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武汉城市圈建设用地需求优先度及其区域差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建设用地需求优先度开展建设用地指标的区域间配置是快速城市化进程中协调建设用地扩张和耕地保护矛盾的重要途径.武汉城市圈是我国首批"两型社会"建设试验区,建设用地扩张与耕地保护矛盾十分突出.以武汉城市圈为案例区,综合考虑区域建设用地投入、产出和利用效率等方面的因素,采用AHP方法测算武汉城市圈各县域建设用地优先度.结果表明:(1)武汉城市圈建设用地需求优先度存在显著的区域差异,武汉市市辖区建设用地需求优先度远高于其它区域;(2)造成建设用地需求优先度空间差异的原因在经济发达地区和欠发达地区表现不同,经济发达区域建设用地需求优先度高的原因主要是建设用地投入和产出较高,而欠发达区域建设用地需求优先度高的主要原因是较高的建设用地利用强度;(3)由于人均建设用地面积较大,各地级市所在区域建设用地利用强度较低.  相似文献   

2.
武汉城市圈城市经济关联及优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城市间相互作用强度模型和城市流强度模型,以武汉城市圈为研究区域,对武汉城市圈城市相互作用强度,各城市的区位商、外向功能量、城市流强度以及中心性进行分析与验证.结果表明:武汉城市圈内各城市经济关联强度较弱,城市间经济发展不平衡;武汉市中心地位突出,经济发展呈现"一城独大"格局;武汉城市圈外向型服务功能落后,城市间服务功能不协调;武汉城市圈经济集聚与辐射功能总体较弱,区域一体化尚处于初级阶段.建议:分类引导,提升武汉城市圈城市总体实力;完善交通,强化武汉城市圈网络化结构;明确分工,实现武汉城市圈功能互补;协调发展,增强武汉城市圈城市流强度.  相似文献   

3.
人口综合压力指数可以定量地表示区域人口压力的综合等级,却不能显示区域人口压力组合差异,三角形法可以形象地表达人口压力组合差异.对武汉城市圈各城市的四期人口综合压力指数及自然资源、经济因素和社会因素的贡献进行了测算,结合三角形法表达进行了分析研究.研究显示:(1)城市圈各城市人口综合压力在整体上升中呈现不同变化特点,潜江市增加最为显著,咸宁市减小最为显著,其他城市呈现不同程度的波动特征;(2)城市圈各城市受经济因素的影响有所减弱,社会因素却呈增大趋势;(3)从人口压力组合类型变化来看,武汉一直属于后三角型,主要受自然资源限制;天门一直属于中三角B型,经济因素贡献值最大;黄冈、咸宁、仙桃和潜江均从中三角型向前三角B型转变,社会因素超过经济因素成为主要限制因素;黄石、鄂州和孝感由中三角A型转变为后三角型,自然资源限制越来越大.研究揭示了城市圈各城市人口压力的主要矛盾,为有针对性地提出城市管理策略提供决策支持.  相似文献   

4.
城市建设用地扩展研究——以重庆市渝北区为例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利用1996—2004年的统计和普查资料、土地利用调查数据,对重庆市渝北区8年的建设用地动态变化,扩展成因和建设用地扩展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重庆市渝北区建设用地扩展与经济发展水平(GDP)、固定资产投资、人口和城镇化等密切相关;渝北区建设用地规模扩展,存在着局部浪费、粗放利用的问题以及建设用地无限制外延扩展占用了大量的耕地等问题;节约和集约利用土地是缓解土地供需矛盾,保障新时期社会经济持续稳定发展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5.
张佩 《科技信息》2011,(2):91-92
低碳经济是近几年来世界积极倡导的一种经济形态,发展低碳经济作为保障能源可持续利用的一种手段,对国民经济的健康快速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本文立足孝感市孝南区纸制品产业集群的现状,从低碳经济的视角分析适合孝感地区低碳经济发展的途径,探寻孝感产业集群健康发展的路径。  相似文献   

