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近日,NASA利用哈勃空间望远镜在系外行星WASP-107b的大气层中探测到了氦气。这是人类首次在太阳系之外的大气层中发现氦元素。该研究已于2018年5月3日发表在Nature上。氦是宇宙中除了氢之外最常见的元素,也是木星和土星等气态行星最主要的组成物质。早期理论推测,系外行星的大气层中,特别是延伸至宇宙中的逃逸型  相似文献   

2.
 2019年诺贝尔物理学奖授予了3位天文学家--James Peebles、Michel Mayor和Didier Queloz,以表彰他们在宇宙演化理论和太阳系外行星(系外行星)发现中做出的开创性贡献。本文评述Michel Mayor和Didier Queloz发现太阳系外行星的成果,简述系外行星研究的最新进展,展示系外行星的多样性及其对经典太阳系形成模型的挑战,探讨系外宜居行星的条件,并展望系外生命探测。  相似文献   

3.
正开普勒退休了在历经9年多的太空旅行后,开普勒太空望远镜光荣完成自己探索宇宙的使命.正式"退休"。这台2009年发射的太空望远镜,是人类首个用于探测太阳系外类地行星的航天器。在它9年多的工作历程中,总共发现2700多颗系外行星,占人类目前发现系外行星总数的七成以上!其中,甚至有一些星球可能孕育着生命。至于它获得的其他观测宇宙数据,更是多得数不胜数,为天文学的发展做出了极大的贡献。现在开普勒太空望远镜已完全耗尽燃料,所有仪器停止了工作。NASA决定让  相似文献   

4.
 2019年,诺贝尔物理学奖授予了理论宇宙学家詹姆斯·皮布尔斯、天文学家米歇尔·马约尔和迪迪尔·奎洛兹。前者以严谨的数学模型和物理理论来描述和解释宇宙的演化,使宇宙学成为可预测和验证的精准科学;后者采用新的方法发现了第1颗围绕类太阳恒星运转的系外行星,让人类重新认识自身在宇宙中的位置。新世纪以来,已有6个诺贝尔物理学奖归属天体物理学家,其他5个涉及的领域是:宇宙中微子和X射线源、宇宙微波背景不均匀性、宇宙加速膨胀、中微子振荡和引力波的发现。天文学正在迎来一个以理解宇宙的起源和人类自身为目标、以多信使天体物理学发现为特征的新纪元。  相似文献   

5.
正作为天文学的一大热点,从1992年起,人类发现的太阳系外行星已有700多颗。相关研究的一个突出进展是人们发现系外行星及其绕转的母星天体具有复杂的多样性。近日,中科院云南天文台研究员钱声帮等人发现了绕快速脉动的B型亚矮星双星转动的类木行星。这是人们首次发现绕这种奇特天体转动的太阳系外行星天体。  相似文献   

6.
《科学世界》2013,(2):28-29
围绕着太阳以外的恒星进行公转的行星,就是"系外行星"。最早发现系外行星是在1 995年,之后一直到2010年,人们发现的系外行星超过了500颗,但都是一些非常巨大且很难想象上面会有生命存在的行星。就在这时,用于搜寻系外行星的美国宇航局(NASA)的天文卫星"开普勒"登上了舞台。在16个月的观测中,它竟然发现了2321个疑似行星的候选天体,也即"行星候选体"。更让人惊叹的是,其中还有很多颗是像地球一样由岩石构成的小型"岩石行星"。那么,其中有"与地球类似的行星"存在吗?这里面说的"与地球类似的行星",是指"围绕着类似太阳这样的恒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天文学家发现了数百颗太阳系外行星,虽然我们并不知道这些系外行星表面上的神秘地形,但是基于研究人员多年以来的勘测分析结果,可对一些系外行星的特征进行图片说明式的描述。  相似文献   

8.
2015年7月24日,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宣布了开普勒空间望远镜发现的一颗新的地外行星——Kepler-452b,因其位于一颗非常类似太阳的恒星周围的"可居住带"中,且半径接近地球,被称为"地球2.0"。本文介绍了开普勒望远镜在系外行星搜寻方面的最新进展,对这颗行星的发现和验证过程进行了详细介绍。  相似文献   

9.
物理学奖     
正三名科学家分享2019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因为他们,人类重新认识宇宙。获奖原因:瑞典皇家科学院10月8日宣布,将2019年诺贝尔物理学奖授予三名科学家。来自美国的詹姆斯·皮布尔斯因宇宙学相关研究获奖,来自瑞士的米歇尔·马约尔和迪迪埃·奎洛兹因首次发现太阳系外行星获奖。  相似文献   

10.
 James Peebles、Michel Mayor和Didier Queloz 3位科学家分享了2019年诺贝尔物理学奖,以表彰他们对宇宙学和系外行星的发现做出的贡献。介绍了Mayor和Queloz两位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的学术经历,简述了系外行星领域的发展及现状,解读了太阳系外行星首次发现的科学意义,论述了视向速度法探测系外行星的原理和发展过程,介绍了该领域在中国的研究进展,并对未来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1.
2008年11月28日出版的《科学》(Science)杂志使用了两幅太阳系外行星的照片来装饰它的封面。此前已经发现的太阳系外行星已经多达300多颗,不能算少,但是,它们全都是天文学家所认定的系外行星的“影子”。捕捉到系外行星的真实图像,这还是第一次。直接观测到太阳系外行星,对于研究太阳系的起源和寻找第二个太阳系当然具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12.
<正>地球究竟是不是宇宙中唯一的生命载体?天文学家一直在努力探索。根据NASA最新发布的消息,天文学家们通过斯皮策红外太空望远镜,在距离地球39光年的地方,发现了7个地球大小的行星围绕一颗恒星运行的行星系统,其中3颗恒星位于母恒星TRAPPIST-1的宜居带内。这是人类首次发现如此多的类地行星在一个恒星周围绕转。据悉,自从20世纪90年代,人来开始探测地外行星以来,截止到2017年2月15日,天文学家已经在2687颗恒星周围发现了5000多颗地外行星。但,  相似文献   

