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蛞蝓属于软体动物。虽然蛞蝓没有外壳,但一些种类的蛞蝓有退化的壳(不可见的内壳)。科学家推测,最早的软体动物是没有壳的,后来演化出内壳,再后来演化出外壳。为什么软体动物不是一开始就有壳?为什么身为软体动物的蛞蝓没有外壳?毕竟,软体动物的身体柔软,容易成为猎物。但尽  相似文献   

2.
正对蛞蝓产生兴趣是因为有一次同学在微信上晒图竞猜,这鲜黄的颜色,这妖娆的曲线,直教人不忍直视。蛞蝓的神奇之处蛞蝓,俗称鼻涕虫,属软体动物门腹足纲,和蜗牛、海螺是亲戚。通常说的蛞蝓是指陆上生活的,海里的"表亲"叫海蛞蝓。乍一看蛞蝓,黏黏软软的一滩,被称为"鼻涕"还真是恰当!然而仔细研究一下它的身体,从头到脚,却颇多神奇之处。  相似文献   

3.
蛞蝓,通称“蜒蚰”、“鼻涕虫”,形状似去壳的蜗牛,为蔬菜、果树等农作物的敌害。最近,英国的科学家发现,一种小蠕虫可用其奇特的方式捕食蛞蝓、蜗牛等软体动物害虫。这种小蠕虫是一种不到1毫米长的线虫,生活在泥土中,可通过蛞蝓等软体动物背部的一个小孔悄悄爬进它们体内。线虫身上携带的  相似文献   

4.
作为软体动物,章鱼通常与蜗牛、蛞蝓、扇贝、贻贝等动物有着亲缘关系,但是章鱼比它的这些亲戚更具智慧.它们能在迷宫中找到通路,能利用线索导向回到捕猎场所,能在开口的玻璃瓶中抓到螃蟹,能用一根钢丝撬开扇贝壳而食其肉.总之,无论如何章鱼都能想尽办法得到它们想要的东西.  相似文献   

5.
科学家在美国蒙大拿州加菲尔德县郊外的一片农田,发现了一颗保存完好的霸王龙牙齿化石。该化石距今至少6700万年。这颗牙齿化石长约15厘米,重量达337.8克,其边缘存在微小的锯齿,可以帮助霸王龙碾碎猎物骨骼。它在地下埋藏了数千万年,保存状态完好,居然尚未被农业耕作活动  相似文献   

6.
胡兀鹫——能吃骨头的鸟儿胡兀鹫也许是世界上分布最广泛的鹫类猛禽了,它分布于中亚洲、非洲和欧洲的高山地区。它有一个“鸟中鬣狗”的别号。我们知道生活于非洲的鬣狗是一种食肉动物,常常尾随于狮子后面,与它们分享猎物,有时甚至群起而攻之,将凶猛的狮子赶跑独占人家的猎物。有时鬣狗也结伙攻击角马、羚羊,并且总是百战百胜。鬣狗的形象让人生厌:前腿长,后退短,跑起来踉踉跄跄的。但鬣狗有一副极其锐利的牙齿和非常有力结实的咬肌,咬起坚硬的骨头咯嘣嘣像嚼糖块一样。有意思的是,胡兀鹫也嗜食骨头,虽然它并没有鬣狗那一副锐利的牙齿和结实…  相似文献   

7.
《大自然探索》2005,(11):4-4
当今世界上只有4种有毒的哺乳动物,而在远古时期有毒的哺乳动物可能十分常见。最近发现的一种早期哺乳动物——Bisonalveus browni(简称“BB”)的牙齿化石显示,这种动物能够用毒液来麻醉猎物或抵御天敌。BB的门牙呈短剑状,有沟槽,明显可以喷射毒液。BB生活在大约6000万年前,它很可能是今天的有鳞  相似文献   

8.
许多观点认为,豹子常常将一时吃不完的猎物悬挂在高高的树枝上,以等食物馈乏时再回来慢慢吃,这样既不易腐烂,又不易被狮子、鬣狗及狐狸等其他肉食动物偷吃。但近年来,  相似文献   

