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城乡结合部土地可持续利用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森  韩玲  田晓 《科技资讯》2009,(19):130-130
城乡结合部土地可持续利用是我国城市化发展的必然趋势。加强城乡结合部土地可持续利用的研究,对于缓解城市压力、改善城市地域结构、提高城市土地开发利用效益、加强土地节约集约利用等,无疑是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2.
城乡结合部是土地利用最活跃、最复杂的区域,其合理利用对于社会、经济和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意义。本文从分析城乡结合部土地利用的独特性和利用现状入手,提出了解决城乡结合部土地利用存在问题的基本对策。  相似文献   

3.
研究目的:土地利用特征与问题是城乡结合部土地利用研究的基础和起点.以南通市港闸区为例,分析港闸区土地在时空上的利用特征,为城乡结合部土地利用政策研究提供基础数据和科学依据.研究方法:案例分析法、空间分析法、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研究结果:港闸区属典型的城乡结合部,其土地利用具有明显的动态性、过渡性及非农化、非耕地化速度快等基本特征.研究结论:城乡结合部应坚持保护耕地和保障发展相结合的土地利用政策,一方面严格控制耕地减少,加强区内集中连片的高标准基本农田的建设和保护;另一方面严格控制建设用地特别是城镇工矿用地规模的扩张速度,促进土地的节约集约利用.  相似文献   

4.
城乡结合部土地利用问题及对策探讨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城乡结合部是一个特殊的微观经济地带,其用地类类型复杂多样,随着我国经济的迅猛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乡结合部的经济发展很快,但其土地利用也出现了不少问题,尤其是耕地资源的浪费最为突出;本文以南京市城乡结合部为例,分析了城乡结合部土地利用的特征,土地利用问题产生的原因,在此基础上,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对策,以期有助于城乡结合部土地的合理利用。  相似文献   

5.
杨曙霞 《科技资讯》2007,(21):157-157
城乡结合部是城市化进程中影响城市有序发展的一个重要地区,这一地区的土地利用对城市的建设和农村的发展都有不可忽视的影响作用,我国许多地方城市发展实践也表明了这一点。规划运行中自身存在的不足是城乡结合部建设用地规划管理问题凸现的内在原因。规划决策中存在不足,影响规划执行。未能解决规划编制时遇到的技术障碍,导致我国现阶段所编制的土地利用规划不符合实际,不能顺利实施。规划的实施不力使城乡结合部土地利用更混乱。而村镇规划与城市规划的不协调以及土地利用规划与城市规划的不协调,直接导致城乡结合部建设用地规划管理的混乱局面。  相似文献   

6.
白利妮  陈瑞美 《科技资讯》2006,(31):122-123
在分析泉州市城乡结合部土地利用现状的基础上,提出了泉州市城乡结合部土地利用模式为“多核组团圈层式结构”,各圈层又由土地利用功能相近的几个乡镇组团而成,并将其空间布局划分为近郊带、中郊带和远郊带。  相似文献   

7.
城乡结合部土地利用研究:以开封市为例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本文以开封市为例,从城乡结合部的范围划分、土地利用特征、土地利用布局、土地利用管理措施等方面,对城乡结合部土地利用的有关问题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8.
城乡结合处是城市和乡村彼此相互渗透相互作用,土地利用问题最严重的地区。本文通过对农村土地利用行为进行动态监测,编制结合部专项规划,创新结合部土地利用与管理制度,大力开展土地整理,将可实现城乡结合部农村土地的可持续利用。  相似文献   

9.
建立城乡一体化规划管理模式是解决城乡结合部建设用地规划困境的有效途径。这种模式应以土地利用为主导,强化土地利用规划与城市规划的协调,注意村镇规划与城市规划的衔接,并通过改革逐步完善一体化规划管理体制。  相似文献   

10.
城乡结合部问题多,社会管理难,加强和完善城乡结合部社会管理,形成公众参与的城乡结合部社会管理格局,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调查表明,湖南省洞庭湖地区城乡结合部社会管理中公众参与动力机制存在一定的问题,应构建以提升公众参与的协同带动力、提升公众参与的持久推动力、提升公众参与的自觉能动力为基础的城乡结合部社会管理公众参与动力机制的"三联动"新格局。  相似文献   

11.
我国城镇化与城市土地集约利用耦合发展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明确我国城镇化与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的耦合协调度,厘清了城镇化和城市土地集约利用两系统间耦合作用机制,构建了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效率评价指标体系,并通过数据包络分析方法构建了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效率模型,以及城镇化与城市土地集约利用耦合模型.通过将数据代入模型进行测算,对2008—2013年我国整体及31个省、自治区和直辖市的城镇化与城市土地集约利用耦合状况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我国的城镇化发展水平相对于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程度来说仍然较低;经济发展是城镇化与城市土地集约利用两过程耦合协调发展的决定性因素.我国超大型城市的城镇化与城市土地集约利用耦合协调发展处于高水平阶段,其他城市目前更多地处于一个不稳定的磨合时期.  相似文献   

