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21 毫秒
1.
显微分离黄鳝单条染色体用于基因定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戢福云  余其兴  刘江东 《科学通报》2001,46(22):1894-1898
在倒置显微镜下显微分离了黄鳝56条单染色体,以兼并寡核苷酸为引物进行PCR扩增,并将其DOP-PCR产物作为探针进行染色体反向描绘,描绘结果表明,已对黄鳝1,3,5,6,7,10和12号染色体获得了成功的分离。随后,把这些染色体DNA的DOP-PCR产物列阵点于尼龙膜上,作为“特定染色体DNA池”(specifical chromosomal DNA pool0用于黄鳝基因定位,定位结果显示:Zfα基因位于1号染色体,rDNA基因位于3号和7号染色体,GH和PDEGγ基因位于10号染色体,HSL基因位于5号染色体,并在1,3,6和10号染色体上同时检测到Hox基因杂交信号,据此还初步推测了部分保守同线群,为鱼类基因定位和杂色体进化研究提供了一种新的可行方法,也为鱼类核型研究中以分子标记确认每条染色体提供了新思路。  相似文献   

2.
吕有勇 《科学通报》1994,39(23):2181-2181
染色体缺失或染色体结构异常是人类肿瘤细胞的重要生物学特征之一.目前的研究结果提示,在这些丢失的染色体或染色体片段中可能含有调节控制细胞生长、分化的重要基因,即肿瘤抑制基因.已有研究工作证明,当某一肿瘤细胞有特异性染色体缺失或异常时,导入一条新的染色体可以逆转某些肿瘤细胞的恶性表型,如将人正常11号染色体导入宫颈  相似文献   

3.
花粉小麦染色体工程   总被引:23,自引:0,他引:23  
花粉小麦染色体工程是结合花药培养技术与经典染色体工程技术的新程序。它可快速,准确2地转移异源有用基因到小麦栽培品种,增加遗传多样性,供遗传学研究和育种工作应用。两套新程序分别建立在染色体组水平和单个染色体水平。与经典的染色体工程相比,它的主要特点是:(1)产物的多样性;(2)稳定的快速性;(3)选择的高效性。  相似文献   

4.
作物抗旱生理性状遗传研究进展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张正斌  山仑 《科学通报》1998,43(17):1812-1817
用RFLP分子标记对作物抗旱性状的基因定位研究表明:小麦AGA调节位点在5A染色体长臂上,渗透调节由单隐性基因控制,位于7A染色体的短臂上。水稻染色体3,7和8上有控制渗透调节基因位点,其中染色体8上的RG1位点最为重要。玉米染色体7上有控制气孔调节的重要位点,染色体3上有控制ABA含量,叶片水势和叶片膨压以及根系拉力的位点变色本4和8上分别有控制胚根和须根数目的基因位点。番茄B,F和Q3条染以体  相似文献   

