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它,来自于遥远的新石器时代良渚文化;它,宽阔硕大,纹饰奇特,自带神秘色彩;它,是目前发现的玉琮中最重、最大、做工最精美的,被称为"玉琮王"。这件良渚文化时期的标志性器物到底蕴藏了多少秘密,让我们一起来揭开它的神秘面纱。  相似文献   

2.
生命之鼓     
《科学之友》2014,(4):81-83
这首民间乐曲被称为"滚核桃",它所表现的是晾晒在房顶上的核桃被风吹散,四处滚落的情景。让人难以想象的是,这些美妙的音符竟然是用一种叫做新绛大鼓的乐器敲击而出的,而且只有新绛本地生产的大鼓,才能敲打出这种独特的韵味。究竟,这种新绛大鼓,有着怎样的制作奥秘呢?  相似文献   

3.
第一次在野外看到这种美丽的大鸟时,我不由得想知道:它有着怎样的生活习性?它需要什么样的生存环境?它面临哪些生存压力?从此?我的脑海里再也无法抹去白尾梢虹雉那美丽的倩影。  相似文献   

4.
《大自然探索》2006,(9):54-55
在一块金黄色的多米尼加琥珀里,藏着一只小小的无螫蜂,在阳光下观察这只被永远"定格"在飞翔之中的小蜜蜂,真可谓纤毫毕现:它完美地伸展着翅膀,用惊恐的眼光看着今天的观赏者.这只被困在透明"小室"中的栩栩如生的小生物,在它的一生中有着什么样的生命轨迹?人们通过它可以了解千百万年前的奥秘吗?在它生命的最后一天里到底发生了什么不幸的故事?这块琥珀在被人发现之前又经历了什么?  相似文献   

5.
羌果荐冰瓯,芳鲜占客楼;自应怀绿袖,何必定青州?嫩玉宁非乳,新雹一不油;秋风乾落尽,胜贵在鸡头。此乃徐文长赞万岁子之诗。那么,万岁子为何许宝物,它与文化又有怎样的不解之缘呢?  相似文献   

6.
正和它们生活在海洋里的表亲不同,一直以来,淡水贻贝都被人们所忽视。现在,它们却因为种群数量急剧下降,引起了生物学家的注意。这种神奇的生物到底有着怎样的独特生存本领呢?它们又面临怎样的生存危机呢?  相似文献   

7.
<正>说到良渚古城,就不得不提到良渚文化。良渚文化是中国长江下游环太湖流域的新石器时代晚期一支重要的考古学文化,距今约5300年至4300年,主要分布在浙江北部、苏南地区以及上海的西部。人们对良渚文化的第一印象,也许是其中精湛的琢玉技术,也会被如玉琮上用微雕与浅浮雕技艺表现的神徽像、玉冠状器上的镂空技艺所吸引。其实除了玉器,良渚文化的髹漆工艺也很精妙。这些漆器不仅代表了当时制漆、用漆的高超技术,更展示了良渚先民审美意识的发展及良渚社会严格的等级制度。  相似文献   

8.
植物对周围环境的反应,最奇妙的莫过于它的生长方向,比如从一粒小小的植物种子萌发开始,它就知道根应该往地下生长,而茎干则伸向天空.这是一个极为普通的现象,然而植物为什么会这样呢?它是怎样懂得"上"和"下"的概念呢?又是由什么力量促使它选择根朝下、茎朝上的生长方向呢?怎样解释这种生理机制?  相似文献   

9.
<正>2016年4月24日,在首个中国航天日"梦想启航——航天科技中华行"系列活动启动仪式上,平湖市黄姑实验学校(原平湖市黄姑中学)被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和中国宇航学会共同授予"首批全国航天特色学校"的荣誉。这所普通的乡村学校,究竟与中国航天事业有着怎样奇妙的缘分?  相似文献   

10.
迎着新年的钟声,中国科技又走过难忘的一年。在平淡中跋涉,在执着中求索,在担当后收获。回顾既往,中国科技取得了一件件令人振奋的成就;寄语新年,每一个科技工作者将要为"科技强国梦"再添怎样的动力?在2016年春节到来之际,来听一听5位一线科学家的"新年心语"吧。  相似文献   

11.
<正>在广袤的蔚蓝色海洋深处,海底地形是怎样的呢?它是否与陆地上一样,有山川、高原和盆地吗?是的,在距离大洋洋底2000~3000米处,有一条像"巨龙"一样蜿蜒的巨大山脉,它就是"洋中脊"。在不同的大洋,它的形态  相似文献   

