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浅析金融危机条件下我国企业的对外直接投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阐述了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现状与存在问题,分析了金融危机时我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带来的影响,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我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需要注意的问题.  相似文献   

2.
科技创新能力是企业高效发展的动力支撑,需要资金的不断支持.上市公司间由于共同高管形成高管联结网络,基于2010-2019年A股上市公司样本,探究高管网络信息传递和资源互补利用对企业科技创新能力产生的影响机制.研究结果表明:高管网络的各中心性对企业科技创新能力均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区域经济发展也具有显著的调节作用.经济发达地区网络中更核心的企业,能获取更多更优质的资源,科技创新能力更强.  相似文献   

3.
4.
对证券分析师荐股评级调整价值的经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我国12家主要券商研究机构的证券分析师推荐报告为样本,基于2000-2004年的沪深A股市场的全部股票价格与交易量数据库,采用三种不同的市场超额收益率模型和事件研究法,研究了我国证券分析师评级调整前后累积超额收益率、股票价格和交易量之间的经验关系,发现证券分析师增加到买人、增加到卖出、从买人中剔除评级调整对于投资者来说具有参考价值,但从卖出中剔除对于投资者不具备参考价值,证券分析师在作出从卖出中剔除评级调整时,对公司未来的盈利能力存在系统性乐观主义,研究结果为我国投资者正确使用证券分析师推荐报告提供了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5.
金融危机对实体经济的影响已逐渐显现。石油企业作为国民经济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采取可行措施应对挑战并乘势发展是非常现实的问题。本文从我国石油企业的行业特点出发,分析金融危机对我国石油企业的影响,为石油企业制定相应策略和促进其生存和发展提供指导。  相似文献   

6.
陆琳  彭娟 《科学技术与工程》2012,12(5):1222-1226
证券分析师作为资本市场的信息中介,其在成熟市场上的增进市场定价效率的作用已得到普遍论证.而我国作为新兴资本市场,分析师的资本市场作用仍有待理论和经验数据的支持.基于这个背景,以2006年-2010年中国所有A股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通过研究分析师与股价同步性的关系来看证券分析师的信息供给效率.研究发现,随着分析师跟进人数的增加,股价同步性随之变大,说明中国的分析师更多的是基于市场层面的信息向投资者提供投资建议,而不是通过挖掘公司基本面信息,其并没有很好地起到提高资本市场定价效率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本文以2005年-2009年我国939家A股上市公司4695个研究样本,实证检验了会计信息质量与企业非效率投资的关系。研究发现,在企业存在过度投资时,会计信息质量能通过约束管理层对企业自由现金流滥用的过度投资行为来降低代理成本,从而抑制企业的投资水平;当企业存在投资不足时,会计信息质量能通过降低信息不对称和外部融资的资本成本,扩大企业的投资水平。本文所用模型通过了稳健性检验,说明本文结论不依赖于模型设计,具有较大的可靠性。  相似文献   

8.
基于家庭经济行为理论,讨论了2008年金融危机对中国家庭在投资、消费和生产行为的负面影响及其机理。研究结果显示,金融危机不但对家庭投资产生了挤压,而且改变了家庭的消费结构,降低了家庭的消费水平和消费信心,同时加剧了家庭内生产对商品性生产的替代。  相似文献   

9.
基于管理者自大假说,以2006-2010年沪深两市A股上市公司为样本,运用多元线性回归模型检验和分析CEO过度自信和CEO权力对上市公司投资行为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CEO过度自信对企业投资支出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而CEO权力对企业投资支出的影响并不显著,但却强化了CEO过度自信对企业投资行为的促进作用.研究还发现,在不同CEO权力强度条件下,CEO过度自信对企业投资支出的影响存在差异;在CEO是否过度自信条件下,CEO权力对企业投资支出的影响也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10.
浅议金融危机对我国零售企业的影响及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单奕 《科技资讯》2009,(3):170-170
2008年由美国次贷危机引起的华尔街风暴,现在已经演变为全球性的金融危机。这个过程发展之快,数量之大,影响之巨,可以说是人们始料不及的。零售业在全球金融危机中也受到了一定的影响。文章探讨了金融危机对我国零售企业的影响及对策。  相似文献   

11.
美国次贷问题引发的金融海啸蔓延全球,对我国外贸出口依存度较高的行业影响首当其冲,同时对我国资本密集型行业及汽车、房地产行业都产生较大影响。我国企业应加强财务管理,采取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加强成本管理和控制等一系列有效措施,积极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保持企业平稳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2.
李心斐  陈建斌  田园 《科技促进发展》2021,17(12):2122-2130
经济的发展伴随着对高素质人才需求的增加,高素质人才的引进一直是困扰企业发展的一大难题。基于此现状,“海归”人才的引进具有重要现实意义。本研究基于2004~2019年A股上市公司数据,研究“海归”对企业投资效率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1)“海归”高管能帮助企业提高投资效率。(2)与非国有企业相比,“海归”在国企中对投资效率的促进作用更加显著。(3)相比于地方国企,“海归”在中央国企中更能发挥能力,促进企业投资效率的提高。(4)国家人才引进政策能帮助“海归”发挥提高企业投资效率的能力。本研究结论不仅完善了企业投资效率理论,而且有利于完善企业现代化制度,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相似文献   