5.
锌指核酸酶介导的高效多位点基因打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该研究旨在建立锌指核酸酶介导的多位点基因打靶技术,为获得稳定遗传的转基因动物或基因治疗临床应用解决技术难题.首先利用OPEN平台设计、构建能识别人基因组内rDNA基因间隔序列的锌指蛋白基因序列,与FokⅠ的切割结构域连接、表达后获得锌指核酸酶基因,再构建锌指核酸酶真核表达载体.另外,构建含有2条同源重组引导序列和绿色荧光蛋白基因(EGFP)的多位点基因打靶载体.将锌指核酸酶真核表达载体和多位点基因打靶载体共转染HEK293细胞,内参对照PCR-灰度分析法检测外源基因定点整合效率,结果显示单独转染多位点基因打靶载体的定点整合效率为6.8%;而由于锌指核酸酶在染色质DNA上切割rDNA基因的间隔序列,诱导高效同源重组,锌指核酸酶载体、多位点基因打靶载体共转染的定点整合效率为24.2%,较常规基因打靶定点整合率(10-6~10-5)提高了24000多倍.共转染的HEK293细胞在无任何筛选的条件下持续培养2个月,经过20次传代之后,子代细胞能够持续表达EGFP,提示表达稳定.本研究建立了锌指核酸酶介导的高效多位点基因打靶技术,不仅大大提高了外源基因的定点整合效率,而且兼顾了基因表达的稳定性和安全性,为动物定点转基因和人类基因治疗提供了重要的技术平台,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6.
分子标记技术定位黑麦6R染色体上的抗小麦白粉病基因   总被引:12,自引:2,他引:12  
张文俊 《科学通报》1995,40(24):2274-2274
白粉病是世界范围内普通小麦最主要病害之一.黑麦6R染色体长臂上带有抗小麦白粉病的基因,Friebe等通过改良原有的6BS.6RL易位系,获得了抗白粉病的臂间易位,并经C-分带推测该抗病基因位于6R染色体近端三分之一的区域.由于已知6R染色体长臂近着丝点的部分与小麦第6组染色体部分同源,而中间一段则与第3组部分同源,近端一段与第7组同源,所以,更确切的分子标记6R染色体上抗白粉病基因的位置,对于有目的地创制抗白粉病的小片段易位系,即,将分子标记技术用于小麦抗白粉病育种,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7.
冰草属(Agropyron Gaertn.)的P组染色体被推测可能携带有抑制小麦Ph基因的遗传系统, 但是相关的研究很少. 本研究发现, 在小麦-冰草附加系Ⅱ-21-2(附加1•4重组P染色体)的减数分裂中存在染色体联会异常的现象. 对该附加系进行细胞遗传学和Ph1基因扩增等分析与检测, 结果表明附加系Ⅱ-21-2的Ph1基因扩增正常, 未见缺失; 小麦-冰草附加系Ⅱ-21-2减数分裂中期每个花粉母细胞出现六价体或四价体的数目分别为0.41和0.13, 而附加系受体小麦Fukuho减数分裂无染色体异常联会. 双色GISH/FISH检测表明, 附加系Ⅱ-21-2的P染色体不直接参与多价体的组成, 多价体为小麦自身染色体构成. 附加系Ⅱ-21-2的1•4重组P染色体能够抑制小麦Ph基因的作用, 从而引起小麦部分同源染色体之间的联会, 并造成包括小麦3B-3D等部分同源染色体之间的易位. 小麦-冰草附加系的P染色体促进小麦部分同源染色体联会的作用或特性在未来小麦的遗传改良中具有潜在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8.
对一套小麦-长穗偃麦草二体代换系进行了条锈病抗性鉴定,抗性遗传和生化分析,结果表明,长穗偃麦草携带有新的抗小麦条锈病基因,位于3E染色体上,在小麦背景中呈显性遗传,暂定名为YrE,长穗偃麦草编码的酯酶-5结构基因位于3E染色体上,暂命名为Est-E5.F2群体分析发现Est-E5与抗病基因YrE呈共分离,表明Est-E5是检测3E染色体及其携带的抗条锈病基因较理想的生化标记位点。  相似文献   

9.
合成生命     
<正>生物界的下一次革命将是根据已构建的基因草图来设计基因组。在对DNA进行合成、组合、改错,以及采用新方法移植、培养染色体等一系列工作整整8年之后,2010年我们利用化学合成的染色体,对各种细胞表型进行基因编码,成功地合成了细胞。与更改基因相关的一个主要局限性体现在成本上,包括所需费用和时间。例如,杜邦公司的研究  相似文献   

10.
刘树兵  王洪刚 《科学通报》2002,47(19):1500-1503
利用中间偃麦草与普通小麦烟农15杂交,通过细胞学及白粉病人工接种,在杂交后代中鉴定筛选到了2个细胞学稳定的二体异附加系Ⅱ-1-7-1和Ⅱ-3-3-2,其根尖细胞染色体数为2n=44,花粉母细胞减数分裂中期Ⅰ一般能形成22个二价体,与普通小麦杂交,F1PMCMⅠ一般出现1个单价体,利用白粉病15号菌种及混合菌种进行温室及田间抗病性鉴定表明它们对白粉病表现免疫,异附加系与小麦杂交F2单株染色体数及抗病性鉴定表明,抗性基因位于外源染色体上,以St和E基因组DNA为探针进行原位杂交发现,2个异附加系附加的染色体可能来自E染色体组,表明E染色体组的一对染色体携带一个新的抗白粉病基因。  相似文献   

11.
基因打靶是研究基因功能的重要技术,将使人类改造基因的梦想变为现实。2007年诺贝尔生物或医学奖颁发给美国遗传学家马里奥·卡佩奇安德(Mario R.Capechiand)、奥利弗·史密塞斯(Oliver Smithies)和英国遗传学家马丁·埃文斯(Martin J.Evans)以表彰他们用胚胎干细胞在小鼠特性基因修饰技术中的重大发现。  相似文献   

