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2012年9月7日,我国西南云贵交界彝良-威宁地区连续发生两次中强地震,为地震动特性的比较研究提供了强震动记录.考虑距离、方向的影响,从地震动衰减关系和反应谱两个方面考查了两次地震强震动的工程特征.结果显示,竖向地震动峰值在近场和中场区域明显高于水平向地震动,竖向地震动峰值随距离衰减更快;55.6级地震动峰值在近场和中场明显大于必;5.7级地震动,但地震动峰值衰减速度也较快;与其他研究结果比较表明,这两次地震的峰值总体上偏低.尽管两次地震绝大多数台站的场地为土层场地,但其平均规准谱在中长周期段的谱值明显低于规范设计谱.  相似文献   

2.
深水高桩基础桥梁地震水动力效应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摘要:针对我国深水桥梁建设中广泛采用大型群桩基础的现实情况,为满足深水桥梁抗震分析和抗震设计的需求,进行了深水高桩基础桥梁地震动水力效应的研究。首先将深水高桩基础的承台理想化为一个浸入水中的截断圆柱体,建立了截断圆柱体的地震动水压等效附加质量与等效附加阻尼矩阵的解析计算方法;其次提出了非圆柱体等效为圆柱体的近似处理方法;第三在频域建立了深水高桩基础桥梁考虑动水力效应的地震振动方程,并完成了有限元程序编制;最后对一座跨海峡大桥进行了地震反应计算,结果表明地震动水力效应对深水高桩基础桥梁的地震反应有重要影响,因计算的反应量不同,可能使地震反应增大,也可能使地震反应减小,其影响程度在抗震分析与设计中应当加以考虑。  相似文献   

3.
刘丹 《青年科学》2008,(Z2):20-21
1966年苏联塔什干发生地震,一位工程师听到"发动机"隆隆的响声。同时闪现出耀眼的白光,晃得睁不开眼。持续了4.4秒种。接着地震采了,差点把他摔倒在地上。地震过后,光也暗了下来。地震伴有发光现象并非偶然。在我国近年就至少有二三十次地震伴有地光。地光的颜色很  相似文献   

4.
为研究同一地震序列中两场震源相近,发震时间间隔较短的主要地震活动中获取的地震动时频特性的异同,选取了2019年7月美国加州Ridgecrest地震序列中震级分别为MW 6.4和MW7.1的两场地震,对比研究了两次地震中地震动参数随着震中距的衰减趋势,并与俞言祥模型进行了对比;讨论了这两个相近事件中地震动三要素(峰值加速度、反应谱和持时)的异同,重点分析了两条不利地震动的反应谱;通过希尔伯特-黄变换(HHT)获得地震动的HHT谱,分析了地震动能量在时间和频率成分上的分布特征.结果表明:大部分地震动参数的衰减趋势与俞言祥模型吻合较好;两场地震的反应谱基本相似;地震动HHT谱最大能量所对应的瞬时频率和地震动时程峰值加速度所在循环的峰-谷频率很接近;两次大地震相继发生可能会对结构造成更大的损坏.  相似文献   

5.
刘震 《广东科技》2008,(15):114-116
毫无疑问,马伟斌有足够的理由为他近年来所取得的成就而感到自豪和骄傲。他是我国地源热泵技术及太阳能、地热能制冷空调技术领域的领军人;他带领他的研究团队出色地完成了多项国家级重点科技攻关项目,并先后六次获得省部级嘉奖;他在国内外刊物上发表过40多篇专业论文:他为我国新能源的利用和开发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相似文献   

6.
<正>九十年代以来,我国大陆的地震活动进入了本世纪以来的第五次活跃期,专家预计地震活动的主要场所在我国的西部,即青藏块体及其周边地区、以及新疆等地.从历史上看,新疆是一个多地震地区,在前四次活跃期,新疆都曾发生过7级以上的地震,给新疆各族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造成了很大的损失.因此,采取各种防御措施,减轻地震灾害损失,是一项重要而紧迫的任务.本文从地震社会学的角度及其研究内容出发,粗略地叙述了防震减灾工作的性质以及地震社会学对它的指导作用,以求把防震减灾工作做得更好.  相似文献   

