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98 毫秒
1.
有害赤潮的形成机制、危害效应与防治对策   总被引:28,自引:0,他引:28       下载免费PDF全文
近些年来,全球有害赤潮发生的频率、规模及其危害效应呈现逐渐上升的趋势。有害赤潮的形成受到赤潮原因种适应特征与竞争策略、水体富营养化状况,以及水文、气象等环境因子的影响。有害赤潮藻种可以通过产生毒素、改变水体理化特征等对人类健康、水产养殖和海洋生态系统带来危害。迫切需要协调人类活动与环境的关系,建立和发展赤潮应急治理技术,以降低有害赤潮的规模及其危害效应。我国近海有害赤潮问题近年来有加剧的趋势,而且有毒有害藻种形成的赤潮越来越多,对于我国近海赤潮演变的趋势与潜在危害效应应给予充分关注。  相似文献   

2.
海獭和水獭无论在相貌还是形态上都很相似,这两种动物若混在一只笼子里,极似一对孪生"兄弟",以致于人们无法辨认出哪只是海獭,哪只是水獭。这不能怪人的眼力太差,因为海獭和水獭同属于鼬科,血统又很近,亿万年前可能还是一家子呢。经动物学家考证,海獭和水獭同是水中动物,在进化过程中曾到陆地上生活过一段时间,后来又  相似文献   

3.
<正>它们的智慧与大猩猩不相上下。它们因身上的皮毛异常保暖,在过年50年里险些被人类赶尽杀绝,它们就是——在一个以自然生物为主题的摄影大赛上,一张小海獭害羞捂眼的照片引起了观众的极大兴趣。刹那间,这个憨态可掬的小家伙就红遍了网络,引发了大家的疯狂追捧。不少网友表示:"被它彻底‘萌'翻了!"。那么,海獭真的是因为懂得害羞,才会捂眼的吗?黄鼠狼的近亲海獭是海洋哺乳动物中最小的一个种类,只产于北太平洋的寒冷海域。绝大多数时间里,它们都是在水中度过,游上岸的主要目的是为了休息或进食。由于过度捕猎和环境问题,至21世纪初,海獭已  相似文献   

4.
蜗牛在人们眼里总是慢的象征,形容速度、进展慢,人们常爱说“真是慢得像只蜗牛”。其实,根据科学家的最新发现,某些蜗牛并不是在所有方面都那么慢、那么落后。在进化方面,这些蜗牛前进的速度快得惊人,从这个角度上,完全可以说它们是飞速前进的蜗牛。一种进攻型海洋蜗牛就是飞速进化的动物。令科学家无比震惊的是它拥有世界上进化最快的基因。 锥形蜗牛的生存策略 生活在海洋中的一种锥形蜗牛拥有足以毒死人的剧毒毒素。美国哈佛大学生物学教授托马斯说,观看有毒锥形蜗牛“钓鱼”的过程真是非常精彩:它躲在大石头下面,伸出它那长长软软的像蠕虫一样的吻在水中飘来荡去,饥饿的鱼会以为这是食物而被诱惑到这种蜗牛藏身之处,说时迟那时快,蜗牛会猛地向鱼刺出它那像鱼叉一样的“武器”──有刺的利齿,然后迅速射出毒素,鱼立即就会被毒得不能动弹而瘫倒,于是它便成了蜗牛的美餐。 虽然锥形蜗牛通常并不袭击人,但是澳大利亚墨尔本大学的研究人员仍然记录有30多起人被锥形蜗牛刺伤甚至毒死的案例。大多数锥形蜗牛是没有毒的,但也有一大种群的锥形蜗牛能分泌毒素。这种有毒蜗牛也被称作“一支烟蜗牛”,是指一旦人被它刺了以后,只需一支烟的功夫就会被毒死。 几十年来,托马斯在世界各地...  相似文献   