12.
陈赛娟  陈竺 《自然杂志》1995,17(3):140-145
Ph染色体即t(9;22)(q34;q11)见于绝大多数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CML)和一部分急性白血病(AL)。80年代以来,分子生物学的研究显示该染色体易位使9号染色体的ABL基因与22号染色体的BCR基因发生融合,形成BCR-ABL嵌合基因,编码的BCR-ABL蛋白较之正常ABL蛋白的酪氨酸激酶活性明显增高,直接参与白血病的发生。本文作者以及其他实验室的工作进一步发现了BCR-ABL的分子异质性,显示AL的Ph染色体可造成与CML所不同的BCR-ABL,从而有助于Ph染色体阳性白血病的分子病理学分型和基因诊断。  相似文献   

13.
栽培稻的紧穗野生稻抗褐飞虱主效基因的遗传定位   总被引:20,自引:1,他引:19  
野生稻资源是水稻育种中获取有利外源基因的一个主要来源。紧穗野生稻(Oryza eichingeri,2n=24,CC)原产于非洲,具有高抗褐飞虱、白背飞虱和白叶枯病等多种有利性状。在紧穗野生稻与栽培稻(Oryza sativa,2n=24,AA)品种02428远缘杂交后代中,利用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restriction fragment length polymorphism,RFLP)和微卫星(simple sequence repeats,SSR) 等分子标记,对栽培稻背景下外源遗传物质的存在进行了跟踪鉴定,并对来自紧穗野生稻的抗褐飞虱基因进行了遗传分析和染色体定位。结果表明,紧穗野生稻的染色体片段已经易位到栽培稻中;抗褐飞虱性状由一对显性主效基因控制,位于第2染色体,在两个微卫星标记RM240和RM250之间,遗传距离分别为6.1和5.5cM,暂时定名为Bphl3(t)。该基因的发现和定位将有助于对水稻褐飞虱抗性的改良。  相似文献   

14.
落粒性是水稻非常重要的农艺性状,适度落粒有利于减少产量损失和水稻机械化收割,提高生产效率.因此鉴定落粒基因对水稻生产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以日本晴为受体亲本、优良恢复系R225为供体亲本,采用高代回交和SSR标记辅助选择相结合的方法,鉴定了一个携带易落粒主效单基因的水稻染色体片段代换系Z481.Z481含有4个染色体代换片段,位于第1,3,6染色体上,其代换片段长度分别为8.30,6.17,3.12和10.79 Mb,平均为7.10 Mb.与受体日本晴相比,Z481的株高、穗长、倒一节间长、倒二叶宽显著降低,剑叶宽和结实率显著增加,其他重要农艺性状如叶长、有效穗数、每穗粒数和千粒重均无显著差异.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表明Z481的护颖和枝梗之间的离层在成熟时期已被完全降解,而日本晴的离层完整,在细胞学上解释了Z481易落粒性产生的原因.进一步利用日本晴与Z481杂交产生的F_1和F_2群体对易落粒基因进行了遗传分析和分子定位.该易落粒性状受单基因隐性调控,最终将该基因定位于第6染色体RM253和ZTQ53之间824 kb的区域,暂命名为SH6(t).目前,在第6染色体尚无落粒基因克隆的报道.由于染色体片段代换系除代换片段外与受体亲本的遗传背景一致,且Z481易落粒遗传行为简单,基本未携带育种不利性状.因此,本研究无论对SH6(t)的克隆,还是进行基因聚合育种培育适度落粒新品种均具有重大利用价值.  相似文献   

15.
海青 《科学之友》2005,(5):27-27
科学家们已经破解了300多种与人类疾病有关的女性X染色体的基因密码,它可能有助于解释为什么男女差别如此之大。X染色体拥有1100个基因,占人类基因组的大约5%。它还包含了可能有助于血友病、失明、孤独症、肥胖和白血病等疾病诊断的信息。由多国科学家组成的一个研究小组发现,女性远比人们过去所认为的要“多变”,而且女性的基因比男性更复杂。此项研究是由英国韦尔科姆基金会桑格研究所领导的。该研究所的马克·罗斯博士说:“从它的遗传模式、独一无二的生理特性以及与人类疾病的联系来看,X染色体绝对是人类基因组中最不同寻常的。”发表…  相似文献   

