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基于改进遗传算法的多产品连续化工过程生产调度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多产品连续化工过程的生产调度具有组合和连续的生产特性,因此它的调度模型可归结为一混合整数非线性规划问题(MINLP)。对这一问题的求解,采用了改进的遗传算法,提出了几种多样性保护算子,从而可防止传统遗传算法易提前收敛问题。所提出的算法被应用于三个产品生产的例子,并与文献所给的结果进行比较,说明了该算法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2.
提出了大规模无分流换热网络最优综合问题(流股数超过50股)的严格的混合整数非线性规划(MINLP)超结构模型.该模型建立在新的超结构基础上,可包含更多可行的换热网络结构,并成功地解决了“组合爆炸”问题.同时针对该模型提出了改进的遗传算法.文中给出了大规模换热网络综合的一个工业实例:乙烯装置的换热网络改造  相似文献   

3.
将复杂非线性蒸汽动力系数参数优化扩展到热电联产流程结构和蒸汽参数的联合优化,提出的混合整数非线性规则(MINLP)模型包含非凸非线性费用目标函数,复杂非线性过程约束及多方案选择的组合优化0-1变量逻辑约束,应用算例表明,所采用的模型和改进的遗传算法解决热力系统组合方案优化问题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4.
以分离清晰度为优化变量之一,建立了非清晰精镏网络最优化模型.该模型为非凸的混合整数非线性规划(MINLP)问题.提出了求解含有双线性项的非凸MINLP问题的整体最优化方法.最后通过3个非清晰精镏网络是优化算例对上述方法和模型进行了演示.  相似文献   

5.
将复杂非线性蒸汽动力系统参数优化扩展到热电联产流程结构和蒸汽参数的联合优化,提出的混合整数非线性规划(MINLP)模型包含非凸非线性费用目标函数、复杂非线性过程约束及多方案选择的组合优化0-1变量逻辑约束.应用算例表明,所采用的模型和改进的遗传算法解决热力系统组合方案优化问题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6.
给出了观察过程状态数为可数时,部分可观的马尔可夫决策规划(POMDP)折扣模型的逼近法和算法,算法保证了能求到ε-最优的平稳策略和ε-最优的期望费用函数。  相似文献   

7.
化工过程结合混合离散非线性规划新算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针对对化工过程系统综合的混合离散非线性规划的一般模型,在综合非线性规划的爬山策略和组合优化的查点策略的基础上提出了一个改进的混合离散非线性规划的通用新算法,通过在设计空间直接对连续变量和离散变量进行搜索,得到问题的最优解。  相似文献   

8.
一种基于混合Petri网的批过程动态调度算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批处理过程动态调度问题的特点,以赋色时间限制混合Petri网为工具,建立了批过程动态调度的混合Petri网模型,将批过程的调度问题映射技术为求Petri网中变迁的最优激发序列问题。在此模型基础上,根据动态规划基本原理,以资源的终极利用即最短生产周期作为调度目标,提出了一种基于赋色时间限制混合网模型求取变迁的最优激发序列的方法,并针对实际情况中出现的复杂的中间产品存贮策略,讨论了在各存贮策略约束下该模型中时间限制区间的确定方法,最后以炼钢-连铸生产系统的过程调度为例,对该算法进行仿真。多次仿真结果表明,当任务和设备的初始时刻或者过程的动态过程发生改变时,调度结果各不相同,从而验证了该算法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9.
利用CMG在Holloway等人对离散制造系统反馈控制综合研究的基础,提出了位置含时间的CMG-TpCMG模型,利用该模型研究了一类离散制造系统的实时反馈控制问题,并给出了相应的离线和在线实施算法及理论分析结果。  相似文献   

10.
构造Dn—最优确切设计的偏移调整算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给出了构造Dn-最优确切设计的一个新的算法--偏移调整算法,简称EAA算法,并同时给出与Wynn-Michell算法的D-最优性的比较,证明EAA算法有较好的设计效果。  相似文献   

11.
应用自编子程序与通用软件ABAQUSTM联机模拟计算了考虑潜热影响的激光涂敷过程温度场的变化.为定量地考察潜热的影响,使用了考虑潜热及不考虑潜热两种分析模型.计算结果表明,在激光涂敷过程的温度场分析中,潜热的影响不是总可以忽略的,其误差取决于材料在物相转变时交界面温差的范围及材料熔解体积的大小.考虑潜热的有限元模型分析结果和忽略潜热的计算结果比较,前者显示出较低的最高温度、较小的熔池范围和较窄的热影响域.另外,在移动热源作用下潜热的影响比固定热源更为突出.与实验结果比较,证明考虑潜热的计算模型会得出更精确的结果.  相似文献   

12.
推导了热容工作模式下侧面抽运板条激光介质温度分布的解析表达式,并模拟了其温度和相应的应力分布.与常规运转的介质的温度和应力分布进行了比较,定量分析了热容运转模式的优越性.结果表明,一般而言,常规运转情况下,应力断裂极限是限制功率进一步增大的主要原因,而在热容运转模式下,限制因素是上能级温度.模拟表明,相同抽运情况下,热容运转模式下的热透镜长度远比常规运转模式下长.在热容运转模式下,介质温度随时间线性增加,中心与表面的温度差几乎不随时间改变.  相似文献   

