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71 毫秒
1.
韦禾 《科学》2012,64(6)
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北京凝聚态物理国家实验室张广字研究组在石墨烯纳米结构图形化研究方面取得系列成果:发现一种石墨烯面内各向异性刻蚀效应(AdvMat.2010,22:4014):并以此为基础,实现了锯齿形边缘石墨烯纳米结构的精确加工和剪裁(AdvMat,2011,23:3061):进而研究了锯齿形边缘石墨烯纳米带的电声子耦合效应(Nanoletters,2011,11:4083)。  相似文献   

2.
纳米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它必将在科学和世界经济等领域中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美国总统科技顾问尼尔·莱恩(Ncal Lanc)指出,纳米尺度的科学与工程是未来最有可能取得突破的领域。克林顿提出在 2001财政年度内将拨5亿美元的预算用于新的国家纳米技术计划。因此,怎样落实这项计划是一个十分重要的议题。 纳米器件具有这样的特征,它的尺寸在 10-9~10-7米(1~100纳米)之间。因为材料表面的原子或分子通常是具有活性的,而纳米材料的比表面积非常大,所以纳米器件具有与普通材料迥然不同的特性。最近日本人的…  相似文献   

3.
王润 《世界科学》2009,(5):44-45
右面这幅照片上的是哈佛一麻省理工学院的研究生杰弗里·冯·马尔特扎(Geoffrey von Maltzahn),其身后的这些抽象的符号则代表着他在纳米领域取得的成就。具体来说.他发明了一种用于癌症治疗的新方法。凭借这项发明和其所涵盖的范围.马尔特扎赢得了2009年的雷默松一麻省理工(Lemelson—MIT)奖学金(该奖项专门用来奖励麻省理工学院作出创造发明的学生)。  相似文献   

4.
Si基纳米发光材料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彭英才  X.W.Zhao  傅广生 《科学通报》2002,47(10):721-730
Si基纳米材料是近年迅速发展起来的一类新型光电信息材料,在未来的Si发光二极管、Si激光器以及Si基光电子集成技术中具有潜在的重要应用,这些材料主要包括纳米孔硅,由SiO2膜、SiOx(x<2.0)膜与氢化非晶Si(a-Si:H)膜镶嵌或覆盖的Si纳米微粒,Si纳米量子点以及Si/SiO2超晶格等,目前的研究迹象预示,一旦这些材料能够实现高效率和高稳定度的光致发光(PL)或电致发光(EL),很有可能在21世纪初引发一场新的信息革命,主要介绍了过去10年中各类Si基纳米材料在制备方法、结构特征和发光特性方面的研究进展,并初步预测了这一研究领域在今后10年内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5.
《科学》2005,57(6):62-62
美国科学家格劳伯(R.J Glauber)凭借在光的相干性的量子理论方面的成就获得2005年度诺贝尔物理学奖的一半奖金;美国科学家霍尔(J.L Hall)和德国科学家亨施(T.W.Hansch)N为对基于激光的精密光谱学发展做出了贡献,分享了另一半奖金。  相似文献   

6.
美国的国家纳米技术倡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0年1月21日,美国总统克林顿宣布了国家纳米技术倡仪(National Nanotechnology Initia-tive,NNI),并在2001年财政年度增加科技支出26亿美元,其中5亿给NNI。那么,纳米技术是什么?为何克林顿要把它作为单项专列的特别重大的项目? 什么是纳米技术 纳米(nanometer,nm)是长度单位,原称“毫微米”,就是 10-9米(10亿分之一米)。纳米科学与技术,有时简称为纳米技术(nanotechnology),是研究结构尺寸在1至100纳米范围内材料的性质…  相似文献   