7.
杨士莪1931年8月9日出生,祖籍河南。我国著名水声研究专家,曾任黑龙江省人大代表、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论组成员、哈尔滨船舶工程学院副院长、黑龙江省地震学会理事长等,现任哈尔滨工程大学及西北工业大学教授,中国声学学会名誉理事长等职。被授予国家优秀教师荣誉称号;他踏实干事,精心育人,桃李满天下,已指导5名博士后出站、30余名博士生毕业;并曾指导有20余位硕士研究生毕业。他几十年如一日,为我国水声发展事业作出了杰出贡献,是共和国水声研究领域的奠基人之一。  相似文献   

8.
大跨度斜拉桥在多点随机地震激励作用下的响应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南京第二长江大桥南汊桥为例,采用随机振动分析方法研究了地震动的空间变化特性,包括行波效应、部分相干效应以及局部场地效应对大跨度斜拉桥地震响应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与一致地震激励相比,地震动的空间变化特性可以使斜拉桥的地震响应改变30%;同时考虑行波效应、部分相干效应时的地震响应接近于仅考虑行波效应时的地震响应;行波效应对斜拉桥地震响应的影响明显大于部分相干效应的影响;在加速度均方根相同的随机地震作用下,斜拉桥在软场地条件下的地震响应明显大于在硬场地条件下的响应,中等场地条件下的地震响应介于两者之间.  相似文献   

9.
早在公元一百三十多年,我国古代科学家张衡,首先创制了世界上第一架观测地震的仪器“地动仪”。并且相当准确地从洛阳测出了陇西的地震,开创了人类研究地震现象的科学道路。然而封建统治阶级为维护其反动统治,对于科学的进步势力也进行残酷迫害。历史上地震战线的儒法两家进行着殊死的斗争。今天,地震工作领域里两种思想  相似文献   

10.
为研究博物馆展陈浮放文物地震反应特征,以浮放文物高宽比γ和质量m为试验变量,进行了振动台试验,研究了不同频谱特性、不同强度地震动作用下浮放文物的地震反应,分析了浮放文物加速度响应时程曲线及加速度传导比曲线。结果表明,展陈浮放文物地震反应复杂,与地震动频谱特性、强度及文物自身特性(质量、高宽比、接触面摩擦系数及动力特性)显著相关;浮放文物地震反应频谱丰富,主要以较高频和高频为主;浮放文物加速度响应随地震强度基本呈单调递增,进行防震设计时可考虑增大浮放文物质量以降低其地震反应。  相似文献   

11.
在我国地震学的研究过程中,地震震源的深度始终是一个备受关注的问题。通过科学合理地确定地震震源的深度,不仅有助于实现对于地震灾害情况的精准预估,同时也可以实现对于余震发展趋势以及危险情况的预判。但是在实际对于地震的震源深度进行判定时,却始终受到重重因素的干扰,这使得这一问题也成为了一个较为突出的难题。该文就针对地震震源深度定位研究的现状与展望进行了探讨,希望可以为未来地震定深以及地震震源性质的研究提供一份有利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2.
大跨度拱桥随机地震响应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基于随机振动理论,研究了大跨度拱桥在不同的地震动空间条件下的平稳随机地震响应特征,分析了局部场地效应、部分相干效应和行波效应对大跨度拱桥地震响应的影响,揭示了地震动空间变化对大跨度拱桥随机地震响应的影响规律。阐明了局部场地效应对大跨度拱桥地震响应的影响与其构造特性、位置、边界条件等因素有关;考虑空间相干效应可减小大跨度拱桥的地震反应;地震内力响应随地震视波速的增大而减少。  相似文献   