6.
武汉城市圈是国家中部崛起战略和“两型社会”建设的重要支撑点,研究其建设用地扩张规律对区域城市规划及国家和区域经济发展政策的制定实施具有重要意义.该文以1990年~2015年的Landsat TM/OLI遥感影像为数据源,采用面向对象的影像分析 (Object-Based Image Analysis, OBIA) 方法提取了武汉城市圈的建设用地信息,并用扩张面积、速度、强度以及紧凑度等指数分析了建设用地扩张的时空特征.结果显示:1)利用多种指数及SPM自动确定分类阈值,能较好地提取建设用地,分类总精度为94.3%;2)武汉城市圈建设用地呈逐步增加趋势,总扩张面积约251 893.96 hm2,前10 a(1990年~2000年)扩张缓慢,后15 a(2000年~2015年)的扩张面积、速度、强度分别是前10 a的6.98、4.08和4.65倍;3)各城市建设用地面积在1990年~2015年均呈上升发展趋势,各城市的空间形态呈现由北向南、由西向东趋于紧凑型的发展态势.  相似文献   

7.
本文通过运用城市首位度、分形等理论和方法,对武汉城市圈城市体系等级规模结构特征进行了分析,提出了优化武汉城市圈等级结构的对策措施,以期实现武汉城市圈的持续、稳定、快速和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8.
近年来,随着武汉城市圈经济的迅速发展,环境问题也日益凸显.在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的时代契机下,在环境发展权的理论支撑下,借助经济学外部性理论的分析,探索武汉城市圈环境保护的对策建设.对促进武汉城市圈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的实现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同时对保障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促进人们的身体健康,实现社会、经济、资源、环境的多元和谐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为探究后疫情时代武汉城市圈各城市的吸引力,本文通过建立基于多源网络大数据的城市热度分析模型,获取多维网络大数据,包括微博搜索指数、百度迁徙指数和腾讯位置大数据,基于GIS空间分析方法,从不同角度测度武汉城市圈在2021年五一假期各城市的网络空间城市热度和实际空间城市热度。研究发现武汉市城市热度最高,其余各城市城市热度偏低。尤其是网络空间城市热度,其他八个城市与武汉差距更加悬殊。武汉城市圈一体化发展要重视提高非首位城市的网络吸引力。  相似文献   

10.
城市群内县城的发展是城市群协调发展与否的重要体现。本文以武汉城市圈内的汉川市为例,采取空间分析、最小偏二乘回归和地理探测器等研究方法,研究城市群范围内县城建设用地扩张的空间特征,发现影响其扩张规律和异质性的驱动力因素,以期为城市群范围内的县城城镇化发展提供决策参考。研究结果表明:(1)研究期内汉川市建设用地扩张整体较强且各乡镇建设用地扩张空间差异逐渐扩大,表现为沿交通线扩张及填充式扩张两种模式。(2)邻近大城市房地产业开发对建设用地扩张的影响最大,第二产业发展对其影响最稳定,各乡镇建设用地开发与人口集聚的关联性大。(3)驱动力随时间发生变化,依次起作用的是工业化、城镇化和区域经济联系。鉴于城市群内的县城建设用地扩张受到邻近大城市的影响,建议发挥中心城区集聚经济效应,在集聚中走向均衡。  相似文献   

11.
武汉城市圈城市体系等级规模结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对2002~2007年武汉城市圈城市体系等级规模的首位比、首位度以及位序-规模现状与变化趋势研究,分析了武汉城市圈城市体系的等级规模的结构特点.提出未来武汉城市圈城市体系发展的相应建议.  相似文献   

12.
以武汉城市圈为例,在常规遥感数据处理的基础上,针对数据源和区域特征制定适合该区的遥感数据处理方法和流程,得到武汉城市圈LUCC分类数据.对处理结果进行精度评定,结果表明,武汉城市圈1987年、1996年、2005年三个时期的总分类精度分别为85.4%、85.04%、86.11%,总的Kappa值分别为0.7963、0.7805、0.8041. 处理精度较高.  相似文献   