5.
《世界科学》2009,(2):47-47
塑料是20世纪最重要的技术发明之一,但德国科学家相信,这种材料不久会被另一种新材料所替代。 新发明——液体木材——可以替代现代工业中所使用的塑料。塑料作为一种材料在世界上的需求量是非常大的,不过它具有许多缺点。首先,塑料的回收利用成本高且污染环境:其次,塑料含有可诱发癌症的毒素:再次,塑料由石油制成,而石油并非是用之不竭的资源。  相似文献   

6.
人们从很早以来就已经知道从大自然中的动物、植物、海洋生物和微生物中提取原料制造药物。近年来,从天然有毒动物中提取毒素精华开发新药已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下面有三个典型的用有毒动物制药的成功例子。 众所周知,一些毒蛙会分泌出一些剧毒的天然毒素。过去,当地人把箭毒蛙的毒素涂在箭头上作为打猎的武器。近年来,科学家已经从厄瓜多尔毒蛙的皮肤上分离出了一种生物碱活性物质,该物质现在被应用于研制生产治疗帕金森氏症和阿尔茨海默氏症等神经衰退疾病的新药,并被广泛地用于止痛药的制造。 近年来,研究人员发现有毒锥形蜗牛分泌的毒素是几种毒素的混合物。一部分毒素分子的工作方式跟眼镜蛇毒素是一样的,另一部分毒素分子又采用了河豚毒素的工作方式。这就可以解释为什么锥形蜗牛的毒素毒性会那么大。美国生物学家奥利弗说,这就好像你在同一时间被眼镜蛇咬了一口,又吃下了毒河豚的肝脏,所以这是致命的。最近科学家已经从这种毒蜗牛分泌的毒素中提取出了几种多肽活性分子,将这几种多肽分子作为原料单独或混合在一起制药,可以生产出不同疗效的新药用于治疗癌症和艾滋病。奥利弗说,我们认为我们现在想到的用“鸡尾酒”疗法治疗艾滋病很聪明,而实际上锥形蜗牛在1500f年前就发现了...  相似文献   

7.
青蛙排毒     
美国一位名叫理查德·魏瑟苏格的生物学家在研究青蛙的生活习性时发现,这种人类所熟悉的两栖类动物有一种奇特的排出毒物的功能。这位生物学家指出:青蛙在觅食时,常常在一段时期中会吞进一大堆食物,有时甚至把一些  相似文献   

8.
《科学之友》2005,(5):57-57
第五步昆虫将开花植物的花粉和种子传播到整个地区。冬天时麋鹿和驯鹿在较低的山谷中觅食,而夏天则到地势较高的山坡觅食。因为动物来回移动,它们的蹄子就会磨损火山岩层,从而露出被覆盖的土壤。这种土壤有助于植被的恢复和植物的加速生长。麋鹿的来回移动也有利于将植物种子带  相似文献   

9.
<正>在北美西海岸,海獭的归来给当地的生态环境带来了巨大的变化。在海獭的帮助下,巨藻森林和其他濒危海洋环境也随之重现生机。海獭,这个生态建筑师是如何做到这一切的呢?这恐怕要感谢它们的"好胃口"。在过去的30年中,在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省的温哥华岛西海中,演绎了一场最为精彩的"水下变革"。研究人员在同一片水域进行观察,察看这片曾经因海胆大量生长、被海胆过度啃食海藻而形成的"海胆荒地"是  相似文献   

10.
《大自然探索》2009,(4):50-52
提到鹰,人们往往会联想到这种体型硕大的鸟展开羽翼在旷野上空盘旋觅食的场景。事实上,鹰的确算得上是世界上体型最大的肉食鸟类之一,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猛禽。  相似文献   

11.
懒猴 用无辜的大眼睛“欺骗”你 千万不要被懒猴水汪汪的大眼睛欺骗了,它看似无辜,实则狠毒.懒猴这种小灵长类动物是世界上仅有的有毒哺乳动物之一,它能够从肘部释放毒素.当懒猴准备去咬别的动物或者是舔舐皮毛防止受到攻击时,就会将毒素含在嘴中.对于人类而言,这种毒素可能导致过敏性休克甚至死亡.  相似文献   

