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比较观察不同剂量尿激酶在治疗渗出性胸腔积液的疗效.方法:将86例渗出性胸腔积液患者随机分为三组,三组均有用深静脉置管行胸腔闭式引流治疗;尿激酶1组为向胸腔内多次注入尿激酶10万单位;尿激酶2组为向胸腔内多次注入不同剂量尿激酶20~50万单位.结果:尿激酶2组的胸腔积液引流量较明显增加,且胸膜粘连、胸膜肥厚发生率较低.结论:胸腔内注入大剂量尿激酶可以更加明显减少渗出性胸腔积液的胸膜粘连、胸膜肥厚发生率,且无明显副作用.  相似文献   

2.
彭尔甲 《甘肃科技》2011,27(4):137-138
探讨胸腔内注入尿激酶治疗结核性胸膜炎的效果。将78例结核性胸膜炎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在胸穿抽液后注入生理盐水2ml稀释尿激酶10万u,后期注入异烟肼100mg+地塞米松5mg。对照组在胸穿抽液后注入生理盐水2ml,后期注入异烟肼100mg+地塞米松5mg,两组抗结核化疗方案相同。治疗组抽液次数、抽液量、胸膜厚度、胸膜粘连度与对照组相比(P〈0.01)有显著性差异。胸腔内注入尿激酶能显著地增加结核性胸膜炎胸液引流量,能有效地降低胸膜肥厚、胸膜粘连的程度,与对照组相比有显著性差异。  相似文献   

3.
目的 观察胸腔闭式引流联合尿激酶灌注对结核性渗出性胸膜炎的治疗效果.方法 75例初治结核性胸膜炎患者.在规范抗结核药物治疗基础上,随机分为常规治疗组(对照组)及闭式引流联合尿激酶灌注组(治疗组),对照组反复胸腔穿刺抽液,每周2~3次;治疗组行胸穿留置中心静脉导管引流胸水,并每日尿激酶胸腔冲洗.比较两组病人胸水消失时间、住院治疗时间、胸膜粘连(包裹性胸腔积液)出现机会及治疗3个月后胸膜厚度.结果 治疗组胸水消失时间(6.5±2.3)d,住院时间(11.8±5.2)d,没有病例出现胸膜粘连,3个月后胸膜厚度(1.8±0.7)mm;对照组胸水消失时间(11.4±5.1)d,住院时间(15.2±6.9)d,8例出现胸膜粘连,3个月后胸膜厚度(4.2±1.2)mm.结论 胸腔闭式引流联合尿激酶冲洗治疗初治结核性胸膜炎患者可以加快胸水消失,缩短住院治疗时间,预防胸膜增厚粘连,改善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龙血竭散和糜蛋白酶联合应用于乳腺脓肿切开引流术换药中的临床价值.方法 将100例行乳腺脓肿外科切开引流术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及实验组,每组50例.对照组患者脓腔愈合期间,在行外科处理时将雷夫诺尔纱条填塞于脓腔内,并充分引流.实验组患者换药时,应用糜蛋白酶溶液及龙血竭散进行处理,对比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脓腔直径变化、愈合时间、疼痛、治疗满意度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白细胞(WBC)、谷丙转氨酶及谷草转氨酶血液学检测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龙血竭散联合糜蛋白酶溶液的换药方式可加快乳腺脓肿外科切开引流术后切口的愈合时间,减轻患者疼痛,并有一定的抗炎作用,同时无明显肝功能改变,值得在临床工作中应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胸腔内置中心静脉导管行闭式引流并注入尿激酶(UK)治疗结核性粘连包裹性胸腔积液的临床疗效。方法72例结核性胸腔积液病例,经胸腔B超证实胸水中等量以上且呈粘连包裹性,将其分为随机分为治疗级和对照组,治疗组36例,胸腔内置管行闭式引流,且予尿激酶10万U加入生理盐水20mL中注入胸腔,每日或隔日1次,连续1~3次。对照组36例,常规反复穿刺抽液。治疗前后胸片或B超对比胸腔情况。结果治疗组明显较对照组的胸水引流更彻底,且胸膜肥厚粘连情况减轻。结论胸腔内置中心静脉导管行闭式引流并注入尿激酶治疗结核性粘连包裹性胸腔积液是一种简单、安全并且疗效肯定的治疗方法,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6.
