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杨振宁从启蒙到赴美留学前,没间断学习中国传统文化。在美国深造期间以及其后在那里工作的40余年里,他对以科学文化为核心的西方文化有了深刻的接触、了解与学习。基于比较与辨别,对于中西文化,杨振宁分别采撷其精华而放弃其糟粕。杨振宁认为,他自己对文化特质的这种自觉塑造,对他的事业及人生有莫大的影响。思考如何更好地继承我国传统文化,并发挥其积极作用这一问题时,深入分析在杨振宁认识世界里,中国传统文化的哪些内容具有积极作用、哪些内容具有消极作用,是有特殊意义的。伟大物理学家杨振宁以其辉煌的人生,为如何在新世纪正确对待传统文化树立了一个成功的典范。  相似文献   

2.
1971年夏,在中美关系解冻之际,杨振宁首次回到中国大陆探望亲友,与中国科学家进行了深入的学术交流,受到周恩来总理的会见。返回美国之后,他向朋友们和美国社会介绍自己所看到的中国,尤其是中国科技界。次年,杨振宁再次访问中国大陆,与中国科学家交流,并就科技管理和人才培养问题向周恩来总理提出建议。1973年夏,毛泽东主席在北京会见了第4次访华的杨振宁,同他讨论了科学问题和哲学问题。杨振宁访华与中美关系转暖颇为合拍,在美国学界起到了示范作用,对中美科技、教育等领域的交流与合作产生了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3.
杨振宁是当代世界著名的理论物理学家,同时在科学研究上也是一个杰出的艺术家。他对科学创造中的方法论问题有着深刻的思想和独到的见解,本文就杨振宁关于科学创造的非逻辑侧面、数学美和科学研究风格等方面的思想进行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4.
朋敏 《科学大观园》2011,(11):58-58
1796年的一天,德国哥廷根大学的校园里,一个19岁的青年匆匆吃过晚饭,就回到宿舍开始做导师单独布置给他的每天例行的三道数学题。因为他很有数学天赋,导师很欣赏他,所以总是对他额外照顾,对他的要求也很高。  相似文献   

5.
上个世纪,14名飞行员通过层层筛选入选我国首批航天员.23年过去了,如今,在这14名航天员中,有一人还没有执行过飞天任务,他就是年已55岁的邓清明.因为微小的差距,他多次与梦想擦肩而过,但他努力不懈,时刻准备着飞天.这一过程中,他经历了两次手术.他的经历足以为"英雄"的内涵增写一笔:虽未披甲出征,也是当世英雄. 在航天员的序列里,就执行飞行任务而言,有主份和备份之分.这绝非是为了分出"高下"而设置,而是为了保证任务的圆满完成而作出的科学部署."宁可备而无用,决不用而无备",就是对这一部署意义的精准说明,这也是"邓清明"们的核心价值.他们是战场上的"预备队",是先锋身后的"后援团",是具有"即插即用"功能的神秘力量.我们为有着如此铁血如此优秀的"备份"而感到骄傲.  相似文献   

6.
本文基于杨振宁的相关著述和作者对他的访谈,评述其阐释数理关系时常用的双叶图的寓意,对比说明他多次解释双叶图时所表述含义的微妙差异。杨振宁认为,对待各自的研究成果数学家和物理学家的心理感受完全不同。面对数学的神奇作用,杨振宁与爱因斯坦都产生了十分类似的思想意识,本文详细比较并解读了两位物理巨人的相关思想。离开数学理论物理学家会束手无策,那么理论物理学家可否首先在数学上充分武装自己,然后再展开物理学的研究生涯呢?杨振宁对此的回答是否定的。  相似文献   

7.
当代物理学描述强作用、弱作用、电磁作用和引力的理论中,不仅描述强作用的量子色动力学和描述弱电作用的弱电统一理论,都是非—阿贝尔规范理论,而且描述电磁作用的量子电动力学也是一种阿贝尔规范理论,它们都可统称为杨—米尔斯规范理论。那么,描述引力的广义相对论是否也是一种规范理论呢?物理学家和物理哲学家们各持己见,我们认同广义相对论不是杨—米尔斯规范理论,但是广义相对论仍然可以看作一种不同于典型杨-米尔斯理论的规范理论。  相似文献   

8.
吴健雄1957年未能与杨振宁、李政道共同分享当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金,主要原因有两个方面:一是她工作的原创性不够高,她实验的途径与实验设计的关键思路以及实验的关键测量项都是杨振宁、李政道在获奖论文中提出的;二是与她几乎同时、互相独立对弱作用下宇称不守恒作出实验证实的有三个实验小组,诺贝尔评委会不可能厚此薄彼,而一项诺贝尔奖按规定每次至多能授予3人。  相似文献   

9.
正只要没有自暴自弃,能够自食其力,所有人都有资格得到充分的尊重。哪怕,他或者她,一直待在自己的人生"舒适区"里。有媒体社会调查中心联合问卷网,对1977名18~35周岁的青年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65.2%的受访青年坦言自己爱拖延,总想着"明天再行动"。57.0%的受访青年坦言自己容易待在"舒适区",不想跳出来。临近年底,每个人照例总是要检讨、总结一下一年的得与失、成与败。从中生发出一点悔恨,这是  相似文献   

10.
作为工匠精神的杰出代表,艾爱国精益求精、追求卓越、勇于自主创新,攻克了数百项技术难关,成为一身绝技的焊接行业领军人. 记者第一次见到艾爱国,他穿着一套蓝色长袖工装,正坐在办公桌前用电脑绘图. "我58岁时学习电脑,学的CAD制图."艾爱国说话时眼睛里蓄着光,语速很快,不像年过古稀的人.  相似文献   

