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黔东南苗族侗族民族文化和传统知识丰富,生态文明建设具有良好的文化和环境基础,体现在包括饮食习惯、风俗习惯、宗教信仰、民族建筑、民族医药、传统农业、民间工艺等方面,特别是苗族侗族人普遍具有朴素的生态环境保护观念。黔东南苗侗民族文化保护较好,但同时需深度挖掘和解读,以支撑以旅游经济和生态农业为主导的黔东南地区的经济发展,这是黔东南全面建设生态文明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2.
文明向生态文明的演进和延伸,是人类经历生态危机后对社会发展模式的重新反思。在审视自然、精神与社会旨趣的基础上,人类确立了生态文明社会的基本范式和功能要求,形成倡导"生态政绩"、"低碳消费"、"绿色生产"、"生态保护"和"生态文化"五位一体的综合协调发展模式,成为建设生态文明社会的主要架构。  相似文献   

3.
陈克猛  刘栋  鲍玮 《科技信息》2010,(15):161-161,170
生态文明是在对传统工业文明进行批判的基础上发展出来的文明新形态,以尊重生态环境为前提,强调从维护社会经济,生态系统的整体利益出发,重视人类社会与自然界的和谐发展。"天人合一"思想主要是考虑人与自然的道德关系,是一种推崇顺应自然,以期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生态自然观,是中国传统文化精神之一,是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哲学基础。  相似文献   

4.
从发展高效的生态经济、强化协同的生态政治、建设独特的生态文化、构建和谐的生态社会、构筑优美的生态环境等5大方面出发,提出着力推进武陵山民族地区生态文明建设,进而实现绿色崛起的现实路径和具体政策.  相似文献   

5.
传统风俗中的生态伦理是在一定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下形成的,其具体内容和表现形式多样,并渗透到人们的宗教信仰、生产劳动和日常生活之中。传统风俗中的生态伦理在现代社会具有很大的价值,其倡导的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为当前社会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文化内源,有利于生态环境的保护和生态产业的发展。由于传统风俗中的生态伦理存在一些缺陷,需要对其进行现代转换以便与现代生态伦理相契合,从而在生态环境保护的方式、方法上更适应现代社会的需要。  相似文献   

6.
在青藏高原生态保护立法中如何有效利用藏族生态文化,关系到该地区生态保护的成败。因此.在青藏高原地区生态环境保护立法中既要强调国家的作用,也要对该地区民族生态文化传统给予足够的重视。为此,在该地区生态环保立法中首先应当确立服务型立法与促进型立法相结合的模式,对藏族生态文化进行有效引领;其次,从另外一个层面来看,还应当确立地方立法与中央立法相结合的立法模式,对藏族生态文化从立法上予以充分吸收,并为其对青藏高原地区生态保护发挥积极作用从制度上提供物质保障。  相似文献   

7.
党的十八大指出,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和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生态文明建设既是促进经济社会转型和推动科学发展的战略举措,又是建成小康社会和建设美好中国的必由之路。建设生态文明必须充分把握“生态”的本真内涵,而“生态”概念表达着生命间是相互依存和相互作用的平等主体,体现出平等的价值内涵。这使得生态文明建设就不仅仅是简单的生态环境保护和尊重自然观念的树立,而应是保障有力的制度建设、公平正义的社会建设和实现人民福祉目标建设的统一体,是一伟大而复杂的系统工程。  相似文献   

8.
建设生态文明,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是党和国家关于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大战略部署,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作为嘉陵江和汉江上游的生态屏障,万源的生态文明建设直接关系到长江水质和万源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就万源市生态文明建设的客观条件、蓝图构想、战略举措进行了论述,为加强万源市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理论支撑。  相似文献   

9.
民族健身操塑舞成操,融合了中西体育文化因子,寓民族传统体育于现代表演艺术之中,自成体系,体现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文化等的和谐共荣,也反映了民族传统体育的发展方向.文章从生态文化的多维视角对民族健身操进行综合审视,从生态文化特质、文化生态及生态化发展三个方面认识其发展规律,揭示它在文化构成中多种文化元素间的相互作用,探索其发展思路,为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更好地传承和发展服务.  相似文献   

10.
北京中轴线蕴含着丰富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它融国家政治之轴、民族文化之轴、文化思想之轴、建筑艺术之轴与生态文明之轴等多重价值为一体,是北京历史文化乃至世界文化中一张耀眼的"金名片".研究中轴线文化与生态文明理念的融合,分析了新时代以人民为中心的生态文明思想,更加丰富了北京中轴线文化遗产的生态文化内涵,探索面向未来依托中轴线文化遗产开展生态文明教育的有效路径,促进人与城市、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是全体社会成员共同的社会责任与时代担当.  相似文献   

