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对近年来肝郁脾虚证动物模型的研究现状进行了评述 ,对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讨论。肝郁脾虚证动物模型主要有CCl4 ,注射法、高脂饲料饲喂与CCl4 注射联合造模法、夹尾激怒加苦寒泻下法、限食限动加结肠注射醋酸法复制肝郁脾虚证或肝郁脾虚证溃疡性结肠炎病证结合模型 ,为肝郁脾虚证的深入研究开辟了新途径。但还存在一些问题 ,应进一步提高和完善 ,如在造模方法上应尽可能注意与中医传统病因学说的相似性 ,在模型症状指标上应结合动物的生理、病理特征建立起符合动物特性的统一的判断标准 ,并建立起本模型的生物学特征 ,在客观指标的确立上应重视多指标互参 ,在复健方药的选择上应力求标准化  相似文献   

2.
建立大鼠脾虚型溃疡性结肠炎病理模型的实验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利用苦寒泻下中药番泻叶灌服大鼠,使其产生脾虚症状;再用冰乙酸化学刺激法复制溃疡性结肠炎动物病理模型,其症状与临床脾虚型溃疡性结肠炎症关相符,病理改变与该疾病病变相一致。  相似文献   

3.
对脾虚证动物模型的制作思路和方法进行了比较。1.中医“证”的动物制模有别于西医病理模型。2.根据导致脾虚证的多种病因而采用多种造模方法,同时又结合脾虚证的统一标准衡量复制出的模型的一致性、可靠性,并进行药物反证,体现了造模方法的不同性与证明同一性相结合。3.不同的造模方法反映不同的病理机制:如大黄、番泻叶等苦寒之品制模系“大泻伤脾”、“苦寒伤脾”的因泻致虚;以利血平等制模则为因虚致泻;而虚证模型(如阳虚模型、阴虚模型等)虚而不泻则与具有泄泻的脾虚证模型有区别。  相似文献   

4.
近二十多年来,我国脾胃学说和脾虚证的研究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国内学者从生化学角度对脾胃学说和脾虚证进行了较为广泛和深入的研究,从蛋白质、糖类和脂肪代谢到调节代谢的酶学和各种激素神经介质,从微量元素到分子生物学等方面都取得了可喜的成绩,这对脾虚证实质的阐明以及指导临床实践都有积极的意义。在动物实验方面,有人报导了脾虚证与D─木糖吸收率的关系,作者用番泻叶制造Wistar大白鼠脾虚模型,从动物实验角度证实了脾虚证发生时D─木糖吸收率降低,香砂六君子汤对脾虚动物模型的治疗,使D─木糖吸收率恢复正常,旁证了D─木糖吸收率是诊断脾虚证的可靠指标。首都医学院报导了大黄造型的脾虚动物、脂类的吸收显著低于正常组,与糖类有类似的结果。北京师范大学生物系报导了实验性脾虚动物致虚过程中血浆胃泌素含量的变化,发现脾虚组明显低于对照组。北京市中医研究所报导了利血平化脾虚小鼠脑内单胺介质的变化,结果表明,利血平化动物脑内去甲肾上腺素、多巴胺和5─羟色胺含量较正常动物明显下降,喂服四君子汤后,利血平化小鼠脑内单胺介质的下降有所回升,从而推测四君子汤对利血平化动物脑内单胺介质的合成可能起促进作用。北京师范大学报导了实验性脾虚动物结肠组织中V  相似文献   

5.
李伟彤 《科技信息》2009,(7):126-126
本文通过国内在脾胃功能失调方面的研究报道,指出脾虚证在消化功能、能量代谢,植物神经功能、内分泌、免疫功能等方面的不同指标的改变.从分子生物学角度阐述了脾虚证的发生机理,并建议设计出接近动物损伤状态的动物模型,从而进行机理研究。  相似文献   

6.
两种不同脾虚造模方法对小鼠肠液分泌及淀粉酶活性的影响徐复霖,唐铁军,陈育尧,刘玉生第一军医大学中医系脾虚证动物模型的制造是脾虚证实验研究的基础。如何造成动物最大限度地接近人体脾虚证候,近十余年来国内做了大量探索,目前报道的造模方法已多达10余种〔1~...  相似文献   

7.
根据祖国医学对眼的五轮八廓分布学说中胞睑属脾的理论,利用劳倦和饥饱制作大鼠脾虚证模型时发现,造模后期动物出现眼眯时,所测与脾虚有关的各项指标皆呈阳性;而造模动物未出现眼眯时,尽管出现拱背、懒动等现象,有关指标仅部分出现阳性结果。其它文献也报道了用不同方法制做的脾虚动物模型出现类似症状(眼睑下垂、闭目无神等)。该指标观察方便,利于及时直观判断造模是否成功。建议把出现眼眯作为脾虚证动物模型特异性外观指标,以便统一标准。  相似文献   

8.
目的 在脾气虚证动物模型规范化的初步研究中 ,探讨其部分免疫功能改变。方法 首先改进、完善脾气虚证模型的诊断标准和造模方法 ,然后观察其部分细胞免疫、非特异性免疫、红细胞免疫功能改变 ;同时与 5种目前有代表性的脾气 (阳 )虚证模型进行比较。动物采用WistarⅡ级大鼠 ,雄性 ,分为对照组、初步规范组、大黄组、耗气破气组、限量营养组、劳倦过度组和利血平组。初步规范组采用体质、苦寒泻下加耗气破气降气法造模 ,其他模型组采用相应常规方法造模。取样检测指标前进行游泳或寒冷负荷。结果 从胸腺湿重和指数 ,胸腺皮质厚度 ,脾脏中央动脉周围淋巴鞘直径 ,脾脏T淋巴细胞增殖功能 ,脾脏NK细胞对YAC 1肿瘤细胞杀伤率 ,脾脏巨噬细胞中性红吞噬活性等指标的改变看 ,初步规范组的造模结果与脾气虚证模型诊断标准有较高的符合率 ,包括自然恢复较慢 ,且与诊断标准的符合率明显优于目前 5种有代表性的脾气 (阳 )虚证模型。结论 本实验达到了初步优化、规范脾气虚证模型的目的。  相似文献   

9.
山羊脾虚模型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山羊脾虚模型的研究郑继方,翟自明中国农业科学院中兽医研究所脾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而家畜脾虚又是中兽医临证中极为常见的证型之一。为了深化“脾虚”本质的研究,探索脾虚机能变化的特异性指标,我们对山羊的脾虚模型进行了研究。材料和方法一、实验动物:实验...  相似文献   

10.
脾虚证动物模型的“精气夺则虚”问题   总被引:11,自引:2,他引:9  
脾虚证动物模型的“精气夺则虚”问题陈小野中国中医研究院基础理论研究所脾虚证动物模型在证侯动物模型中研究最多,目前已比较成熟。突出表现在:1、已被用于健脾灵、绞股蓝总皂甙、益气聪明汤、四理汤等近20种中药新药的药理研究;2、部分模型被选入权威部门主编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