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正在城镇化日益发展的今天,我国的传统村落逐渐减少。传统村落本身包含着大量的物质和文化遗产,具有很高的社会价值、经济价值、文化价值、艺术价值,因此传统村落的保护至关重要。截止到2020年7月,我国已公布五批中国传统村落的名单,共计6819个。传统村落的保护与发展也成为学术界广泛关注的课题,如今传统村落的保护有旅游开发式、生态博物馆式等等。但这些方式也存在着一定的不足,不能达到全要素保护的目标。而数字化  相似文献   

2.
基于人地生态系统理论,探查微旅游作为传统村落乡村振兴的出路.考量传统村落具有自然生态、经济生态、文化生态和社会生态的空间差异,构建不同的微旅游发展模式.结果表明,人地生态系统是考察传统村落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理论基础;微旅游是传统村落乡村振兴一条重要的路径选择;乡村旅游(微旅游)→产业振兴→文化振兴→乡村旅游(微旅游)实现了传统村落可持续发展;安徽省划分为都市依托型(环巢湖及沿江片区—游赏观光、娱乐休闲)、景区依托型(皖南片区—文化休闲、文化养生)、生态依托型(大别山片区—红色教育、绿色消费)三种微旅游模式,并相应构建了具体微旅游发展路径.  相似文献   

3.
传统村落是具有丰富历史文化遗存的村落,在乡村振兴的背景之下,研究传统村落的保护和利用具有重要意义.以国家级传统村落绵阳市魏城镇铁炉村为例,采用空间句法定量分析铁炉村村落的空间形态特征,解析铁炉村"组团轴线式"的空间结构,并根据分析结果提出对村落空间形态保护和旅游资源利用的新思路:应保护村落原有的空间形态结构和生活方式,...  相似文献   

4.
传统村落作为中国宝贵的文化遗产,是中小学生了解国情、民情的重要研学资源.因此,立足传统村落文化遗产研学的资源与功能,结合乡村旅游及研学旅行发展的现状,从系统论角度构建传统村落遗产研学系统,涉及研学群体、研学教育、研学活动空间、研学设施、研学保障5个子系统,并对系统核心要素的村落空间表达进行深入分析,对保护和传承乡村优秀文化遗产、发挥传统村落教育功能、深化乡村文化内涵和增强文化自信,具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5.
苏州传统村落是吴地深厚历史和灿烂文化的重要载体,是宝贵的历史文化遗存。文章以陆巷—杨湾村落集群为例,对苏州传统村落的文化脉络进行了梳理,重点分析了传统村落核心价值的内涵,并提出功能多元融合、文化创新提升、区域联动开发的旅游开发思路,以更好的保护与传承村落集群的文化精髓,并为传统村落的旅游开发提供一些借鉴。  相似文献   

6.
传统村落的历史建筑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均反映了特定时期的历史风貌和地域特色,是重要的不可再生的文化遗产,传统村落的保护和开发工作迫在眉睫。旅游利用式的保护方式是较普遍的保护开发模式,分析了其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对策,以期在传统村落开发和文化遗产保护等方面探索可持续发展之路。  相似文献   

7.
根据贵州生态博物馆发展的历程,总结出贵州生态博物馆实践的主要成就,得出生态博物馆必须与旅游发展相结合。在发展村落旅游过程中,旅游经济对生态博物馆带来了众多益处,但也产生了种种弊端,最后提出贵州生态博物馆发展村落旅游的对策。  相似文献   

8.
传统村落有着丰富的旅游资源,具有良好的旅游利用潜力,但不当的旅游开发容易造成文化资源的破坏.如何在促进传统村落保护的基础上发展旅游是需要探究的问题.本文以吉安银圳村为例,基于个案的旅游规划实践研究,结合银圳独特的自然和历史文化资源,通过整体保护和规划、特色旅游空间营造、产业发展、空间协同、分期规划五个方面的策略,以期把...  相似文献   