12.
在法国、意大利、瑞士边境的阿尔卑斯山上有一种猴子,它四肢短小,体形如野兔。这种猴子有一手绝技,它会发"气功"。每当寒冬冰雪封山,它们为了尽快下山觅食,首先运好气,然后即向山下滚去,不管山  相似文献   

13.
鲍铁薇 《大自然探索》2003,(2):51-51,53,55,57
从加利福尼亚州南部到华盛顿州,美国西海岸附近的巨大水域里,掩藏着高峻的海底山脉、深邃的海底峡谷、平展的海底平原以及各种暗礁。这种独特的海洋地质环境造就了物种繁多的海洋生态环境,鲸鱼、海獭、海鸟,以及许多鱼类都生活在这里。因此,这里被称之为“生物避难所”。  相似文献   

14.
调查发现,全世界的儿童和幼儿都存在不喜欢吃蔬菜的现象。如此普遍存在的人类行为现象,一定有其内在的原因。借助达尔文学说,最近科学家发现了儿童不喜欢吃蔬菜的奥秘———这是由自然选择进化出来的一种在儿童期的自我保护行为!事实上大多数植物都是有毒的,吃多了便会中毒;而大多数动物都是无毒的。植物为什么会有毒?植物在遇到危险时不能跑掉,不能跑掉所带来的风险就是被吃掉。为防止这种可怕的事情发生,植物必须保护自己。为此,它们进化出了一套化学武器———毒素。这些毒素可以有效地避免和防止自身被昆虫和草食动物吃掉的灭顶之灾!人…  相似文献   

15.
野牛     
《知识就是力量》2009,(1):F0002-F0002
野牛又叫白肢野牛、印度野牛,是一种体形硕大的偶蹄动物,在我国主要生活在云南南部地区的热带雨林、季雨林和季风常绿阔叶林及稀树草丛中,喜欢集群活动,以青草为主食,偶尔也会去农田中觅食。  相似文献   

16.
杨智 《科学》2011,63(5)
据英国Nature,2011,472:579报道,美国的本德斯盖(A.Bendesky)等人发现线虫离开觅食地的行为被一种儿茶酚胺类递质的受体基因tyra-3制约。  相似文献   

17.
科学家在以往的研究中发现,待在蜂巢里照顾幼蜂的蜜蜂能长久地保持智力完整,但如果它们在经过一段“保姆期”后飞到外面觅食,它们就会迅速变老。仪仅两周后,觅食的蜜蜂就会翅膀破裂,体毛掉光,并丧失脑功能。那么,如果让觅食蜂再度照顾幼蜂,情况会怎样呢?  相似文献   

18.
衰老基因     
美国科学家最近发现了另一种与衰老有关的重要基因,从而使不仅可让人衰老、而且可能造成关节炎和早老性痴呆症等疾病的基因又增添了一个新成员。 迄今为止,科学家共发现了61种与衰老有关的基因。最新发现的这种基因叫p21,它不仅对细胞有直接的影响,而且似乎控制着其他与衰变和疾病有关的若干基因。 领导这项研究的芝加哥伊利诺斯大学的伊戈尔·罗宁森(Igor Roninsow)指出:“这种基因被触动后,其他许多与衰老及老年病有关的基因都发生了变化。” p21基因对细胞有抑制作用,一旦细胞受到毒素或辐射损害,它就会使…  相似文献   

19.
动物世界中常有一些令人难以理解的现象,例如,一条毒蛇被另一条毒蛇咬伤了,但是并没有造成通常会有的那种毒素造成的恶果。这种现象引起了科学家们的注意,他们经过深入的研究终于发现,原来这是毒蛇血液中  相似文献   

20.
海豚的文化     
科学家最近发现,澳大利亚鲨鱼湾的野生海豚在海底觅食的时候,竟然会把自己那长长的、敏感的嘴巴套在海绵里(就像人类戴手套一样),以此避免海底的石头或其他东西划伤嘴巴。科学家同时发现,海豚能够把这种技巧遗传给自己的下一代。此前,除了人类之外,猩猩是已知能通过社交认知而学会使用工具的帷一的哺乳动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