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系统地研究了臭椿初生结构中分泌道的发生发育、结构及分布规律。结果表明,分泌道为裂生腔隙,只分布于茎和叶中;分泌道原始细胞起源于基本分生组织;分泌道原始细胞团裂隙的扩大靠鞘细胞的插入和上皮细胞自身的切向伸长;成熟的分泌道呈圆形和椭圆形,由一层上皮细胞和其外的1~2层鞘细胞包被。在茎中,分泌道分布于髓和髓射线中,且呈一圈排列;在总叶柄和叶柄中,分泌道的分布除了与茎中的一样外,在髓维管束近旁也有分泌道的存在。在小叶片中,分泌道分布于叶片基部主脉的初生木质部近旁的薄壁组织中。  相似文献   

2.
银杏分泌腔发生和发育的解剖学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在光学显微镜下对银杏的叶,茎,根器官分泌腔的发生及发育进程进行了观察和研究,结果表明除根中没有分泌腔外,其它器官的分泌腔均以相同的方式发生。分泌腔是以裂溶生方式形成的。分泌腔原始细胞是一团排列紧密,原生质很浓,染色较深的细胞,其周围被液泡化的细胞所包围,随着分泌腔的发育,这些细胞逐渐液泡化,并向四周移动,形成一个空腔,当空腔增大一定程序后,内层分泌细胞部分溶解,且少于腔内。在分化后期,分泌腔由一层梁色很深的环带状结构的分泌细胞和薄壁性鞘状细胞所包围。  相似文献   

3.
沙田柚营养器官的初生结构及发育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对沙田柚根、茎、叶初生结构及其发育成次生结构过程作连续石蜡切片观察发现:沙田柚根的初生结构为10原型,内皮层细胞卡氏带加厚不明显,根毛区近轴端稍后,维管形成层由实生木质部和实姓韧皮部之间薄壁细胞转化形成,茎中维管束形排列在茎顶端第二节间,维管形成层环已开始活动形成了次生结构,叶的栅 组织由多层细胞组成,主脉维管束为周韧型,维管束外围绕一环石细胞,在叶的栅栏组织和表皮下有溶生分泌胶分布,但在根中  相似文献   

4.
油松树脂道结构及与树脂产生和分泌的关系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油松树脂道由上皮细胞围绕着引长的胞间隙构成,在上皮细胞外又有2~3层鞘细胞。它们在各类器官中均有分布,除胚珠外树脂道都以裂生方式发生,但是在不同器官中树脂道的结构、分布和发育方式并不完全一致。从树脂道细胞超微结构特点分析。上皮细胞中各种细胞器都参与了树脂的合成,但由质体、线粒体、核膜和内质网合成的树脂及由高尔基体和细胞质合成的树脂分别以不同的方式通过质膜分泌至原生质体之外,然后,分泌至质膜外的树脂则以相同的方式通过细胞壁分泌至树脂道腔中.  相似文献   

5.
芥菜的花蜜腺共4枚。侧蜜腺2枚,类肾形,类肾形;中蜜腺2枚,乳头状,属花托蜜腺。它们均由分泌表皮及泌蜜组织组成,侧蜜腺的泌蜜组织内还具维管束(仅含韧皮部)。4枚蜜腺都由花托的表层细胞发生并同步发育,但中蜜腺先于侧蜜腺衰败。蜜腺发育过程中多糖及线粒体消长呈规律性变化。侧蜜腺原蜜汁直接源于韧皮部,中蜜腺原蜜汁主要来自蜜腺基部的维管束,两者产生的花蜜均先由泌蜜组织泌至胞间隙后经变态气孔排出或由分泌表皮细  相似文献   

6.
本文从发育解剖学角度研究了冬小麦顶端分生组织各区的发展衍生情况.在冬小麦中,顶端分生组织应分为原分生组织、初生分生组织及位于二者之间的过渡区.节与节间由过渡区细胞分化产生。节间开始伸长及小穗原基分化均发生在起身期.  相似文献   

7.
川牛膝茎中异常结构的解剖学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相似文献   

8.
榉树木材的发育解剖学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应用多种制片方法对榉树木材的发育解剖学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榉树木材为环孔材,年轮明显;早材部分管孔由1~2列导管分子呈环状排列,而晚材部分则由多个螺纹维管管胞和小导管分子组成管孔团,木纤维径向整齐排列,其含量在边材部分较少,而在心材部分较多,这表明榉树在不同生长期形成层分化的各种类型细胞的比例不同;木射线异形多列,由横卧细胞构成主体,而由方形细胞或直立细胞构成射线的边缘部分,形成多列射线的单列尾端;轴向薄壁细胞傍管型环管状。小导管分子和维管管胞具螺纹加厚,导管在心材中为侵填体填充而增加了木材的耐腐性。  相似文献   

9.
采用石蜡切片法及组织化学法研究了丹参营养器官的结构及常用药用部位的结构发育。结果表明:丹参根的结构、发育过程与一般双子叶植物相同。成熟根中,导管在次生木质部中呈放射状排列。茎为四棱形,4个棱角处有丰富的厚角组织,起支持作用。叶为异面叶,上下表皮均具大量的表皮毛。丹参根、茎、叶的解剖结构存在明显的旱生特征。  相似文献   

