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近年来国内外频频爆发的学术不端事件,引起学术界和全社会的广泛关注。学术期刊作为诚实记录学术成果的载体,应在维护科研诚信、防止学术不端发生中发挥应有的作用。本文通过介绍国际出版道德委员会(COPE)的指南及规范,分析论文发表中可能存在的严重道德问题。建议我国期刊要遵守国际出版道德规范。筑好防止学术不端的防线,做负责任的学术期刊出版。  相似文献   

2.
最近一段时间,多起学术不端行为的相继曝光再次引起社会各界对中国学术生态的关注.付费出版、学术管理行政化和考评机制的数字化等相互交织促动,明显已形成中国学术生态日渐退化的恶性循环链,注定要让中国学术界在无望的期盼和焦灼的浮躁中平庸堕落.中国学术生态有无治理重塑的可能?  相似文献   

3.
正中国社会科学院最近发布的一份研究报告表明,学术不端问题易发多发,近几年来每年都有学术不端的行为被披露,社会对学术不端容忍度较高,不少人觉得学术不端没什么大不了的。学术不端所造成的影响大小不等,大者如核心科技造假,不仅浪费了国家大量资源,且影响了核心科技研发进程;小者如为了评职称,抄几篇论文蒙混过关。学术不端严  相似文献   

4.
用立法规制学术不端行为是防范和惩罚学术不端行为的基础。本文通过研究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NSF)对学术不端行为的法律规制,明确了NSF规制学术不端行为的法律依据、学术不端行为的法律构成要件、处罚种类和处罚主体,并据此提出了对我国规制学术不端行为的立法借鉴。  相似文献   

5.
正埃里克·玻尔曼案是美国高等教育学术不端史上最具影响力的一个案例。对于玻尔曼的处罚,在综合考虑事件的严重程度上,美国政府决定从重处罚,以儆效尤。美国高校相对较低的学术不端发生率,与其健全的调查程序和严厉的处罚机制是紧密相连的。埃里克·玻尔曼案是美国高等教育学术不端史上最具影响力的一个案例。在此案调查的过程中,各个相关部门严格遵照美国政府颁布的关于学术不端处  相似文献   

6.
自1990年代中期以来,形形色色的学术不端行为——剽窃、抄袭、伪注、一稿多投、伪署名等等——如病毒肆虐,绵延不绝。这既与社会大环境有千丝万缕的联系,也直接与学术界学术良心缺失、学术道德滑坡、学人自律松弛、各项制度不健全、诸多规章不合理、管理监督不力、处罚惩戒不到位等密切相关。十多年来,尽管学术界也花费了相当气力打击各种学术劣行,  相似文献   

7.
正韩春雨事件调查结果公布,引起了众多非议。但也有评论从积极的方面指出,从处理学术不端的角度,此事可以称得上具有标志性的意义,处理结果已经满足了学术界和社会的基本诉求,补上了学术自净的最后一环。2018年8月31日晚,河北科技大学官网刊发了《学校公布韩春雨团队撤稿论文的调查和处理结果》。此时,距离韩春雨论文从《自然·生物技术》于2017年8月3日在各方压力下的"主动"撤稿,已经超过一年时间。  相似文献   

8.
正要推动公办事业单位与主管部门理顺关系和去行政化,逐步取消学校、科研院所、医院等单位的行政级别。切实实施这一改革,才能告别学术评价的"SCI崇拜"。科学引文索引(SCI)崇拜,在我国学术界已经是个老问题了。早在10年前,就有院士、专家炮轰"SCI崇拜",认为这种看重论文发表数、引用数、影响因子的"SCI崇拜",误导科研工作者,催生学术不端。  相似文献   

9.
当今高校有不少学术不端者的不端行为具有被迫特征。这种不正常的学术不端被迫现象有成为正常现象的态势。这里面蕴含着巨大而深刻的学术危机。以学术能力为视角来研究高校学术不端被迫现象具有重要意义。在这一视角下,描述了这一现象在高校的种种表现,从科研管理制度、研究生教育、高校教师招聘制度等方面透视了导致这一现象产生的原因,并提出了相应的建议。  相似文献   

10.
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处理学术不端行为的法律程序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用立法规制学术不端行为是防范和惩罚学术不端行为的基础。本文研究了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NSF)处理学术不端行为的法律程序,主要包括举报和受理、调查、处理、救济等程序,并据此提出了对我国的立法借鉴。  相似文献   

11.
近些年来,学术界中的规范与道德失衡的问题越来越严重,也可谓之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从表面上看,都是学术圈的毛病,如果我们把观察的尺度放大,可以说这也是社会问题在学术领域的缩影和延伸。单纯从学术界与整个社会之间的关系来看,学术规范与学术道德的树立需要一个基本前提,就是学术的相对独立,即在学术界,有自己的、不受外界因素干扰的运行机制。而我们的问题就出在社会腐败渗透到了学术界,其中很多是陋习,造成了学术界的官僚化、特权化、功利化等等。究其原因,就在于政治因素介入学术领域。20世纪的前半叶,我国学术界的一…  相似文献   

