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03 毫秒
1.
正20年,也许只是弹指一瞬间。可是中国的互联网事业,却在这20年里进行着翻天覆地的变化。在这20年中,我们经历了互联网的萌芽,我们第一次小心翼翼地踏上了互联网的高速公路,然后在这条信息高速公路上尽情驰骋。这根看似细小的数据线,却为我们打开了广阔的世界。许多网络时代的先行者,用他们的热情和不屈的拼搏精神,为我们开创了互联网的时代。2014年是中国全面接入国际互联网的第20年,是中央网络安全和信息化领导小组的开局之年,也是拥有6亿网民的中国加速向网络强国挺进的元年,毫无疑问,这个时间节点将被历史铭记。  相似文献   

2.
互联网的进化互联网如果出现在50年以前,其应用范围会很小,当时只有大型计算机,体积庞大笨重,造价高昂,多用于科研和商业,普通用户无缘使用。个人PC从20-80年代开始普及,这为互联网的普及打下了基础。  相似文献   

3.
桑洋 《自然与人》2010,(2):32-35
正当我们享受着“互联网”带来的无穷乐趣时,“物联网”又悄悄地向我们走来。估计地球上90%的人还不知道何谓物联网的时候,2009年12月16日,在中国的证券市场上“物联网”的概念却已被人们炒得热火朝天。  相似文献   

4.
正1987年9月14日,一封标题为"越过长城,走向世界"的电子邮件从中国第一个国际互联网电子邮件节点——设在北京计算机应用技术研究所内的"中国学术网"发往德国。1994年4月20日,中国第一条连入Internet的64K国际专线开通,实现了与Internet的全功能连接,中国真正成为拥有全功能Internet的国家,这一天,在中国互联网发展历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此事被评为当年中国十大科技新闻之一,并被国家统计公报列为中国1994年重大科技成就之一。  相似文献   

5.
前几天去辽宁盘锦拍摄中华攀雀做巢繁殖,我们能离几米远的距离在没有伪装的情况下进行工作,而鸟儿们却无视我们的存在。自由享受着它们的生活,这在我将近20年的鸟类摄影中还是第二次。  相似文献   

6.
《科学之友》2014,(2):25-32
<正>不管你有没有想到网络视频的种种奇迹和意外表现,中国的网络视频都已经真实地进入我们的生活。本期内容,编辑将梳理中国网络视频的前世今生,让您了解一个真实的网络传媒世界。网络视频从国外传入中国最早可以追溯到20世纪90年代,伴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在21世纪初逐渐成长为互联网的新宠儿。然而,从第一批专业视频网站建立成长到互联网最大应用服务,仅仅用了8年的时间。  相似文献   

7.
断网!又是断网! 2009年7月27日晚间20时左右,江苏电信出现宽带堵塞,大部分网站不能访问,直至2 h之后,网络才陆续恢复.这已是2009年国内发生的第三次大规模断网事件.在固话时代罕见的通信中断现象,如今却在互联网时代频频发生.电信网络到底是怎么了?  相似文献   

8.
<正>250万年、150万年、20万年、5000年,这在我们看来不过是一串数字,但却涵盖了人类祖先制造工具、学会用火、产生语言、创造文字的整个过程,其间的亘古蛮荒即使调动我们最丰富的想象力都无法追根寻底,他们曾经经历了什么?前不久看了一部纪录片《猿人星球》,它为我们直观地展示了10万年前我们祖先的生存状  相似文献   

9.
正中国的C2C之路,并不是"山寨"、"抄袭"那么简单,背后有深层原因,而且这里有一定的微创新,基本上就是披个美国模式的皮,实则完全不同的部分。必须承认的是,中国互联网这20年的商业路径就是:C2C(Copy to China),也就是把美国的某种模式搬到中国来。从创业伊始,一般就采用美国比较流行的某种模式,走向IPO之时,也毫不掩饰这一点:我们就是中国的某某某。最夸张的是人人上市,自称是中国的"Facebook+Zynga+Groupon+Linkedin",连套了四个模式。  相似文献   

10.
胡延平 《知识就是力量》2014,(4):14-15,12,13
正互联网给中国带来了巨大改变。互联网是我的信仰,推动互联网的发展普及是我的信念。——胡延平1987~1994萌芽SPECIAL REPORT1987年9月14日,一封标题为"越过长城,走向世界"的电子邮件从北京计算机应用技术研究所内的"中国学术网"发往德国。为了能够实现全功能Internet,科研人员开始了NCFC(中关村地区教育与科研示范网络)的建设工作。1994年4月20日,NCFC通过美国Sprint公司接入Internet的64K国际专线开通,实现了与Internet的全功能  相似文献   

11.
吴大猷 《科学》2007,59(6):52-55
吴大猷先生(1907~20OO年)出生于广州,1931年赴美,入密歇根大学物理系,1933年获博士学位。1934年吴大猷先生从美国学成回国后,开始其半个世纪的教学和研究生涯,对中国物理学的研究和教育事业做出了卓越贡献,培育了多位优秀物理学家,其中有我们熟悉的马仕俊、郭永怀、黄昆、杨振宁、李政道等。1997年。吴大猷先生在台湾大学等校开设讲座,主题为20世纪上半叶中国物理学的发展。海峡两岸学者根据该讲座录音整理出版了《早期中国物理发展之回忆》一书。今年是吴大猷先生诞辰100周年,本刊特节选该书中的部分内容,谨此纪念。[编者按]  相似文献   

