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科学通报》2017,(20)
音乐是人类情绪情感交流的重要媒介,音乐对情绪的影响既可能源于生物体的适应机制,也可能源于音乐文化经验知识作用下的认知建构,研究重点在于讨论不同条件下音乐文化经验的作用机制和作用权重.本文分别从音乐情绪感知、音乐情绪体验和音乐偏好3个层面梳理了已有研究对音乐文化经验效应机制的理论解释,并列举和评述了相关实验例证.已有研究认为,在音乐情绪感知层面,音乐文化经验的影响主要取决于音乐作品用于表达情绪的音乐线索特征;在音乐情绪体验层面,音乐文化经验的影响效应主要取决于激活的情绪诱发机制;在音乐偏好层面,音乐文化经验是音乐偏好产生的基础.未来研究需要在界定音乐文化经验,选取音乐线索和测评情绪效应等多个方面进行思考和推进,才能更好地揭示音乐文化经验在音乐情绪情感交流中的本质作用. 相似文献
2.
模具是上海八大重点发展项目之一。但我国目前仍处于单件小批量、通用设备生产互换性差、钳工修配量大三个弱点,要改变这种落后状况有以下几个途径可供探索: 其一是首先改革模具结构,使它标准化、模块化、系列化、积木化。各类模具都有个性,也有共性,故模具零部件80%左右可标准化,它们由单件小批量转化为大批量专业化生产后就可采用专用设备和专用工夫量具,甚至专业化生产线(如标准模架生产线)生产。使模具零部件的加工质量好、互换性强、钳工修配量小的特点随之而来。模具标准化、专业化生产是当代模具生产重要发展趋势之一,世界各国作了很大努力,来扩大模具标准化范围,并制定了各种典型组合和典型结构以便组织专业化生产。 相似文献
3.
随着探索无意识信息加工实验技术的日渐精湛,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无意识的视觉信息能够对人类的认知和行为产生影响.本文综述了由自下而上的视觉输入强度不足而非注意资源不足而导致的无意识情况下人们对恐惧面孔加工的实验研究.采用视觉掩蔽、双眼竞争、眼间抑制等范式的研究和对脑损伤病人的研究均互为印证发现,一些皮层下结构(如上丘、丘脑和杏仁核)以及它们之间的功能连接对无意识的恐惧面孔加工起到重要作用,从而可以推测人类对情绪面孔(尤其是带有威胁性的恐惧面孔)的加工可能得益于一条绕过初级视觉皮层的皮层下快速通路.但这条通路对无意识恐惧面孔加工的贡献还需要更多来自于揭示因果关系而非相关关系的实验研究的证据,并且这条高效的通路在意识上又会发挥何种作用亦有待于今后的研究考察. 相似文献
4.
通过功能核磁共振(functional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fMRI)技术,采用情绪知觉的判断任务,探究了视觉与听觉情绪知觉加工的神经机制及其异同,进一步揭示跨通道情绪知觉加工的多重感觉皮层的脑区定位.我们选用含有恐惧、高兴或悲伤情绪的面孔和声音刺激作为实验材料,使用事件相关设计考察每种刺激诱发的激活.激活强度分析的结果显示:情绪类型主效应显著的区域主要体现在左侧额下回岛盖部,表明其作为视-听跨通道情绪知觉的皮层,是视觉和听觉情绪知觉的共同通路,且对于负性情绪,尤其是恐惧情绪刺激最为敏感.基于多体素模式分析(multi-voxel pattern analysis, MVPA)的结果发现:右侧颞上沟的激活模式能区分高兴、悲伤、恐惧的面孔,表明其对不同情绪效价的面孔知觉有重要作用;右侧梭状回面孔区的激活模式能够区分高兴和悲伤的面孔,表明其对于积极-消极情绪面孔知觉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为深入理解人类不同通道情绪知觉的加工过程及跨通道情绪知觉的多感觉皮层提供了重要的证据和支持. 相似文献
5.