12.
正这位弓箭手来自一件精美的希腊陶碟,陶碟由公元前530-公元前500年间著名的希腊绘画工匠Epiktetos制作。它出土于雅典,直径19.4厘米,是一件典型的希腊红绘陶艺品。然而,这件希腊陶碟中的弓箭手却并非希腊人,他所用的弓箭也并非希腊的弓箭。在遥远的古代,外族人为何会出现在希腊陶碟上?而这弓箭又有怎样的特别之处呢?  相似文献   

13.
我们的宇宙真的始于一次大爆炸吗?反物质真的存在吗?为什么我们看不见单独的磁极?海洋中的奇怪声音是从哪里来的?"混血儿"海鞘是怎样进化出来的?"双重生命"的海星是怎样进化出来的?反安慰剂的作用是什么?……不管我们怎样努力地去了解世界,仍然会有太多的奥秘在等待我们去破解。本文介绍的13个谜题,被认为是目前最令人难解的奥秘的一部分。  相似文献   

14.
正河面下发现神秘文物。考古学家认为它属于奥尔梅克文明。这是怎样的一个文明?奥尔梅克人到底是什么人?他们为什么要建立巨型人头像?这件神秘文物又是用来干什么的?考古学家2015年3月宣布,在墨西哥韦拉克鲁斯市考古遗址阿罗约·佩斯科罗的水下,发现了一个年代在公元前900年~公元前400年的玉米棒形神秘文物。它由比钢铁还硬的一种宝石——硬玉做成,其表面图案难以名状:它有多个长方形图案,有雕凿  相似文献   

15.
<正>真的存在某种可以让人变瘦的脂肪吗?它是遭人"嫌弃"的白色脂肪,是略有耳闻的棕色脂肪,还是新发现的米色脂肪?让某些人放弃对花生酱和冰激凌的嗜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如果不忌口还能不发胖是令人高兴的事,听上去太好了,但这是真的吗?有一种脂肪可以被利用来达到这一目的,它就是棕色脂肪。  相似文献   

16.
随着科技的进步,利用无线电遥控设备和自备的程序控制装置操纵的不载人飞机——无人机,其技术和应用正在飞速发展.在军事上,无人机被用于在敌方阵地侦察;而在航拍领域,无人机的应用也越来越多;甚至有一天它可能会将快递送到你的家门口.2014年1 1月,一家美国生物科技公司开发出真菌组成的无人机,这架飞机在波士顿国际基因工程机械大赛上实现了其第一次飞行.它有着怎样的独特之处?人们又为什么要开发真菌无人机呢?  相似文献   

17.
2005年4月26日,第二届世纪国宝展在中华世纪坛开幕。在众多的文物当中,有一件国宝特别引人注目。虽然早在1971年郭沫若先生就曾在甘肃省博物馆鉴定了这件国宝,并给予了高度的评价,然而,30多年过去了,这件国宝却一直鲜为人知。那么,这究竟是一件什么样的国宝,它又有着什么样的故事呢?  相似文献   

18.
在普通人看来,能够亲自参加深海科考活动是一件很了不起的事情.那么参与其中的科学家们是怎样生活的呢? 在科考船上,多数科学家都是两人共用一间休息室和一个洗手间.像这样的"特等船舱"的配置顶多也就相当于大学宿舍.  相似文献   

19.
2005年4月26日,第二届世纪国宝展在中华世纪坛开幕.在众多的文物当中,有一件国宝特别引人注目.虽然早在1971年郭沫若先生就曾在甘肃省博物馆鉴定了这件国宝,并给予了高度的评价,然而,30多年过去了,这件国宝却一直鲜为人知.那么,这究竟是一件什么样的国宝,它又有着什么样的故事呢?  相似文献   

20.
齐安 《科学之友》2016,(4):15-17
正作为2016年最为玄妙的科学理念、一说就会爆的词汇,引力波具体是什么?与人们生活有着怎样的联系?又是如何被科学家探测到的?带着这些疑问,3月中旬,山西省科协主办,山西科技新闻出版传媒集团、科学之友杂志社承办了关于"专家与媒体面对面:谈谈引力波那些事"的专题活动。参与互动的有新华网、科技日报、中国科学报、中国网、山西综合广播、山西日报、山西晚报、三晋都市报、山西新闻网、黄河新闻网、科学导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