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英语运用能力包括听、说、读、写的操练和语言信息的输入输出的实践过程。因此必须把学生置于运用语言的活动中去感知、分析、理解、操练,从模拟交际到真实交际,以期达到真正掌握英语。所有这一切都必须靠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使其形成良好的学习动机和教师为其创造良好的客观条件,才能有效地实现。因此优化课堂教学结构,训练学生的英语运用能力是实施英语素质教育的关键。  相似文献   

2.
教师通过详细讲解和语言操练,把讲解作为让学生继续学习的工具,从语言的实际意义出发,合理安排语言教学活动和教学形式。在教学中采用情景交际法,让学生在不同的交际场合中进行练习。使用英语来开展丰富多样的课堂英语实际活动,给学生提供交际情景、场合,帮助其创造性地、自由地表达自己的意愿。教师在重视课本知识内容的同时,利用现代教育技术,这种创新型教学手段,拓展教学内容,以教师的教学创新来启迪学生的学习创新。通过尝试各种各样的方法,使英语课堂教学交际化,最终实现培养学生的英语交际能力的目标。  相似文献   

3.
交际功能是语言最基本的功能.英语作为一种用来交际的工具,已受到越来越多的人的重视.长期以来,在英语教学中,强调得最多的是如何用英语去交际.英语课堂交际化是英语课堂教学素质化的核心,要从不同的角度使课堂教学达到课堂交际化.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刻苦钻研教材,研究学生,探索教法,使三者有机结合起来,让学生在言语操练中学会语言并形成技巧.在交际化的课堂中获取为交际而运用英语的能力.  相似文献   

4.
大学英语综合课口语练习策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提高英语学习者的交际能力,英语教师应重视口语练习的完整性,即展示、操练与创造三个阶段.学生大量接触英语素材的必要性不容忽视.在大学英语综合课程教学中,教师要结合课本设计合理的口语练习,使学生有效地锻炼交际能力并加深对语言知识的掌握和对课文的理解,实现听说读写综合能力的全面提高.  相似文献   

5.
初中英语第三册共有对话 16 6段 ,因此这种模式在英语新授课中占比例为 5 0 %左右 ,是最常用的模式之一。英语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学生实际运用英语的能力 ,初中英语对话课教学任务是培养学生听说能力 ,即口头表达和交际能力 ,搞好对话课堂教学 ,是激发学生英语学习兴趣 ,提高英语运用能力 ,完成英语教学任务的关键。一、对话课能全面提高学生的语言能力对话课在语言知识方面侧重量于日常交际用语的学习 ,在语言能力培养方面侧重于听说能力 ,在文化知识方面侧重于让学生了解不同文化背景和语言运用的得体性。从知识操练 ,交际能力的培养到文化…  相似文献   

6.
如今我国已经加入WTO,而且改革开放步伐不断加快,许多单位与国外的交流也日渐增多.高职学生为了毕业后更好地适应和投入工作,就必须掌握英语这门交际工具.所以,高职的英语教学的目的主要就是培养他们使用这种交际工具的能力.提高高职学生英语交际能力的具体做法是进行语言操练;教学过程交际化;充分利用各种资源;结合专业特点教学等.  相似文献   

7.
在语言交际中,口语的第一性决定了口语在语言交际中的重要性。通过有步骤、有计划的训练,就能逐步提高用英语进行口头交际的能力。只要打好了语音基础,培养了良好的听能,掌握了有效的方法,口语训练是每个人都可以进行并能取得成效的。一、加强语音基础训练培养良好的听能(一)加强语音基础训练掌握语音的基本知识是学习口语的基础,是进行口语交流的先决条件。传统教学使大多数人只重视语言知识和语言结构的分析与操练,而忽视了运用语言的能力和口igull练,造成了多数人语音学习的先天不足,如发音不准确,重音掌握不好等。所以我们…  相似文献   

8.
尹婷莉 《科技信息》2009,(31):286-286,295
世界现代英语教学已经进入交际时代。作为英语教师,我们要教给学生的不单单是英语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他们的英语交际能力。新教材要求以学生为主体,交际为中心,操练为重点。本文提出了几种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英语交际能力的方式方法,旨在倡导各位英语教师努力开辟更符合于新理念的英语课堂交际教学的新模式。  相似文献   

9.
委婉语是英语语言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英语交际中使用广泛的一种重要修辞方法。本文就如何在语言交际中正确理解和使用英语委婉语进行了初步的分析与探讨,以期加深英语学习者对英语语言的理解与掌握,提高英语语言实际运用能力,从而达到有效跨文化交际的目的。  相似文献   