杨斌  潘道刚  马晓明 《甘肃科技》2014,30(15):127-128
探讨中心静脉导管胸腔引流联合冷沉淀胸腔内注射联合治疗难治性气胸的临床疗效及机制。选选用82例难治性气胸患者,分为治疗组(62例)和对照组(20例),治疗组在中心静脉导管胸腔闭式引流基础上使用冷沉淀胸腔注入治疗;对照组行常规胸腔闭式引流治疗,观察两组病例疗效。治疗组治愈率(96%)明显优于对照组(62%),经统计学处理,有显著差异(P0.01)。冷沉淀胸腔内注射联合中心静脉导管引流治疗难治性气胸临床效果明显,对于提高难治性气胸临床治愈率有积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胸腔闭式引流联合尿激酶灌注对结核性渗出性胸膜炎的治疗效果。方法75例初治结核性胸膜炎患者.在规范抗结核药物治疗基础上,随机分为常规治疗组(对照组)及闭式引流联合尿激酶灌注组(治疗组),对照组反复胸腔穿刺抽液,每周2-3次;治疗组行胸穿留置中心静脉导管引流胸水,并每日尿激酶胸腔冲洗。比较两组病人胸水消失时间、住院治疗时间、胸膜粘连(包裹性胸腔积液)出现机会及治疗3个月后胸膜厚度。结果治疗组胸水消失时间(6.5±213)d,住院时间(11.8±5.2)d,没有病例出现胸膜粘连,3个月后胸膜厚度(1.8±0.7)mm;对照组胸水消失时间(11.4±5.1)d,住院时间(15.2±6.9)d,8例出现胸膜粘连,3个月后胸膜厚度(4.2±1.2)mm。结论胸腔闭式引流联合尿激酶冲洗治疗初治结核性胸膜炎患者可以加快胸水消失,缩短住院治疗时间,预防胸膜增厚粘连,改善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香菇多糖联合顺铂胸腔内灌注治疗恶性胸腔积液的临床疗效。方法80例经病理学或细胞学证实的恶性胸腔积液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40例。均应用中心静脉导管胸腔穿刺置管引流后,治疗组胸腔内注入顺铂和香菇多糖,对照组胸膜腔注入顺铂,每周1次,连续2~3次,4周后评价疗效、生活质量改善和毒副反应。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和生活质量改善率均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毒副反应无差异。结论香菇多糖联合顺铂胸腔内灌注治疗恶性胸腔积液临床效果好,毒副反应小,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经皮胸膜活检联合微创胸腔闭式引流术诊治胸腔积液的临床价值。方法对我科自2005年1月至2008年6月间经皮胸膜活检联合微创胸腔闭式引流的86例渗出性胸腔积液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47例引流组采用经皮胸膜活检联合微创胸腔闭式引流术,引流后分别进行了胸腔内注药治疗;39例常规组只进行经皮胸膜活检并多次常规胸腔穿刺抽液及胸腔注药治疗。结果86例渗出性胸腔积液患者共行95次经皮胸膜活检,其中9例先后行2次活检,成功取得胸膜组织83次,成功率为87.4%。最终确诊42例为结核性胸膜炎,其中经皮胸膜活检确诊31例;38例为恶性胸腔积液,经皮胸膜活检确诊31例。经胸膜活检诊断准确率为72.1%(62/86)。最终引流组中胸腔积液的控制率为89.4%,明显优于常规组的61.5%(P=0.005)。引流组的不良反应少于常规组。讨论经皮胸膜活检诊断阳性率高,联合微创胸腔闭式引流可提高胸腔积液的治愈率达80%以上,各级肺科医师均可安全进行此项操作,对于卫生经济学具有潜在的影响,因此对胸腔积液的诊治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心胸外科对56例创伤性气胸患者治疗的临床分析。方法选取来我院急诊科就诊的创伤性气胸患者56例,随机进行分组:治疗组38例、对照组18例,对照组应用常规的胸腔闭式引流方法,治疗组应用微创的胸腔闭式引流方法;治疗结束后,观察两组患者的治疗有效率情况,以及患者术后住院时间、下床活动时间及伤肺完全复张的时间等情况。结果经过治疗后,对照组总治疗有效率为66.67%,治疗组总治疗有效率为97.36%,两组的治疗有效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的有效率显著优于对照组;对两组患者的术后情况进行比较,得到治疗组的住院时间及下床活动时间较对照组短,两者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心胸外科对创伤性气胸进行治疗的过程中,使用微创的胸腔闭式引流效果较好,应在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1.
