监控软件与S7-400PLC的通讯,西门子PLC作为OPC服务器,VB作为OPC客户端,使用VB来编写OPC客户端和服务器端程序,达到控制系统中设备之间数据交互和实时监控,实现管控一体化.  相似文献   

5.
该文简单介绍工业信息化智能网络的特点以及思科智能网络设备在工业信息化中的应用,回顾了工业信息化技术的通讯网络的发展历程,接着列举出了一些工业信息化网络的特点,然后进行探讨工业信息化网络的未来发展前景以及具体如工业以太网的介绍。  相似文献   

6.
吴兵  董清爽 《科技信息》2009,(29):182-183
本文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研究了网络环境下的教学设计:网络交互设计;网络环境设计;网络情感交流的设计。认知灵活性理论对开展网络教学交互设计的启发性意义。网络教学环境具有共享性、异地性、资源丰富等特点,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精神。  相似文献   

7.
基于知识的网络交互设计系统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当前产品网络交互设计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知识推理的全新网络交互设计系统模型,使得用户既可以单独通过浏览器在客户端的虚拟场景中进行个性化设计,也可以与其他用户进行协同设计。详细分析了交互设计过程,同时还研究了知识库构建、协同会议管理、VRML模型的建立及其外观特征的参数化等关键技术。最后开发出一套以首饰产品为对象的网络交互设计原型系统,阐述了上述模型的可行性和先进性。  相似文献   

8.
高可靠船舶机舱分布式监控系统的设计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设计了一种基本高可靠实时网络的船舶机舱分布式自动化监控系统,它采用了双重冗余网络结构,能满足船舶自动化系统的高可靠实时通讯的要求,文中叙述了通讯网卡、通讯软件以及双重冗余网络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相似文献   

9.
基于交换式以太网的网络控制系统仿真平台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研究了传统以太网和交换式以太网的网络时延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交换式以太网的网络控制系统仿真平台.该仿真平台用两台计算机分别仿真实际控制系统中的控制器和被控对象,这两台计算机通过实际网络相连.其中控制器和被控对象通过Matlab仿真实现,两者的数据通信通过高级程序语言VB完成,VB与Matlab的数据交互通过ActiveX自动化技术解决.根据网络中央节点设备的不同,可以分别在真实的以太网和交换式以太网环境下,仿真不同网络负载时的网络控制系统.仿真实验证明了该平台的有效性和可行性.  相似文献   

10.
阐述profibus网络,工业以太网在平整机组自动化控制系统上的应用.从硬件配置和软件程序设计两个方面说明PLC控制系统、TDC系统S7-COM通讯的实现方法,运行结果证明,SIMATICNET是一种高速、高性能的局部网络.  相似文献   

11.
TMF的MTNM v3.0模型仅对简单的以太网透传方案进行了描述,当前版本的NML-EML接口协议难以支持虚拟专线业务的自动配置.文章首先对典型的以太网业务应用的实施方案运用ITU-T的原子功能模型进行描述,然后提出运用FTP对EOS业务的配置结构进行描述的管理信息模型,并提出在TMF814接口协议基础上应增加的接口方法.应用该方案可以制订新的OSS中的资源管理系统/综合网管系统与厂家网管之间的NML-EML接口协议规范,实现OSS对MSTP网络的以太网业务的自动配置.  相似文献   

12.
基于P2P结构的配电网通信系统设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实现电力系统通信网络的智能配置,本文描述了一个用于电力配网自动化的以太网光端机系统的设计思想和主要功能模块,重点介绍了基于P2P结构的光端机配置、控制与通信的方法,借助ActiveX控件技术和全局帧技术,实现了对等配电通信网络中光端机的COM口通信.实验证明此方法具有许多传统技术所不具备的优点.  相似文献   

13.
SMI接口在MSP430x1xx系列单片机系统中的实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随着网络的迅速发展,以太网技术得到了非常广泛的应用,由此作为关键网络设备的以太网交换机也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其中,以太网交换机所使用的以太网控制专用芯片多具有SMI接口,以实现对芯片的控制.考虑到以太网交换机的节能趋势,使用美国德州仪器TI公司的MSP430x1xx系列单片机作为以太网专用芯片的主控器件,使用软硬结合的方法,设计并实现了单片机系统与SMI接口的通信.介绍了SMI接口的特征和时序,并以以太网控制芯片RTL8305SC为例,给出了在MSP430x1xx系列单片机上用I/O实现SMI接口的硬件电路和相关程序.  相似文献   

