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新编英语语法教程》是一部兼有教科书和参考书双重功能的新型语法著作,是国内高校英语专业普遍使用的语法教材。该书第五版于2008年列入"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并于2009年出版发行。笔者在使用该版本后发现了几个值得商榷的问题。  相似文献   

2.
鲁迅通过对“脊梁崩溃图”和“小东西得势图”的绘制,对历史进行了重新书写,表现了鲁迅的痛苦复杂的矛盾心情和对此的超越,以及不忘现实的战斗精神。  相似文献   

3.
《故事新编》除《序言》外,共收创作八篇。第一篇《补天》(原名《不周山》)写于1922年,在北京;《铸剑》和《奔月》写于1926年,在厦门和广州;《非攻》、《理水》、《采薇》、《出关》和《起死》则写于1934、1935年,在上海。从《补天》创作之日算起,到现在已经五十多年了。 对这些新编的故事,人们一直都相当重视。在解放以后,有一段时间,人们在研究《故事新编》时讨论了下面的问题:第一,它是历史小说还是寓言式的作品?即它主要是反映历史的过去还是反映历史  相似文献   

4.
作为中国现代史上最伟大的文学家之一,鲁迅之所以能够创作出大量深刻且典型的文学作品,塑造出不朽的文学艺术形象,和其独特的表达机制具有很大关系。特别是在《故事新编》当中,鲁迅引用了一些中国古老的神话故事和历史传说,体现了大量的中国传统文化元素。但在表达方面,整体上却十分隐晦,很难从字面意思上直接了解其创作情感和意图,必须经过深入分析研究之后,才能得到深刻的感悟和理解。为此,以《故事新编》为例,从现实与文本关系、叙事方法等方面着手,对其表达机制进行分析,以此获得鲁迅文学作品中的特色内涵,明确传统文化在新历史时期的重要价值和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5.
《故事新编》称得上是现代小说史上的一部奇书。奇就奇在鲁迅的书袋虽然是鼓鼓的,却无意于掉书袋,而是驾轻就熟地出入古今,把现代社会的诸多官场丑态、文界乖谬、民间陋习和掺和着奴性及流氓性的国民心理,糅合在神话、传说、历史的著名故事之间。这就有如女娲拔起一株从山上长到天边的紫藤,搅动地上的泥水,溅出一班能笑能哭的生灵,即鲁迅所谓“并没有将古人写得更死”是也。二者的糅合与搅拌,构成了复调叙事,构成了民俗性的狂欢。古人和今人打照面,互相消解对方的神圣的灵光或装模作样的摆谱,令人看见他们的不尴不尬而窃窃发笑。小说自身也由此超越纯文学传统而向杂文开放,小说与杂文杂糅,兼具文明批评和社会批评的功能,开创了一种古今杂糅的“杂小说”新文体。  相似文献   

6.
攻击性破坏性防守,是当代篮球运动发展的突出特点,而断球又是攻击性防守的重要内容。本文叙述了断球的重要意义之后,首先分析了断球技术的运用和运用这一技术应掌握的几个原则;接着是断球时机的选择和选择时机的方法;最后部分,是提高技术、增加断球次数的训练建议。  相似文献   

7.
《故事新编》是鲁迅致力于文体创新的历史小说。他将神人和圣人还原为俗人。英雄被置于一个解构和建构的尴尬地位,历史被放逐。整个文本体现了反讽和戏拟的后现代主义特征。《故事新编》成为80年代后期新历史小说的精神资源和艺术借鉴。  相似文献   

8.
量子力学是二个世纪物理学的重大突破之一,但也是争论较多的一门学科。争论开不在于量子理论本身,而是在于对它的诠释和理解。本世纪以来,环绕着波函数的诠释、物理实在、对应原理和互补原理等问题形成了不同的学派。本文从考察现代物理学的两大学派争论的历史过程入手,联系物理学前沿的进展状况,对各个学派的主要观点作了介绍和评论。  相似文献   

9.
《故事新编》是鲁迅唯一的一部历史小说集,收录8篇小说,其中5篇涉及到中国古代各式英雄。但他们却有着大致相同的结局。5篇小说均在悲壮崇高的氛围中拉开帷幕,但又均以滑稽无聊而告终,这正是英雄的悲剧,它是鲁迅在反思中国历史文化后得出的结论,也是他切身的生命体验。  相似文献   

