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国伊力特·沐林北极科学探险考察队” 于2001年10月16日-11月2日在北极斯瓦尔巴德群岛考察,经对比研究后,根据科学研究内容和经济支持条件,最后选定北极斯瓦尔巴德群岛的首府朗伊尔宾城(北纬78°13’)为“中国伊力特·沐林北极科学探险考察站”站址,并将在2002-2003年进行科学考察研究。从此,中国科学家有了自己的北极科学研究基地。  相似文献   

2.
2007年3月1日,第四次国际极地年活动拉开了序幕,地球南北两极成为全球关注的焦点。有媒体称,这是国际极地科考的“奥林匹克”盛会,更是全球范围对南北极科学考察和研究规模空前的国际合作行动。人类对北极的探险,可以追溯到很久以前,由于北极地区很早就有人类定居,生活在北极的  相似文献   

3.
新知短信     
北极偏转使极光移位科学家发现地球的北极磁极正在快速地偏转,目前,它正在从北美洲北部顺时针转向俄罗斯西伯利亚地区。科学家介绍说,地球极地的磁场来自地核储存的流动液态铁,如果地球按照现在这个速度继续偏转,那么北极就将转出北加拿箭头所指是位于人马星座A区域的一个巨大黑洞大,转向西伯利亚地区。这样一来,处于北美洲与西伯利亚交界处的阿拉斯加很可能将在未来50年后失去特有的景观——“极光”奇景,由西伯利亚和欧洲北部地区取代。目前,科学家还不能找到北极偏转的真正原因。但是科学家猜测,地球正常的震动会使北极再次返回到加拿大…  相似文献   

4.
《世界科学》2009,(1):47-47
美国航空航天局(NASA)发布的最新卫星监测数据显示,2003年至2007年的5年间,地球上南极、美国阿拉斯加和北极格陵兰岛的陆地冰川已融化逾两万亿吨,全球变暖趋势愈见明显。  相似文献   

5.
2002年7月30日,中国人的第一个北极科学考察站"中国伊力特·沐林北极科学探险考察站"在北极斯瓦尔巴群岛的朗伊尔宾(Longyearbyen)落成;2004年7月28日,我国政府在北极斯瓦尔巴群岛的新奥尔松(Ny-°Aolesund)建立了中国北极科学考察站——黄河站。建立中国的北极科学考察研究站,是中国科学家从事北极科学研究的必要条件,正如中国南极科学研究必须建立南极科学站一样。  相似文献   

6.
南海“魔”现1975年,美国亚利桑那州州立大学学者L.D.库什出版了《揭开百慕大三角区的秘密》一书,提出了地球上存在12个“魔鬼三角区”的理论。12个“魔鬼三角区”的分布为:南北半球各5个,南北极各1个。北半球是:百慕大、日本本州南部、夏威夷至美国大陆间的海域、地中海及葡萄牙沿岸、阿富汗;南半球是:非洲东南部海域、澳大利亚西部海岸、新西兰北部海域、中南美洲东部、东南太平洋东部。“魔鬼三角区”的特点为▲等距离分布,地球因此被分成20个等边三角形,“魔鬼三角区”就在三角形的结合点上;▲南、北半球的“魔鬼三角区”均位于纬度30…  相似文献   

7.
水星之魅     
水星是地球的小兄弟,和月亮十分相像,也有环形山、丘陵、盆地、断层……不过,水星不是一颗卫星或小行星,而是一颗环绕太阳运行的行星。 水星是何人何时发现的,现在已无从考证。至少在公元前3000年,居住在现今伊拉克南部的苏美尔人就已经知道这颗星,时而叫它“阿波罗”(晨星),时而唤它“赫米斯”(昏星)。由于水星在天空中移动很快,古代西方人就把罗马神话中管理贸易、商业和小偷的天神“墨丘利” 之名赋予了它。在希腊神话中,这个天神就是穿梭于天庭众神的信使“赫米斯”。我国古代称它为水星,也是比喻它的移动像易逝的流…  相似文献   

8.
公元前800年左右.在古埃及底比斯城的卡纳克神庙.有一位名叫“梅丽莎蒙”的女祭司。“梅丽莎蒙”的意思是“她为阿蒙神而活”,可见这位女祭司的主要职责是供奉神庙里的阿蒙神(和太阳神有关的神)。  相似文献   

9.
高登义 《自然杂志》2012,34(1):18-23
近百年来,全球地面气温平均升高了0.74 ℃,与此相应,地球三极(南极、北极和青藏高原)的生态环境都发生了相应变化。本文探讨了全球变暖的原因,揭示了地球三极地区对于全球变暖的不同响应,讨论了生物和人类对于全球变暖的适应问题。  相似文献   

10.
新的太空照片说明.小彗星还在不断地撞击地球外层空间。这些太空物体可能已给地球带来形成生命所需要的化学物质,证据是从美国航空航天局(NASA)的北极卫星得到的。一个科研小组上周在美国地球物理学会会议上报告了这一发现。依阿华大学的路易斯·福克兰是这一小组的领导人。这些太空物体大约像一座小房子那么大.在地球上空几千公里处就被毁掉,所以对地球上的人和太空宇航员均无威胁。科学家把这些物体称做“雪球”,它包含的物质主要是水,而水是生命所必须的。它还可能含有在地球上形成生命时所需的简单有机物。科学家认为,在亿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