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5 毫秒
1.
柳宗元在《晏子春秋》研究史上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他的《辩晏子春秋》是《晏子春秋》研究史上十分重要的文章,其中的观点直接启发了人们的思维,引起了后人对《晏子春秋》著作的学派归属和作者及成书时间的长期争论。应该说,后人关于《晏子春秋》的很多重要观点和今天关于《晏子春秋》的很多重要成果都是在他的思想启发及他所引起的学术争鸣的基础上取得的,他对我国的《晏子春秋》研究做出了十分重要的贡献。  相似文献   

2.
柳宗元在《晏子春秋》研究史上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他的《辩晏子春秋》是《晏子春秋》研究史上十分重要的文章,其中的观点直接启发了人们的思维,引起了后人对《晏子春秋》著作的学派归属和作者及成书时间的长期争论。应该说,后人关于《晏子春秋》的很多重要观点和今天关于《晏子春秋》的很多重要成果都是在他的思想启发及他所引起的学术争鸣的基础上取得的,他对我国的《晏子春秋》研究做出了十分重要的贡献。  相似文献   

3.
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崇史尚实"的主流观点使《晏子春秋》之类以历史为基础却又不拘泥于历史的作品被鄙弃,难以得到恰当的评判。随着"文"的地位的提高,文学批评的完善,"史"与"文"始平分秋色。虽然《晏子春秋》处于中国文学发展的萌芽期,具有复杂的创作特征,但其具有的与史书迥异的文学创作的特征和手法,已显示出《晏子春秋》叛离正史、走向文学的的鲜明倾向。  相似文献   

4.
本文从语义和语法两个角度分析了《晏子春秋》的人名,探讨了《晏子春秋》中人名在词素意义关系和结构方式上的规律以及这些人名反映出的文化意义。  相似文献   

5.
《文选》文体研究一直是《文选》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但由于其种类繁多,一直也是争议较多的一个领域。本文对20世纪30年代以来《文选》文体研究状况加以分析与总结,并对现有研究成果作一梳理与分析,希望对《文选》文体学研究起一些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6.
从《晏子春秋》研究的现状来看,有关晏子形象的研究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总的来说大都给予了很高的评价.为了深层发掘晏子的更加真实的艺术形象,本文将以《晏子春秋》中晏子的事迹为依据,借鉴《史记》、《左传》中记录的有关晏子的事迹,从中找出晏子近乎奸诈以及避世自保的反面形象,从而突出其作为一名历史人物的真实的艺术形象.  相似文献   

7.
《晏子春秋》是记录春秋时期齐国大夫晏婴思想言行的一部著作,它在目录学中的学派归属与图书归类问题一直在学术界存在着很大争议,尤其是学派归属问题。在当代"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学术氛围中,我们对此问题有了越来越深的研究,《晏子春秋》不但是一部富有浓厚政治思想色彩的古典文学作品,也是研究我国春秋战国时代历史、文学、哲学史的重要文献,这已渐渐得到众多学者的认可,同时这也将继续促进我们对《晏子春秋》其它问题的研究。  相似文献   

8.
从文学的角度审视《晏子春秋》,它可以说是先秦的一部短篇小说集。除了前人研究多所注意的晏子形象外,齐景公这一形象的生动性,复杂性,其于发展中表现人物性格的丰满性等等,也颇值得注意。先秦阶段小说发展还很不成熟,《晏子春秋》所作的尝试为后世小说描写人物,尤其是描写人君提供了宝贵经验。  相似文献   

9.
文体观念是钱钟书文学观念的重要组成部分,这在其《谈艺录》《管锥编》等著作中都有集中体现。他往往在引述历代经典文体文献并分析比较的基础上,给出自己独到的文体批评见解和论断。在其文体观念之中,“辨体”这一古代文体学理论的核心范畴又是其用力所在,主要包括体制为先与亦遵格式、严分体制与得体失体、严于辨体与文体界限三个方面。通过对其著述中相关辨体文献的辑录整理和分类分析,系统地构建其辨体理论批评体系。  相似文献   

10.
从学的角度审视《晏子春秋》,它可以说是先秦的一部短篇小说集。除了前人研究多所注意的晏子形象外,齐景公这一形象的生动性,复杂性,其于发展中表现人物性格的丰满性等等,也颇值得注意。先秦阶段小说发展还很不成熟,《晏子春秋》所作的尝试为后世小说描写人物,尤其是描写人君提供了宝贵经验。  相似文献   