加用微波治疗结核性胸膜炎胸腔积液——30例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加用微波治疗对结核性胸膜炎胸腔积液的应用价值.方法:60例结核性胸膜炎胸腔积液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治疗组除加用微波治疗外,其余治疗同对照组,两组疗程均为14d,观察其疗效.结果:治疗组显效21例(70%),有效8例(27%),无效1例(3%;)对照组显效12例(40%),有效10例(33%),无效8例(27%),两组治疗结果经统计学处理,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加用微波治疗对结核性胸膜炎胸腔积液治疗有效.  相似文献   

12.
黄仲 《科技信息》2010,(8):I0356-I0356
目的:研究甘露聚糖肽注射液联合顺铂胸腔灌注治疗晚期肺癌胸腔积液的疗效比较及安全性。方法:63例晚期肺癌合并恶性胸腔积液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32例和对照组31例。胸腔引流后观察组胸腔内每次注入甘露聚糖肽注射液30mg,顺铂60mg:对照组胸腔内每次注入顺铂注射液60mg。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844%(27/32);对照组总有效率613%(19/31),观察组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对不良反应耐受好。结论:甘露聚糖肽注射液联合顺铂胸腔内注入治疗晚期肺癌所致恶性胸腔积液临床近期疗效疗效确切,副作用小。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洛铂联合重组人血管内皮抑素(恩度)治疗肺癌恶性胸腔积液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对确诊为肺癌恶性胸腔积液的63例患者进行分析,采用胸腔内注射治疗方法,其中32例注入洛铂和恩度(A组),31例注入顺铂和恩度(B组),比较两组间疗效、生活质量和毒副作用。结果:洛铂和恩度组与顺铂和恩度组在疗效和生活质量改善上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毒副作用方面,洛铂和恩度组白细胞(WBC)减少、贫血、恶心呕吐发生率较顺铂和恩度组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洛铂联合恩度胸腔内注射治疗肺癌恶性胸腔积液疗效与顺铂联合恩度相当,毒副作用较轻。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全胸腔镜下肺叶切除术治疗支气管扩张的效果及其对患者动脉血气的影响.方法选取146例肺叶切除术治疗支气管扩张患者,按照手术方式不同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73例患者采用传统开胸手术,观察组73例患者进行全胸腔镜手术,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效果及术后动脉血气情况.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4.52%,相比对照组(89.04%)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手术时间和术后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患者,术中出血量和术后胸腔引流量较对照组有较大幅度减少,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第1天和第3天,两组患者的PaO_2水平存在显著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时间点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前及术后不同时间点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的PaCO_2和pH水平变化不明显,不同时间点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全腔镜下肺叶切除术治疗支气管扩张较传统开胸手术损伤轻微、出血量少、术后恢复快,有较好的治疗效果,对患者的动脉血气影响也相对较小,并发症发生率较低,具有临床研究与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胸腔闭式引流结合腔内注射博莱霉素治疗恶性胸水的疗效和毒性反应.方法对45例恶性胸水患者采用胸腔置管闭式术基本引流完后,腔内注入博莱霉素,每周1次,在胸水再生的情况下重复引尽胸水及腔内给药.结果45例患者完全缓解(CR)12例,部分缓解(PR)23例,缓解率(CR+PR)77.7%.发热3例,恶心呕吐3例,胸痛8例,均为Ⅰ度.结论胸腔闭式引流结合腔内注射博莱霉素治疗恶性胸水,疗效好毒副反应少,病人耐受性好,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胸腔闭式引流结合腔内注射博莱霉素治疗恶性胸水的疗效和毒性反应.方法对45例恶性胸水患者采用胸腔置管闭式术基本引流完后,腔内注入博莱霉素,每周1次,在胸水再生的情况下重复引尽胸水及腔内给药.结果45例患者完全缓解(CR)12例,部分缓解(PR)23例,缓解率(CR+PR)77.7%.发热3例,恶心呕吐3例,胸痛8例,均为Ⅰ度.结论胸腔闭式引流结合腔内注射博莱霉素治疗恶性胸水,疗效好毒副反应少,病人耐受性好,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7.
