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通过对典型的多孔湿物料在离心流化床中干燥过程的理论分析,将含湿多孔介质传热传质过程和物料与气流之间的外部传递过程相耦合,导出了离心流化床的控制方程组,在此基础上,可以对离心流化床中湿物料的干燥过程进行数值模拟。 相似文献
2.
外部干燥条件对多孔介质干燥过程影响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分析了外部干燥条件,如对流干燥强度、辐射传热、变温干燥等对干燥过程的影响。在研究过程中,利用Stefan问题的研究方法对带有移动边界的多孔介质干燥过程的三个干燥阶段的热质耦合方程进行了联合求解。从而为研究不同干燥条件下的各种具体干燥过程提供了基础。 相似文献
3.
多孔介质对流干燥过程数值模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研究含湿毛细孔介质干燥过程的相变现象,建立了相变的传热传质数学模型.模型中以残余饱和度将多孔介质划分为湿区与干区,湿区和干区以“蒸发界面”动态边界相互耦合.用有限差分方法对多孔介质一维干燥过程进行了计算,数值解表明:干区是等速干燥与降速干燥的分界点;干燥初期多孔介质压力升高,温度下降;随后在等速干燥段温度分布保持不变,在出现干区时再度升高.干区出现的初期,蒸发界面向多孔介质内部推进的速度较慢,在到达介质厚度10%左右时出现转折,随后推进速度加快. 相似文献
4.
蒋礼 《岳阳师范学院学报》2000,13(3):61-63,77
将非平衡热力学的水分流和热流耦合方程应用于多孔介质的干燥预热过程。从机理上分析了其水分流和热流的特性.根据线性藕合方程对于木材干燥预热的具体计算,其结果表明,水分流和热流藕合方程是揭示多孔介质干燥过程中水分流和热流相互作用规律的有效方法.它既可揭示藕合流过程的本质,又可对其进行定量描述:也能用于制定木材及其多个孔介质的干燥预热工艺标准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5.
6.
多孔介质内自然对流传热传质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张国强 《南京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8,22(2):169-172
该文研究了含内热源圆柱形多孔介质内不均匀温度分布产生的浮力效应引起的自然对流。给出了以流函数表示的无量纲基本方程,用控制容积法对方程离散并进行了数值计算,得到了多孔介质内的流场、温度场和浓度场,讨论了瑞利数Ra和刘易斯数Le对多孔介质传热传质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多孔介质传热传质研究的现状和展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综述了国内外在多孔介质传热传质研究方面的现状,总结了我国近年来在多孔介质传热传质研究所取得的重要进展,展望了该研究领域中需要深入研究的方向和有关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8.
本文论述了多孔窗自由蒸发制冷的基本原理与工作过程,建立了描述多孔填料床中物理量场关系的一维稳态数学模型.文中根据数值计算结果,预测了多孔窗的制冷与工作性能,得到了合理的设计尺寸,讨论了多孔窗空调在中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9.
非饱和含湿多孔介质传热传质的渗流模型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综述了非饱和含湿多孔介质传热传质模型研究的发展。从多相渗流和扩散迁移机制出发建立以温度、压力和饱和度为基本变量的实用化三参数模型。该模型由一组描述水-汽质量守恒、空气质量守恒和能量守恒的非线性偏微分方程组成。利用该模型对埋管的热过程、砂土物性测量、毛细滞后现象、回湿过程、突发高温作用下多孔介质内部的传热传质过程和冻融过程进行了研究。为了模型的进一步应用,仍需对束缚水饱和度以下毛细压力与饱和度的关系、导热系数的影响因素及其获取方法、非饱和多孔介质传热传质的边界效应和滞后效应的物理机理等方面深入研究。非饱和多孔介质中溶质的运移更是一个饶有意义的研究课题。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从热湿迁移机理出发,通过在液相渗流中引入毛细滞后的影响,彩用液相运动的最小梯度假设,建立了未饱和含湿多孔介质在考虑毛细滞后效应时传热传质的较普遍的模型理论,并对方程中的热湿迁移特性系数进分析,为进一步发展确定热迁移特性的有效实验方法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1.