13.
以中国制造业上市公司2011-2015年的财务资料为基础,第一步衡量企业的非效率投资,然后探究公司治理中某些因素与投资效率的关系。得出企业的投资支出,营业收入增长率,托宾Q值、总资产增长率与企业这一年的新增投资支出具有显著相关的关系;公司治理中股权制衡程度、董事会规模、独立董事比例与高管人员持股比例均与企业投资效率显著相关等结论;并从优化股权结构、提高董事会的独立性等方面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4.
通过对外投资,港台企业一方面延续了对国际市场的竞争优势,另一方面有力推动了本土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文章旨在分析港台企业对东南亚投资合作的现状与特点,探讨值得我国企业在对东南亚投资合作过程中学习借鉴的经验做法,并提出相关的策略建议.  相似文献   

15.
美国金融危机对我国出口企业的影响及对策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美国次贷危机使中国的出口企业面临着巨大的考验.运用SWOT分析方法分析了中国出口企业所面临的优势、劣势、机遇和挑战,并给出了相应的解决对策.  相似文献   

16.
伴随着数字中国建设和绿色发展战略的持续推进,企业数字化能否推动绿色技术创新引发了学术界和实践界的广泛关注。基于我国沪深两市A股上市公司数据,考察了企业数字化对企业绿色技术创新的具体影响效应和内在作用机制。研究发现,企业数字化对绿色技术创新存在显著的促进效应;分维度检验结果表明,人工智能技术、大数据技术、云计算技术、区块链技术以及数字技术应用等均对企业绿色技术创新具有显著的推动作用,且在一系列稳健性和内生性检验后,研究结论依然成立。影响机制分析显示,企业数字化的绿色技术创新促进效应主要是通过提升企业社会责任表现、缓解融资约束以及加大研发投入等方式实现的。异质性分析表明,在国有企业、存在政治关联的企业以及市场化程度较高地区的企业中,企业数字化对绿色技术创新的促进效应更为明显。研究结果为数字化时代企业绿色技术创新提供了新的研究视角,也为企业实现数字化转型和绿色转型提供了经验启示。  相似文献   

17.
以沪深A股上市公司2011—2021年相关数据为样本,考察ESG表现对企业绿色创新绩效的影响和分析师关注度发挥的中介作用。结果表明:企业ESG表现越好,其企业绿色创新水平越突出。将绿色创新划分为绿色创新质量和绿色创新数量进行检验,结果表明:企业ESG表现越好,其企业绿色创新质量和绿色创新数量越高。机制检验发现,良好的ESG表现提高了分析师关注度,进而促进了企业绿色创新能力的提高。基于异质性视角发现,相对于国企,在非国企中,良好的ESG表现可以更有效地推动企业绿色创新质量和数量的提升。在融资约束低的企业中,企业ESG表现越好,对企业绿色创新水平的提升效果越强。该研究意在为企业通过ESG表现提升绿色创新绩效提供启发。  相似文献   

18.
本文以我国制造业的上市公司为样本,采用平行数据,应用固定效应回归技术对股权结构对债务期限结构选择的影响进行了理论与实证分析。研究表明,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与公司债务期限存在着倒U形关系;国有股比例、流通股比例和管理层持股比例的确影响了我国上市公司债务期限的选择,但影响的程度不大。  相似文献   

19.
通过选取2009—2016年深沪两市A股上市公司的混合截面数据作为研究样本,基于2SLS与OLS回归,解决内生性问题、进行均值差异T检验等稳健性测试。实证得到:研发初期的薪酬激励可以促进高管进行研发投入,而在国有企业里这种影响更大;企业研发投入的加大,增强了高管薪酬—业绩敏感性,这种效果在民营企业、国有非高新技术产业与民营高新技术产业的企业里更为显著。  相似文献   

20.
以2004~2008年连续披露RD支出的制造业和高新技术业上市公司的样本数据,采用门槛面板模型对董事会规模与企业RD行为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董事会规模与企业RD投资之间表现为存在双门槛值(6.5和10.5)的非线性关系,考虑到董事会人数若为偶数,股东大会上的投票可能会出现半数对半数投票结果而可能引发的僵持状态,研究认为最佳的董事会规模应为7人或者9人。研究同时还发现,董事会中独立董事所占比例的增加对改善企业的RD投资决策未起到明显效果,独立董事的"花瓶"现象仍普遍存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