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陈治光 《科技潮》2013,(1):28-29
"在2011年首批27位高端科技人才入选‘科技北京’百名领军人才培养工程的基础上,2012年又有33位高端科技人才入选。"2012年12月18日,北京市科委党组书记杨伟光在"科技北京"百名领军人才培养工程入选人员发布会上表示。"科技北京"百名领军人才培养工程旨在服务"科技北京"建设,促进首都高端产业发展,加快推进首都科技现代化,加大对科技人才培养支持力度。用10年时间培养造就不少于100位具有国际水平的科技领军人才,建成一批具有国际水平的实验室和科技人才培养示范基地。  相似文献   

2.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杨万泰博士荣获2000年度"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该基金旨在促进青年科技人才的成长、为加速培养造就一批进入世界科技前沿的跨世纪优秀学术带头人而设立的.这是我校青年教师首次获得该项基金资助,也是杨教授继1999年入选教育部"跨世纪优秀人才培养计划"后,获得的又一项国家级基金资助.  相似文献   

3.
博士后流动站硕果累累 博士后凤还巢喜气洋洋──欢迎博士后刘社田校友学成归来据悉,自1985年中国博士后制度诞生至今十年的实践证明,这项工作已成为培养和造就高水平青年科技人才和学术带头人的成功之路,累计招收3650名博士后研究人员,进站平均年龄为30至...  相似文献   

4.
为造就一批跨世纪的年轻科学家,1993年起上海市实施了“上海市科技专家培养工程”:一是实施1991年开始的青年科技启明星计划,到1994年已有143名入选;二是从启明星计划入选成员中再遴选10%~20%,加大支持培养强度;三是实施“上海市学科和专业领域带头人资助计划”,结合实施市重点基础研究计划,造就跨世纪的国家科技专家.  相似文献   

5.
为实施人才强市战略,造就一批不同层次的青年学术、技术带头人,加快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2002年始,天津市组织实施131人才工程。工程分3个层次:第一个层次选拔100名40岁左右的尖子人才,经过重点培养成为在国际上具有一定知名度,能够进入世界科技前沿领域或具有国内领先水平,  相似文献   

6.
刘仲奎教授荣获首届“甘肃省青年科技奖”董晨钟副教授荣获“甘肃省青年科技奖”优秀奖西北师范大学数学系33岁的青年教授刘仲奎博士荣获首届“甘肃省青年科技奖”.为了培养和造就一批跨世纪的学术和技术带头人,鼓励青年科技工作者奋发进取,促进青年科技人才健康成长...  相似文献   

7.
建国以来,经过四十多年的努力,全国培养了一大批科技人才,我国已拥有一支规模较大的科技队伍。中老年科技人才,作出了很大贡献,年轻科技人才朝气蓬勃,茁壮成长,已成为生力军。但是,由于历史的原因,我国科技队伍,特别是年轻科技人才队伍方面,还存在以下突出问题: 第一,我国科技队伍的年龄结构最明显、最突出的问题是年龄老化,处于科技创造最佳年龄区的人数太少,不符合大多数人处于最佳区的要求。据1987年对我国科技队伍的调查,25—44岁年龄段的总比例只占56.8%。更应该指出的是,其中成为专业技术队伍最为重要的中坚力量的两段即“30—34岁”、“35—39岁”段正是从文革中成长起来的。  相似文献   

8.
做为一个科技大省,我们的科技队伍是比较强的。我们完全有能力为辽宁老工业基地的振兴作出应有的贡献。首先,辽宁科技人才众多。除了北京、上海、天津三个直辖市,每万人口中科学家和工程师所占比例,我省在全国各个省、自治区中间排在第一位。这说明我们的科技人才的数量和密集度指标是名列前茅的。辽宁省的国家级工程研究中心、工程技术中心数量,在全国居第二位。  相似文献   

9.
正固体废物处理与资源化教育部重点实验室2007年经教育部批准立项建设,2011年通过教育部验收并正式向国内外开放,2015年12月顺利通过教育部评估,是我国在固体废物处理与资源化领域唯一的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实验室学术委员会由傅依备院士等21位国内外知名专家学者组成。现有固定人员48人。其中,39名专职研究人员均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93%具有博士学位,40岁以下的中青年人员占比65%。国家杰青、长江学者、百千万人才工程各1人,新世纪人才3人次,四川省学术与技术带头人6人,四川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后备人选7人。  相似文献   

10.
四川省青年科技基金会成立于1994年,旨在培养和造就跨世纪的杰出青年科技人才和学科带头人,为四川省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提供后备人才。基金来源目前仍以财政拨款为主。 基金会成立以来,分别于1994、1995和1997年遴选了三批跨世纪青年学科带头人为培养资助对象。其中1994年首批33人,1995年10人,1997年30人。这73名培养对象入选当年最大年龄38岁,最小28岁,平均32岁。  相似文献   

