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赵新那 《科学》2005,57(6):41
下面两张是过去没有公开发表过的照片.它们由我父亲赵元任(<科学>创刊发起人之一--本刊注)珍藏,摄于1920年8月中国科学社召开第五次年会期间,至今已85年,比我的年龄还要大几岁.我根据父亲当年的日记记载和其他照片的比较对照,辨认出来几个人物,现在提供出来,供贵刊发表,希望能对中国科学社社史和中国现代科学文化史的研究和宣传有些帮助,值此纪念中国科学社成立90周年之际,表达我对父亲和他们那一代科学家的怀念之情.  相似文献   

2.
中国科学社于1914年成立之后,在1916-1948年32年间,共召开26次年会,其中以抗日战争全面爆发之前几年,所开年会规模最大,影响深远,如1933年四川重庆年会、1934年江西庐山年会、1935年广西南宁年会等.此中缘由是"科学救国"理念已深入人心.年会在各地召开,对各省科学事业发展亦有促进作用.本文谨述庐山年会始末,以见前贤事功.  相似文献   

3.
赵新那 《科学》2005,57(6):41-41
下面两张是过去没有公开发表过的照片。它们由我父亲赵元任(《科学》创刊发起人之一——本刊注)珍藏,摄于1920年8月中国科学社召开第五次年会期间,至今已85年,比我的年龄还要大几岁。我根据父亲当年的日记记载和其他照片的比较对照,辨认出来几个人物,现在提供出来,供贵刊发表,希望能对中国科学社社史和中国现代科学文化史的研究和宣传有些帮助,值此纪念中国科学社成立90周年之际,表达我对父亲和他们那一代科学家的怀念之情。  相似文献   

4.
杨舰  刘丹鹤 《科学》2005,57(5):44-48
创办于1915年的中国科学社是近代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民间综合性科学团体。它凝聚了一大批科学家和社会活动家,并通过创办科学期刊、从事科学教育和开展科学研究等活动.开拓了近代科技在中国普及和发展的新局面。本文试图追寻历史上中国科学社与清华之间的联系,为理解近代科技在中国的早期传播提供一个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5.
张剑 《科学》2015,(3):8-12
在美国康奈尔大学发起成立的中国科学社,随着其主要成员归国后,其工作中心也转移回国,为发展社务,科学社成员推举丁文江任社长。本文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中国科学社归国后的艰难历程,以及丁文江在社长任上的主张及举措。丁文江是中国近代地质学奠基人之一。1923年,在当时学术界与社会影响力都甚为巨大的留欧学生丁文江,当选为留美学生创建的中国科学社社长。这是中国科学社搬迁回国后,寻求社会支持、走出困境、扩展社务与扩大社会影响力,进而融人国内学术界与社会的重要举措之一,极大地促进了中国科学社的发展。但  相似文献   

6.
中国科学社与上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剑 《科学》2010,62(6)
近代崛起的上海,不仅是西学输入中国的桥头堡,也是大多数留学生离别故土的最后一站,更是他们回归祖国的第一个码头,当然也是他们传播宣扬科学文化的主阵地.由留美学生创建的中国科学社与上海自然也结下不解之缘.今年是中国科学社创建95周年暨<科学>创刊95周年,笔者不揣固陋,梳理中国科学社与上海的关系,以饷读者并志纪念.  相似文献   

7.
吴伟文 《科学》2005,57(6):10-12
今年是中国科学社成立90周年。中国科学社创办科学家团体的历史经验,对当前中国科技工作者团体的改革和发展仍然具有十分鲜明的指导意义。值得很好地继承和发扬。  相似文献   

8.
程新国 《科学》2007,59(1):43-46
1930年10月25日是中国科学社成立15周年纪念日,上海、杭州、苏州、沈阳、北平、广州等地社友会举行社庆活动.社友们齐声唱起了由赵元任谱曲的中国科学社社歌:  相似文献   

9.
张剑 《科学》2005,57(3):45-49
在如何发展中国科学的方略上,有鉴于此前中国科学的发展进程,中国科学社充分意识到仅仅依靠技术引进与粗浅科技知识的普及和传播根本无济于事,只有全面整体地移植西方科学,才可能使近代科学在中国生根发芽并茁壮成长起来.在高举科学宣传旗帜的同时,中国科学社认识到仅仅停留于口头与纸面的宣传,无论多么动听,都是纸上谈兵,科学需要脚踏实地的研究工作.1918年从美国搬迁回国后,中国科学社不失时机地将社务重心由科学宣传向科学宣传与科学研究并重转变,在鼓吹宣扬科学研究的同时,建立起中国科学社生物研究所,具体实践科学研究,为中国科学的发展开辟新路,无论是在科研机构的体制化还是在促进中国科学研究氛围的形成与具体科研成就的取得等方面都功勋卓著.  相似文献   

10.
杨小佛 《科学》2005,57(1):41-43
中国科学社是早年留美的中国学生创办的,社务由董事会执行,如吸收和批准新社员、决定分工和人选等。后来,随着社员的不断增加,工作日益繁忙,到1922年。另行选出理事11人组成理事会负责日常工作,替代了原来的董事会。中国科学社刊行《科学》月刊、兴建图书馆、设立图书仪器公司、建立研究社团等,为中国近代科学的发展做出了贡献。  相似文献   