7.
碳黑改性纳米TiO2薄膜光催化降解有机污染物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陈中颖  余刚  张彭义  蒋展鹏 《科学通报》2001,46(23):1961-1965
高活性和高稳定性催化剂的制备是光催化技术实用化的关键,以碳黑为造孔剂制备了改性的纳米TiO2薄膜光催化剂,并通过X射线衍射(XRD)、透射电子显微镜(TEM)、漫反射光谱(DRS)和红外光谱(FTIR)对催化剂的结构进行表征,结果显示,改性TiO2和普通TiO2薄膜均为纳米材料,晶相以锐钛矿为主,并含有少量金红石,碳黑改性使薄膜具有了更多的孔隙,并且其他性质也发生了变化,如晶粒度变小、金红石含量增加、吸收带边红移,光催化降解有机污染物的试验表明,改性TiO2的活性约为普通TiO2的2倍,并对苯酚类的有机污染物有很好的降解效果,降解活性艳红X-3B的稳定性试验表明制备的碳黑改性纳米TiO2催化剂具有较好的稳定性,连续使用1个月活性一直保持不变。  相似文献   

8.
德国慕尼黑工业大学和美国哈佛大学的科学家找到了一种新方法,能够把DNA链条任意弯曲,编织成直径只有50纳米(1纳米=10亿分之一米)的“沙滩排球”。  相似文献   

9.
一种形成金纳米粒子链状结构聚集体的新组装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桐信  张德清  徐伟  李书宏  朱道本 《科学通报》2002,47(21):1635-1638
制备并表征了带有吡咯基因的硫醇和烷基硫醇混合修饰的金纳米粒子,通过减少金纳米粒子表面吡咯基因的含量,借助化学氧化得到链状有序纳米结构,这种新颖方便的方法可以应用于其他功能性的纳米粒子(如CdS,核-壳结构Co/Pt,Fe/Au等)的组装。  相似文献   

10.
纳米压印(nanoimprint)这个词汇从1995年发明到现在,目前还并未被大多数学者和人们所认识。让我们来解读一下纳米压印。纳米,已经越来越走进我们的生活,随着纳米技术的大量应用,纳米领域向我们敞开了一个神奇、美妙的世界。拜电视宣传所赐,越来越多人知道我们使用的电脑里Intel双核CPU采用的芯片是“45纳米技术”.这个技术就是目前大规模集成电路生产技术。  相似文献   

11.
以下辽河西部凹陷原油为例,探讨了18a(H)-新藿烷及17a(H)-重排藿烷类化合物的地球化学属性与应用意义.新藿烷及重排藿烷类化合物相对丰度可用作判识原油成熟度的有效指标,但需以源岩沉积-有机相相近为前提,其有效应用范围为成熟~高成熟阶段.新藿烷及重排藿烷参数同时具有成熟度和沉积-有机相双重地球化学属性,故可作为油源对比和原油族群划分的有效参数.沉积介质条件和粘土矿物对重排藿烷类前身物的形成和原始丰度具有重要控制作用.原油中检出一新系列化合物,初步研究认为其可能为另一重排藿烷型系列化合物,其分布特征和地球化学属性与17a(H)-重排藿烷系列相近.  相似文献   

12.
蒋燕义  马龙生 《科学》2006,58(2):57-59
2005年度诺贝尔物理学奖由两位美国科学家和一位德国科学家分享。美国科学家格劳伯(R.J.Glauber)由于在光相干量子理论方面的突出贡献而获得一半奖金,美国科学家霍尔(J.L.Hall)和德国科学家亨施(T.W.Hansch)因在精密激光光谱和光学频率梳(简称光梳)方面的突出贡献而分享另外一半奖金。  相似文献   

13.
报道一种由硫醇稳定的小尺寸金纳米粒子形成的二维六方密堆积有序结构,这种结构是通过将含有金纳米粒子的甲苯溶胶滴在平整基底上而自发形成的。金纳米粒子主要是利用相转移试剂4-辛基溴化铵将金氯酸根离子从水相转移至甲苯有机相中,然后以硼氢化钠作为还原剂将其还原后得到的,在加入还原剂之前,先将一定量的1-壬烷基硫醇加入有机相中作为稳定剂,以此来调控金纳米粒子的成核和生长速度,从而达到制备目标尺寸金纳米粒子的目的。紫外-可见(UV)、红外光谱(IR)和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表征结果表明了硫酸包裹的金纳米粒子的生成,透射电子显微镜(TEM)表征进一步证实了金纳米粒子的尺寸及由其构成的二维六方密堆积有序结构。  相似文献   

