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运用乔治·里茨尔的"实在"与"虚无"理论,以田野调查为基础解析丽江大研古城民居客栈的发展,以透视丽江古城民居文化在旅游发展背景下的变迁。从"虚无地点""虚无人""虚无产品"和"虚无服务"这四个维度分析民居客栈的演化,并从旅游发展的角度解释目的地文化变迁的动力机制。  相似文献   

2.
陈颖  曹荣林 《河南科学》2010,28(3):360-364
针对城市建设中出现的"千城一面"问题,从分析中国传统民居的平面布局、建筑材料、装饰细部、建造手法的地区差异性着手,提出出现地区差异性的原因和所蕴藏的文化内涵,继而提出城市地域建设需要借鉴传统民居的建造手法来传承优秀的传统文化内涵的想法,最后提倡现代城市建设应尊重地方文化,与地域特征相协调,以此创造健康、优美、宜人的人居境域,促使生态、人性和文化和谐统一发展.  相似文献   

3.
文章通过大量的实地考察和调研,综合文献资料,对传统民居进行分析研究,力图从自然因素、社会制度、意识形态等方面揭示传统民居形态形成的更深层次的内涵,以期从建筑整体机制上把握宁波民居聚落发生、发展的演化规律,并为宁波创造富有地域特色的人居环境提供了可鉴的思路和启迪。  相似文献   

4.
徽州民居是古建筑文化遗产中的一颗璀璨的明珠,至今仍保持着那些在上个世纪已经消失或改变了的乡村的面貌。江南民居和徽州民居同属于中原文化,有着相同的信仰对象和艺术审美情趣,他们本身在平面布局、建筑外形、结构用材等方面有许多相似之处。然而由于徽州文化更为内向、尚祖,徽州民居得以完整的保存下来,但是江南民居则因为被破坏或分化而不成气候。在整个中原文化的大基调下,徽州民居"布局之工,结构之巧,装饰之美,营造之精,文化内涵之深"是现存古代民居中并不多见的。本文着重通过江南民居和徽州民居艺术手法的对比,研究它们文化传统和特殊艺术风貌,为更有效地保护我国现存的古建筑遗产提供一种思考的方式与参照依据。  相似文献   

5.
传统民居基本为村民自建,极少考虑建筑的光环境设计,室内采光效果差.为改善传统民居建筑光环境,对黔东南地区丹寨县黄土寨中一栋具有代表性的苗族民居进行光环境实验测量,并结合该民居建筑的空间特征对其光环境进行研究,结果显示:该民居主要功能房间的采光性能均未达到建筑采光设计标准要求;房间的采光口大小及位置、室内空间形态、表面材料的反射性能等因素均会对其室内光环境产生影响.运用软件模拟对各影响因素进行量化分析,以对原建筑风貌和空间结构的影响最小化为光环境改造前提,从调整采光口的大小及数量、增加屋面亮瓦及檐下采光口、铺贴浅色墙纸、设置可调节反光百叶等方面,提出传统民居光环境综合优化改造策略.本研究可为传统民居室内光环境保护性改造,以及新建民居的采光设计提供借鉴和参考.  相似文献   

6.
中国传统民居是劳动人民在与自然共生共存的生活中提炼创造的,在此过程中,结合不同地区的传统文化,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创造出了无数优秀的民居建筑。如何传承这些民居建筑中的优秀文化,在现代环境设计中更好地服务于当今社会,是设计师应注重研究的领域和课题。本文以闽南民居的研究为着眼点,阐述学习传承传统民居的意义。  相似文献   

7.
李乔 《科技信息》2012,(17):177-178
本文通过对原真性概念的理解进一步归纳和提出对原真性概念的完整认识,分析已经出现在重要国际遗产文献中的原真性组分,并通过对民居建筑保护性改造与原真性保护相互之间机遇与冲突的影响分析,建立两者的新型互动关系:保护与改造的关系——辩证统一;保护与改造的节奏——循序渐进;保护欲改造的过程——可续持久;保护与改造的发展——同步协调。  相似文献   

8.
李阳 《工程与建设》2012,26(3):341-342
位于皖中地区的三河古镇有着悠久的历史,其中传统民居的建筑空间也自成体系,有着丰富的研究价值。文章通过刘同兴隆庄建筑空间分析,对三河古镇传统民居建筑空间从具体和抽象的角度进行了解读,从特有的建筑空间关系中总结出三河古镇传统民居建筑空间的特点。  相似文献   

9.
平遥古城是全人类的历史文化遗产,保护文化遗产是地方政府的第一要务。在保护文化遗产中平遥地方政府采取了以下一些措施:第一,制定古城保护规划;第二,实施古城居民搬迁工程;第三,全面加强古城基础设施建设。保护文化遗产的价值在于供世人观赏、研究与利用,所以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开发仍然任重而道远。  相似文献   