词汇阅读中情绪调节的神经机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基于已有的阅读模型和近年来在该领域的研究, 初步提出了一个整合了情绪调节作用的词汇阅读模型. 模型包含4个基本假设, 即优势激活区假设、情绪调节假设、注意水平假设和交互作用假设. 模型的现有实验证据来自4个方面: (ⅰ) 阅读的认知神经机制研究(即关于阅读的神经网络的研究); (ⅱ) 情绪对词汇阅读影响的研究; (ⅲ) 注意的两种水平对词汇阅读影响的研究; (ⅳ) 不同注意水平下阅读的情绪调节作用. 上述假设为今后的系统化研究指明了方向, 也是建立更加具体、精细的词汇阅读模型的重要基础. 相似文献
6.
科学理论的进化是概念驱动的加工与数据驱动的加工的协同作用 ,并沿着两条线路并行发展的 :一条是理论模型的合理保留与修改或扩展的过程 ;另一条是以实验或经验作为基础的 ,它构成了一个经验扩张的体系 ,形成背景理论、经验系统和理论建构之间的螺旋式上升过程 . 相似文献
7.
9.
10.
11.
12.
寻找有效的情绪调节方式对人们理解情绪调节的机制以及治疗抑郁症等心理疾病都有着重要的意义.由于传统的有意情绪调节具有消耗认知资源的缺陷,近些年越来越多的研究者开始关注较少地乃至不消耗认知资源即可降低情绪负面反应的情绪调节——自动化情绪调节.自动化情绪调节良好的调节效果已被研究者证实,但自动化情绪调节的研究方法与调节方式尚未得到系统阐述.本文系统阐述了自动化情绪调节的研究方法,并将自动化情绪调节的相关研究按照实验任务类型进行了分类,发现该领域研究范式可划分为3种任务类型,即句子整理任务、词语配对任务和执行意图范式,并由此重点对比了自动化情绪调节在3种任务类型下的操纵方式、行为及生理反应.结果发现,相比于前两种无意识启动的任务,执行意图范式可以帮助个体在不消耗认知资源条件下进行有意识情绪调节.更为重要的是,3种任务对自动化情绪调节的操纵有着相同的内在机制,即情绪调节目标的启动.据此,本文进一步提出了将自动化情绪调节与心理学疗法相结合的设想,这可能为抑郁症等心理疾病的治疗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3.
为了探索体育参与对个体道德判断的影响,厘清大学生运动员与非运动员之间道德判断加工机制的差异.共选取了30名在校大学生(包括15名国家一级篮球运动员)作为研究被试,采用功能性近红外光谱技术(fNIRS Devices 1100, fNIR Devices LLC,包括4个光源与10个探测器,共16个监测通道)监测被试完成道德两难任务时的前额叶激活情况.道德两难任务包括个人与非个人两种情境.结果表明:(1)相较于个人情境,被试总体在非个人情境中的道德判断更为功利.(2)运动员被试在进行道德判断时右背外侧前额叶相关通道(通道13、14和15)的激活水平显著高于非运动员,且出现峰值的时间较早,左背外侧前额叶相关通道(通道3)的激活水平显著低于非运动员.可见,运动员能够更好地控制两难任务中的情绪反应. 相似文献
14.
15.
16.
17.
18.
19.
20.
以往的理论和研究已经证明内疚情绪的道德性,而且内疚情绪能够在人际交往中促进和维护社会公平.在双人博弈中,内疚个体常常会分配更多的资源给他们的受害者,而留给自己更少的资源.这种看似有偏向的分配结果实际上是在两人关系层面实现了公平,起到了积极的人际作用.然而,在多人博弈情境中,由于社会资源常常是有限的,内疚个体如果补偿特定的受害者,就意味着有可能要损害第三方的利益,这样看似在两人关系层面的心理公平又引发了新的不公平结果.本研究通过故事情境模拟法和博弈实验法考察了双人和3人博弈情境下内疚情绪对公平分配的不同影响.结果发现, 3人博弈情境确实能反映出双人博弈不能发现的现象,即无论内疚的分配者是否需要将一部分资源分配给自己,他们都会通过克扣无辜的第三方来补偿他们的受害者.这说明即使排除了自利因素的干扰,内疚情绪仍然会在3人情境甚至多人情境中引发不公平分配结果.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