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小易 《科技智囊》2014,(11):81-81
<正>彖者,材也。爻也者,效天下之动者也,是故吉凶生而悔吝著也。这段话的原意是:彖辞,是裁断一卦之义也。爻,是效法天下万物之变动的,因此才有吉凶之产生而悔吝显现。"彖",彖辞,即卦辞,是孔子对卦所下的那个断语。卦辞,即裁断一卦的吉凶。彖,也是一种很凶猛的动物,这种动物,钢铁都可以咬断。所以就用它来作断语的代号,表示判断准确的意思。决断的力量就像斩断钢铁的力量那么大。"彖者,材也",彖之断语由何而来?由"材"而来。"材",即卦象的材料,构成一个卦象的内容;作为动词,它代表通裁、裁断之义。彖辞,依  相似文献   

2.
小易 《科技智囊》2013,(3):77-77
吉凶悔吝者,生乎动者也;刚柔者,立本者也;变通者,趣时者也;吉凶者,贞胜者也;天地之道,贞观者也;日月之道,贞明者也;天下之动,贞夫一者也。这段话的原意是:吉凶悔吝,产生于爻动;刚柔,是立卦的根本;变通,起于因应时势:吉凶,以其守正执一无往不胜;天地之道,以其正昭示于人;日月之道,以其正明照天下。天下蠢动不已,以正而归于纯一。  相似文献   

3.
<正>道有变动,故曰爻。爻有等,故曰物。物有杂,故曰文。文不当,故吉凶生焉。这句话的原意是:道有变动,所以称为爻。爻有不同类型,所以称为物。物以阴阳相杂,故称为文。阴阳两爻不当位,所以吉凶产生。本句接上一句,进一步从"爻、物、文、吉凶"的角度模拟易经之道的运行,说明易经之道的广大悉备。下面,我们递次展开。爻从何来?爻者,交也。象征事物交互变化,交错变化。天地人三才,随时随地都处在这种变化之中,  相似文献   

4.
小易 《科技智囊》2006,(10):73-73
是故,吉凶者,失得之象也;悔吝者,忧虞之象也;上一句中说到“圣人设卦观象”,并由“系辞焉而明吉凶”阐明了系辞的由来,带出了现象的问题。顺承下来,“刚柔相推而生变化”,由天道运行的道理而引申至对外部环境的把握,否极泰来,这是大道运行的规律,在刚和柔的推演过程中,变化势在必然。变化的产生带来了不确定因素,所以人们才需要推断,才会去“设卦”,也才需要对“象”进行观察与解读。观象的结果就有吉凶、悔吝。但何为“吉”、“凶”?何为“悔”、  相似文献   

5.
是故列贵贱者存乎位,齐小大者存乎卦,辩吉凶者存乎辞,忧悔吝者存乎介,震无咎者存乎悔。是故卦有小大,辞有险易;辞也者,各指其所之。“列贵贱者存乎位”,《易经》中多次谈到时、位的问题,尤其是从卦的本体而言,爻“位”是影响卦异的主要因素,位在上还是位在下就有贵、贱之分。在研读《易经》的时候能够感知这一点,在现实生活中更能体会到这一  相似文献   

6.
小易 《科技智囊》2012,(12):79-79
圣人有以见天下之动,而观其会通,以行其典礼,系辞焉以断其吉凶,是故谓之爻。 这段话的本意是:拳人看到天下事物的变动,凶而观察其会合变通,以推行其典章礼仪,缀以爻辞,以推断吉凶,这就是爻。  相似文献   

7.
正八卦以象告,爻彖以情言,刚柔杂居,而吉凶可见矣。这句话的意思是:八卦以卦象告知,卦爻辞以实情说明,刚柔爻画互相杂居,而吉凶因此可以显现。先看第一句话:"八卦以象告,爻彖以情言。"这句话中:八卦,即"乾、坤、震、巽、坎、离、艮、兑",用在自然界分别代表了"天、地、雷、风、水、火、山、泽"八个大现象;"象",卦象、卦画;"爻彖",爻辞与卦辞;"情",真情、实情,既可理解为事物的真实情况,也可理解为解读卦象之人的真情实感。  相似文献   

8.
彖者,言乎象者也;爻者,言乎变者也。吉凶者,言乎其失得也;悔吝者,言乎其小疵也。无咎者,善补过者也。从这句开始进入《系辞》上传的第三章。彖辞,说的是象,进而言之说的是卦,尤专指一个卦的卦象。彖辞是从象的角度对一个卦进行的总说明,即用文字的形式把一个卦的总体形象提纲挈领地描述出来,框定一卦的结构,阐明一卦的位置;爻辞,说的是爻变。爻是卦的组成基础,一个卦共分六爻,而卦与卦之间的不同即由爻的位置不同所致。一卦六爻之间不同的排列、组合方式就喻示着爻与爻之间的千变万化。如果把一卦所指比拟为一个系统的话,那一爻则为其中一个子系统,爻辞就是说明这个子系统的变化情况的。  相似文献   

9.
孙奇逢“独宗《十翼》”、特重“变通趋时”的 《易》 学思想, 不仅是唯物的、辩证的, 而且有着强烈的使命感, 其谓 “后天之 《易》 专为先天吉凶未露”的命题,就已准确地指明了这点; 尤其谓 “吉凶者以正而胜不论吉凶”的命题, 则给人生随时, 不惧刀山火海而堂堂正正做人, 指出了正确的方向。人生随时, 要前进, 就得“神理主中”,“因时而惕”, “悔吝在心”, 不仅要知“一念之善”而行之, 而且要知“一念之不善”而不复行之, 不断地“要尽人事以回造化”, 而推动社会的发展和前进。  相似文献   