11.
为全面贯彻、落实全省自主创新大会精神,推进“百千万科技创新人才工程”,由浙江省科学技术厅、共青团浙江省委等发起并主办,《今日科技》杂志社承办首届“浙江省百名科技自主创新青年标兵”推选表彰活动,并作为2006科技活动周的一项重要内容,旨在通过选拔、培养、造就大批高素质的、具有蓬勃创新精神的青年科技人才,展示奋发有为的精神风貌,树立标兵和模范,引导更多的青年科技人才积极投身于创新型省份和科技强省建设。2006浙江省百名科技自主创新青年标兵推选表彰活动  相似文献   

12.
安徽省自然科学基金1995年设立,功能定位是以应用基础研究为主,引导广大科研人员从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需求中挖掘基础性、前瞻性的科学问题,加强技术和人才贮备;围绕安徽省的优势学科和优势资源,适度超前,突出重点,有所为有所不为,为申报国家自然基金和"973"、"863"等项目作前期培育.在此基础上,2001年设立的安徽省优秀青年科技基金,旨在促进安徽省中青年科技人才的成长,为中青年科技人员创造良好的科研环境,加速培养和造就一批进入国际科技前沿的高水平的中青年科技骨干和学术带头人.  相似文献   

13.
省外资讯     
《今日科技》2011,(10):16-17
北京2011年度北京市科技新星计划启动近日,2011年度北京市科技新星计划启动申报。北京市科技新星计划是北京市科学技术委员会组织实施的青年科技人才培养计划,面向35岁以下青年科技人才进行选拔,通过资助其独立开展科研工作,参与国际合作与交流,促其脱颖而出,成长为具有自主创新能力的战略性科技后备人才。自1993年实施以来,新星计划共选拔培养了十八批1475人,一大批入选人员在各自学术领域和单位崭露头角,很多入选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有的获得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资助,有的成为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甚至入选两院院士。  相似文献   

14.
当今世界科技和经济的竞争,最终是人才的竞争,要实现跨世纪的发展目标,必须要有跨世纪的人才。1995年,我们按照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提出的要造就一批进入世界科技前沿的跨世纪的学术和技术带头人的要求,把培养和造就跨世纪学术和技术带头人作为专业技术队伍建设中一项重要而紧迫的任务融入全市经济发展的大循环,而这其中,选准培养对象,是实施跨世纪人才工程的基础。  相似文献   

15.
王军  程郁 《科技智囊》2010,(4):66-71
<正>在科技决定竞争力、科技引领时代发展的今天,国家的强盛和社会的繁荣都高度依赖于科技人才的有效培养、引进和使用,创造良好的创新激励环境与制度体制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国家主席胡锦涛曾强调指出:"建设创新型国家,关键在人才,尤其在创新型科技人才。培养造就创新型科技人才,要全面  相似文献   

16.
当今世界,大国竞争的新变局与新冠肺炎等全球性挑战使得科学技术在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中的核心作用不断凸显,战略科技人才培养的重要性、紧迫性进一步凸显.培养造就一大批具有国际水平的战略科技人才是新时期我国人才工作的一项重点议题.本文以科技创新视域下的战略科技人才培养为切入点,梳理时代特征与发展现状,提出战略科技人才培养的"点、线、面、体"动态框架,强调战略科技人才"生态化"培养的理论概念,详细分析我国战略科技人才培养的具体路径.研究旨在通过系统分析以期为新形势下我国人才战略部署以及人才工作开展提供理论依据与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7.
培养造就创新型科技人才是高校人才培养的一项重大任务,也是一个系统工程。我校作为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的高校,长期以来一直重视创新型科技人才的培养,我们的做法和体会是:  相似文献   

18.
西安理工大学属中央和地方共建高校,始建于1949年,其前身是北京机械学院和陕西工业大学合并而成的陕西机械学院,1994年更名为西安理工大学。自建校至今,已培养各类毕业生7万余名。学校努力建设高素质师资队伍,构建了由博士点学术带头人、硕士点学术带头人、青年学术骨干和骨干青年教师组成的四级优秀人才梯队。学校实现了独立承担国家“863”、“973”计划等重大科技项目零的突破,高水平重大科技项目在学校科研任务中的比重逐年上升。1996年以来,承接科研项目2000余项,发表论文、专著5000余篇(部)。学校有100余项科研成果获得国家级、省部级…  相似文献   

19.
<正>一、要加快招引和培养一批创新人才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培养造就一大批具有国际水平的战略科技人才、科技领军人才、青年科技人才和高水平创新团队。人才是前沿技术的核心,未来的科技竞争本质就是高端人才的竞争。舟山将深入实施好"5313"行动计划,举办好全球海洋经济创业大赛,聚天下英才而用之,在创新实践中发现人  相似文献   

20.
中国科协青年科学家论坛创办于1995年,旨在推动青年科技工作者了解世界科技发展动态,拓宽视野,增长知识和才干,营造良好的学术讨论环境和学术交流氛围,搭建高层次的学术交流平台,培养优秀的科技人才和各个学科的学术和技术带头人。论坛坚持服务国家科技目标、鼓励自由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