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先秦儒家的义利观以“义”为核心,围绕义利之辩展开,其代表人物孔子、孟子、苟子在百家争鸣中充分阐释了他们重义轻利,义以为上,以义克利等义利思想。通过分析儒家的义利观,我们看到建立在“义利合一”基础之上的道德回报对于提高整个社会道德水平所起的重要作用,在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今天,建立道德回报的有效机制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义利说 ,是先秦儒家“第一义” ,其义利思想包含三个方面的内容 :义、利何者为第一性 ;义利之辨证关系 ;如何运用义利观治国理财。先秦儒家义利思想的形成是以人性论为哲学基础的。在现代经济社会中 ,先秦儒家义利思想仍然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3.
先秦儒家丰富的经济思想,在长期的实践过程中逐渐形成了较为完备的理论体系。其财富观中"君子爱财,取之有道"及"重义轻利"的义利观等思想,在重视物质利益追求的同时,更重视精神利益的实现。这种以实现人的自身对于社会和国家价值的高度伦理性经济思想无处不彰显了先秦儒家对于个体修养、个人价值的重视和寻求社会稳定与和谐的人文精神。  相似文献   

4.
儒家传统文化中的义利观包括义利合一、以义制利、重义轻利等基本思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我们应汲取儒家传统文化的精华,用正确的义利观引导煤矿企业处理好生产与安全之间的关系,处理好企业经济效益与国家长远利益的关系,培育义利合一的煤矿安全生产理念,保障安全生产工作的顺利进行。  相似文献   

5.
先秦儒家的代表孔子、孟子和苟子在“百家争鸣”的过程中,通过对义利关系的阐述提出了他们的伦理型财富观,从个人的角度提出重义轻利,取之有义;从统治阶级的角度提出义以生利,先义后利,以义制利,见利思义,表达了他们对于个体生存的重视和个人价值的理性思考和推崇,以及寻求社会和谐的人文主义关怀。  相似文献   

6.
墨子的义利观对“义”和“利”做了本质规定,提出了义利关系的一般原则,并给予了其实施的经济、政治、伦理方面的保证。其义利伦理思想有一定的局限性,但在今天仍然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7.
“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出自孔子《论语·为政篇》,是古人关于“义”和“利”价值观的典型概括。从历史上看,义利观念是人们关于如何对待伦理道德和金钱物质两者关系的思想和看法。“义”表示某一社会的伦理规范;“利”主要指人们的物质利益和功利。君子之人崇尚“义”,而贬斥“利”;只有小人才谈“利”求“利”。  相似文献   

8.
孔子的义利观是一个复杂的思想体系。他肯定人的求取私利的本能,鼓励人们通过正当途径追求个人私利;但更主张公利的义,认为义高于一切。孔子这样的义利观并非纯意识形态的道德规范,而是他面对社会现实的真实反映。“大同社会”的解体和“小康社会”的兴起,使他不容回避“私有”对社会发展的动力作用。历史变故,使他认识到财富失衡将导致社会动荡和混乱。为实现“小康社会”的政治思想,必须通过“义”去调节社会财富的严重不平衡。为富以道,以义制利,安贫乐道,舍利取义,完整地体现着孔子义利观“安百姓”的政治目的。孔子“罕言利”的根本原因在于“利最难言”,目的在于君子人格的完美。  相似文献   

9.
先秦儒家的代表孔子、孟子和荀子在"百家争鸣"的过程中,通过对义利关系的阐述提出了他们的伦理型财富观,从个人的角度提出重义轻利,取之有义;从统治阶级的角度提出义以生利,先义后利,以义制利,见利思义,表达了他们对于个体生存的重视和个人价值的理性思考和推崇,以及寻求社会和谐的人文主义关怀。  相似文献   

10.
孔子和亚里士多德分别是东西方伦理思想史上居于“源头”地位的思想巨匠。在他们博大精深的伦理思想中,包含着深刻的义(道德)利(物质利益)思想。两者之间的比较分析研究,对我们反省儒家思想和转型时期的价值重建颇有意义。一、人情之所欲与外在之善朱熹说:“利者,人情之所欲。”①即是说,利是满足人之需要的物质利益。“子罕言利”(《论语·子罕》,以下仅注篇名),但从其“言利”的寥寥数语中,则孔子不但承认“人情之所欲”存在的客观必然性,而且在一定程度上肯定、鼓励人们对物质利益的追求,所谓“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  相似文献   