10.
高杉 《科技咨询导报》2009,(14):237-238
伴随着新农村建设的大力推进,民居作为百姓的立身之本,在此次建设中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因此当前之际,搞好新民居建设显得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11.
旅游发展与社区发展关系十分密切,古村镇民居旅游必须融入社区发展,通过社区发展途径,充分发挥古村镇民居社区优势,方能实现居民社区经济、社会、环境效益的整体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2.
传统民居的生态适应性与现代居住建筑设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调查河南境内太行山东麓小店河村清代民居建筑群的基础上,通过分析传统民居中因地制宜、就地取材的两大特性总结其生态适应性,其目的是发掘传统民居与自然环境和谐共生的“生态适应性”特征,把它运用到新时期的现代居住建筑设计中,使我们的建筑设计水平在延续传统建筑精髓的基础上不断创新、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3.
试图通过对中国传统民居的概况及民居现状的分析,结合当前国内建筑业形式的发展,对传统民居内部空间形态和外部空间形态的保护与更新作了浅显的探讨。  相似文献   

14.
该文从徽州民居建筑的精华天井作为切入点,通过对天井的形式、功能和文化等方面的研究,本着对传统建筑元素以继承和创新的态度,浅探传统天井在现代建筑中的运用,为传统与现代的融合寻找契合点。  相似文献   

15.
碛口古镇聚落与民居形态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历史发展状况、选址、群体布局、建筑风格和装饰艺术等方面介绍了碛口古镇建筑的特点,并分析了碛口古镇作为商业中转集镇的独特之处。碛口古镇兴起于明末清初,鼎盛于清康乾时期,是当时著名的商贸中心、水陆运输中转中心。在选址与布局方面,碛口古镇具备3方面的特征:1.镇子的走向,使其形成了商业流通的序列;2.镇子的位置,使其获得了充足的日照和良好的景观;3.村落的布置、院落组织与山形互相呼应,形成较好的街道排水条件。碛口古镇民居形态特征鲜明,为砖窑与木构相结合。砖木结构的窑洞建筑的表现形式主要是在砖窑外侧加上木构架檐廊,或者在砖窑的顶部加建木构架的房屋。建筑形式多以砖拱顶(窑洞)明柱厦檐四合院为主。  相似文献   

16.
郭莉梅  李畅  李荣华  张敏 《科技信息》2009,(24):I0011-I0011
四川宜宾长宁县下场镇是长宁县由北进入“蜀南竹海”的门户,本文以下场镇规划设计为例,将川南民居风格特色融合在其规划设计中,提出相应的建筑设计的具体设计,探讨在城镇规划设计方面进行山地小城镇建设的途径。  相似文献   

17.
传统村落承载着一个地区在某一段时间内的历史信息与文化价值,但传统村落的生存状况不容乐观。借助于企业管理分析中的SWOT模型,对传统村落保护利用中的优势、劣势、威胁、机遇4个层面的问题进行分析,从而提出一套可供参考的豫东传统民居保护与利用的方案。  相似文献   

18.
分析了传统民居建筑与当代人、当代生活方式及当代文化之间的关系,分别从当代人的思想观念、生活模式及传统民居建筑文化的传承3个方面对传统民居建筑空间与现代生活方式适应的理论研究进行梳理和比较分析;对传统民居建筑其内部空间改造的重点技术问题以及改造的方向问题进行讨论,通过案例分析的方法对提出的问题进行总结,指出研究的方向应与可实用性、审美性与传承性相辅相成,建立多学科交叉的研究框架并界定相应的研究范围,而设计方法的发展则表现在4个方面:科学技术的介入、人文情怀的影响、地域文化的发展和历史传承的引入。  相似文献   

19.
体育是城市现代性的表征,体育融于城市生活实质上是体育与城市共生关系的具体展现。基于文献资料调研、逻辑推理与个案梳理等对波士顿体育城市建设进行分析。研究认为:波士顿体育城市发展历经城市扩张期的体育传入与高校传播(1820—1890年)、产业转型期的体育职业化与商业化 (1890—1970年)以及后工业时代的体育观念内化与认同(1970年至今)等3个阶段。城市社会变迁中的工业化与城市化进程、产业转型升级中的资本引入与政企合营、公共空间开发中的居民参与及政府作为以及城市共同体塑造中体育反哺与双向互动构成波士顿体城融合的时代动因。以此为观照,从营造居民体育与商业体育嵌入式发展的都市运动场景,确立政府、市场及社会有机协同的城市体育治理逻辑, 推动居民需求与城市特征相契合的公共体育空间建设以及构建城市化进程中居民共同体感知与俱乐部文化认同等4个方面提出本土体育城市建设之倡议。  相似文献   

20.
施甸布朗族逐水、逐林、逐坝聚群而居,与山地民族的聚落类型相同,传统聚落空间特点既表现出了秩序化的倾向,又呈现出随地形变化自由布局的灵活空间生成状态。其传统的“一步楼”民居,体现出了中华民族传统的“分上下”,“祈吉久”的家之伦常文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