10.
鲁迅为何选择“历史”作为《故事新编》的内容与探讨对象?《故事新编》怎样通过不同的视角与具体的细节实现了对历史的“拓容”,并颠覆了权威的历史?鲁迅重构历史的目的和他要以小说担当起的使命是什么?对这些问题的回答,有助于我们进一步深入《故事新编》的本质,接近一个以艺术叩击真理之门的鲁迅.本文在梳理既有研究的基础上,从“故事”与“新编”的关系出发,分析小说中的两类人物,为《故事新编》如何实现对历史叙事问题的探讨这一课题,提供一个可能的研究角度,并从这一角度出发,探求鲁迅在《故事新编》中所要表达的他对历史的判断.  相似文献   

11.
自情景喜剧《我爱我家》播出以来,或褒或贬,各种评论见之于报,盛况空前.如:一位观众写道:看了《我爱我家》直想骂,但却不能不看;还有一位观众称:《我爱我家》是开心果.从林林总总的评论中可以得出一个定论:观众喜欢笑,生活需要喜剧.  相似文献   

12.
《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的调整对象是经营者和消费者二者之间的消费关系。作为消费关系的主体,消费者和经营者是相对而言的。乘客和患者也是消费者,应获得《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的保护。  相似文献   

13.
指出了数学分析教材中利用函数单调性判别法证明函数不等式、关于交错级数余和估计及求极限的三个错误,给出了修正意见。  相似文献   

14.
对环境因子和生态因子概念的区别和联系、Lotka-Volterra模型中竞争物种获胜条件的推演、种群 Logistic增长实验中K值的计算等三个问题进行了探讨,阐明了其中有疑问的概念和方法,对生态学的学科发展和教学都具有一定的帮助。  相似文献   

15.
16.
本文结合《物理化学》教学实际,对于培养跨世纪化学人才,如何深化教育教学改革,转变教育观念,更新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方法等问题,从理论和实践上进行了有益探讨。  相似文献   

17.
鲁迅于1927年定居上海并度过了生命中最后的十年,在此期间鲁迅从上海政治文艺状况的现实出发,创作了《故事新编》中后五篇小说,集中体现了鲁迅对上海及中国现代文坛的全面认识与思考。鲁迅在小说中揭示出当时上海出现的各种荒谬复杂的社会现象及各种文坛丑类的本质所在,并且从中国传统文化中挖掘出真正地能够代表民族脊梁的历史人物,为困于日本侵略和国民党黑暗统治的现代中国人提供了精神参照。同时为年轻的"左联"在上海复杂多变的政治文化环境中认清方向,向健康、积极的道路迈进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18.
从这些争议中,人们可以了解历史,了解历史的艰难进展……谁最早到达美洲发现美洲是地理大发现中最重大的历史事件,是后来一系列海洋和陆地探险的序幕。现在一般人都认为美洲是意大利航海家克里斯托弗·哥伦布在1492年发现的。但是,有不少史料记载,在哥伦布抵达美洲前很久,冰岛人、爱尔兰人,北欧人,非洲人、亚洲人都有可能曾经到过那里,只是此后便中断了联系,不像哥伦布的发现那样引起了世界的轰动罢了。特别有趣的  相似文献   

19.
<正> 《故事新编》是鲁迅研究中争论最多的作品之一。有人根据作品穿插的现实生活题材所包含的讽喻性,就认定它是“以故事的形式写出来的杂文”;也有人依据历史小说概念来评定,认为从严格意义上说它不能算作历史小说,只能是“一般的短篇创作小说”;更多的研究者认为它是一部历史小说,但是作品中“直接抨击现实的细节”,“是这部作品客观上确实存在的缺点”;有人虽然承认作品中穿插的抨击现实的细节是鲁迅小说的“独创”,但又认为这是鲁迅“取战斗之一利,而存艺术之一弊”。围绕《故事新编》研究中的主要分歧,是它的题材处理。到底如何理解鲁迅在其创作中处理历史题材和现实题材的深刻意义?在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中,第一个对《故事新编》予以正确评论的是茅盾。他认为《故事新编》是五四以来用历史事实为题材的文学  相似文献   

20.
利益争议是劳动争议的重要类别,是在集体谈判过程中发生的争议。利益争议处理方式的完善,对于维护劳动关系的和谐稳定具有积极意义。借鉴国外的经验,有必要在我国构建不同于权利争议的非诉讼性的利益争议处理方式。利益争议的处理应以调停、调解为主,辅以仲裁、紧急调整等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