11.
张剑 《科学》2005,57(2):42-45
1914年从美国倚色佳小镇走来,到1960年黯然退场于上海.中国科学社经历了北京政府、南京国民政府和中华人民共和国三个历史时期近半个世纪的风雨沧桑。作为近代中国社会影响最大的综合性科学社团,中国科学社团聚了数千名当时的学术精英,在科学传播、科学研究、科学交流、科学家社会角色的形成等科学体制化诸方面对中国近代科学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12.
樊洪业 《科学》2014,(3):1-2
正关于中国科学社的成立时间,阅读历史文献的大多数研究者都可能有过疑惑,因为在举行社庆活动、社徽图样的选择以及社中领袖人物的忆述中,有1914年和1915年两种说法。不过,最终还是要按任鸿隽的说法统一起来:发起于1914年,正式成立于1915年。以1915年10月25日划线,此前为刊行《科学》的科学社,此后为以"联络同志共图中国科学之发达"为宗旨的中国科学社。与此相伴随,还有另一个问题:成立科学社的动议  相似文献   

13.
周光召 《科学》2005,57(6):1-2
90年前,中国还处在国势衰弱、民族危亡的时期,任鸿隽、杨杏佛、胡明复、秉志、赵元任、周仁等一群怀着“科学救国”理想,留学美国的中国青年,为创办一份名为《科学》的杂志,成立了一个名为“中国科学社”的团体。今天,中国经过改革开放的发展.正处在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现在,回顾当年《科学》的创刊和中国科学社的成立,是一件十分有意义的事。  相似文献   

14.
笔者最近查阅<南社丛刻>,发现十七期上刊登了中国科学社出版的<科学>杂志第一卷第一至六期的目录,十九期上又刊登了<科学>杂志第二卷第一至十一期的目录.<南社丛刻>,一种文学刊物,却为自然科学杂志<科学>月刊做广告,这种情况,即使在报章杂志多如牛毛的现今,也是很少见的.里面会有着怎样的玄机呢?这引发了笔者探讨南社和中国科学社间关系的兴趣.  相似文献   

15.
张剑 《科学》2005,57(4):42-45
学术交流是科学家创建科学社团的原动力,定期召开学术讨论会与创办期刊是科学社团体制化的学术交流模式。中国科学社作为一个综合性科学社团,在中国近代科学交流的基础——科学名词术语的审定统一、学术讨论会与刊物学术交流等方面为中国科学交流系统的形成作出了独特的贡献,极大地影响了中国科学的发展。  相似文献   

16.
《科学》杂志与中国科学社史事汇要(1914-1918)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樊洪业 《科学》2005,57(1):37-40
1915年1月,一份创办于美国大学校园之中的学术杂志在上海刊行问世,刊物封面上醒目地印着中文“科学”和英文“Science”字样。这份刊物的创办者们是一批身居异乡、心系祖国的中国留学生。在接受了几年的系统科学训练后。他们从内心对科学发出了深切的呼唤,立志引进西方人称为Science的科学,来改变祖国国力衰微的面貌,是谓“科学救国”。他们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创办《科学》月刊,为此他们首先组建了“科学社”,不久又改建为“中国科学社”。今年时逢《科学》创刊和中国科学社成立90周年。90年来,前辈的科学救国理想已化为国家的科教兴国战略。往事并非如烟.几代科学家奋斗的足迹已深深地印在中华民族文明发展的史册中。本刊今年各期将连载由中国科学社史研究专家樊洪业先生编写的“史事汇要”。为读者再现“赛先生”在中国发育成长的这一重要侧面,并借以为《科学》杂志后承者祭奠前辈的一瓣心香。  相似文献   

17.
简讯     
中国系统工程学会第二届学术年会于1982年4月28日至5月2日在湖南长沙举行,来自有关部委、大专院校、科研、生产等94个单位的198名代表出席了会议。本届年会共收到论文和报告122篇,反映了自1980年11月学会成立及第一届年会以来系统科学与  相似文献   

18.
正刘咸在中国科学史上并不广为人知,但他不仅是杰出的生物学家,也曾是《科学》的主编,在科研和科普上均贡献卓著。在中国现代科学文化发展史上,涌现出许多科学家、科普工作者,广为人知的如竺可桢、李四光等。提起刘咸,许多人并不熟悉。刘咸早年加入中国科学社,并成为中国科学社生物研究所的重要骨干,积极投身中国生物的调查与研究。自1935年起,刘咸担任《科学》杂志主编。除在《科学》、《科学画报》撰文外,他主编科  相似文献   

19.
张剑 《科学》2006,58(6):26-28
任鸿隽作为中国近代科学最为重要的组织者之一,他是中国科学社的灵魂人物,先后出任中华教育文化基金董事会(中基会)领导人、四川大学校长、中央研究院总干事兼化学研究所所长等。他关于中国近代科学全面发展、优先发展与有序发展、国家发展的科学发展战略理念,通过这些职位与实践,在相当程度上影响了近代中国科学技术的发展。今年是任鸿隽诞辰120周年,梳理他的科学发展战略理念及影响,不仅是对他的缅怀,对今天我国科学发展也有一定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20.
《科学通报》1963,8(2):66-66
中国地貭学会第三次代表大会及第三十二屆学术年会已于1962年12月18—25日在北京召开。这次年会共收到七百多篇論文,在会上宣讀了二百八十篇,并进行了热烈的討論。这些論文包括地貭科学的各个方面,有多年实际工作經驗的总結,有新技术、新方法的应用,有理論上的創見,是近年来我国地貭科学研究成果的一次总检閱,它在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