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大功率LED封装结构的仿真设计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设计针对大功率LED的光学结构进行分析,建立大功率LED的光学仿真模型,模拟LED光强分布曲线,对实测数据和仿真结果进行了比较,重点说明LED封装结构设计方法和思路,最后总结了仿真设计的意义。  相似文献   

2.
大功率白光LED倒装焊方法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介绍了一种大功率、高亮度LED倒装散热封装技术。采用背面出光的蓝宝石LED芯片,倒装焊接在有静电放电(LED)保护电路的硅基板上。该封装技术针对传统LED出光效率低下和散热问题做出了改进,有效提高了LED芯片的寿命,降低了制造成本。  相似文献   

3.
张征宇  吴湘莲 《科技信息》2013,(24):203-203
目前大功率LED灯具的散热问题已经成为制约LED行业深入发展的瓶颈,体积小、重量轻、结构相对简单、制造加工成本低的散热器是研究的主要方向。不同的散热器由于结构设计不同,工作时散热特点也不尽相同。本文实测现有主流LED灯具散热器并总结分析散热效果,进而提出传热-散热一体的LED灯具散热器结构设计理念,并对LED灯具工作温度场进行分析,验证了传热跟散热一体化设计的理念。  相似文献   

4.
贾文超  沈建林 《太原科技》2010,(10):96-97,100
介绍了大功率LED的特性,分析了市场上常见的驱动电源,研究了在路灯照明领域应用中为能更好地发挥大功率LED的优点,驱动电源必须满足大电流输出,以达到理想的发光强度,保证LED使用寿命。实验表明,采用恒流加温度补偿方式驱动LED的设计方案可行。  相似文献   

5.
采用SD42524芯片设计了亮度可调的大功率白光LED驱动电路.该电路最大可驱动10个串联的350mA白光LED,功率达到10W,并可随意调节亮度.调节亮度所需要的PWM信号由EPM240T100C5芯片产生,该芯片具有80个灵活的I/O口,便于扩展.该驱动电路具有性价比高、驱动能力强、应用范围广等特点.  相似文献   

6.
恒流源驱动电路的主要优点就是工作状态稳定、工作效率较高,本文主要介绍一种基于XL6005芯片大功率LED的驱动电路,本驱动电路具有体积小、外围电路简单、输出功率高等特点,是一种比较理想的LED驱动电路。  相似文献   

7.
大功率LED的散热封装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如何提高大功率LED的散热性能,是LED器件封装及其应用的关键技术.提出了一种LED薄膜集成封装结构,利用磁控溅射技术制备了实验样品,依据动态电学法,采用金相显微镜和扫描电镜对样品的热阻和膜层性能进行了测试,通过对传热模型的仿真以及实验,分析了样品的散热性能.与现有的PCB封装结构相比,薄膜封装结构的散热性能远优于PCB结构,而且薄膜封装结构的工艺简单、成本低廉,适合于大规模的工业化生产,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8.
大功率LED路灯,即单颗功率大于1W以上,采用新型LED半导体光源的路灯。相对于传统高压钠灯、金属卤化物灯来说,大功率LED路灯具有一系列的优越性,因此近年来成为国内外半导体照明领域研究的重点。本文从大功率LED路灯入手,就大功率LED路灯的发展和应用进行探讨,从配光设计、散热结构和驱动电路这三个方面论述了大功率LED路灯推广应用的关键技术,旨在突出大功率LED路灯推广应用的价值。  相似文献   

9.
随着LED芯片单颗功率和封装集成度的提高,散热问题已成为大功率LED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文章提出了一种基于相变传热的一体化大功率LED太阳花散热器,利用正交实验和模拟仿真相结合的方法对太阳花散热器进行了优化,分析了中心孔直径和翅片参数的改变对散热器性能的影响.将数值模拟的结果与实测值进行了对比,结果表明:散热器的热性能影响因素从主到次为翅片厚度,数目,高度,中心孔直径,最佳方案最高温度降低了5.94℃,优化后的散热器能够满足200 W以上集成LED灯的散热要求.  相似文献   

10.
大功率白光LED在照明器具中的应用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根据一组1 W30lm的大功率白光LED的实测参数,结合PWM调制技术、Buck变换技术及电子器件散热技术,采用JY1604、SG3524集成电路,设计了大功率LED照明系统。实验结果表明:该系统控制的LED电流稳定,控制精度可达±1%;驱动电路输出电流可达1 A,可同时驱动多只大功率LED,且亮度可调;系统散热效果良好,LED连续工作后测量其温升,结果显示温升约为30℃,满足系统散热要求。  相似文献   