采用聚氨酯泡沫浸渍法,在HA粉体中添加17.92CaO-56.8P2O5-17.00Na2O-6.28MgO-K2O-CaF2(质量百分比)生物玻璃作为助烧剂制备多孔HA.研究了不同玻璃添加量对多孔HA生物陶瓷微观形貌的影响.利用TG-DSC曲线分析制定烧结制度,采用扫描电镜观察多孔陶瓷表面形貌.试验表明:生物玻璃添加量为4wt%时,液相烧结作用显著,促进了晶粒的致密化,且晶粒尺寸分布均匀,利于强度和韧性的提高.此法制备的多孔HA具有均匀的开孔结构,孔隙相互贯通,孔径分布范围200-400μm,气孔率高达70-80%,作为组织工程支架材料具有很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2.
多孔硅的制备与微结构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通过电化学阳极氧化方法制备了多孔硅,并对它的微观形貌和红外吸收光谱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多孔硅的微观结构与电流密度、腐蚀流配比有关。随着电流密度的升高,氢氟酸浓度的增大,多孔硅的微观结构将从“海绵”状转变成“树枝”状,随腐蚀时间延长,Si-H键和Si-O键明显地增强,这有利于改善发光。 相似文献
13.
用电化学方法制备了发光多孔硅,研究了电流密度,电阻率,退火条件对多孔硅发光的影响,并对发光机理做了相应的分析;发现了制备方法更为简便的镍酸镧电极取代铝电极工艺。 相似文献
14.
用电化学氧化方法在镀有Al电极的Si片上制备了多孔硅样品,在其上再镀一层ITO透明薄膜作为电极,得到了多孔硅电致发光器件。研究了该器件的结构形貌、光学和电学特性。通过扫描电镜可以观察到多孔硅的"树枝状"结构。器件的I-V特性曲线表明,当加正向偏压时,电流随着电压的增加快速增大,表现为正向导通。当加反向偏压时,电流很小,几乎为零,表现为反向截止,显示出单向导电性特点。器件的电致发光谱和光致发光谱相比,中心峰位和谱峰范围都基本一致,但有蓝移,这主要是因为二者的发光机制不同造成的。 相似文献
15.
围绕孔隙材料宏观塑性模型,对其流动法则及非关联势进行了推导。分析评价了孔隙材料主流宏观塑性模型并列举了国内外应用实例。 相似文献
16.
17.
彭爱华 《南京邮电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9(21)
从多孔硅的最基本的器件结构——金属/多孔硅/硅入手,研究这种结构的电学性质:整流特性,对进一步理解和提高多孔硅的电致发光和多孔硅在其它一些电学方面的应用有着积极的意义。用电化学腐蚀法制得多孔硅,对多孔硅电化学氧化和氮气气氛下退火,研究这两种后处理方式对多孔硅整流特性的影响。多孔硅经高浓度硫酸电化学氧化后,整流特性消失;多孔硅经氮气气氛下退火后,整流特性增强;分析了相应的机理。 相似文献
18.
通过层状硅酸盐晶体的碱金属离子和有机物阳离子进行交换,导致层状硅酸盐的片层结构发生弯曲,形成具有三维结构的孔.合成的SiO2比表面大于1000m2/g,具有层状结构,而且耐热性能好,在800℃仍然保持较高的比表面 相似文献
19.
对多空壳聚糖微球的制备工艺条件进行了研究.以环己烷作致孔剂,利用液体石蜡作有机分散介质,戊二醛作为交联剂,采用悬浮交联法进行制备.多孔壳聚糖微球最佳制备条件为:反应温度60℃,pH8~9,提取时间48 h,可得到90%的多孔壳聚糖微球大小为3~12μm.该法具有耗时短,制备的壳聚糖微球粒径小、粒度分布窄、多孔性等特点. 相似文献
20.
田敬民 《西安理工大学学报》1994,10(2):105-110
多孔硅是晶体硅片在氢氟酸溶液中进行阳极氧化,在硅衬底上形成多孔态的硅材料。本文介绍了多孔硅的形成和结构形貌,对其光学性质和发光机制进行了扼要讨论,并介绍了当前多孔硅研究中的一些热点问题。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