9.
正最近,一位德国女摄影师在挪威斯瓦尔巴地区(北冰洋中的一群岛屿)拍到一头腿部受伤、憔悴瘦弱的母北极熊。她推测,这头母熊在捕猎海象时受伤,此后就难以找到食物。她认为,这头母熊也象征着全球变暖、海冰减少对北极熊造成的困境。习惯与小熊一起呆在浮冰上的母熊受害尤甚,它们想要找到吃的越来越难。她在该地区较少见到健康的母熊和小熊,反而多次见到瘦得可怕的熊,而且全是母熊。但有生物学家提醒说,不要轻易把这头北极熊的状况怪罪于气候改变,因为它更可能是一头老熊、病熊,它挨饿并不是因为缺乏猎物或海冰。  相似文献   

10.
马晨 《科学之友》2007,(9A):52-53
水生动物千奇百怪,它们的牙齿也十分有趣。鳍、河鲈、狼鲈、狗鱼等的牙齿都很尖锐,它们以鱼、虾为食,能用牙齿将食物撕裂、咬断。以狗鱼为例,它巨大的嘴巴里长满牙齿,每个牙齿强壮而结实,特别容易把肉撕碎,活的鱼虾一旦被咬住,就难以逃脱。它们除了吃鱼电下乡外。蚌、鼹鼠和其他小型水禽也是它们捕捉的对象。  相似文献   

11.
不久前,一名英国妇女在苏格兰亚伯丁海滩散步时,偶然发现了下图中这具近20米长的奇怪骨架,科学家尚未确定它究竟属于什么动物。一些人声称这就是传说中的海怪,但科学家认为它很可能是一头年迈的巨头鲸。考虑到不断有未知大型海洋动物被发现,科学家相信未来还会发现新种的鲨鱼、鳐鱼和鲸鱼等。  相似文献   

12.
<正>最近一次飓风过后,有人在美国得克萨斯城一处海滩上发现一头神秘动物。它没有眼睛,满口牙齿如尖刀般锋利,身体庞大且呈圆筒状。刚开始,人们以为它是一条七鳃鳗,但走近一看发现不是。人们把神秘怪物压扁了一点点,甚至把它翻过来看,但也没看出所以然。人们把怪物照片发到社交媒体,  相似文献   

13.
《大自然探索》2014,(3):6-6
正南美洲狼蛛——亚马孙巨型食鸟蛛是世界上最大的蜘蛛。其他蜘蛛可能有更长的腿,但食鸟蛛拥有最大的蜘蛛体重——170克。食鸟蛛这个名字源于18世纪的一幅雕刻——狼蛛家族的另一成员在吃一只蜂鸟。事实上,食鸟蛛并不像其看起来那么可怕,它们很少吃鸟,主要吃节肢动物,也吃小老鼠或小蜥蜴。食鸟蛛并不是用蛛网捕捉猎物,而是用大大的牙齿咬  相似文献   

14.
<正>20世纪70年代以来,科学家一直相信(但并未证实),有一种海蛞蝓会"偷窃"海藻的叶绿体,并将其嵌入自己的消化细胞中。一旦进入海蛞蝓细胞,叶绿体就持续进行光合作用长达9个月,比它们在海藻体内进行光合作用的时间长得多。这一光合作用过程产生碳水化合物和油脂,为蛞蝓提供营养。最近,  相似文献   

15.
不久前,美国爬虫学家比尔·吉尔伯特,在墨西哥的索诺拉沙漠地区考察蜥蜴时,发现这里的晰蜴不仅种类繁多,而且奇形怪状,色彩绚丽,行动神秘。其中有一种表皮坚韧的小蜥蜴善施骗术,它能从眼中喷射出一串高达1.8米的血珠吓阻其天敌。这种蜥蜴通常被称为角蜥。角蜥有良好的保护色,它浑身呈沙色.与沙漠环境的色调一模一样,这样即使是一些凶猛的大型爬行动物、鸟类和哺乳动物也很难发现它们。角蜥利用保护色,不仅可以对付敌害,还能迷惑猎物。它们常常呆在一处按兵不动,一旦猎物将它们误认为是沙丘、岩石,向它们走来,角蜥就会张开…  相似文献   

