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与滑雪场植被恢复的必要性相比,松花湖滑雪场景区整体绿化也同样重要。刘华杰认为要栽种具有本土特色的苗木,可免去外来物种入侵的危害。他推荐了如上紫花枫、山楂等22种植物,本文选取3种做简单介绍。  相似文献   

2.
沙尘暴     
沙尘暴是一种风与沙相互作用的灾害性天气现象,它的形成与地球温室效应、厄尔尼诺现象、森林锐减、植被破坏、物种灭绝、气候异常等因素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其中,人口膨胀导致的过度开发自然资源、过量砍伐森林、过度开垦土地是沙尘暴频发的主要原因。沙尘暴作为一种高强度风沙灾害,并不是在所有有风的地方都能发生,只有那些气候干旱、植被稀疏的地区,才  相似文献   

3.
在研究掌握荒漠绿洲边缘不同类型植被区退/弃耕地植被与风沙活动特征基础上,依据植被承载量覆盖度、抗蚀阻沙覆盖度,利用自然植被演化与人工措施,实现了退/弃耕地生态修复,防风固沙与生态平衡,在河西内陆河流域绿洲边缘退/弃耕地大面积示范推广,形成了技术体系,产生了显著的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  相似文献   

4.
本文对造纸废液木质素化学改性并用作道路边坡和裸露山体植被恢复的植生基材添加剂的机理、方法、功能特点、应用效果等进行了分析和研究。结果显示,造纸废液木质素化学改性后,用作植生基材添加剂功效多,性能好,能有效提高植生基材保水、保肥、供肥性能及植物的抗逆能力,尤其适合水热条件特别恶劣,施工养护极为不便的高陡岩石边坡的植被建植,为解决基材易滑落、植被易退化等行业共性难题提供新的思路和支撑技术。  相似文献   

5.
很多人都知道,在我国广袤的沙漠上,生活着一种普通的植物——梭梭。它们被誉为“沙漠梅花”和“沙漠卫士”,是我国荒漠区最重要的植被类型。也是亚洲荒漠区分布面积最大的一类植被。众所周知,沙漠地区环境十分恶劣,要想立足其中,困难自然不小。但是,梭梭树做到了。  相似文献   

6.
本文描述了石羊河流域上游祁连山区植被退化现状,提出了植被恢复与重建的目标,依据山区海拔高度、气候条件和土壤情况,区划为前山区(海拔2000~2600m)、中山区(海拔2600~3200m)、亚高山区(海拔3200~3700m)、高山区(海拔3700m以上区域)4个区域,提出了各区植被恢复与重建的措施。  相似文献   

7.
本文首先介绍了我国五大牧区和广西石山区的植被概况,从草产量与载畜量的关系、石山地区以灌木为主的植被产量与载畜量关系、牧草和灌木的伤害恢复机制3方面分析了我国畜牧业发展中的草畜矛盾,并在阐述轻牧与过载对动、植物的影响的基础上,提出了广西石山地区畜牧业的发展对策.  相似文献   

8.
本文对道路边坡、裸露山体等受损坡面的来源、特点、危害及其生态治理的原则、目标等进行阐述,介绍了《道路边坡及裸露山体植被恢复与生态防护技术》研究课题的主要内容及取得的成果和关键技术突破。在课题内容设置上,将社会高度关注的受损坡体稳定与坡面植被建植、水土保持、生态防护及生态景观重建相结合,进行了全面系统的研发,形成了综合技术体系。  相似文献   

9.
通过对喀斯特山地系统结构与水土保持功能关系的系统分析发现,降低人口数量、扩大森林面积、提高森林质量能有效地降低水土流失和石漠化,不同土地利用类型系列的土壤质量变化分析提出退耕还林等植被恢复措施是改良坡耕地土壤质量的有效途径。地表径流变化趋势为退耕地〉现有林〉天然林,森林植被类型和结构变化可改变降雨在近地表的分布和运动路径,影响水土保持能力。基于喀斯特山地坡耕地立地分类系统、退耕还林工程林种分类和现有坡耕地树种组配置类型建立了双向式“树种-林种”布局技术体系。从种子发芽率对水分胁迫的响应、幼苗光合生理指标和钙镁含量、野外造林对比3个截面研究了喀斯特山地造林树种的二次选择,形成了不同种组类型相关指标的值域,并对部分树种进行了阶段性试验。在喀斯特漏斗洼地退耕还林工程示范中系统地提出了困难坡耕地造林6项关键技术和4种优化的物种配置类型,5种现有林类型的工程经营技术,示范取得了明显的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  相似文献   

10.
建立生态平衡的合理区域结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由于人类对环境的长期作用,现代地球表面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大部分地面转变为开垦、种植和放牧的地面(耕地,林场、牧场、种植园、养殖场等),充满着各种各样的人类技术产物(房屋、道路、堤坝、堤防、交通工具、生产和通讯设备等),人类改变环境面貌的最先的工作是破坏了原有的植被,把天然环境转变为人为环境,主要是农业和城市两种生态系统。这些人为生态系统有很多可以具有对人类有利的更高生产  相似文献   

11.
当我们从高空向下俯瞰时,大片大片的人造林成为绿化成功的骄傲。可是,当我们仔细琢磨这些大片大片的人造林时,又不得不担心“绿色沙漠”正在以另一种方式影响着环境,却没有给人类带来应有的效益。植被在天然形成过程中,一些先锋树种,如松树、杨树、桦树等先生长起来,但通常并不密集。  相似文献   