9.
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传统村落的复兴面临前所未有的契机,探索与村落保护及活化利用相融的产业发展举措是实现传统村落可持续发展的关键。该文归纳总结了福建省传统村落产业发展的现状及模式,剖析了当前传统村落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提出传统村落的产业发展应体现文化传承、以人为本、生态文明、城乡互动的要求,并从整合城乡资源、强化活态传承、增强发展能力、推进机制创新四个方面提出了推进传统村落产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0.
传统村落的保护与发展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题中应有之义,是学界重点关注的课题。基于CNKI数据库对相关文献进行统计量化,运用文献分析法,系统回顾我国传统村落保护相关研究,从传统村落保护研究理论与方法、保护主体与对象、保护方法与效果评价等方面归纳总结研究进展。(1)借鉴国外相关理论开展应用研究,研究方法和技术手段不断丰富;(2)保护主体从政府主导逐步转向村民主体,保护对象逐步由建筑单体转向村落系统、从个体村落转向区域整体;(3)保护方法逐步从关注村落保护转向注重村落发展、从静态固化保护转向动态活化利用,保护效果评价逐步从定性转向定量与定性相结合。我国传统村落保护研究成果日渐丰硕,多学科综合研究体系日趋完善,研究广度和深度不断扩展。但在理论自主创新、研究方法现代化、保护主体参与机制、保护对象区域网络化构建以及活化保护模式等方面仍存在研究不足。未来我国传统村落保护研究重点加强中国特色传统村落保护理论体系构建、现代科学技术方法运用、文化提升与区域网络化保护方法探索、动态追踪保护与活化保护模式与机制研究等方面,从而为我国传统村落保护实践提供科学指导,为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提供启示。  相似文献   

11.
中国传统村落是农耕文明的精髓和中华民族的根基,蕴藏着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与自然生态景观资源,是我国乡村历史、文化、自然遗产的"活化石"和"博物馆",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和中华民族的精神家园.立足于鄂西南山区,以土家族传统村落为研究对象,以利川市老屋基老街传统村落为例,探讨在城镇化、工业化和现代化过程中传统村落保护、传承和发展的途径与方式,提出相关保护方法与措施,寻求合理开发和利用,从而促进地方经济的发展,提高当地人民生活水平.  相似文献   

12.
随着新型城镇化和乡村旅游的持续推进,传统村落面临着一系列人居环境危机,以湖南省江永县兰溪村为例,从景观基因修补和文化基因修复的视角,探索了传统村落人居环境转型发展的“双修”机理和应对策略.研究表明:1) 聚落“双修”本质是针对目前我国传统村落人居环境存在的问题而进行的更新改造工作,强调“文化基因修复”与“景观基因修补”,这与传统村落人居环境转型发展过程中实现空间形态重构、生态环境适应、社会文化传承及人居环境更新与营建非常契合.2) 从聚落“双修”视角分析了传统村落人居环境转型发展机理,认为政府、村民等多元主体对破坏的建筑基因、流失的文化基因、冲突的聚落空间基因和恶化的生态环境基因等进行整治与改造,可促使传统村落人居环境有序转型.3) 从聚落“双修”策略来看,依托旅游资源开发,通过分级分区保护、活化文化内涵,使传统村落文化在时代发展与进步中得以延续.提出恢复山水特色,优化绿地系统,强调生态文明,建立治理体系的环境基因修补策略;空间重组,优化用地布局,农旅联动,创新产业升级的布局基因修补策略;循序渐进,加强风貌改造,内修外补,实现有机活化的建筑基因修补策略.  相似文献   

13.
基于对举水学校百年变迁的追踪研究发现,乡村学校的兴衰与乡村文化传承及村落发展息息相关。在始自19世纪晚期至20世纪末的"文字下乡"运动中,由地方政府、民间乡绅及村级组织合力推动了乡村学校教育的发展,有效地传承了乡村文化,延续了村落发展。从21世纪初开始的由社会、政府及村民"共谋"推行的"文字上移",虽然促进了农村基础教育自身的发展,但却加速了乡村文化的断裂。而为了应对"文字上移"给村落发展带来的负面影响,目前村民们正在逐步地"文化自觉",试图通过村落的集体动员,延续"文字留村",谋求村落重振。因此,在城乡一体化进程中,必须加强农村基础教育,传承发展乡村文化,为农村发展提供文化软实力。  相似文献   

