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童敏 《皖西学院学报》2012,28(6):116-119
诗歌能否翻译,一直备受争议。大多数诗人、翻译家都认为诗歌的可译性是有限的,这是基于诗歌这一特殊文学形式的自身特征而言。中国古典诗词是中华民族文学的瑰宝,丰富的意象是中国古典诗词的典型特征之一,同时也是古典诗词翻译过程中遇到的一大障碍。对中国古典诗词而言,意象可以说是其灵魂,它是塑造审美意境的关键,是诗人风格的外化表现,同时也是古典文化的一部分。因此,英译过程中古典诗词意象处理是否恰当与古典诗词的英译限度息息相关。  相似文献   

2.
黄昏意象是古典诗词中的典型意象,文章对黄昏意象中几种典型的审美取向、思乡怀归、相思闺怨、吊古伤怀等作了浅易的分析.  相似文献   

3.
李夷平 《科技信息》2012,(18):173-173
意象是诗的要素。英美意象派提倡的意象脱节、意象并里、意象叠加等艺术与中国古典诗歌有"血缘"关系,许多英美译者认为:中国文字的表意性能够提高诗歌的视觉形象表现力,很容易激发读者的想象。因此,中国古典诗歌的另一大特点——生动的意象和诗中有画的境界也被他们所接受,并用于自己的诗歌创作中。庞德正是从中国古典诗歌中汲取了丰富的艺术养料,成为意象派诗歌的创始人之一。汉诗译作《神州集》把欧美现代诗歌接受中国古典诗歌的影响提到了历史的高度。本文用以"愁"为题材的两首中英诗歌结合庞德译本,对比中英诗歌的语言及意象。  相似文献   

4.
童玲  赵菁菁 《科技信息》2010,(3):138-139
以《玉台新咏》为代表的齐梁诗歌,为唐代文人的表达提供了借鉴的营养,《玉台新咏》所收的闺怨诗歌体现出的风格与追求,对唐代闺怨诗的影响贯穿有唐一代。唐代闺怨诗与《玉台新咏》中闺怨诗的因缘包括承与变两个方面,主要表现在:唐代闺怨诗的题材内容在继承的基础上又有所发展;唐代闺怨诗对《玉台新咏》中闺怨诗的意象的传承与突破;唐代闺怨诗在艺术表现手法方面的继承与突破。唐代闺怨诗在充分继承前代优秀传统的基础上又加以发展、壮大,与前代闺怨诗相比,又有了新的开拓。  相似文献   

5.
在研究《聊斋志异》叙事模式的过程中,叙事意象应该引起应有的重视。《聊斋志异》中的叙事意象包括植物意象、动物意象、人文意象等。植物意象体现为各种花的意象,既带有我国民族文化的传统内涵,又在具体的小说文本中产生新的意味。动物意象选择一些拥有具体物性的动物表象,通过情节的展开,生发出丰富的意蕴和文化内涵。人文意象或贯通情节或深化意义,既具有审美特征又具有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6.
"意象"是中国传统美学的核心要素,是中国古典诗歌的灵魂。"意象"生成的基础是人的审美体验。而"花意象"在古典诗词中俯拾皆是。"花"美丽的表象经过诗人词客主观的情感关照被赋予丰富的情感内涵,纷纷借"花"抒发情志,寄寓对生命的深切体悟。中国古典诗词中对"花"的描写,体现了中国人心灵深处人与自然交感互融的宇宙观和自然观,这种自然观直接导致了中国人审美化的人生态度。本文拟从古典诗词中的"花意象"探查中国传统美学中人与自然的关系,即中国古典美学的精神内核。  相似文献   

7.
论《呐喊》、《彷徨》的意象设置与情感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诸多的本分析中,鲁迅小说的意象研究略显不足。试图以意象分析为研究契机,探讨鲁迅小说意象与深层情感的内在联系;并在小说意象的艺术凸现中,探索鲁迅的精神世界和独异的化思考,以形成对鲁迅小说价值的又一言说方式。  相似文献   

8.
通过对古典诗歌中“夕阳”意象的探讨,指出诗人借助“夕阳”这一意象来表现自己对宇宙、社会、人生的领悟,抒发自己的人生理趣,展现了中国古典诗歌中“夕阳”意象特有的审美意蕴。  相似文献   

9.
从远古神话到到当代小说,从考古、民俗到文学想象,“蛙”意象的产生与发展经历了一个漫长而富有变化的过程。文章结合文学人类学的理论对莫言长篇小说《蛙》中的“蛙”意象进行深度分析,追溯到“蛙”原型中的“蛙女神”,将其与小说中突出的人物“姑姑”进行对比,揭示这一原型意象的运用对小说文化蕴涵的提升作用。  相似文献   