13.
高热负荷固体激光介质的热效应是制约激光器功率提高的严重障碍。以不均匀换热系数模型为基础,研究了具有非均匀内热源的侧面双向抽运板状激光介质在强制对流冷却下的耦合换热问题。结果表明:忽视对流换热系数的非均匀性将导致介质温度场和热应力场计算结果偏低;在平均导热系数取值基准下,介质热物性的温度依存性对其温度分布影响不大。与一维理想模型(均匀换热系数、常物性)的结果不同,采用三维模型并考虑入口段效应时,介质最大应力随R eyno lds数的增大而减小,而对介质膨胀系数的非线性作用不敏感,采用平均膨胀系数即可满足要求。  相似文献   

14.
采用二维双温度模型对多脉冲激光照射金薄板的相变传热情况进行研究,通过等效比热容方法确定固液界面的位置并研究了激光参数对传热过程的影响。结果表明,当激光垂直照射金薄板时,表面整体温度不断上升,而在脉冲间隔时间内略有下降,但温度的峰值相比激光作用的中心有延迟。随着激光的移动,激光照射点处的温度会出现一个峰值,之后会回落。激光作用时间内热影响区的横向变化比纵向大,移动光源向内部的热传递占主要作用,脉冲间隔时间内,热影响区的纵向变化比横向大,金薄板内部导热占主要作用。随着激光的照射,熔化状态横向不断增加的同时,熔化的深度也在不断增加。提高入射脉冲激光能量,会导致熔化的时间提前且熔化深度增加。  相似文献   

15.
对热效应影响严重的准三能级系统激光晶体采用脉冲激光泵浦,在泊松方程中引入矩形方波函数,考虑晶体侧面与冷却液之间的对流传热,以及晶体端面与外界的热传导,建立圆柱形Nd:YAG晶体的热传导模型和边界条件,采用有限元差分方法,求解变形后的泊松方程,得到激光晶体内温度的建立过程和临界稳定温度场分布。结果表明,采用脉冲泵浦方式能大大降低晶体内部的温度,有效减小晶体内部的热效应,为准三能级和三能级系统激光晶体的热效应研究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16.
建立温度场的数学物理模型,采用有限差分法求解材料在脉冲激光热源作用下具有复杂边界条件温度分布,研究激光与材料相互作用的温度时空特性,对于分析材料的热吸收效应和处理硅钢片具有理论和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7.
 当强激光辐照光电探测器时,热效应是最主要的破坏机制。探测器表面吸收激光能量导致表面温度升高。温度升高到一定程度,探测器处于非正常工作状态,输出信号失真,不能准确探测信号。而探测器的温度场分布与探测结构和材料的物理性质有很大关系。为研究探测器内部的温度场分布,本文建立了热传导模型,利用Matlab软件数值模拟了激光辐照下探测器内HgCdTe光敏元的温度场分布,并对特定外界环境条件下,激光损伤阈值与胶层的厚度和热导率的关系进行分析,研究结果对探测器激光损伤效应提供有效的理论依据,同时也有助于研究HgCdTe探测器的激光防护性能。  相似文献   

18.
激光焊接温度场解析计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提出了一种激光焊接温度场的解析计算方法,将激光作用下形成的小孔区域作为均匀吸收介质,导出介质热源的功率分布三维解析式,以及由该热源引起的无限大薄板的温度场分布解析式。计算和实验验证该解析式的正确性,理论计算和实验结果符合较好,当小孔深度为零时,介质热源即为表面热源,所得到的解析式与其它热传导焊理论解析式一致。  相似文献   

19.
采用SYSWELD有限元模拟和激光焊接红外测温方法,研究了激光功率与扫描速度对45钢薄板焊接温度场的影响。结果表明,焊接温度随着激光功率的增大而升高,随着扫描速度的增大而降低,且在激光功率较大和扫描速度较低时,其变化对焊接温度影响较大。在激光快速加热/冷却条件下,不同参数下的焊接初始温度与终了温度存在差异,通过调整合适的激光参数可获得相对稳定的焊接温度分布。在热影响区作用下,各焊接节点温度下降相对缓慢,且这一过程随着激光功率和扫描速度的增加而逐渐延长。为了提高焊接效率而同时增大激光功率和扫描速度不利于热变形的控制。  相似文献   

20.
超快脉冲激光烧蚀过程中的靶材温度分布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讨论了超快脉冲激光烧蚀靶材时的烧蚀特性及激光频率对温度分布的影响.从包含热源项的导热方程出发,详细研究了在纳秒级脉冲激光作用下单次脉冲和多次脉冲时靶材表面温度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用超快脉冲激光制膜可以有效地减小烧蚀期间靶材温度的大幅度波动.从而为克服传统PLD制膜技术上的制膜厚度的不均匀及大颗粒粒子的产生从理论上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