11.
在开关电源中,输出电压反馈电阻的大小正比于其消耗功耗.为提高芯片系统效率,提出了低反馈电阻技术,低反馈电阻技术关键在于产生低的参考电压与反馈采样电压进行误差放大.给出了低至18 mV的基准电压电路的设计过程和仿真结果,设计了一种基于双极型、互补型、双扩散金属氧化物半导体 (BCD) 1.6 μm工艺的功率LED照明驱动芯片以验证低反馈电阻技术.系统仿真结果表明:电路的运行效率高达95.6 %,输出电流纹波系数为(2.14 %)/V.  相似文献   

12.
In order to accurately and automatically measure the light emitting diode ( LED ) colorimetric parameters,the design of a measurement system by adopting a high-performance spectrometer and looking-up t...  相似文献   

13.
为解决青少年视力下降问题, 设计了改善和提高视力的智能仪器。该仪器以眼睛的生理特点为研究基础, 结合计算控制技术和双色LED(Light Emitting Diode)显示技术, 采用了高性能的stm32f103zet6 微处理器控制LED 显示和人机交互系统, 并采用RLE(Run Length Encoding)图像压缩技术, 使图形的显示更灵活多变、丰富多彩。测试者通过操作平台(语音提示和液晶显示), 用眼观察LED 屏显示的各种训练图形调节眼睛的紧张状态, 缓解视力疲劳。测试结果表明, 经过一段时间的仪器治疗, 学生的视力普遍得到了提高, 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14.
针对开关变换器的输出电压极易受到输入电压或者负载波动的影响,提出一种建立在Buck变换器线性参数变化(LPV)模型基础上的增益调度控制策略.首先,将Buck变换器的小信号模型转换成以负载电阻和输入电压作为变参数的LPV模型,基于LPV的凸分解方法,利用线性矩阵不等式(LMI)技术对凸多面体各顶点分别设计满足H∞和闭环极点配置的反馈控制器,再插值各顶点所设计的反馈控制器,综合得到具有多面体结构的LPV控制器.该方法在线计算量小,容易实现.最后,通过仿真验证了设计方法的有效性,与传统的鲁棒控制策略的控制器相比,所设计的LPV控制器受Buck变换器中输入电压和负载电阻波动影响较小,具有更好的控制性能.  相似文献   

15.
多级修正的高机动Jerk模型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基于Jerk模型及当前统计模型,提出了一种多级修正的高机动Jerk模型(MJerk).在假设机动加速度变化率(即加加速度)为非0均值指数相关随机过程的条件下,通过对Jerk模型状态分量作Taylor级数展开,得到了各状态分量的Jerk修正方程,使得机动加加速度对系统各状态分量的作用得到反映,减小了模型误差.Monte Carlo数值仿真表明,在进行高机动目标跟踪时,MJerk模型的均方根误差比Jerk模型的约减小了20%,而二者的计算量相当。  相似文献   

16.
应用贝叶斯概率统计的方法来反卷积进行网络识别,分析发光二极管(LED)封装器件的瞬态热阻,有效避免了计算机中频域法解卷积出现的病态问题以及贝叶斯迭代法中迭代次数选择的问题.讨论了该方法中优化参数与时间常数谱的半波宽以及纹波的关系,选择适当的优化参数进行反卷积,再由Foster网络模型转换到Cauer网络模型,获得LED器件的瞬态热阻.同时,讨论了该方法对含噪信号的反卷积的可靠性,并分析了采用此种反卷积方法得到的LED封装器件的热阻的正确性.  相似文献   

17.
四旋翼飞行器动力系统是飞行器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影响控制精度的重要因素。通常在动力系统建模时直接采用机理建模法,但在实际中动力系统的选用和安装都会影响到动力系统模型,故直接采用机理建模方法准确性不高。本文基于动力系统机理模型得到动力系统模型结构,然后在搭建的测试实验平台上完成了转速数据的测量,根据实验数据通过ARX模型辨识出动力系统的模型参数,建立出四旋翼飞行器动力系统模型并设计了PI控制器。通过系统仿真与实际测量验证,结果表明:对应用参数辨识后的四旋翼动力系统模型进行控制时,系统的快速性和稳定性都有明显的提高。  相似文献   

18.
运用图像处理方法对立管末端进行定位.通过无人遥控潜水器(ROV)搭载水下摄像头捕获立管末端的实时运动图像,图像模式匹配程序根据固连在立管末端的标识图案的形状进行匹配,并从图像中将标识图案区分出来,再利用图案中心点坐标信息和投影关系计算出立管标识点和井口相对于摄像头的三维坐标,进而得到世界坐标系下立管末端与井口的相对位置.通过水池试验,验证了该方法定位准确且具有实时性,可以应用于自动立管入井控制.  相似文献   

19.
建立高频功率变压器新模型,实现了模型中铁损与铜损的有效分离;对骨架结构参数、屏蔽及工作频率对模型参数的影响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