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维吉尼亚.伍尔夫集小说家与批评家为一身,本文从其小说《到灯塔去》的叙事实践入手,探析其批评意识,特别是叙事方式及想象构成。此乃研究论文《真实在瞬间,瞬间在别处》的第二部分,以拉姆齐夫人的晚餐为聚焦点,集中探讨此人物符号的诗意与征服力量,在批评与叙事的双向互动中揭示心灵在流动意念中泛显的光芒。  相似文献   

2.
曼斯菲尔德和伍尔夫是现代小说的大师,同时又是女性作家的代表,她们对现代主义叙事技巧的娴熟驾驭及个性化创新在短篇小说中彰显无遗。从曼斯菲尔德的《布里尔小姐》与伍尔夫的《邱园》的比较和分析中可以看出两位女性作家对主题、人物和叙事结构的处理和对意识流技巧顿悟的处理上的异曲同工之处;两作家在短篇小说中以存在瞬间为其叙事中心:曼斯菲尔德围绕闪耀的时刻,伍尔夫聚焦重要瞬间,各自尽显叙事风采和魅力。两者又都以自己的方式凸现现代小说的艺术特征、现代社会的生存状态,在艺术手法上两作家相互照应、相互承托。  相似文献   

3.
现代主义小说家弗吉尼亚.伍尔夫的第一部小说《远航》讲述了女主人公雷切尔.温莱斯从英国坐船到南美度假的故事。小说虽然很大程度上以传统方式写成,但作者对"重要瞬间"极为关注,通过"重要瞬间"作者揭示了主人公自我意识的逐步觉醒,而这也是贯穿她所有作品的重要特征。一定意义上,《远航》包含了伍尔夫重要作品中所有革新因素的萌芽。  相似文献   

4.
弗吉尼亚.伍尔夫是一个少有的自觉为女性而写作的作家。她将叙事革新和女性主义思想揉和在创作实践中,建构起突破性的女性主义叙事形态。其女性主义叙事立场即为发出“女性的声音”。为了发出这个声音,伍尔夫作了极大努力:挑战男性中心主义的叙事权威氛围;从发掘女性文学传统中获得动力;诉求女性叙事自由的物质空间和精神空间。  相似文献   

5.
永恒而真实的瞬间--评弗·伍尔夫的《墙上的斑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为英国伟大的小说家和小说理论家,弗吉尼亚·伍尔夫在小说形式上进行了不倦的探索和大胆的创新。她对生活和真实的独特见解使她摒弃了传统文学的主题和形式,创造性地运用意识流手法来表达现代人的混乱无序的内心世界的精神活动和意识活动。本文以其短篇小说《墙上的斑点》为文本,从主题内容、构篇方式和表达手法三个方面来探讨伍尔夫如何探索人物在生活中极普通的“瞬间”心理变化,并借以反映生活的本质和真实的人生,揭示永恒的真理。  相似文献   

6.
伍尔夫小说阐释的生命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弗吉尼亚·伍尔夫是一个毕生追求艺术创新的作家 ,她在小说中吸收了诗歌和戏剧的形式 ,接受了乔伊斯和普鲁斯特的影响 ,把意识流派的创作推向了高潮。但是 ,不管其形式如何创新 ,伍尔夫始终将其主题集中在对生命意义的探索上面 ,并将其对生命意义的理解———存在的瞬间 ,在其作品中进行了完美的阐释  相似文献   

7.
作为英国伟大的女作家,弗吉尼亚·伍尔夫在小说形式上进行了不倦的探索和大胆的创新。她对生活和真实的独特见解使她摒弃了传统文学的主题和形式,创造性地运用意识流手法表达现代人的混乱无序的内心世界的精神活动和意识活动。本文以其短篇小说《墙上的斑点》为文本,从表达手法等方面探讨伍尔夫如何探索人物在生活中极普通的"瞬间"心理变化,并借以反映生活的本质和真实的人生,揭示永恒的真理。  相似文献   

8.
小说的诗性写作是伍尔夫对未来小说的一种独特的理解和构划。诗性对伍尔夫而言,不仅是指一种单纯的"诗歌的特性",也并非仅仅意味着一种与逻辑性相悖的艺术性和审美性,它更像是一个文化人类学概念,带有鲜明的维柯论的色彩,是一种独特的思维方式、生命意识和艺术精神。她的诗性理解突出地展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作为思维方式的直觉性;作为艺术表述方式的整体性;作为生存方式的诗意化。  相似文献   

9.
左璐 《科技信息》2010,(26):I0152-I0152
弗吉尼亚·伍尔夫是英国20世纪小说创新的代表。死亡是伍尔夫作品中主题之一。然而伍尔夫作品的价值还在于她并未局限于死亡意识,作品中的人物用自己的人生选择超越了死亡意识。本文通过小说《海浪》人物分析,揭示了生命的短暂与永恒之间的矛盾。伍尔夫在创作中努力探索生命的真正意义,在作品中对生命意义的理解进行了完美的阐释。  相似文献   