16.
殷亚男  李慧  俞萍  周强  赵鲁杭  张亚平 《科学通报》2006,51(22):2644-2647
先天性小眼球是一种先天发育异常性眼科疾病. 通过基因扫描和连锁分析对一个6代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先天性小眼球中国家系的疾病相关基因进行研究. 根据已报道的与小眼球相关的5个基因座位(MITF, SOX2, PAX6, MCOPNNO2), 在3, 11, 14和15号染色体上选取了14个微卫星标记, 以荧光标记引物的聚合酶链反应(PCR)扩增目的片段, 用ABI 377 DNA遗传分析仪对该家系成员进行基因扫描和基因分型, 并采用Linkage软件包对基因分型结果进行连锁分析. 结果显示, 该家系致病基因与这些已报道的座位均不连锁, 即该家系致病基因不是已报道的座位, 可能是一个尚未报道的对眼球发育至关重要的新基因座位.  相似文献   

17.
利用微卫星标记定位水稻红莲型细胞质雄性不育恢复基因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以 (丛广 41A×密阳 2 3)×丛广 41B回交群体为基因定位群体 ,采用群分法 ,对红莲型细胞质雄性不育恢复基因进行了定位 .在 1 5 9对微卫星引物中 ,微卫星标记RM2 5 8与红莲型细胞质雄性不育恢复基因连锁 ,从而将该基因定位于水稻第 1 0染色体上 ,距RM2 5 8约 7.8cM ,恢复基因在染色体上可能是成簇分布的  相似文献   

18.
猪SRY基因的分子克隆及其序列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葛宝生 《科学通报》1995,40(7):656-656
哺乳动物的胚胎发育成为雄性或雌性取决于是否携带有Y染色体.因为Y染色体上存在有能将未分化的性腺(生殖脊)诱导向睾丸分化(雄性)的基因,缺少Y染色体时向卵巢发育(雌性),该基因被命名为睾丸决定因子(Testis-determining factor,人用TDF表示、小鼠用Tdy表示).英国学者Koopman于1990年发现了一位于Y染色体短臂与假常染色体相邻的区域内编码80个氨基酸的单拷贝基因,它所编码的氨基酸序列高度保守.这一基因定名为Y  相似文献   

19.
两个来源于野生稻的抗褐飞虱新基因的分子标记定位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选用抗源来自药用野生稻(Oryza offcinalis Wall)的抗褐飞虱品系B5为父本,与感虫品种台中本地1号(TN1)杂交,随机选取167个F2单株构成定位群体。运用RFLP技术,采用集团分离分析法(bulked segregant analysis,BSA),对水稻抗褐飞虱基因进行分子标记定位。于第3和第4染色体找到与抗褐飞虱基因连锁的RFLP标记。构建了连锁标记附近区域的RFLP遗传连锁图谱,对这两个抗位点进行了QTL(quantitative trait locus)分析,将这两个抗褐飞虱基因分别定位于第3染色体的G1318和R1925,第4染色体的C820和S11182之间。与已报道的水稻抗褐飞虱基因位点相比较,表明这两个抗褐飞虱基因是新的抗性位点。抗褐飞虱基因新位点的发现和分子标记的建立,为水稻抗虫分子标记辅助育种和抗褐飞虱基因克隆打下了良好基础。  相似文献   

20.
PCR扩增黄鳝和刺鳅SRY盒基因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性别是从酵母到人类几乎所有真核生物所共有的性状,性别决定机制的探索一直是生物学研究的热点之一,其研究工作涉及遗传、发育和进化等领域,它不仅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而且对实现动物性别的人为控制,对认识人类性分化异常等多种与性别有关的疾病,准确地进行产前性别诊断和预防性连锁疾病等都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同时,对性别这一在进化上保守性状进行深入研究,将会为生物的进化分析提供新的线索。近年来,在人和哺乳动物性别决定机制的研究方面,已取得突破性进展。位于Y染色体上的SRY基因被认为是性别决定的关键基因。在胚胎发育过程中,它决定着睾丸的形成,由此决定着个体向男(雄)性方向发育。最近的研究表明,在其他染色体上以及在进化程度明显不同的物种中,也广泛存在SRY的同源基因。这些拟SRY基因现已被命名为SRY盒(SRY-box)或者SOX基因。鱼类约占脊椎动物种数的一半,作为较低等的脊椎动物,是从水生到陆生进化上的一个重要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