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热风干燥与冻干对香葱挥发性成分影响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采用同时蒸馏萃取法(SDE)与固相微萃取法(SPME)提取新鲜香葱、热风干燥和冻干香葱的挥发性成分,并经气质联用仪(GC-MS)分析各种挥发性成分及百分含量.结果表明,SDE提取的新鲜、热风和冻干香葱挥发性成分中含硫化合物百分含量分别为6.24%、2.33%和38.45%,SPME提取的3种香葱的挥发性成分百分含量...  相似文献   

2.
为研究食用菌原料品种对食用菌源肉味基料风味的影响,以香菇、杏鲍菇、平菇、双孢蘑菇4种食用菌为原料制备肉味美拉德反应产物(Maillard reaction product, MRP),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分析4种食用菌酶解液中游离氨基酸含量,通过描述性感官分析、气相色谱-离子迁移谱(gas chromatography-ion mobility spectrometry, GC-IMS)和气相色谱-质谱(gas chromatography-mass spectrometry, GC-MS)分析4种MRP样品风味特征。结果表明:酶解液氨基酸组成存在显著差异;感官评价数据显示,4种MRP样品风味差异明显,其中以香菇酶解液为原料制得的MRP样品表现出最强的肉香属性;在4种MRP样品中,GC-IMS共鉴定出59种挥发性成分,GC-MS共鉴定出68种挥发性成分,不同MRP样品挥发性成分差异显著。主成分分析能够对不同MRP样品进行初步区分,正交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可以实现4种MRP样品的良好分离。基于变量投影重要性大于1,从GC-IMS和GC-MS分析结果中各筛选出10种化合物为区分不同MRP样品风味特征的差异组分,主要包括醛类、醇类、酸类和含硫化合物。这些组分的差异与不同食用菌原料中前体物质组成的差异密切相关。研究结果旨在为食用菌源热反应肉味基料的制备提供技术依据。  相似文献   

3.
采用气相色谱-质谱技术(GC-MS)结合保留指数(RI)对不同方法提取的轮钟花根挥发性成分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轮钟花根的挥发性成分以酸类、烃类、酯类和醇类为主,确定为76种化合物,其中,水蒸气蒸馏法、索式提取法和超声辅助萃取法各确定根中24,45,39种化合物,三种方法提取的质量分数最高的成分均为亚油酸.  相似文献   

4.
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法(HS-SPME)提取山胡椒的果实和花中的挥发油,利用气相色谱-质谱法(GC-MS)分离鉴定了山胡椒果实和花的挥发性成分.结果表明:从山胡椒果实中鉴定出28种挥发性化合物,其中主要挥发化合物有顺式-α-蒎烯、(-)-蒎烯、莰烯、α-月桂烯、柠檬烯、(E)-柠檬醛、香茅醛等;从山胡椒花中鉴定出19种挥发性化合物,其中主要是桧烯、ɑ-月桂烯、松油醇、8-十七碳烯、桉油精等.将山胡椒果实和花中的挥发性化合物进行对比分析,以便于了解山胡椒果实和花中的挥发性成分存在的差别,以及花中独有主要成分的性质和用途.  相似文献   

5.
采用固相微萃取(SPME)技术,气质联用(GC-MS)法分析野生和栽培铁皮石斛的挥发性成分.从野生和栽培铁皮石斛中,分别鉴定出97种和80种挥发性成分,相对含量均占总离子峰的96.0%,具有60个相同的化合物,主要成分均包含芳樟醇、癸醛、对映-海松-8(14),15-二烯等化合物.  相似文献   