12.
铁肩担道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借参加“重建学术规范、整饬学术道德”学术讨论会这样一个难得的机会,我想重点谈两个问题:一是回顾学术界近年来为学术规范、学风建设问题而作的努力、已有的成就;二是呼吁学术报刊能给予学术规范、学风建设以更多的关注和支持。 就个人的观察而论,我感到,学术规范和学风建设是九十年代特别是近年来中国学术界关注的一个新的焦点话题。自1994年《中国书评》首倡学术规范讨论以来,不同学科的专家学者从不同的角度直接或间接予以积极的回应。同时,学术界的有识之士还就学风问题与学风建设给予了很大关注,对于学术批评和书评加以…  相似文献   

13.
正近日,有媒体报道,南京大学教授梁莹长期在网上删除自己的中文论著,涉嫌学术不端,并在教学工作中有敷衍怠慢的问题。该事件在学术界和舆论场上掀起了一场风暴。社会学教授梁莹的很多论文都凭空消失了。在南京大学社会学院网站上,这位教授的个人成果页面目前只张贴着英文论著目录,没有任何中文论文。这对一位本土的人文社科学者来说,是非常少见的情形。  相似文献   

14.
对科学"镶嵌"于其中的社会与境进行分析,是对科学活动考察的一个切实入口。随着科学研究与境的变化,引发学术不端的诱因和学术不端的形式都发生着相应的变化。为保证科学事业的健康运行,对学术不端进行研究并制定相应的应对措施是必要的。而对科学共同体的每一位成员来讲,首先和最重要的,是要认识到:身为科学家,应该怎样将职业精神发扬和传承;在变化着的与境当中,应该怎样有效地实现自律。  相似文献   

15.
科学界定科研不端概念事关科研不端治理能否精准展开。通过政策考察、案例研究和逻辑语义学分析,发现国内外政策中的科研不端概念既存在内涵上的逻辑不严密问题,也不断遭受到新出现的外延和对外延扩大解释的冲击。由于现有科研不端概念存有难以调和的内涵和外延之间的矛盾,因此需要基于现实需求和语义学规范对概念予以立体重构。导致科研不端发生的原因是科研不端内涵的本体,造成了或将要造成某种不利后果是科研不端外延的本质,两者在科研人员学术自由权的维度内得以统一。将“不正当行使学术自由权”作为属,将“不构成犯罪”作为种差,可以构建出“属-内涵——种差-外延”相对应的科研不端概念。  相似文献   

16.
学术论著的创新性本质与学术造假、学术不端、学术腐败行为在本质上水火不容;由于官、权、钱、名、利的介入,在我国学术界中,官场、商场、学场已无分别,学术环境已颓废到了极其不堪的境地,原本崇尚人格塑造、学术至上的大学精神的神圣光环已经不再;面对中国的钱财控制,包括用于教育和学术研究的经费控制,纳税人处于最无奈之境地,这既是一种制度设计的缺陷,也是一种民主意识的缺乏,更是一种国民素质的悲哀.  相似文献   

17.
在中国学术界和出版界,付费出版学术专著与交版面费发表论文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现在已经成为流行的做法,甚至成为学术界默认的游戏规则,并号称是与国际接轨。本刊在“《自然辩证法通讯》创刊三十周年纪念专辑”的“编者按”(本刊2008年第1期)中曾就这个问题表达了某些看法,从而引起批评(本刊2008年第3期)和反批评(本刊2008年第4期)。这些举动引起学术界、  相似文献   

18.
正改革措施包括建立全国失信行为数据库、"低质量"期刊黑名单以及将科技部列为负责规范学术不端的部门。中国要对学术不端下重手了。中共中央和国务院于近日发布了一系列改革措施以期加强科研诚信。这些举措涵盖了科研的各个方面,从经费、人员聘用到同行评议均有涉及。在该政策下,中国科技部将负责监管、调查和处理自然科学领域的不端行为。此前该职能是由各  相似文献   

19.
在中国学术界和出版界,付费出版学术专著与交版面费发表论文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现在已经成为流行的做法,甚至成为学术界默认的游戏规则,并号称是与国际接轨。本刊在“《自然辩证法通讯》创刊三十周年纪念专辑”的“编者按”(本刊2008年第1期)中曾就这个问题表达了某些看法,从而引起批评(本刊2008年第3期)和反批评(本刊2008年第4期)。这些举动引起学术界、出版界以及广大读者的浓厚兴趣,  相似文献   

20.
近年来,学术失范现象已引起国内学术界的高度关注。这表明各类违背学术规范的行为正演变为显在性的社会问题。学术界的越轨行为,不但会侵蚀科学研究事业,而且极大地危害到作为整个学术事业基础的基本规范和价值。故而加强对其控制刻木容缓。学术规范是维护学术界的普遍价值、促进知识创新发展的保证。这些规范主要有两类:一是认识(或技术)规范;二是社会(或道德)规范。前者是与知识自身发展密切相关的要求,如遵从真理、具备共同的专业基质或范式等。而后者是对科学研究人员行为的要求。如卜默顿提出了四个方面的重要社会规范:普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