10.
野金丝桃分泌囊和分泌细胞球的结构与发育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野金丝桃的地上器官中存在着透明的和不透明的两类腺体,前为分泌囊,后为分泌细胞球。在叶片中,它们都起源于板状分生组织的单个原始细胞。当它分裂成为4个原始细胞后,其中,一部分继续分裂增殖形成多细胞团,以后其中央的细胞分化为分泌细胞,外层的细胞则分化为鞘细胞,成为分泌细胞球;另一部分则在4个原始细胞中央产生裂隙,以后原始细胞垂周分裂增加数目,裂隙扩大,从而形成一层上皮细胞围绕分泌腔而构成的裂生分泌囊,其外为一层来源不同的鞘细胞。分泌囊和分泌细胞球各有其分布规律。  相似文献   

11.
当归茎、叶发育解剖学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以当归幼苗及2年生植株为材料,对其茎、叶的解剖结构进行了观察,主要结果为:(1)当归无论幼茎或老茎或老茎横切面轮廓均不规则,维管束粗细相差较大;(2)紫茎当归和绿茎当归茎叶结构基本一致,而造成当归茎颜色差异的原因是遣传基因还是环境条件的影响,有待于进一步研究;(3)叶片角质层不发达,叶肉内栅栏组织中有1层,海棉组织中有大的细胞间隙,由此说明当归属喜阴湿、不耐干旱的植物类型。  相似文献   

12.
利用光学显微技术对大豆属植物根的初生结构进行了比较解剖学研究。结果表明:内皮层都具有凯氏带,幼根均具有明显的髓,初生木质部均为外始式四原型;根的直径逐渐增粗,皮层细胞层数逐渐增多,野生大豆结构较原始,栽培大豆进化。  相似文献   

13.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α and Δ T rel is investigated, where α is a factor that depends on the structure of primary phase and Δ T rel , the relative undercooling of melt. A linear relationship between α and the relative undercooling Δ T rel is observed, which is represented by Δ T rel = A+Bα.  相似文献   

14.
基于密度泛函理论系统下的第一性原理,对纯ZnO,Cd掺杂ZnO,Cu掺杂ZnO,Cu-Cd共掺杂以及Cu-2Cd共掺杂ZnO五个超晶胞模型分别进行几何结构优化;计算和分析了各体系的晶胞结构,能带结构,态密度以及光学性质方面的介电函数虚部,吸收率和反射率.研究结果表明:Cu,Cd单掺杂可提高ZnO的载流子浓度,改善ZnO的导电性;但Cu和Cd共掺杂ZnO时,体系的E更低,状态更加稳定.光学性质方面:Cd掺杂时,紫外区边发生红移,吸收系数略增大;当Cu单掺以及Cu和Cd共掺杂ZnO,体系在可见光和紫外波段吸收系数明显增大,使得ZnO光催化性能提升;结合Cu和Cd单掺杂的特性,说明当Cu和Cd共掺杂ZnO时,控制Cd的掺杂浓度,半导体会产生不同的透光率,因此控制Cu-Cd的比率来掺杂ZnO可用于制作不同效率的光透性器件.  相似文献   

15.
通过对可采割枫香树(LiguidambarformosanaH.Resin)的嫩枝和主茎解剖学观察,弄清了枫香树主茎树胶管的发生发育及分布规律:二年生嫩枝横切面上未发现有树胶管形成。在主茎次生木质部中的垂直与横向树胶管分别由形成层的纺缍状原始细胞和射线原始细胞衍生而来,以裂生方式发生和发育,分布于当年年轮线靠晚材部分,当年形成的树胶管具泌脂能力。次生木质部垂直和横向树胶管联结成二维系统。根据树胶管的发生发育及分布规律,提出相当的采脂方法。  相似文献   

16.
芝麻幼根的初生结构和老根的次生结构为典型的草本双子叶植物根的初生结构和次生结构;初生木质部为典型的二原型木质部;根毛发达;皮层薄壁组织的细胞间隙发达,且多为四边形;芝麻幼根的一些皮层薄壁组织细胞和一些韧皮薄壁组织细胞含有短针形草酸钙结晶体。  相似文献   

17.
落地生根营养器官的解剖学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石蜡制片法对落地生根B.daigremontianum(Lam.)Oken in Allg的叶片、根和茎的结构进行了解剖学观察.结果表明:每一个叶缘凹陷处的复表皮里面都有一个不定芽,在芽原基的上部有一个明显的生长点,生长点的细胞经过生长发育形成新的植株个体;解剖还发现叶片的每一个叶缘凹陷处都有一个小维管束,距叶缘凹陷处90~115 μm.叶肉细胞栅栏组织和海绵组织不明显,细胞形状类似于同化薄壁组织和储水组织,细胞大小不规则、壁薄、富含黏液,表皮细胞柱型、有复表皮2~3层.根的初生构造主根、侧根的木质部多数均为六原型,少数四原型.茎的构造与其它双子叶植物相比,落地生根的韧皮部发达,木质部退化,有髓.  相似文献   

18.
19.
中国西北绿洲结构,功能及其发展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国西北绿洲是由环境,经济,社会3个子系统构成的开放的人工生态系统,通过对此3个子系统成因的分析,揭示了西北绿洲的基本结构;并通过能量投入产出的比较研究,探索了目前西北绿洲结构不合理与功能低效的原因;有针对性地提高了优化绿洲结构与协调人口、资源、经济环境之间关系的对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