6.
为探究不同品种羊肚菌干品挥发性成分及其差异性,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HS-SPME)联用气相色谱-质谱(GC-MS)分析的方法对M2、M3、M4、M5和M6共5个人工栽培品种羊肚菌干品挥发性成分进行检测和分析.从5个品种中共检测出173种化合物,其中不同化合物134种,分别为31种烷烃、19种醇类、16种醛类、12种胺类、9种酸类、8种烯烃、8种酯类、6种酮类、4种苯类、4种吡嗪、3种炔烃、3种呋喃、12种其它类型化合物;在2个及以上品种中含有的非特征化合物共46种,在各品种中的相对含量为70.13%~90.15%;只在1个品种中检测到的特征化合物共88种,在各品种中的相对含量为9.85%~29.87%.主成分分析(PCA)表明不同品种间挥发性成分的差异大小与品种间亲缘远近关系表现出相一致的特点;检测结果表明特征化合物种类少、但含量高,是羊肚菌挥发性成分的主体,而非特征化合物种类多、含量却较低是不同品种间香气成分差异的原因.  相似文献   

7.
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法(headspace solid-phase microextraction, HS-SPME)结合气质联用技术(gas chromatography-mass spectrometry,GC-MS)提取、分析地椒中的挥发性化学成分,通过面积归一化法确定各成分的相对含量。结果检出挥发性成分56种,其中以酚醇类、萜类、烯类、酯类、醛酮类化合物为主,主要成分有芳樟醇(27.8%)、龙脑(9.12%)、樟脑萜(8.12%)、柠檬烯(7.81%)等。本实验首次对山东地区地椒挥发性成分进行HS-SPME结合GC-MS研究,发现其化学成分丰富,具有较高的药用价值。  相似文献   

8.
月桂叶香气成分的初步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通过同时蒸馏萃取 (SDE)及气相色谱-质谱联用 (GC-MS) 分析技术,研究月桂叶的挥发性成分,初步检出36种化合物,其中桉叶油醇、α-乙酸松油酯、α-松油醇、丁香酚甲醚、匙叶桉油烯醇、柠檬烯、γ-松油烯等构成了月桂叶的主要挥发性物质.通过感官鉴定及香气活性值的概念,确定了桉叶油醇、香桧烯、α-蒎烯、芳樟醇、蛇麻烯、丁香酚、异松油烯、萜烯醇、β-石竹烯、桃金娘烯醛对月桂叶的香气贡献最大,构成了其主要香气特性即浓郁的清香及芳香味.  相似文献   

9.
分析研究澳洲坚果花挥发性成分含量,探讨不同提取方法提取坚果花中的挥发性成分的差异.采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GC-MS)分析鉴定超临界CO2萃取与同时蒸馏萃取法分别提取的坚果花挥发性成分,用峰面积归一法计算各个组分相对含量.从超临界CO2萃取物中分离出164个组分,鉴定出58种成分,占化合物检出总量的85.55%.含量最高为亚麻酸(11.88%);从同时蒸馏萃取物中分离出142种成分,鉴定出53种成分,占化合物检出总量的71.06%.最主要成分为环氧芳樟醇(10.89%).不同提取方法提取的挥发性成分的组成和相对含量存在明显不同.通过对澳洲坚果花挥发性成分的研究,为澳洲坚果资源进一步开发利用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0.
豆腐挥发性风味成分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同时蒸馏萃取 (SDE)及气相色谱-质谱联用 (GC-MS) 分析技术,研究了豆腐的挥发性风味成分,共有44 种化合物被检出,其中包括12种醇类、12种醛类、10种酯类、2种酮类及8种其他化合物.从化合物的香气活性值可知,(E,E)-2,4-癸二烯醛、二甲基二硫醚、3-甲基丁醛、丁酸乙酯、2-甲基丁醛是豆腐挥发性风味的重要组成成分,芳香味、卷心菜味、果味、可可味等构成了豆腐的特征风味.  相似文献   

11.
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法(HS-SPME-GC-MS)分离鉴定藿香正气丸中的挥发性成分,通过筛选固相微萃取纤维,优化固相微萃取操作条件,并采用GC-MS对解析物进行分离鉴定.共鉴定出73种组分,主要为烃类倍半萜类化合物.其中,广藿香醇含量最高,为17.6%.结果表明,本实验方法适用于藿香正气丸中挥发性成分的快速分析.  相似文献   