10.
“圣经”对英国女作家夏洛蒂·勃朗特具有深刻的影响,她的作品活用“圣经”之处多不胜数。《简爱》中男女主人公的爱情故事情节———从“失乐园”到“复乐园”———充满了“圣经”原型意象,让读者在欣赏并接受小说之余,不得不惊叹作家独具匠心的构思。  相似文献   

11.
中国古典诗歌中具有深厚文化意蕴的意象是诗歌翻译的关键所在。《江雪》英译文中不同译者对"孤"和"独"两字的翻译方法不同,有些译文破坏了原诗"意在言外"的意味深长的效果,这说明译者在翻译过程中不仅要正确理解诗中的意象及其所包含的文化意蕴,而且要准确运用目的语语言,尽可能在译文中保持原诗的意境美。  相似文献   

12.
陈燕 《韶关学院学报》2007,28(10):102-104
古代中日两国吟咏爱情的诗歌中,“秋风”一词时有所见。从日本最早的古典和歌大成《万叶集》中所记载的、由女歌人额田王所咪的“思近江天皇咏秋风歌”可知,它与中国六朝闺怨诗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秋风”语象在当时的中日诗歌中具有不同的意蕴。  相似文献   

13.
"隔膜"主题作为人类生存所面临的一种普遍困境,在鲁迅笔下的众多小说中都有所体现。主要立足于鲁迅的多篇小说文本,对其所表现的"隔膜"主题进行回归文本式的分析与阐释。试图对"隔膜"主题在鲁迅小说中所表现的印迹、隔膜产生的原因以及鲁迅致力于消除隔膜的努力等问题,进行系统化探究。  相似文献   

14.
禅宗标榜的"不立文字,教外别传,直指人心,见性成佛"的思维方式渗入到我国古代诗歌领域,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其中一个重要方面即是使我国古典诗歌越来越强调"意",使中国古典诗歌在诗歌理论、创作与欣赏方面都体现出一种"重意轻言"的艺术态势。  相似文献   

15.
简·奥斯丁的作品多以英国中上层阶级为故事主角,描绘了一幅幅闲适、优雅的阶级生活景象。她笔下的人物和凡勃伦的"有闲阶级"论不谋而合。借助休闲学理论对奥斯丁作品中的人物及其休闲生活进行细读分析后发现,奥斯丁笔下的"有闲阶级"的休闲行为具有"明显有闲"和"明显消费"两大特点。  相似文献   

16.
介绍了红色经典小说的含义,阐述了其所塑造的革命英雄形象成为读者的人生典范,构建了一个时代的人生价值观念。指出其思想价值在今天仍然被广泛认可和接受。  相似文献   

17.
翟永明是后朦胧诗和女性诗歌的代表诗人。她的诗歌总的来说,可以分为两个时期,即“黑色时期”和“白色时期”。她黑色时期的诗歌大量地运用黑色意象群,并大量地抒写梦幻,从女性的视角来观察女人的命运;她白色时期的诗歌则大量地运用白色意象群,从一个完全不同的视角来看待一切。总之,翟永明前后期的诗歌,由于采用了独特的视角、个人化的思考以及独特的表现手法,因此她的诗歌获得了一种美学上的独特力量。  相似文献   

18.
"美化之艺术,创优似竞赛"是许渊冲教授的中诗英译理论。该理论中的"创"字彰显了许的"创译"观。他运用"三化"法,巧用创造性翻译,凸显译者主体性,让读者"乐之",让文学翻译发展成为接受语中的翻译文学。  相似文献   

19.
学术界一般认为,里尔克的创作可以分为三个阶段:早期主观表现的诗歌,中期的“物诗”,后期存在论意义的诗歌。值得注意的是,“物诗”中的“物”不在象征,也不在物的客观描绘,而是抵达物的本质。本文借鉴海德格尔对“物”的独特阐发,从物之为物、物与人、人之为人几个方面把握里尔克的“物诗”。  相似文献   

20.
徐志摩的诗歌《生活》历来被认为“暗惨”、“颓废”,充满绝望情绪,其成就没有得到公正的评价。本文认为,《生活》是徐志摩的优秀之作,凝聚着诗人深刻的生命体验,冲破了早期古典主义文学观念的束缚,放弃了舟诗歌形式的片面追求,标志着徐志摩诗歌走向坚实、厚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