13.
1924年12月16日中欧时间18点,科学家从波多黎各用世界最大的射电望远镜(3万瓦)向武仙座发射了一组包含人类生存及地球在太阳系的位置等重要信息,迄今未收到回音。 那么银河系到底有没有人们平常所说的外星人呢?答案是可能没有。宇宙中有没有外星人呢?答案是也许有。 两种答案的根据是以下两种推测:宇宙中,类似太阳的黄白色星体可为生命提供必需的能量。宇宙和银河系中都有这类星体。一般来说,中年的星体年龄约  相似文献   

14.
系外行星大气光谱可以探测系外行星的大气成分,是研究行星宜居性的关键证据,也是回答是否存在第二个“地球”等科学问题的关键所在.因为系外行星的光谱探测对探测设备要求极高,需要大型望远镜和高精度的光谱设备,国内高校现有条件和环境无法满足学生在学习时的观测实践需求.考虑到天文观测实验教学是天文教学中必不可少的环节,为了提升教学效果,增强学生对天文观测和系外行星大气光谱探测的理解和认知,利用虚拟仿真技术,建设系外行星大气光谱探测虚拟仿真实验,将原理学习与观测实践紧密结合,实现“理论指导观测,观测反馈理论”的模式.该实验设计了三个环节:行星大气光谱特征、行星大气透射光谱观测和光谱数据分析.从理论学习到观测实践再到数据分析,涵盖了包括行星反射和透射光谱、行星大气吸收原理、观测窗口估计、信噪比估计等众多光谱及其数据处理的核心知识.  相似文献   

15.
遥望星空,无边无垠。地球之外有着多少秘密?宇宙中除了地球之外还有没有生命,有没有像人类或者超过人类智慧的生命。自美国宇航员阿姆斯特朗登上月球开始,人类就不曾停止过这种探索。浩瀚的宇宙中,光银河系就有1000亿颗恒星,太阳也不过占1000亿分之一,何况银河系之外。地球之外没有生命吗?那么什么样的星球上才能够  相似文献   

16.
在未来50年,人类在征服宇宙的道路上将取得多大成就?美国国家宇宙委员会(USNCC)对此进行了大胆而又科学的预测。最近,委员会向政府提交了一份题为《2010~2060年开拓宇宙新边疆》的报告,在这份200余页的书中,写下了人类面向未来50年开拓宇宙的雄伟理想。  相似文献   

17.
2012年1月发现了最小的行星"开普勒42d",它的直径只有地球的57%,这个"最小行星"的记录,到2012年8月为止仍未被打破。下面让我们听听,发现了最小的系外行星的朝气蓬勃的年轻学者,对寻找系外行星的美妙感受和今后的展望。  相似文献   

18.
南极AST3望远镜研究将会获得南天极附近天区恒星长时序高精度的测光数据。从这些数据里,我们可以通过探测行星掩星信号来搜寻太阳系外行星,也可以根据多次掩星之间的间隔变化(TTV)来确认多行星系统。2013年度,我们处理了CSTAR2008年的i波段数据,剔除了数据类几种类型的误差,将精度提高到1%以下,从而能够有效发现木星尺寸的系外行星。经过搜寻,我们在南天极附近天区找到了10颗系外行星候选体。同时,我们使用时序更长的kepler测光数据,对kepler多行星系统内的行星候选体进行了分析,分两次证认了其中16个系统的32颗行星。对kepler行星TTV研究的经验,将被应用于南极AST3项目后续获得的时序测光数据上。  相似文献   

19.
 2020年1月30日,美国主动关闭斯皮策空间望远镜。斯皮策空间望远镜已5次延寿、在轨运行超过16年,运用科学数据发表了超过9000篇科学论文,在宇宙红外观测、恒星和星系演化、系外行星证认等多个领域取得了重大发现。斯皮策空间望远镜在研制阶段采用了新颖的地球尾随日心轨道设计,当时最先进的大面阵红外探测器件;发射后科学目标紧扣空间天文观测新热点的系外行星及时调整,在3个焦面有效载荷仅剩1个红外阵列相机,且其4个波段仅存2个能正常工作的挑战下,任务运控团队和科学团队紧密协同,仍成功开展了长达10年的科学观测。空间科学先导专项部署了相关空间红外天文探测的预先研究,斯皮策任务的开放技术创新、科学目标与时俱进、协同一体化观测等实现科学产出最大化的系列实践值得借鉴。  相似文献   

20.
美国航空航天局(NASA)科学家日前宣布,"凤凰"号火星探测器上的实验设备获得了火星土壤样本中的水。这是人类首次通过科学仪器得到地球以外行星的水。美国航空航天局科学家亚利桑那大学教授威廉·伯恩顿今天兴奋地宣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