11.
喀斯特地区撒尼密枝林原生态文化的生态价值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论文通过对喀斯特性生态系统典型区石林县阿着底彝族撒尼特色村密枝林的物种多样性和土质的调查与研究,用生态学的方法定量分析了密枝林乔木、灌木和草本植物各层次的多样性数值,以及该地区的土壤层有机质含量,并与其他山林的数据进行比较分析,从而阐述了撒尼人的原生态文化--密枝林神山森林文化的生态价值,分析密枝林在该村今生态环境建设中的效益和意义,并且就生态文化建设方面提出了作者自己的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12.
区域生态文化创新研究是个具有重要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的新课题.本文从我国的生态制度文化创新、生态物质文化创新、生态精神文化创新三方面探讨了区域生态文化的理论创新与实践,并提出了区域生态文化创新与实践的对策:创造以生态伦理为基础的普世生态文化;建立以生态文化为目标的全球合作机制.  相似文献   

13.
对生态文化的一点认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生态文化是一个民族在适应、利用和改造环境的过程中所积累和形成的对生态环境的适应性体系。它包含了这个民族围绕环境与人的生存而形成的宗教信仰、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社会组织和风俗习惯等整体文化系统。生态文化的创新在于能够按照生态规律的要求,调整人与自然的关系,积极地反映生态系统运行的特性,引导自然-社会-文化复合系统向和谐稳定和繁荣的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14.
论生态文化及其若干关系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探讨了生态文化的定义、结构、特性,及其与科学文化、人文文化、民俗文化和宗教文化的关系.主张生态文化是人类与自然关系的某种推演和表现,是人类生态文明的进化过程和结果.区域生态文化从一定意义上反映区域文明程度.世界先进生态思潮和先进生态实践方式具有全球意义.区域生态文化的创新及其相互之间的共融、共生与共荣,是实现区域可持续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的必由之路.随着人类社会的日益生态化,人类文明不断向生态文明迈进。生态文化必将不可抗拒地发展成为生态文明社会的主流文化.  相似文献   

15.
一个民族的生活环境与生活方式造就特殊的生态文化,怒族的传统生态伦理思想是其特有的自然生态环境和独特的游猎游耕生产生活方式的产物。探究怒族的原始农耕文化、传统宗教信仰以及民间文学中所体现的怒族的生态伦理思想,旨在在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中,继续发扬怒族传统文化中有利于保护怒江地区生态环境和可持续发展的文化功能,实现人与自然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6.
陕西楼观台森林公园的深层生态旅游开发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提出了深层生态旅游开发的概念,构建了一个“两翼对接”模式.在野外调查的基础上,依据上述理念和开发模型,针对楼观台国家森林公园的景观资源特征,对其深层生态旅游开发进行了系统设计.重点突出自然山水、生物景观和道教文化三方面,揭示了三大类60个景物的生态文化主题,设计了相应的开发展示模式和游客生态体验方式.其目的在于提高森林公园生态文化的展示水平和加深旅游者的生态体验.  相似文献   

17.
为了解2005—2015年广西西江流域景观格局动态变化,以2005年、2010年和2015年3期遥感影像解译结果为基础,利用景观面积动态度和景观格局指数等方法,借助Arcgis、Fragstats等软件,分析广西西江流域2005—2015年景观格局动态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2005—2015年广西西江流域内景观以林地、耕地景观为主,耕地景观面积呈逐年下降趋势,建设用地景观呈上升趋势;(2)2005—2015年流域内景观呈破碎化发展,景观分散,聚集性减弱,景观的数量、面积、类型呈现多样化,景观结构组成相对复杂,斑块间离散程度或景观破碎程度变高,景观连接性变差。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2005—2015年广西西江流域景观格局动态变化明显。  相似文献   

18.
黄丽  夏义江 《科技信息》2012,(29):488-488,495
本文分析了西江流域民营船舶建造业快速发展中存在的技术人才、施工工艺、设施设备、管理水平等方面的问题及原因,井提出相应的解决建议,以期能提高西江流域的民营造船企业的船舶建造质量。  相似文献   

19.
珠江流域是岭南地区最大的流域,西江流域为珠江的主要支流.西江流域未来时期年最大降雨与年均降雨的变化会影响未来时期的极端洪水与水资源短缺情况,但是相关研究较少.该研究基于国际多模型比较计划ISIMIP2b数据,对西江流域未来时期年最大降雨与年均降雨进行研究.研究发现,年最大与年均降雨在RCP 8.5与RCP 4.5场景下...  相似文献   

20.
珠江水系河水主要离子化学特征及成因   总被引:48,自引:0,他引:48  
对珠江水系109个水文站1954—1984年的水化学资料的研究表明,在组成珠江水系的3条河流中,以东江离子总量为最低,西江的离子总量为最高,前者的化学类型为重碳酸盐钠型水,后者为重碳酸盐钙型水。北江的离子总量和水化学类型介于上二者之间。珠江水系的离子径流模数远高于我国河流平均离子径流模数。在3条河流中,以北江的离子径流模数为最高,东江为最低,西江介于上二者之间。其原因与3条江流域的面积、岩石类型和降水量有关。西江和北江水中的离子主要起源于岩石风化,东江水中的离子有部分来自海洋气溶胶的补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