14.
黔西南卡林型金矿成因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朱笑青  章振根  姜泽春 《科学通报》1998,43(22):2431-2434
用水解还原法配制含纳米级(×10~(-9))金单质的溶液,经电子显微镜观测金的粒度为(2~20)×10~(-9)。在溶液中置入不同类型的矿物与岩石后,结果表明,硫化物矿物、自然铜及炭质岩石明显的吸附了纳米金粒子。这一实验结果与实际地质现象一致,从而较好的解释了卡林型金矿的成因。  相似文献   

15.
一个充满机遇和挑战的领域──参加’94纳米颗粒国际会议散记胡黎明(国家超细粉末工程研究中心,200237)’94纳米颗粒─—商业机会、技术、市场及应用国际会议于1994年11月中旬在美国加利福尼亚蒙特利举行.这是一次具有鲜明特色的会议,参加会议的人员...  相似文献   

16.
纳米级金属线想象有一种磁毯,它的每一股线只有几个原子粗。当然,这只不过是一种比喻.将这种新研制的纳米级的线嵌入薄膜里──例如,优质的音频和视频磁带等。巴尔的摩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的化学家T.M.惠特尼(T.M.WLitny)说,这样的一维纳米级线材现在...  相似文献   

17.
采用溶胶-凝胶方法制备出PLT纳米晶微粉,并用该微粉在超声分散下与P(VDF-TrFE)进行均匀复合,成功地制备了PLT/P(VDF-TrFE)纳米复合材料。测定了不同体积分数下样品的介电湿谱;结合SEM形貌观察,利用Bruggeman模型较好地解释了复合样品的介电特性;对不同极化电场下复合样品的热释电性能和优质因子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当极化电场为45kV/mm,样品的优质因子可高达1.73μC  相似文献   

18.
纳米复合永磁材料的交换耦合相互作用与有效各向异性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高汝伟  冯维存  陈伟  王标  韩广兵  张鹏 《科学通报》2002,47(11):829-832
以Nd2Fe14B/α-Fe为例, 研究了纳米(软、硬磁性)双相复合永磁材料中晶粒间交换耦合相互作用对材料有效各向异性的影响。计算结果表明:交换耦合作用随纳米晶粒尺寸减小而增强,材料的有效各向异性随晶粒尺寸的减小而下降、 随软磁性相成分的增加而降低,综合考虑剩磁和各向异性随晶粒尺寸减小具有相反的变化趋势,为得到具有高磁能积的复合磁体,晶粒尺寸应在10-15nm范围内,软磁性相的比例应限制在50%以内。  相似文献   

19.
《世界科学》2006,(6):47-48
最近,日本物理学家创造了LED(发光二极管)发光波长最短的新纪录该LED用氯化铝制成。发光波长为210纳米,位于深紫外波段。该器件的出现,是开发小型高效超短波长光源的重要进展,它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可以用在医药卫生、平版照排和污水杀菌等诸多领域。  相似文献   

20.
纳米材料:21世纪的新材料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纳米材料被誉为21世纪的新材料,其概念在本世纪中叶被科学界提出后得到广泛重视和深入发展。1959年,诺贝尔物理奖获得者费曼(Feynman)在美国加州理工学院召开的美国物理学会年会上预言:如果人们可以在更小尺度上制备并控制材料的性质,将会打开一个崭新的世界。这一预言被科学界视为纳米材料萌芽的标志。70年代美国康奈尔大学二位学者利用气相凝集的手段制备纳米颗粒,开始了人工合成纳米材料;1989年德国教授格莱特(Gleiter)利用情性气体凝集的方法制备出纳米颗粒,从理论及性能上全面研究了相关材料的试样,提出了纳米晶材料的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