10.
圣人有以见天下之动,而观其会通以行其典礼,系辞焉以断其吉凶,是故谓之爻。上一句具体而微地说明了"象"的产生过程,由此定义了"象"的内涵;这一句则以类似的句式,说明了什么是"爻",以及"爻"是如何产生的。  相似文献   

11.
小易 《科技智囊》2013,(5):69-69
爻象动乎内,吉凶见乎外,功业见乎变,圣人之情见乎辞。这段话的原意是:爻象在内部的变动,在外部表现为吉凶。功业在变化中建立,圣人的情感、心意都体现在言辞上了。如我们所知,易经的每一卦有六爻,每一爻的动,都是效法天地的动。此一句,阐释的正是天地之动与人的吉凶之象、  相似文献   

12.
小易 《科技智囊》2013,(2):73-73
八卦成列,象在其中矣;因而重之,爻在其中矣;刚柔相推,变在其中焉;系辞焉而命之,动在其中矣。这段话的原意是:八卦布列成位,卦象就包含在其中了;又将八卦相重,六爻也包含在其中了,阴阳刚柔爻画相互推移演变,变动也包含在其中了;缀以文辞而明示,爻动就包含在其中了。本段话依次从"象、爻、变、辞、动"几个彼此相连的元素阐述出易卦的性质、特点及其功能。历史记载,我们的老祖宗最开始画的是三  相似文献   

13.
小易 《科技智囊》2006,(12):53-53
六爻之动,三极之道也。这一句可谓一语中的,道破了卦变的根本,也是对前四个分句的小结,更是对《易经》核心内容的纲要统领。无论是吉凶、悔吝,亦或是变化、刚柔,总括起来就是六爻之“象”与三极之“理”的对应关系,即具体的卦象和抽象的道理之间的动态对应关系。  相似文献   

14.
<正>若夫杂物撰德,辨是与非,则非其中爻不备。这句话的原意是:至于阴阳杂陈,揆述阴阳的德性,辨别是非,不是初爻和上爻二者所能概括的,必须加上二、三、四、五中爻,互相审度观察,它的涵义才能完备而无遗。此句话中,何为"杂物"?就是阴阳相杂之物。任何事物都是阴阳对立统一、和合而成的;阴阳二气相杂,又构成了不同的事物,事物发展的不同阶段、不同状态,以及彼此之间的交互关系。易经卜卦,问出行、问疾病、问财帛等等,也都是"杂物",命主与用神之间不同的生克关系、气运旺衰,构成了不同的吉凶因  相似文献   

15.
言天下之至赜而不可恶也,言天下之至动而不可乱也。在解读这一句的时候,有必要再回顾一下前面两句:圣人有见天下之赜,而拟诸其形容,象其物宜,是故谓之象。圣人有以见天下之动,而观其会通以行其典礼,系辞焉以断其吉凶,是故谓之爻。在这两句中,圣人界定了"象"和"爻"的概念及其产生过程,而这正是本句所因承的两个前提。"赜"在前句中出现过,  相似文献   

16.
小易 《科技智囊》2008,(5):57-57
圣人有以见天下之动,而观其会通以行其典礼,系辞焉以断其吉凶,是故谓之爻。 上一句具体而微地说明了“象”的产生过程,由此定义了“象”的内涵;这一句则以类似的句式,说明了什么是“爻”,以及“爻”是如何产生的。  相似文献   

17.
<正>这句话的原意是:三爻与五爻有相同的功用,但爻位不同:三爻多凶险,五爻多功绩,这是位之贵贱等级造成的。三五阳位,若以阴柔处之,则危险,若以阳刚居之,则能有胜算吗?这一节,继续讲中爻中的"三爻"与"五爻"。"三与五,同功而异位",同功,三与五同互一卦,同样具有阳刚的功能属性。异位,位置不同,一个在三、一个在五,却有天地之别,三失中在内卦,是下卦之级,在臣下之位,属于偏位、卑贱之位;五居中在  相似文献   

18.
小易 《科技智囊》2008,(6):67-67
言天下之至赜而不可恶也,言天下之至动而不可乱也。 在解读这一句的时候,有必要再回顾一下前面两句:圣人有见天下之赜,而拟诸其形容,象其物宜,是故谓之象。圣人有以见天下之动,而观其会通以行其典礼,系辞焉以断其吉凶,是故谓之爻。在这两句中,圣人界定了“象”和“爻”的概念及其产生过程,  相似文献   

19.
<正>二与四同功而异位,其善不同:二多誉,四多惧,近也。柔之为遒,不利远者,其要无咎,其用柔中也。这句话的原意是:二爻与四爻有相同的功用,但爻位不同,所以它们的善吉不同:二多赞誉、美誉,四多畏惧、谨慎,因接近九五之君位。阴柔之道,本不利于远离(九五),(二远五)其大要归于无咎,是以柔居中的原故。除却初爻、上爻分别代表一始一终,这一节讲的是"二、三、四、五"四个中爻之中的阴爻,即"二爻"  相似文献   

20.
变化者,进退之象也;刚柔者,昼夜之象也。联系上两期的内容,稍加通览可知,前后两句还是以系辞的由来和意义为纲要。上文中谈到将“吉凶者、悔吝者”两者分别归结为“失得之象和忧虞之象”,倾向于主观世界的推理和现象总结,而顺承下来的本期要谈“变化者、刚柔者”,则更多的带有客观世界的归结意味。若以中心主体而言,上半句是以人的内在为主,而下半句则以天地外境为核心。四个分句对仗工整、层次分明,阐义精到的同时又不失文学之美。不敢太多沉迷于文字之中,还是多揣摩词语后面的深意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