比较不同置管部位胸腔闭式引流在自发性气胸治疗中的效果。将陇南市第一人民医院收治的86例自发性气胸随机划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43例行锁骨中线第二肋间置管引流治疗,观察组行腋前线第三肋间置管引流治疗。对比两组治愈率、手术指标、术后疼痛情况及并发症发生率。观察组治愈率86.05%与对照组的81.10%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手术时长、术中出血量、引流时间、住院天数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12h、24h、48h视觉模拟评分(VAS)均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4.65%较对照组的20.93%低(P0.05)。对自发性气胸患者进行锁骨中线第二肋间或腋前线第三肋间置管引流治疗的效果相当,但腋前线第三肋间置管引流具有术后疼痛程度低,并发症少等优势。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抗结核治疗对肺结核患者血清中细胞因子的影响。方法:选择肺结核患者70名作为研究对象,依据患者治疗情况将其划分成抗结核治疗组和对照组。结果:血清中细胞在治疗组中以胞质和胞膜为主呈淡棕黄色变化,在对照组中以胞质和胞膜为主呈棕黄、褐黄色变化。治疗组血清中的细胞因子和对照组相比差异具有非常显著性(P<0.01);治疗组血清中的细胞因子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抗结核治疗组血清中的细胞因子和对照组相比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治疗组血清中的细胞因子mRNA表达结果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血清中细胞因子mRNA表达结果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血清中IFN-γ含量随菌量负荷的增加而增加,痰液中IFN-γ含量随菌量负荷的增加而降低,相关性存在统计学意义(P<0.01)。血清TNF-α含量随菌量负荷的增加而降低,血清中TNF-α含量随菌量负荷的增加而增加,相关性具有非常显著性(P<0.01)。血清中IL-10含量随菌量负荷的增加而增加,相关性具有非常显著性(P<0.01)。结论:抗结核治疗对肺结核患者血清中细胞因子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比较改良式胸腔闭式引流与传统胸腔闭式引流治疗自发性气胸的疗效及并发症。方法回顾性调查研究2003年3月~2008年5月142例自发性气胸患者采用两种胸腔闭式引流治疗,观察疗效及并发症。结果两组治愈率,复张、拔管时间,住院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皮下气肿,疼痛,管周感染等并发症改良式胸腔闭式引流组较传统胸腔闭式引流组少。结论改良式胸腔闭式引流有较多优越性,病人易于接受。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肝包虫破入胆道的手术方式,并分析其临床疗效.方法根据患者情况、术前各项检查以及术中情况进行分组,传统的肝包虫内囊摘除胆总管探查"T"型管引流组(68例)为甲组,肝包虫外囊次全切除胆总管探查术后胆总管Ⅰ期缝合+胆囊管引流组(55例)为乙组.对两组的术后残腔并发症(胆瘘、残腔积液、残腔感染)、胆道并发症(胆道梗阻、狭窄、感染、胆漏、出血)、电解质紊乱、平均住院日进行比较分析.结果与甲组相比,乙组患者的术后残腔并发症、胆道并发症、电解质紊乱及平均住院日都有所改善,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正确掌握适应证的前提下,肝包虫外囊次全切除胆总管探查术后胆总管Ⅰ期缝合+胆囊管引流术可避免传统的置"T"管所引起的并发证,缩短了住院时间,提高了患者术后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