12.
该项目以干旱牧区草原生态保护和农牧民经济收入增加“双赢”为目标,以水草资源一生态一经济一社会复合大系统的耦合机理研究为基础,以水草资源合理开发、高效利用、合理配置、有效保护为核心,针对干旱牧区的实际情况,对干旱牧区水资源及其可利用量、草地植被生态需水、水资源承载能力及其提高途径、水资源开发利用布局与高效利用技术研究进行了系统全面研究,取得了干旱牧区水资源及其可利用量、干旱牧区草地植被生态需水、干旱牧区水资源承载能力和干旱牧区水资源开发利用布局与高效利用技术专题研究成果,为干旱牧区草原生态保护、畜牧业经济发展和水草资源可持续利用提供了科学决策依据和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13.
《中国科技成果》2011,12(4):23-24
1 课题简介 星载多角度/多谱段成像光谱仪影像、多极化与相干合成孔径雷达影像和激光雷达回波波形这些各具特点的遥感数据正越来越广泛地被应用于地表植被的研究中.利用这些数据可以反演与不同电磁波频段相对应的、与植被生物物理和结构参数有关的信息.联合使用这些传感器将明显提高遥感估测森林参数的潜力和精度.国际上主要空间研究机构(美国宇航局、欧空局)都计划投入大量资源发射测量植被参数的专业遥感平台,新一代平台将以测量一定参数(如生物量)为目标来选择传感器.传感器的理想组合以及基于辐射传输模型的多传感器数据的联合使用是目前利用遥感技术获取森林生物物理和结构参数的研究前沿.  相似文献   

14.
《中国科技成果》2013,(8):30-31
该示范研究为“十一五”富营养化初期湖泊(洱海)水污染综合防治技术及工程示范项目的课题之一。洱海虽水质较好,但足其水生态系统已经发生了较大变化,水生植被多样性降低,群落结构趋于简单化,中一富营养种类占优锷,植被资源呈退化趋势;  相似文献   

15.
我国西部地区是生态环境比较脆弱的地区,人类的生存与生产环境比较恶劣.历史长久的人为活动,特别是不合理的开发利用,更加剧了生态环境向恶性化发展.江泽民总书记发出"再造一个山川秀美的大西北"的号召以后,国家和地方政府实施了一系列重大决策.党中央、国务院关于西部大开发的决策把生态环境建设放在首要地位,改善与扩大人类生存空间.并认为,加强林草植被建设,改善生态环境,近几年将是最有利的时机.相继实施了如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还草、防沙治沙等一系列重大措施.生态环境建设各项措施的实施应持极其慎重的科学态度,要有科学的试验和论证,一切措施要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之上,科学技术要走在措施实施之前.例如不同区域植被建设中乔、灌、草的配置,植被建设的方式和模式,宜林、宜草地域的评价,水资源的合理利用与植被建设,生态系统的恢复与重建等.在上述方面,国外的相关理论和经验虽然可以借鉴,但是,根据时空关系的生态学基本原理,生态建设必须因地因时而建,不可脱离地域和各种自然和社会条件.超越客观规律,可能造成重大损失,受到自然的惩罚.  相似文献   

16.
中国陆地生态系统碳收支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朴世龙  方精云  黄耀 《中国基础科学》2010,12(2):20-22,F0003
中国是全球CO2排放总量最大的国家之一,因此中国陆地生态系统的碳收支平衡受到科学界和国际社会的普遍关注。本项研究利用3种相互独立的方法,即地面清查结合遥感数据、生物地球化学模型和大气反演模型,定量描述了中国的碳收支及其变化机理。上述3种方法得出的结果十分相近,对中国碳汇大小的估计在0.19—0.24PgC/yr之间。这表明中国的陆地生态系统在20世纪80—90年代吸收了我国同期化石燃料碳排放的28%—37%。同时,中国陆地生态系统碳汇的空间分布并不均匀,主要位于中国南部。研究显示,我国人工林的增加、区域气候变化以及植被恢复尤其是灌丛的恢复是我国陆地生态系统碳储量增加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7.
我国荒漠化面积位居世界各国前列,土地荒漠化是我国严重的生态问题。截至2009年底,我国荒漠化土地面积为262.37万km^2,其中半干旱区荒漠化土地面积97.16万km^2,占37.03%,该地区也是我国生态环境极度脆弱的地区,植被恢复与重建是该地区生态建设的根本性措施,建没的成败取决于植被恢复后的水分平衡。  相似文献   

18.
本文通过对乌江峡谷瘠薄地的立地类型和瘠薄地上的造林整地试验、覆盖对比试验、直播造林试验、树种对比试验的研究,总结出适合乌江峡谷瘠薄地不同立地类型的最佳造林模式,旨在为该区域植被恢复重建提供科学依据和造林实用技术。  相似文献   

19.
郭晓敏教授自任教以来,主要从事经济林栽培、林木营养、森林利用的教学科研工作,主要研究领域为林地养分管理、经济林培育、地力维持和植被恢复重建.担任森林培育学科硕士生、博士生导师.  相似文献   

20.
该项目针对干旱区防沙固沙林体系存在的植被衰败、植物固沙困难的现实,观测梭梭、白刺、油蒿、花棒和红砂个体构型与其防风固沙效能,建立仿真固沙灌木标准化生产构型参数,研制形成3种仿真固沙灌木。将其应用到退化防风固沙林恢复,建立仿真固沙灌木纯林和仿真固沙灌木+梭梭灌木林。仿真固沙灌木组成或恢复退化防护林操作简便,可重复、多次利用,设置不受季节影响,具有四季防护的特点,防风固沙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