11.
中国的核研究,是从居里夫人的实验室里走出的科学家那里起步的。1948年6月,35岁的物理学家钱三强离开巴黎,回到了北平。先前他曾在居里实验室和妻子何泽慧合作,发现了铀核的三分裂和四分裂  相似文献   

12.
他出生于美国新墨西哥州,三十岁前曾有过一段近似于流浪的生活,在流浪的过程中,他也一直在寻找着自己事业的起点. 他在得克萨斯州这个盛产石油的区域里,发现了商机,那就是银行业很受欢迎,他决定从事这一行业.恰巧有一家银行出售,售价是七万五千美元.他信步走了进去,虽然兜里只有五千美元.他和负责人谈了一些相关事宜,然后表示愿意购买.他信心满满地认为"对于一切好的东西,一个人应该而且完全能够想方设法去获得它".  相似文献   

13.
<正>1958年9月22日,在意大利拉亚蒂科,有个小男孩出生在一个普通家庭里,从小他就对音乐非常敏感,并拥有一副好嗓子。他7岁开始学钢琴、长笛、萨克斯管。在他12岁时,一次踢足球发生的意外,致使他双眼全盲。从此,他的世界里漆黑一片。"看不见东  相似文献   

14.
作家出书称克隆人已诞生 1978年愚人节的前一天,纽约李平可特出版社匆匆地为一位34岁作家赶印一本不平常的书。在这本书里,戴维·勒尔维克披露他参加了一件意想不到的事件:他曾帮助一个古怪的百万富翁克隆自己。这本书是一项机密,但新书预告在将近一个月  相似文献   

15.
有人说,现在在世的所有美国人,都是在迪斯尼的文化熏陶下成长起来的。这一切,都要归功于迪斯尼的创始人———沃特·迪斯尼。谁能想到,当年22岁的他只身到好莱坞闯天下时,手提箱里装着半部没有做完的动画片,口袋里只剩下几美元。对艰辛的农场生活充满回忆1901年,沃特生于芝加哥。父亲是伊莱亚斯,母亲是弗洛拉。伊莱亚斯是一个建筑承包商,建造了好多房子。沃特4岁的时候,全家搬到了密苏里州的马塞林。农场的生活是艰辛的,但沃特对这段日子却充满了回忆。沃特有3个哥哥:赫伯特、雷蒙德和罗伊。沃特2岁时,他又有了一个妹妹———露丝。父亲伊莱…  相似文献   

16.
2012年4月,一个阳光明媚的清晨,美国佛蒙特州的州长彼得·苏姆林,像往常那样,清早起床,沿着自己家门前的小路去晨跑。当他路过街道拐角处时,发现鞋带松了,就在他低头整理鞋带时,看到路边低矮的灌木丛里,有一只小小的山雀。看样子,它应该刚出生不久,卧在一堆软软的稻草里,毛茸茸的,叫声如同天籁,清脆又悦耳。身为一州之长的彼得·苏姆林,在繁忙的工作之余,特别喜欢摄影。此时,他赶快掏出随身携带的袖珍照相机,对着小山雀连连拍摄起来。晨跑回到家,他将这一组照片起名为"新生",放到了自己的  相似文献   

17.
一种快乐     
65岁的约瑟克是一位高山救援队员,他在阿尔卑斯山的冰峰之间工作了40年。退休前三年里,他已不是救援队员,而是救援队的后勤和队长许诺给他的替补队员身份。实际上他一直担任着后勤工作,他没有机会参加救援队,因为大家担心他的身体状况。约瑟克一点都不快乐,生活中的情趣越来越少。他知道这并不是年龄的缘故,而是因为没有机会再  相似文献   

18.
不久前,我国量子计算原型机"九章"问世.在国际学术界,这被认为是量子计算里程碑式的成就. 中国科技大学教授陆朝阳就是"九章"量子计算原型机研制团队的成员.留着简单平头、脸庞有点瘦削、戴着眼镜的陆朝阳走在校园里,有时会被人误以为是研究生.实际上,38岁的他,已经是国际量子科学领域走在最前沿的年轻人之一.  相似文献   

19.
《科学大观园》2021,(13):70-71
对邓小平的知遇之恩,陈景润铭记在心,虽然他因沉迷数学而被人认为"不谙世事",但他心中自有一杆秤. 1978年1月,《人民文学》上刊登了徐迟的一篇报告文学——《哥德巴赫猜想》.正是这篇文章,使一个"科学怪人"变成了大众心目中的科学英雄.关于陈景润的话题至今还不时被人提起,其知名度用家喻户晓来形容毫不为过. 1954年夏天,陈景润被分配到北京第四中学做数学教员,由于不能适应教学工作,他在学校领导的关心下调回到厦门大学.回到大学,陈景润努力开展数学研究,并获得了一些成果,其中包括《他利问题》,即推进华罗庚关于"他利问题"的成果的论文.一个初出茅庐的年轻人要想改进著名数学家的成果,是需要很大勇气的,也需要有非凡的智慧.陈景润的老师李文清把这篇论文寄给了华罗庚.华罗庚看完,感到很高兴.然后他推荐陈景润参加1956年的全国数学会议宣读论文.  相似文献   

20.
正他是"973"项目首席科学家,坐拥"杰青""百人"多项荣誉;他热爱摇滚,言谈举止间却透露着理性冷静的气质。陈涌海与音乐的缘分,也许从很小就开始了。由于父亲在电影院工作,少年时的陈涌海,把1976年到1986年这10年间的电影几乎看了个遍。在那个年代,每当一部经典电影推出,往往就会带动它的主题曲和插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