12.
酶解奶油香精基料中特征风味组分分析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嗅觉辨别法和风味值分析法对酶解奶油香精基料中特征风味组分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嗅觉辨别法检测得到18种可被评价员嗅觉检测且与GC-MS分析结果对应的化合物;同时根据化合物在样品中的含量以及其相应的平均嗅闻阈值,分析了酶解产物中24种主要挥发性风味化合物的风味值.并且两种分析方法得到的特征风味化合物种类相同的有13种,但两种方法分析得到的同种风味组分在样品中的风味强度差别较大.综合气相色谱-嗅觉辨别法和风味值分析结果,酶解奶油香精基料中特征风味组分主要为:丁酸、己酸、辛酸、癸酸、己酸乙酯等.  相似文献   

13.
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HS-SPME)和气质联用相结合的方法萃取和分析鉴定了白豆蔻果实的香气成分.使用CAR/PDMS萃取柱时共检测出27种挥发性成分,鉴定出25种成分,占总挥发性成分的99.659%;使用PDMS萃取柱时,共检测出25种挥发性成分,鉴定出21种成分,占总挥发性成分的98.615%.在解析出的所有成分中,绝大部分成分为萜类化合物.主要成分是单萜化合物1,8-桉树脑(两种萃取头分别为63.649%和56.859%)、β-蒎烯(15.479%和20.874%)和α-蒎烯(5.569%和8.610%).  相似文献   

14.
为了研究金色年华——一种有名的黄酒中的挥发性风味物质,选取3种不同酒龄的金色年华为样品,采用固相微萃取(SPME)结合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GC-MS)对其挥发性风味物质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同时利用AC'Scent嗅辨仪测定其中挥发性风味物质的嗅觉阈值,结合它们的含量计算出风味物质的香气活力值(OAV).SPME-GC-MS结果显示黄酒中挥发性风味物质有酯类(17种)、醇类(10种)、酸类(6种)、醛类(4种)、酮类(1种)、酚类(1种)和内酯类(2种).根据OAV值判断出不同酒龄金色年华中的主要挥发性物质.大部分GCMS检测出物质的OAV值大于1,表明它们对黄酒的气味可以产生影响.在3种酒龄黄酒中异丁醇具有最高的OAV值,其他主要的挥发性物质有异丁酸、乙酸乙酯和苯乙醇.  相似文献   

15.
研究目的:分析不同桂花品种感官评价差异所对应的香气成分,及其有贡献的香气活性物质,为桂花的生物科学应用提供依据。创新要点:首次运用气相色谱-嗅觉测量法(GC-O)结合气质联用法(GC-MS)对所分离的挥发性物质进行定性和半定量分析,并同时结合其气味描述,分析不同桂花品种的香气活性物质特征。本研究还根据所检测的香气活性物质的气味特征对香气活性物质进行分组,能更直观地分析桂花不同品种香气差异的原因。研究方法:(1)运用GC-MS 对三个桂花品种的挥发性物质进行定性和半定量的比较分析(见表1);(2)运用GC-O 对三个桂花品种香气活性物质进行比较分析(见表2);(3)对香气活性物质进行分组,探究不同桂花品种的香气差异原因(见表3和图2)。重要结论:(1)GC-O 结合GC-MS 分析所得香气活性物质并非都是含量较高的挥发性物质,有些含量较低的挥发性物质也对桂花香气形成有贡献;(2)不同桂花品种的香气差异是由不同香气分组以及香气活性物质强度不同所致。  相似文献   