13.
以九江市2003年—2012年的相关统计数据为基础,将双因素理论和灰色系统理论引入建设用地预测,建立预测模型;根据关联度综合分析各因素(人口和固定资产投资)对九江市建设用地的影响,进而加权修正预测模型,并对预测结果进行分析与评价.双因素中的人口规模充分考虑宏观政策的影响,并结合九江市人均建设用地现状,采取高、低2种方案进行预测;为克服概率统计中样本数不足的难题,固定资产投资主要运用灰色GM(1,1)模型预测.结果表明:到2015年末和2020年末,九江市城区建设用地需求预测值分别为28.93~29.98km2和84.69~86.31km2,预测结果通过精度检验,符合九江市经济社会发展趋势,具有可行性.  相似文献   

14.
经济全球化加剧了区域竞争.发展区域特色产业和构建区域集群网络都能够提升区域竞争优势.以产业基础、市场需求和创新环境选择特色产业,以价值链、创新链和产业链建立空间关联,以开发区内的产业集群构筑支撑节点,有益于形成区域特色集群网络.案例分析表明:以武汉市为核心,建设钢铁及新材料、电信及通讯没备和汽车制造等 8个区域集群网络,能够充分发挥区域中心城市的产业组织和创新扩散功能.  相似文献   

15.
随着我国经济的日益发展,产业结构调整与生态环境保护的矛盾也越来越突出,而可持续发展又要求我们处理好产业结构与生态环境的协调关系,所以我们应当在经济发展中,将产业结构调整与生态环境保护相结合,促进国民经济的又好又快发展.本文以武汉城市圈为研究对象,通过对武汉城市圈产业结构现状和生态环境状况的综合分析,强调了产业结构调整与生态环境保护的结合关系,并根据研究区域的实际特点。给出了产业结构调整与生态环境保护相结合的建议.  相似文献   

16.
采用LMDI模型分析呼和浩特地区建设用地增长对碳排放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经济发展、建设用地两项因素对碳排放呈正向影响,其中建设用地的影响呈持续增加态势,但增加幅度不大,主要的影响因素仍然是经济发展状况.为实现建设用地利用的碳减排,必须充分挖掘存量建设用地潜力,遏制建设用地盲目快速扩张.  相似文献   

17.
赵莉莉  翟勇 《科技信息》2011,(11):362-362,382
2007年12月,武汉“1+8”(武汉、黄石、鄂州、孝感、黄冈、咸宁、仙桃、潜江、天门)城市圈被国家批准为“两型社会”(资源节约型社会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综合改革配套实验区,这将为中部地区提供一个重大的发展机遇。但是,土地作为不可替代的稀缺资源,已经成为很多地区发展的瓶颈。因此,城市圈土地资源优化配置,对促进城市圈经济发展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王亚楠  陈研  兰海 《科技资讯》2023,(14):232-239
研究环境约束下的城市建设用地利用效率地区差异及驱动因素对于实现区域绿色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该文采用超效率SBM模型、核密度估计法、灰色关联度模型系统研究了2000—2020年陕西城市建设用地利用效率的时空演化特征和驱动机理。结果表明:(1)2000—2020年陕西城市建设用地利用效率均值介于1.063~1.255之间,累计上升6.3%,呈现出波动上升的趋势,地区差异显著;(2)2000—2020年陕西城市建设用地利用效率呈现出高值集聚的现象,效率差异先缩小再扩大;(3)陕西城市建设用地利用效率受到经济发展水平、城市环境治理水平、产业结构状况、经济外向度、科技教育投入以及人口密度的共同驱动,且各驱动因素在不同时期作用程度存在较大差异。  相似文献   

19.
提出一种基于经济发展和土地节约集约利用前提下预测城市建设用地总量与增量的方法,并以长春市为例进行分析测算。研究结果表明:未来5年长春市年均新增建设用地应该控制在2 000~3 500公顷,才能实现可持续增长与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最后提出控制城市建设用地低效快速扩张的对策。  相似文献   

20.
文章以葫芦岛市为例,通过对其1997—2007年建设用地的总规模以及用地效益的动态变化进行分析,并根据葫芦岛市建设用地需求量的影响因素,采用平均增长率法、回归分析法以及趋势外推等方法,预测葫芦岛市未来建设用地的需求量,同时对各种预测方法进行对比,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