13.
以湖北四渡河大跨悬索桥为工程背景,建立了悬索桥精细有限元模型,采用多维多点非平稳随机地震响应分析方法,数值仿真了该桥在单维与三维非平稳随机地震动的一致激励、行波效应、部分相干效应、部分相干+行波效应以及多点激励下的地震响应,分析了多维多点地震激励下视波速及地震非平稳性对结构随机地震响应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考虑地震动的空间效应对悬索桥结构响应有很大影响,地震动的行波效应对结构响应的影响比部分相干效应的影响大的多;三维地震作用下的结构响应比单维地震的作用明显增加;随着视波速的增大,行波效应对结构响应的影响减弱;按照平稳地震激励所作的随机地震响应分析,计算结果是偏安全的.  相似文献   

14.
地震的度量     
当地震学家查理·里斯特在加州工程学院制定出著名的里氏地震强度表的时候,他并不知道这对他自己意味着什么。 里斯特在1935年制定的这个强度表为地震学界提供了一个测量地震的标准。当地震发生后,新闻机构缠着要他说出这个地震到底有多大的时候,他也能提供一些有意义的数据。这个强度表给他带来了梦想不到的成功。新闻媒介钟爱它,使他的名字成为世界上最著名和科学名词之一,尽管里斯特从未给它加过任何的形容词,只是简单的称之为“强度表”。但是,随着地震学的发展,更佳的度量标准被制定出来,这又使他  相似文献   

15.
地铁盾构隧道地震反应分析   总被引:25,自引:0,他引:25  
为研究地铁盾构隧道的地震反应特性,采用复反应分析法研究了并行隧道间距离、衬砌厚度、材料性质等因素对地震反应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 距离较小时,并行隧道的地震反应相对于单一隧道情形会发生较大变化; 衬砌材料弹性模量的变化对盾构隧道的地震反应影响不大; 衬砌厚度的变化对隧道地震变形反应的影响也不大,但对内力反应的影响显著.研究结果还显示,相对于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把地面与基岩间峰值相对位移作为地下结构的设计地震动参数更为合理.  相似文献   

16.
华丰煤矿是我国冲击地压灾害最严重的矿井之一,随着开采深度的增加,冲击地压越来越严重地威胁着矿井安全生产。因此,采用微地震监测技术,结合覆岩空间结构理论,进行冲击地压预测预报与防治成套技术研究非常有意义。通过研制微地震数据处理软件,实现了微地震监测结果的可视化,并能对微地震监测结果进行及时处理;通过采场覆岩空间结构运动和关键层运动诱发冲击地压的机理研究,找到了冲击地压监测预警新技术。实践应用证明,该套技术能成功地预报大型冲击地压,以便及时采取卸压和防护措施,保证矿井安全,取得了显著的社会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17.
以中国1969年以前的地震数据为数据源,进行点密度分析,描绘全国地震发生的密度特性;并基于距离利用最近邻分析法和Ripley's K函数法进行统计分析,定量刻画全中国(包含台湾岛及南海)、仅大陆部分、青藏高原东部地区三个不同区域的地震灾害空间分布格局;此外,单独对6.5级以上地震进行点格局分析,为地震空间分布的研究提供参考。在研究过程中,根据数据点的分布,结合Arc GIS空间分析功能对研究区地震活动的分布位置以及震级做出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我国地震多为构造地震,分布范围广且具有地区差异性,地震点有显著集聚特征。  相似文献   

18.
卫星红外异常预测短临地震是我国科技工作首先开发研究试用的开创性新方法。简介了该方法的国内外研究现状;对我国震前增温异常反映地震的历史到运用卫星红外异常预测短临地震的开发研究过程进行了系统的回顾。从红外异常时空动态与地震活动的对应关系的统计分析,论证了红外异常预测短临地震新方法的科学性、普适性和可行性,并对相关的影响因素,如地形、地物、气象等的干扰和排除,进行了初步探索。  相似文献   

19.
根据我国多年地震监测预报工作的经验和问题,就地震发生的机理、预报研究的基本途径以及汶川地震发生机理和失报问题做了探讨;分析了地震短临预报前兆、测震学应用的局限性及地应力转移和追踪;提出了今后地震预报工作的9点建议。  相似文献   

20.
《少儿科技》2011,(3):42-42
不久前,我国科学家自主研发成功了一种地震成像系统,为更准、更快地石油勘探提供了可能。这套名为"吉星"的系统大幅提高了地震成像质量和效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