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近年来,打工诗歌在读者特别是打工者之中产生了轰动效应,出现了“打工诗歌热”。在当今文学日益边缘化的市场语境中,“打工诗歌”破土而出,逐渐显山露水,这与它背后庞大的打工群体的精神需求是分不开的。  相似文献   

2.
同样是写农民工和打工者,陈有才的《我是首都农民工》却以积极、昂扬的笔调一扫当下那些普遍叫苦喊痛的“打工诗歌”的阴郁和沉闷。其作品在形式与内容方面结合得比较完美,给人的印象是轻松、活泼、风趣、幽默的。  相似文献   

3.
同样是写农民工和打工者,陈有才的<我是首都农民工>却以积极、昂扬的笔调一扫当下那些普遍叫苦喊痛的"打工诗歌"的阴郁和沉闷.其作品在形式与内容方面结合得比较完美,给人的印象是轻松、活泼、风趣、幽默的.  相似文献   

4.
"打工作家"不约而同地对某个"地理"进行深度考察和反复挖掘,像一张网一样打捞起发生在生态地理上的过去与现在,构成了"打工散文"中充满情感认知的"文学地理学"。"打工散文"既是底层世界的精神地理,也是打工者的命运简图。  相似文献   

5.
我县是一个国家贫困县,农民外出打工已经成为他们重要的经济来源,外出打工的农民中,夫妻双双都打工者比比皆是.这些外出打工的夫妻一般都是青壮年,家中都有上学的孩子,出发前或把孩子交给家中的老人,或者托付给亲戚朋友照顾,使这部分学龄孩子成了"留守学生".  相似文献   

6.
王紫微 《世界博览》2009,(10):52-54
上万人口的“进城”打工者长期停留在城里人看不见的边缘地带。后来,他们自发形成了一个个新型组织。在试图改变城乡结合部文化生态的同时,他们也在寻求着社会对打工群体自身价值的认同。  相似文献   

7.
独特的人生历验、深沉的漂泊情结,成就了徐志摩诗歌中神秘的浪漫主义艺术世界.从徐志摩对"爱、自由、美"梦境的追寻、对超脱尘世云游梦间的向往、对虽有偶然光亮却最终步入破碎的命运的失望中,我们看出,抒写漂泊,乃是徐志摩艺术世界最为深刻的主题.  相似文献   

8.
郑小琼的写作,饱含着对底层打工者深切的人文关怀。她以极大的同情与热情关注了底层打工者的命运,揭示了中国社会转型期的阵痛、社会人情的冷暖和底层打工者的挣扎。她那带有血泪和疼痛的诗歌是现实的折射,让人们意识到,浮躁的时代,诗歌并没有缺席,郑小琼没有缺席。从这个角度讲,作为农民工"代言人"的郑小琼的出现,可以看作新世纪中国诗坛的重大收获之一,其所具有的社会学价值和美学意义是相当突出的。  相似文献   

9.
我县是一个国家贫困县,农民外出打工已经成为他们重要的经济来源,外出打工的农民中,夫妻双双都打工者比比皆是。这些外出打工的夫妻一般都是青壮年,家中都有上学的孩子,出发前或把孩子交给家中的老人,或者托付给亲戚朋友照顾,使这部分学龄孩子成了“留守学生”。“留守学生”不仅我校存在,在全县乃至全国各地都存在这一现象。“留守学生”的学习费用和生活费用基本无忧,可是深藏其后的问题不能不引起我们的关注。[第一段]  相似文献   

10.
国际化程度日益提高的大上海,使越来越多的国外专家把目光投向这片充满活力的土地。统计数据表明,1995年至今,上海先后引进境外各类人才6万多名。1996年5月上海刚实行外国人在华就业管理规定时,领取就业证的只有3000多人。到目前为止,已有1.94万外国人在沪就业,在沪“打工”的港、澳,台同胞则有7200多人,如果加上在高校、科研院所和国有企业短期工作的专家、技术人员,海外在沪打工者已超过3万。 这些来自世界各国的外国人,带着他们的梦想与希望来到上海这个大都市寻梦,在这个城市写下了他们的喜怒哀乐,写下了他们的成败得失。  相似文献   

11.
打工是打工者心中永远的痛。在北京.刘涛并未闯出一条属于自己的路。多少日子里.她常常扪心自问.为什么有的人就那么富?我到底怎样才能摆脱目前的困窘? 可是.在新千年的那个冬天.刘涛好不伤心.命运给她的不仅没有财富.就连她最渴望的真爱也没有能实现。  相似文献   

12.
九叶诗派是崛起于20世纪40年代国统区的诗歌派别,是中国现代主义文学和诗歌的薪火传人。他们身处40年代中国战火燃烧的大地,面对方生未死的现实世界和错杂着的鲜花与岐路的观念世界,以独立承当历史的姿态重建战时中国现代诗歌的新生代形象,以既介入又超然的方式保持着与时代广泛、深刻的联系,与当时的主流文学(诗歌)一道共同维系着文学(诗歌)繁荣必备的“生物多样化”的平衡格局。  相似文献   