14.
刘紫燕 《科学技术与工程》2013,13(18):5191-5196
Modbus通信协议运用于电能优化管理系统中,需要将串行链路通信模式转换为以太网通信模式。在详细分析Mod-bus串行链路通信协议的基础上,分别实现了Modbus RTU模式和Modbus TCP模式的通信,然后完成了Modbus RTU与Modb-us TCP模式的通信转换。该方法为电能优化管理系统的通信和系统集中控制提供了良好的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15.
本文介绍了以以态网通信技术与组态软件的结合为基础,在光学玻璃池炉熔炼生产线上进行工艺参数的采集,实现集中监视和远程管理,构建一套适合于公司自身生产需求的应用系统.  相似文献   

16.
基于DSP的手势识别电视遥控器设计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由于传统电视机遥控器的按键操作比较机械且缺乏娱乐性,设计了一种以DSP2812为核心的手势识别算法。通过将用户手势运动的信息转换成相应的红外信号,从而实现手势遥控电视机更换频道和调节音量的目的。该系统主要由双端口RAM通信的双DSP并行处理器、CMOS数字摄像头、红外遥控模块、上位机调试软件和以太网通信模块组成。实验测试表明,该系统能够实现用户手势图像的采集、手势动作的识别、红外遥控及以太网通信功能。  相似文献   

17.
给出了中等规模的ISP为拨号用户提供上网接入服务的设计方案,包括对网络的拓扑设计、设备的选型、IP地址的分配以及路由配置等。方案中应用了帧中继技术、以太网技术以及VLAN技术等,为拨号用户提供了可靠性高、通信速度快和具有良好扩展能力的接入服务。  相似文献   

18.
 探讨了大众媒体科学普及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分析了大众媒体科学普及能力不足的社会原因,表明中国科普事业存在专业化科普力度不够、科学性和可读性难以兼顾、缺少对科学方法和科学精神的传播等问题,主要原因在于全社会对大众媒体科学普及事业支持力度不够、大众媒体话语体系和科学话语体系转换困难、部分大众媒体从业人员科学基础和社会责任意识薄弱等。为提升大众媒体科学普及能力,建议多渠道加大对媒体科普的支持力度、加强媒体科普人才培养和培训、全流程提升媒体科学普及质量。  相似文献   

19.
集群通信系统凭借其组网简单的优势,在应急通信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但现有的基于TD-LTE的宽带集群通信系统所采用的随机序列的利用率和发送成功率都不高.针对此问题,在对现有TD-LTE系统的随机接入Preamble序列配置现状展开研究的基础上,结合公网集群通信系统支持资源共用但不相互干扰的性能要求,提出一种适用于公网集群通信系统的竞争Preamble序列配置方案.该方案提出在低接入负载的环境中采用共用模式,用户根据系统的分配,选择适当的Preamble序列完成接入;而在高接入负载的环境中采用分类模式,将集群用户分为4个集合,根据用户分类的不同选取不同的Preamble序列完成接入.仿真结果证明,该方案提高了Preamble序列的利用率和发送成功率,避免了混合接入碰撞,提高了网络的运行效率.  相似文献   

20.
高速铁路的建设离不开无线通信系统的支撑,而无线通信网络的设计则需立足于对典型环境下无线信道的深入研究.物理无线信道作为通信发生的媒介,其特性极大地影响着无线通信系统的性能.在高速铁路无线通信系统的设计中,需要用信道模型对复杂的传播信道加以描述.本文围绕高速铁路场景下的无线信道开展研究,探讨了高速移动复杂场景信道测量理论,并基于测试数据研究了信道的特征,同时,提出了高速移动复杂场景下的信道建模理论与面向工程设计的信道模型,为高速铁路无线通信系统的设计提供了电波传播预测工具,弥补了此类复杂场景下信道建模的研究不足,丰富了相关场景下的信道建模理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