12.
《知识就是力量》2014,(4):14-15
正互联网是20世纪人类最伟大的发明之一。从1969年互联网的前身阿帕网建立发展至今,网络凭借着开放、共享、平等、协作的特质,把全世界连接在一起。今天的网络已经渗透进社会、经济的各个角落,融进我们的工作、学习、生活、娱乐和思维。今后,互联网仍将继续推动我们的生活,继续带来翻天覆地的变化,继续制造出一个又一个传奇。  相似文献   

13.
姬扬 《自然杂志》2019,41(5):384-385
<正>黄昆(1919.9.2—2005.7.6)是著名的物理学家,长期从事固体物理理论和半导体物理学的研究和教学工作,是中国固体物理学和半导体物理学的奠基人之一。2019年是黄昆先生诞辰100周年,他离开我们已经14年了。黄昆出生于1919年,当时第一次世界大战刚刚结束,中国作为名义上的战胜国却在巴黎和会上遭遇耻辱性的外交失败。这一年还不是  相似文献   

14.
<正>免费,创造了互联网的黄金十年;共享,或将再造下一个移动互联网的黄金十年。30年前,司机还是带着"高大上"光环的职业;如今,你却可以轻易地接下一单顺风车生意。20年前,传道授业解惑依然是教授、专家们的专利;如今,通过分享  相似文献   

15.
美国电影《阿甘正传》中有一句话让我们记忆深刻,多年不忘。故事说得是20世纪70年代初的事情,阿甘作为美国乒乓球队员访华,当他回国后,记者问他对中国的最深印象是什么,阿甘回答说:他们什么也没有。也就是说中国人非常贫穷。这句话深深地刺痛着我们的自尊心。作为20世纪60年代出生的人,我们亲身经历了那段困难的时期,虽然儿时的印象里家家户户都不富裕,但是我们并没有穷困不堪的感觉,精神生活也是非常地充实。当90年代我们成人时,却听到一个外国人对自己儿时的中国那种评价,的确心里很不舒服。  相似文献   

16.
舒放 《自然杂志》2006,28(4):228-232
夏天并不是一个收获的季节,但中国科学家却向我们捧出了丰硕的果实.他们的名字接二连三地出现在全球主要学术期刊的目录中.尽管这仅仅是一个开始。但从中我们却看到了希望与力量。  相似文献   

17.
“网络教育在未来3年内对社会生活发生的影响,将像电子商务对商业世界的影响一样巨大”,这是世界最大的网络通信设备生产商思科CEO(首席执行官)钱伯斯的一番预测。 互联网的出现,再一次使我们面对从工业革命时代以来最具震撼性的变革,这种变革已经很快地引发了一场教育革命,因为网络近乎是天然的教育传播手段,同时又具有个性化、互动性的功能。借助于网络的特性,远程教育将可以使因材施教、个性学习、知识更新、交互学习等教学手段发挥到极致。 中国的远程教育 中国的远程教学可以从20世纪70年代的电视大学说起。电视大学及自学考试制度的推行,使中国的远程高等教育发生了一次质的飞跃。然而真正意义上的远程教学应该以网络教学为定义。 1994年,在国家教委的主持下,“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CERNET)示范工程”由清华大学等10所高校开始共同承建,这是国内第一个采用TCP/IP协议的公共计算机网。随后,教育部圈定了清华大学、湖南大  相似文献   

18.
文蒂 《科学之友》2010,(8):46-49
如果你从今天起不再吃饭,那你绝不可能活过两个月,而鳄鱼不吃不喝却能活上一年,甚至更长时间。我们与鳄鱼之间的差别为什么如此之大呢?这是因为我们是温血动物,我们每天所吃食物产生的大部分能量都在调节体温的过程中消耗掉了;鳄鱼则是冷血动物(也称变温动物),它们只需要较少的能量就能维持体温和生理机能。  相似文献   

19.
《大自然探索》2011,(7):8-15
一个穿越时空的人,他在地下沉睡了700多年,尸体却完好如初。是什么原因让他数百年而不腐?他究竟是什么人?20多年前在福州出土的一具古尸,为我们探索古代历史、古代尸体保存技术、墓葬方式等提供了十分难得的实物资料。  相似文献   

20.
张律 《自然与人》2012,(1):40-42
100年前,美国人富兰克林·H·金在《四千年农夫》一书中写道:中国和日本"这些世界上最古老民族的农民在长期的人口资源压力下逐渐采纳形成的实践经验,构成了这两个国家的农耕体系。这套农耕体系经过长达4000年的演化,在这块土地上仍然能够产出充足的食物,养活如此众多的人口,我们渴望了解这是如何做到的"。金也许根本不会想到,100年之后,中国的土地正在化肥和农药的榨取下板结、死去。传统农耕的传承延续了4000多年,却在不到30年的时间里被彻底摧毁,这究竟是为什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