10.
儿童文学主要是成人为儿童创作的文学作品,其目的在于通过文本让儿童获得自我认同,帮助儿童顺利实现社会化过程。但文学中的童年世界一直被成人代言,叙事中的"儿童声音"也是成人代言下的产物。童年世界作为独立的"他者"被纳入成人的权力话语体系,成为被想象、被叙述的对象。因此,成人作者如何在文本创作的权力话语下展现儿童的声音和意识,直接决定了儿童文学的叙事方式。而国内学术界对这一重要主题并没有给予关注。本文从后经典叙事学理论和文化研究的角度,结合实例深入分析了儿童文学叙事中儿童声音表达的三种方式,弥补了该研究的不足。  相似文献   

11.
本文以前人研究为成果,同时致力于挖掘伍尔夫作品中"房间"隐喻的深层蕴涵,试图从另一视角丰富伍尔夫的"房间"隐喻:悖论性。通过深入分析作者文本,本文指出伍尔夫作品中的"房间"具有悖论性:既是牢笼,又是圣所。同时,本文也探讨了其作品中"房间"隐喻的悖论性成因。  相似文献   

12.
现代文学中的妓女形象研究长期存在着男性中心的批评症候,性别成为研究中长期存在的"盲点"。女权主义视角的研究通过对文学中的性别想象的政治的清理,发掘女性叙事的人文价值,进而重建两性平等和和谐发展的性别伦理乌托邦。  相似文献   

13.
张慧敏的《想象与叙事》,从童话、史诗、寓言入手,力图阐明想象在叙事中的枢纽功效。作者重温了"诗比历史更哲学"这一古老命题,探讨了中国人缺少终极关怀的根本原因,揭示了小说创作的寓言化转向,其着眼点始终落实于超越当下的理想主义精神。  相似文献   

14.
朱天心的《古都》,以一种个人怀旧的"回望"视野,以记忆之城、现实之城、"他者"之城的时空交错的叙事方式,完成了台北乡土性家园想象、后现代性的失乐园想象、第三世界殖民性和乡土性的多元文化身份的想象与呈现,打破了普遍存在的"后现代性"一元中心想象的局限。  相似文献   

15.
弗吉尼亚·伍尔夫认为伟大的头脑是双性同体的,男性气质与女性气质相互融合才能到达艺术创作的理想境界。分析伍尔夫“双性同体”,可以看出这个术语的提出不仅是由于女性她自己的利益,同样也是为了揭示男性的性别实质。毫无疑问,其中蕴含的对社会性别的透视提高了批评意识。  相似文献   

16.
从女性主义批评角度认为,弗吉尼亚·伍尔夫在其小说中运用了大量自由间接话语的叙事技巧,很好地体现了其文本的性别政治主张.一方面,这一叙事策略得以解构男权社会宏大叙事主题,重申女性主体意识;另一方面,这一技巧使读者能够参与文本解读并得出自己对人物的结论.  相似文献   

17.
葛鑫  张玮艳  单翔燕 《科技信息》2011,(33):269-269,307
伍尔夫与新月派可以说是同时代的中西文化的优秀代表,他们各自的诗化小说和"三美"理论都对现代文学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本文以伍尔夫的短篇小说《墙上的斑点》为依托,从"三美"的角度来分析伍尔夫的诗化小说。  相似文献   

18.
新历史主义代表人物格林布拉特的批评实践中,体现了对福柯"权力关系"理论的运用,对阐释人类学"厚描"方法的借鉴,以及对"社会能量"流通方式的关注。"社会能量"概念的提出,是力求避免新历史主义的批评实践陷入"权力的宏大叙事"。格林布拉特善于从各种非文学文本记录入手,寻找其与文学文本相互"厚描"的结合点,从而生发出关于剧本所处权力关系的独到见解。他依据福柯的理论提出的"即兴创造"概念,勾勒出权力关系从颠覆到巩固的过程。  相似文献   

19.
在复调理论的观照下,伍尔夫小说呈现出明显的复调特征,主要表现在人物形象、情节结构、文体等方面。复调叙事的运用,使伍尔夫小说更为全面地反映出现代人复杂的精神状态和现代社会的多元化特点,也促进了小说创作艺术的革新。  相似文献   

20.
张明燕 《科技信息》2010,(10):I0151-I0151
自1922年《尤利西斯》问世以来,其女主角——莫莉便成为了饱受争议的一位女性形象。在传统的男性文化中,莫莉是肉欲主义的象征。本文以伍尔夫的双性同体理论为基础,通过对文本细节的分析,从女性主义批评的角度论证莫莉是一位既具女性传统美德,又有男性特征的双性同体的女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