11.
在较为全面占有材料的基础上,对汉至清末《晏子春秋》的研究状况进行了详细评述,目的是总结成果、吸取经验,为这一学术领域在二十一世纪取得更大成绩有所贡献。  相似文献   

12.
虽然《春秋》全文并无“羲”字,但“三传”通过阐释《春秋》之“羲”,正好衔接了“羲”在此前后的文化内涵,将本来仅是针对“天-王”关系的“羲”扩展到“天-王-诸侯-大臣”、“中国-蛮夷”的维度。孟子和其他战国思想家又进一步将其扩展到君子修养和普通个体的心性使用层面,“羲”成为一个重要的伦理道德性范畴。这种衔接并非巧合,“羲”之所以成为阐释《春秋》的核心,其根本原因就在于《春秋》的文本性质与功能具有“羲”的原始发生内涵与指代功能:“羲”将“羊”置于“我”之上,它表征出王权的神圣性、仲裁性,以及神灵监督王权的合法性。《春秋》包含了天与时政纲领的依赖关系,以及天与君王及大臣的责任关系。它既能表征出王权的神圣性,又能监督王权的合法性。“神”与“王”的神圣关系、史官记事对“王”的监督功能是“羲”和《春秋》内在相通的契舍点。历来阐释《春秋》者无不从“螽.”牢着眼,这不是偶然,而是间接地.旁证了《畚教》的巫虫性和文化功能.  相似文献   

13.
春秋时代,随着宗法制解体,商业和商品经济的发展,古代第一个商人阶级相应形成。作为商人阶级的代表,范蠡、白圭等人总结商业经验和规律,形成了一套不同于管仲富国之学和孔子富民之学的新的经济理论——商人治生之学。它在理论上独特的创新价值值得重视和研究。  相似文献   

14.
"春秋"概念内涵的演变是一个逐渐缩小的过程。孔子既没有创作也没有修订《春秋》,只是将其用作教育学生的教材。《春秋》作为一部史书,创立了编年体的史书体例;《春秋》又是一部政治化的著作,叙事讲究"笔法"、"书法""、义例",对中国传统史学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北宋理学创始人之一的张载,从宋代政治活动的实际需要出发,寻找内政外交的指导思路,对《春秋》作了一定深度的研究,其《春秋》学思想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第一,确立《春秋》在五经体系中的重要地位;第二,以天理作为研习《春秋》的理论指导;第三,积极参与处理夷夏问题,为解读《春秋》提供现实政治上的依据。  相似文献   

16.
以《左传》为语料分析了名词谓语结构的标记类型和发生类型,走出了当前认识上的一些误区,同时系统分析了名词谓语结构的现象。  相似文献   

17.
就仁学起源于东夷族,孔孟思想是对先秦时期各民族优秀文化的总结;儒学文化对中国社会发展的意义;孔子没有删《诗》、《书》,作《春秋》等三个问题作了论述。认为儒学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也是当前国内外研究的热点问题,但当前儒学文化研究中还存在不少问题需要深入探讨。  相似文献   

18.
孔子整理《春秋》所继承的是古代史学中的“记言”传统。重在阐释古史的微言大义一面,由他的弟子所传承的《公羊》,《谷梁》二传,继承了孔子重在阐释的风格。在丘明的身份是“鲁太史”,“鲁君子”,所继承的古代史学中的“记事”传统,由他所传承的《左传》仍是从“记事”一面为《春秋》补充史料,但是在《左传》中,却又包含有较之《公羊》,《谷梁》更多的孔子史论,这些史论基本上体出了《论语》所说“子以四教,却又包含有较之《公羊》,《谷梁》更多的孔子史论,这些史论基本上体现了《论语》所说“子以四教:文,行,忠,信”的特点。  相似文献   

19.
从《左传》到《列女传》,女性形象的塑造发生了某些变化,这一方面与文学发展的内部规律相关,但更重要的是,这些形象的塑造与作者的创作目的,与当时的学术语境密切相关。随着西汉“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局面的逐步形成,儒学开始以经学的形式统治社会思想文化等各个方面。刘向《列女传》中的女性形象的塑造不同于《左传》,其实质乃是用儒家的观念塑造而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