14.
文章通过介绍贵州屯堡文化及其村落的特点,展示了其所蕴涵的历史文化意蕴和社会经济价值,说明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屯堡文化村落保护与开发的重要性,阐述了当前屯堡文化村落保护与开发所面临的问题与困境,提出了屯堡文化村落保护与开发的总路径:"以自组织为基础,他组织为引导,保护与开发并举,人文与生态和谐可持续发展",论述了政府、屯堡居民、学术界、社会组织和企业等社会各界,在屯堡文化村落保护与开发路径中所应有的主体行为。  相似文献   

15.
传统村落拥有大量历史文化瑰宝,是中国悠久历史和璀璨文明的见证者,理应得到保护和传承.以中国传统村落——大余县云山村为例,根据国家乡村振兴战略20字方针要求和云山村的实际状况,从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5个方面提出其规划策略.本研究不仅可以指导大余县云山村的规划建设,同时也可为其他传统村落的规划建设提供参考与借鉴.  相似文献   

16.
乡村旅游建设与生态环境保护从本质上相互兼容、相互制约、相互促进,相辅相成。该文从生态环境保护层面分析乡村旅游开发中的不合理问题,提出乡村旅游开发时的生态环境保护策略,通过建立生态保护意识、生态推广力度、政府调控力度、构建奖惩机制等方法为区域乡村旅游生态环境的开发提供借鉴,在为乡村创造经济效益的同时加强生态环境的保护。  相似文献   

17.
传统村落是我国几千年来农耕文化的产物,有其优美的自然风光和独具特色的历史文化价值,因此,对传统村落应该以保护为根本,在不破坏村落传统特色基础上,实现区域可持续协调性开发.兰西县是我国的亚麻之乡,其传统村落有优美的自然风光、独特的民风民俗、历史文物古迹等.通过对兰西县传统村落实地调研并进行资源条件的对比,传统村落按等级进行保护性开发,在挂钱非物质文化传承、亚麻产业深开发、农业生态旅游项目等方面提出切实有效的保护性开发对策.  相似文献   

18.
传统村落拥有大量历史文化瑰宝,是中国悠久历史和璀璨文明的见证者,理应得到保护和传承.以中国传统村落——大余县云山村为例,根据国家乡村振兴战略20字方针要求和云山村的实际状况,从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5个方面提出其规划策略.本研究不仅可以指导大余县云山村的规划建设,同时也可为其他传统村落的规划建设提供参考与借鉴.  相似文献   

19.
全方位参与和可持续发展的传统村落保护开发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皖南宏村在村落保护开发中所产生的问题为引,论述传统村落的保护开发应遵循的参与和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原则及其具体实现办法。在参与性原则方面,提出不仅要重视公众参与,而且也要重视其他主体和学科的参与;而在可持续发展的原则方面,我们提出了以生态可持续发展为条件,以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为基础,以社会和文化的可持续发展为最终目的的务实而全面的发展理念。  相似文献   

20.
中国传统村落蕴藏着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与自然生态景观资源,进行传统村落景观基因识别可揭示传统村落景观的外在表达和内在特质,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具有重要意义。以潮汕传统村落为研究对象,构建村落景观基因识别指标体系,从建筑、形态布局、文化信仰方面分析潮汕传统村落景观基因特征。结果表明:潮汕传统村落主要是以单姓图腾形成宗族血缘关系为纽带的聚居村落,以祠堂为中心,中轴对称,聚集性、向心性突出;在形态基因上形成列式、组团式、集中式、厝包式、围合式5种空间形态布局类型;重宗法制度、信朴素自然观、多元信仰崇拜是潮汕传统村落文化景观基因的基本特征。研究以期为区域传统村落规划、人居环境建设,村落遗产保护与可持续开发利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