11.
先秦儒家非常重视为官者的修养问题。在义利关系上,主张重义轻利、先义后利,反对重利轻义、见利忘义;在为政上,强调“敬”、“慎”、“勤”,重德重礼,赏罚公正,举贤用能,遵法守制;在人际关系上,主张仁、恕、和、信、谦;在修养的方法、途径上,强调自省、交友、好学、笃行。这些论述,对我们今天建设高素质的干部队伍,有积极的现实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2.
“义”,与“利”的关系如何,是我国哲学史上一个长期争论不休的问题。“义者宜也”,一般指人们的思想行为符合一定的标准。“利”指利益、功利。早在先秦,我国哲人们从深究宇宙之理转向探讨人生奥秘时,义与利就作为一对重要的哲学范畴受到人们广泛的重视。而孟子对义利关系的看法,则一直被视为尚义反利、主张义利的绝对对立。冯友兰先生写道。“儒家认为‘义’与‘利’是对立的,孟子特别强调这种对立。”任继愈先生认为:“他(指孟子)把义和利绝对对立起来……。”《辞海·哲学分册》载有:“至孟子讲仁义,则根本反对谈利,宣扬义和利的对立。”笔者以为,如果说孟子尚义还比较合于事实的话,  相似文献   

13.
义利关系与社会财富分配直接相关,在社会生产关系转型时期总是受到人们的特别关注。我国学术界多认为“孔孟主张义利对立、尚义排利”,这是对孔孟极大的误解。从孔孟的言论和行动看,他们“重义而不轻利”,“尚义而不排利”。儒家义利观在历史发展进程中经过了两次蜕变,这是孔孟义利观被误解的主要原因。为了建立适应市场经济的新的义利观,必须区分儒家义利观的精华和糟粕,批判地继承孔孟义利观中的合理因素。  相似文献   

14.
韩愈不讳言功利乃至“私利”,在个人权利基础上倡言“公利”,以“爱而宜”、“爱而公”作为“义”、“利”关系的总体原则,对传统的“义”、“利”关系理论有所推进,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宋明理学家对韩愈义利观的接受与批判,对韩愈的学说有所深化,但也在不同程度上有所消解。梳理上述理论范畴的发展演变,对于把握华夏文明近现代转型的价值取向,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5.
儒家义利观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在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过程中,批判地继承其“以义制利”、“公利为上”的合理内核,逐步确立一种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相适应的以义利同在、以义导利、义利统一、义字当头为特征的社会主义新型义利观,无疑具有十分重大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6.
墨子的义利观对"义"和"利"做了本质规定,提出了义利关系的一般原则,并给予了其实施的经济、政治、伦理方面的保证.其义利伦理思想有一定的局限性,但在今天仍然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7.
“拯民者莫如实惠”的道德实践活动,是忽强烈在吸取儒家伦理思想基础上对祖宗“武功迭兴,文治多缺,五十余年于此矣”问题的改造,亦是对当时理学家、法家“义”“利”对立观点的解决。从“拯民者莫如实惠”的道德实践活动可以管窥包容性和实际功用性是忽必烈伦理思想的两大特点。  相似文献   

18.
在先秦儒家所设定的社会体系中,除了处于统治地位的“君”和处于被统治地位的“民”之外,还有一个阶层是社会的中坚力量,即“君子”。在先秦儒家的观念里,“君子”是儒家理想人格的象征,而一个君子应该具有的基本的构成条件并非一成不变。从《论语》《孟子》《荀子》等先秦儒家经典著作中,撷取关于“君子”的片段,梳理先秦儒家“君子观”的变化轨迹。  相似文献   

19.
《诗经》本是上古文学作品,汉代经儒家神化处理遂变文学作品为儒家经典。本文力图从西周时期的“以声为用”,春秋至春秋战国之交的“声义皆用”及战国时期的“以义为用”这三个方面来阐述《诗经》在先秦的流传与应用。以期揭示《诗经》变成儒家经典这一嬗变的必然性。  相似文献   

20.
高校后勤工作为高校教学和研究工作提供了重要的保障,更是学校各种工作得以开展的基础。高校后勤部门,作为管理学校国有资产的重要承担者,在工作中如何处理好"义"、"利"关系,显得尤为重要。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在义利观问题上提倡重义轻利,更指明了如何合理妥善处理好"义"、"利"关系,为当前后勤工作的开展起到了重要的价值指引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