12.
煤炭企业为了在新时代、新背景下适应市场竞争,利用有限资源创造更大效益,实现集约高效发展,推行内部市场化是重要途径,而建立起合理可行的生产要素市场价格结算体系是企业实行内部市场化的重要工具。以扁平化管理结构的煤炭企业为研究对象,利用流程再造理论,对企业内部市场化及其价格结算模型的建立进行了分析研究。  相似文献   

13.
三峡库区移民安置区土地资源整理开发模式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对重庆三峡库区移民安置区土地资源构成及未利用土地资源质量进行了分析,在总结了主要未利用土地类型的土地质量和开发潜力的基础上,阐述了自然环境、区位条件不同的安置区的土地资源高效综合利用模式。阐明了土地资源高效配置与区位条件改善、产业结构调整以及经济建设发展的内在联系,针对田土坎、河滩地、荒草地等主要未利用土地类型,提出了包括土地整理、复垦、复合生态系统建设等多种开发利用模式。  相似文献   

14.
现行农村宅基地产权制度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剖析了我国农村宅基地产权制度的基本特点,即:集体所有,村民使用;依法拥有,集约利用;保障安居,限制流转.揭示了我国农村宅基地产权制度的局限性:与完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的取向相冲突,与促进农民财产性收入增长的意愿相冲突,与集约节约利用土地资源相冲突.提出了统筹城乡发展,完善农村宅基地产权制度,推进农村宅基地流转市场化,开放农村集体建设用地市场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5.
本文介绍了一种求解双目标线性规划(SBLP)的方法.根据上海市土地使用与交通的现状建立了一个拟动态的模型(BOLT),并用该方法加以求解。根据得到的解对上海市土地使用与交通相互作用的情况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6.
农产品利益分享机制,置于农产品市场化链条中,遵循土地、劳动、资本和空间四种投入要素社会平均利润回报的经济逻辑,置于资产专用性链条中。农产品专用性中的工业体系优于农业体系,促成整个市场化链条中的阶段性垄断,导致要素投入利益分享均衡的破坏。合理解析农产品资产专用性的经济逻辑,才有可能改善和重建现有农产品利益分享模式,推动市场竞争的公正公平。  相似文献   

17.
为有效提升长江岸线资源的利用效率,基于长江可持续发展理念,对江苏段长江岸线资源有偿使用制度进行探索和实践。通过全面考虑岸线水域、陆域的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提出了以水深基准价格、岸线等级系数、岸线实际利用等级匹配度系数、岸线利用效率系数为指标的江苏段长江岸线资源有偿使用定价方法。基于此,以扬州段长江岸线资源为例进行实际应用,结果表明扬州各岸段大多数原有企业岸线资源利用效率均较高,但也存在少数企业占用优良岸线资源而利用效率较低的现象,建议通过采用岸线有偿使用制度,推进企业退出或转型升级,促进岸线资源合理高效利用。  相似文献   

18.
耕地总量动态平衡政策体系研究—以长江三角洲地区为例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人口多,耕地少,耕后备资源严重不足,是我国土地的基本国情,而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又在客观上造成了对土地的巨大需求,加上管理不严,致使土地被乱占滥用,耕地锐减的状况日趋严峻。经济发达地区工业化、城市化发展迅速,对耕地资源非农化占用需求大,经济发展与耕地保护的矛盾更为突出。据此,我国提出并实行了世界上最严格的土地管理制度,保护耕地,实现耕地总量动态平衡的战略目标。以长江三角洲地区为例,在分析我国耕地总量动态平衡政策体系及主要特征基础上,对现行社会经济环境条件下耕地总量动态平衡实施的难点,以及相应的改革措施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19.
论我国社会信用体系的建立及其模式选择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社会信用体系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重要组成部分,首先在对东西方“诚信”差异分析的基础上,探讨了我国社会信用体系的运行机制;其次在对国际上采用的模式进行比较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我国社会信用体系构建策略,实证分析后认为我国信用体系模式应采用由“央行主导”逐步向“市场化”过渡的模式,最终仍要采用“市场化”的模式为旨归。  相似文献   

20.
以2007年统计数据作为基础,通过建立农用地集约利用水平的评价体系,探讨河南省农用地保护水平的地域差异.结果表明:河南省农用地集约利用水平的地区差异明显;东部平原区普遍高于西部山区;影响河南省各区域农用地集约利用水平的因子也是不同的.最后,分析了河南省各个区域农用地集约利用所存在问题的主要原因并提出改善农用地集约利用水平的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