16.
护牙有术     
一种新型的塑料薄膜为保护牙齿避免蛀蚀带来了希望.这种薄膜的用途是罩在牙齿最易损害的部位,从而防止细菌的侵入。美国的一些牙科医生呼吁广泛使用这种防护技术来保护儿童的牙齿。英国的同行们对此也极表支持。  相似文献   

17.
在北美发现了一种稀有的、长有两只前足的“蚯蚓”。这种几似是盲的九英寸长的“蚯蚓”实际上并不是蚯蚓,而是爬行动物,属于两足类。据美国伯克利韦尔特布雷特动物博物馆的爬虫学家佩彭富斯说,这种蚯蚓蜥蜴用其前足挖洞,居息于地下,以树根附近的甲虫幼虫、白蚁等为食,仅在被水淹没时才爬出水面。目前仅发现三种蚯蚓蜥蜴,一种在班加半岛(下加利福尼亚半岛),另两种在墨西哥东南方离海岸500英里处发现到。为什么同种动物分布如此遥远?得克萨斯AandM的生态学家本杰明·迪尔认  相似文献   

18.
正20世纪初,一只老虎在尼泊尔和印度杀死并吃掉400多人后,在1907年被猎人射杀。其实,这只被称为"查姆帕瓦特食人虎"的老虎并非天生就喜欢吃人肉。当它还很年幼时,曾被一位猎人打伤,使它的嘴巴严重受伤,失去了两颗犬齿。这个缺陷让查姆帕瓦特食人虎不得不从猎杀水牛或其他大型有蹄类动物转向更容易捕食的猎物——人类。科学家认为,这种情况在吃人的大型猫科动物中相当普遍。人类通常不是它们的食物,但在某些情况下大型猫科动物为了生存,只能把人类当成"晚餐"。  相似文献   

19.
游隼     
尖锐而弯曲的嘴和爪,强壮有力的翅膀,发达敏锐的视觉,凶猛残暴的性情,这就是猛禽。它们为一类食肉性鸟类,一般称为鹰、隼。游隼是我国59种猛禽中极具特色的鸟类,是猛禽中的珍品。 游隼在分类上属于隼形目隼科隼属。个体较大,体重500—800克,身体长可达450毫米左右,而且雌鸟明显大于雄鸟。其腿短而粗壮,爪特别强大。翅膀长而尖,飞行灵活,速度快。游隼的眼眶周围呈黄色,颊部有一条粗的垂直向下的黑色髭纹。上体为灰黑色,下体白色的上胸有黑色细斑点,下胸至尾下密被黑色横斑。 游隼在我国的东北到华北地区为旅鸟;在长江以南至广东.海南以及台湾一带为冬候鸟。它们栖息于山地.丘陵、荒漠.海岸、草原、河流、沼泽.湖泊沿岸.森林地带,有时也在农田和村庄附近活动。 游隼的捅食技能在猛禽中独具风格,它们在空中飞翔巡猎或追捕突袭群飞的野鸭.鸠鸽类。当发现猎物时,游隼先是快速升上高空,然后将双翅折起,像一颗急速坠落的炮弹,时速可达到每小时300公里。接近猎物时,才猛烈扑向猎物,以粗壮的腿爪猛击其后枕要害部位。遭到打击的猎物立即失去了飞翔能力。待受伤的猎物向下坠落时,游隼立刻快速下降,在空中接住往下落的猎物。若是个体小的猎物,它便在空中边飞行边...  相似文献   

20.
中国科学家在辽西地区新发现了一种奇特恐龙的化石。从头骨形态上看,这种恐龙应该属于肉食性的兽脚类恐龙,但其牙齿又和典型的吃植物的恐龙相似,更为奇特的是它还长着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