10.
操慧慧 《科技信息》2011,(11):199-199,201
语言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长期以来,我国英语教学过于强调语言知识的传授和语言技能的操练,而忽视了中西文化的差异对比,结果使学生难以摆脱母语的影响,无法利用英语进行得体的交际。本文作者结合教学实践,具体阐述了如何在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给学生讲解和渗透英语国家文化的一些方法,同时文章还指出,借助课外活动、课外阅读等可以巩固和加深学生对所学语言文化的理解,从而帮助他们真正掌握英语这种语言。  相似文献   

11.
随着新课程标准的推广,英语作为一门语言,不再只是教给学生无穷无尽的语法知识,而是更注重英语的交际能力和运用能力。于是在实际教学中有的教师淡化了语言教学,他们不讲、不提示、也不操练,认为这就是在响应新课程的要求。长此以往,其结果是学生对所学语言点不知、不懂或知之甚少,随之而来的是学生看不懂文章,更不用谈写作了。显然这样的教学是与新课程的要求背道而驰的。那  相似文献   

12.
关于英语交际中的语用错误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关于英语交际中的语用错误问题连益芝人们在社会中生活,语言交际是最重要的交际方式,然而非语言交际往往伴随着语言交际,辅助表达交际的意义。非语言交际是指人们根据所学语言国家的社会文化,利用姿势、面部表情、目光接触、时间、空间等的非语言行为的交际,它和语言...  相似文献   

13.
舒欣 《科技信息》2012,(17):236-237
英语课程属于专业语言技能课,具有专业性﹑实践性﹑交际性﹑综合性﹑实用性等特点。因此教学中应当以训练为主,把语言要素﹑文化知识和社会实践有机地结合在一起,通过学习者的操练,使学习者实现听说读写译等各种技能的全面提高,以实现最终交际目的。本文通过英语教育的学科的分析,结合实际情况,对如何提高英语教育水平作出分析,进行语言对比,加强国别化有利于英语在以母语为教学环境中的教学效率的提高,英语学习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实现交际,本文通过对互动教学模式和任务性语言教学法进行分析,以便更好地进行英语教学。  相似文献   

14.
本文针对非英语专业学生在英语学习过程中出现的语言知识与语言能力背离现象进行了探因分析,并根据教学实践就如何使语言输入--吸收--输出这一语言学习过程中的三要素进行最佳结合,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即输入与交际结合,讲解与操练并行,培养学生具有较强的实际语言应用能力.  相似文献   

15.
贾令冕 《科技信息》2013,(20):339-339
<正>一、案例背景英语听说课程是英语听力和英语口语相结合的课程。对于缺乏语言环境的学生而言,"听"和"说"总是那么困难。所以,如何使学生从听不懂、说不出来的状态中解脱出来,让越来越多的学生参与到英语课堂中来具有重要意义。在以往的听说课的教学中,"逐词讲解—机械练习"是主要的教学模式。听力教学主要是利用"声音"来进行训练,学生听材料,然后完成几个题目。而在口语练习当中,学生往往是根据课文情景、语言、句型来进行机械操练的。句型的机械操练使学生牢固掌握语音、词汇、句子,并能在日常交际中运用口语。虽然句型训练很重要,但是句型如果脱离了生活实际,那么学生学的只是一些孤立的没有联系的句子。而任务型教学和情景交际法就可以将英语听说课变得生动有趣且学习效  相似文献   

16.
英语学习的最终目的是获取运用英语进行社会交际的本领。只有语言知识或语言能力,只会组织语法上正确的句子,而不会选择适应交际场合的语言变体是达不到语言学习的目的的。章就语言变体,即语域及其在交际中的选择进行阐述,并指出在跨化交际中常见的语域误用现象。  相似文献   

17.
英语教学应通过各种英语语言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英语语言素质,锻炼学生的创造性英语思维能力,引导学生构建自主学习的英语语言学习模式,通过交际实践提升英语语用能力,从而减免在交际中出现语用失误。  相似文献   

18.
语言是交际的符号,语言与文化密不可分。语言文化与交际是一个不可分割的统一体。学习语言的目的是为了交际,英语教学的目的是为了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但真正的交际能力既包括语言能力,也包括社会文化能力。因此,英语教学既应该包括英语语言知识教学又应该包括语言文化知识教学。  相似文献   

19.
曾利娟 《中州大学学报》2003,20(1):82-83,98
目前我国大学生的英语写作能力及写作水平普遍偏低,尚缺乏一定的书面交际能力,为此,重视英语写作课教学,加强对学生语言基础知识的训练,帮助他们分析并克服英语写作中的常见语言错误,是迅速提高他们的英语表达能力及交际能力,适应对外交际需求的当务之急。  相似文献   

20.
语言和文化密切相关,外语教学不可避免地要涉及到文化环境。英语学习离不开对英语国家文化的学习与理解。由于学习英语的目的是交际,英语学习也就自然地涉及到不同的文化之间的交际,这是一种跨文化的交际。因此,在英语教学中要注意语言和文化的关系,提高对中西文化差异的敏感性和适应性,从而提高学生跨文化交际的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