13.
刘第红的长篇小说《漂泊》在改革开放这一特殊的历史转型期背蒂下,书写了由一群乡村青少年构成的漂泊主体进城打工的悲惨遭遇。它一方面本着现实主义精神还原了当时的农村生活境况以及农村人民的思想观念,另一方面又在文化层面上揭示出了由身份认同冲突、价值判断冲突、爱情抉择冲突造成的漂泊主体所面临的困境。此外,刘著在总体上又以存在主义...  相似文献   

14.
近来,随着新一届人大和政协会议的召开,关于中国不能永远充当世界打工崽的呼声高了起来,从著名学者到政府官员,都不约而同地关注这一问题。国家知识产权局局长田力普年初就如何发挥知识产权作用、促进自主创新问题进行了详细的阐述。田力普认为,中国只应该叫“世界加工厂”。也就是说我们缺乏自主研发、自主创新,只有充当一个打工者、加工者的地位。“这是一个客观现实,也是一个必然阶段。”田力普说,“但我们不能永远停留在‘世界加工厂’的位置上。”“解决这个问题,需要按照中央的精神,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整个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点…  相似文献   

15.
“梦”与“花”,分别是顾城和海子诗歌文本中重要的意象。在“梦”的世界里,在“花”的掩映中,深藏着诗人的心灵追求和精神渴望。顾城在他的“梦境”中表达了对“未来”和“远方”的追寻,而海子诗歌的“花朵”开放在“返乡”的路途,“回望”和“留守”是他的精神姿态。顾城用“梦”建造了一个“童话世界”,海子则用“花”营造了一个“神性世界”,他们诗歌的书写方式就是他们生命的书写方式。“梦”与“花”,和他们所生活的现实语境分别构成一种“对抗”和“超越”关系。  相似文献   

16.
安娜  薛朗 《世界博览》2013,(5):68-70
在国外"打黑工"、刷盘子多数是事到临头、迫于无奈。聪明的留学打工族自有丰富的选择。学生在校外打工从来都不新鲜,但漂泊他乡的留学生们打工的种种艰辛,是在国内读书的学生假期体验生活时见识不到的。上世纪90年代轰动一时的电视剧《北京人在纽约》对这段生活有详尽写实的刻画。有人甚至戏谑道:此剧一出,中国出国率立马下降。简而言之,出国"打工"太辛苦,一直到21世纪的今天,都有大批的出国学子在抱怨打工生涯的艰辛。  相似文献   

17.
宋辽金时期是南北民族文化的冲突与融合时期。他们在服饰上互相效仿和影响。研究辽金时期东北诗歌中的服饰词语构词的文化特点、词义引申的文化特点,以及辽金东北诗歌所体现的东北民族的文化特点,揭示当时人民认知现实世界的思维方式、价值取向、审美意识等,从而探究这一时期东北地区独特的文化面貌。  相似文献   

18.
托马斯·哈代的小说塑造了各种各样因为生存而远离家乡和亲人,以出卖劳动力为生的工人、农场主、商人的形象;他们因为漂泊时的空虚而致力于学习,开放的思想和追求自由平等的心让他们对现实生活深感痛绝,对现实的不公和黑暗充满了批评和反叛。因此,他们不断在漂泊的过程中寻找生存之所、在寻找生存之所时不断漂泊,承受着物质和精神的双重折磨。哈代通过第三人称全知叙述和多维叙述时空的艺术特色描写人物的漂泊,凸显出人物漂泊的孤独感和漂泊的永恒。哈代通过对人物漂泊的叙述,真实、客观地反映当时的生活现状,塑造了当时社会底层劳动人民的形象。  相似文献   

19.
自《废都》始,贾平凹的小说中陆续出现了一个新的人物形象系列——“打工者”,这些“打工者”为融入城市艰难打拼,他们中有周敏、柳月等“拉斯蒂涅”式的个人奋斗者,有高兴、五富等进城“讨生活”的农民工。他们有各自的理想追求、痛苦艰辛、迷茫困惑,跟城市也产生了各种各样的矛盾冲突,但是,他们中的大多数对城市是亲和而非对立的,这是社会发展的主流。作者意识到忽略城市带给“打工者”的快乐新奇的另类生存体验,对底层人群居高临下的怜悯与关怀,是对人性的另一种形式的压抑与践踏。  相似文献   

20.
唐代诗人曹松创作甚丰,留给后人一百多首诗歌。在这些诗歌中,诗人经常运用云月意象来表达自己常年漂泊、沦落他乡的凄苦的心境,又运用鹤泉意象营造清幽的环境来慰藉自己。通过对曹松诗歌意象的研究,我们可以充分挖掘出这个封建时代的士子一生凄苦矛盾的心境,这对诗人的研究无疑是有巨大帮助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