16.
采用加速溶剂萃取(ASE)-气相色谱/串联质谱(GC-MS/MS)技术建立了5种食用菌香菇、蘑菇、黑木耳、银耳和金针菇中25种常用农药多残留同时检测方法,样品于加速溶剂萃取仪上进行提取,以乙酸乙酯作为提取剂,然后用活性炭和PSA混合SPE小柱进行净化,待测物在气相色谱/串联质谱仪(GC-MS/MS)上测定.分析物在10~500μg/L浓度范围内,线性相关系数均大于0.99,线性良好.分析目标物添加水平为0.005~0.16mg/kg时,回收率范围为70%~108%,RSD范围为4.0%~14.7%,符合残留分析的要求.25种农药的最低检出限为0.1~0.8μg/kg,最低定量限为1.0~3.2μg/kg.应用加速溶剂萃取提高回收率和实验稳定性,同时避免有机溶剂和人体长期接触;GC-MS/MS母离子和子离子一一对应的多反应监测模式有效去除基体杂质干扰和假阳性现象.该方法具有简便快捷、灵敏度高、定性准确等特点,对保障食用菌安全,促进食用菌出口具有重要的意义.利用文中建立的分析方法,在1419份样品中检出的农药残留包括甲胺磷、毒死蜱、甲氰菊酯及联苯菊酯,检出浓度在0.016~0.63mg/kg.  相似文献   

17.
高效毛细管电泳法测定牛奶中四环素类抗生素含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固相萃取-毛细管电泳法(SPE-HPCE)同时检测牛奶中四环素、氯霉素、土霉素和金霉素的含量。以80mmol.L-1硼砂缓冲液为电泳介质,运行电压25kV,压力法进样5s;柱温25℃;检测波长200nm。结果表明,该方法能使4种抗生素在15 min内得到完全分离,检测限(μg.ml-1)分别为0.5,1.5,1.0,0.5,回收率分别为100.7%(RSD=1.3%),101.7%(RSD=0.6%),100.8%(RSD=1.5%),101.1%(RSD=0.7%).该方法简单、可靠,灵敏度高,适用于牛奶中四环素类抗生素残留量的检测。  相似文献   

18.
鲜艾叶与干艾叶挥发性成分的HS-SPME-GC-MS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联用(HS-SPME-GC-MS)技术分析比较鲜艾叶与干艾叶的挥发性成分。考察了不同萃取头和萃取温度对艾叶挥发性成分的萃取效果,以选用65 μm PDMS/DVB SPME萃取头和60 ℃水浴加热时萃取效果最好;采用峰面积归一化法测定各成分的质量分数,共鉴定出58种挥发性成分,主要为烯烃类、芳香类和醇类物质,占总峰面积90%以上。鲜艾叶与干艾叶均含有莰烯、1-辛烯-3-醇、α-水芹烯、邻聚伞花素、桉油精、石竹烯等,此外又各自具有特有成分,表明艾叶在干制后其挥发性成分发生变化。  相似文献   

19.
用渗漉法获取石油醚提取液,经活性炭脱色得到挥发性成分,然后采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分析其成分.结果表明:提取并分离出17种化合物,鉴定了其中14种化合物,占总油量的97.38%;岭南山竹子茎皮的挥发性成分主要以饱和的烷烃及脂肪酸为主,其中烷烃占6.93%,脂肪酸占78.97%.  相似文献   

20.
Volatile components of Fuzhou Yulu, a Chinese fish sauce, were analyzed by gas chromatography-mass spectrometry (GC-MS), and two pretreatment methods, i.e., purge and trap (P&T) GC-MS and ethyl acetate extraction followed by GC-MS, were compared. P&T-GC-MS method determined 12 components, including sulfur-containing constituents (such as dimethyl disulfide), nitrogen-containing constituents (such as pyrazine derivatives), aldehydes and ketones. Ethyl acetate extraction fol- lowed by GC-MS method detected 10 components, which were mainly volatile organic acids (such as benzenepropanoic acid) and esters. Neither of the two methods detected alcohols or trimethylamine. This study offers an important reference to determine volatile flavor components of traditional fish sauce through modem analysis method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