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反思中国科学近10年没有原始创新“从人的层面来讲,首先我要对霍金表示我的钦佩。”这是我国理论物理界著名科学家何祚庥院士说的第一句话。事实上,同为理论物理方面的科学家,何祚庥不是特别同意霍金的宇宙爆炸论。在他看来,宇宙开始于爆炸,这点霍金没说错,但宇宙爆炸以前是什么状态霍金却没有解释。这就让“宇宙爆炸论”这个理论显得有点站不住。“但霍金的‘黑洞三定律’我却很赞同。他的研究给了国际理论物理界不少启发。”何祚庥院士在对宇宙爆炸论提出自己看法的同时,也高度肯定了霍金为理论物理作出的贡献。何祚庥院士还谈到…  相似文献   

2.
正霍金的离去让全球"霍金迷"惋惜。在众多悲悼者中,还有千千万万普通的中国读者。幸可告慰的是,"宇宙之王"霍金虽已离去,但他留给了我们那么多闪烁着迷人光辉的著作,而他的思想也将继续穿梭在浩瀚缥缈的宇宙中,指引着人类去揭开更多关于宇宙、关于时空的奥秘。  相似文献   

3.
科学巨擘     
正"人就像种子,要做一粒好种子。"这是袁隆平院士生前常说的一句话。他也用一生,为这句话写下了注脚。在吴孟超看来,"一个好医生,眼里看的是病,心里装的是人。"仰望星空,宇宙中有两颗小行星,一颗是编号为8117的"袁隆平星",一颗是编号为17606的"吴孟超星"——两位科学家对人民对人类的贡献将永远为世人所铭记。  相似文献   

4.
正直面疫情、关键发声,17年过去,还得是他。有媒体评价钟南山,"有院士的专业、战士的勇猛,更有国士的担当"。17年前非典一役,敢医敢言让钟南山家喻户晓,也赢得了广泛的公众信任。而自那以后,但凡有急性传染病,广东省公布的防控组名单大多由他"挂帅"。即使年过八旬,也并不妨碍他走上抗击疫情的第一线。  相似文献   

5.
裘法祖院士离开我们已经6年了,今年12月6日是他诞辰100周年纪念日。我作为裘院士的学生,怀着万分沉痛的心情撰写短文以怀念“人民医学家”裘法祖院士,也让更多的年青医生更好地向裘法祖院士学习,向裘法祖院士致敬。  相似文献   

6.
正在拓扑学方面的重要贡献,让吴文俊跻身顶级数学家的行列。吴老取得了一系列原创性成就,这也让他的名字在宇宙星空中闪耀:第7683号小行星被永久命名为"吴文俊星"。赵孟养是吴文俊的大学同学。读书期间,吴文俊经常去赵家玩,而且一待就是一整天,在赵家下棋、看棋、吃饭。尽管吴文俊常常终日不发一言,但赵孟养似乎总能看穿他的心思。吴文俊回忆说,"我经常到他家里去。在他家里,我从来不说话,可是他总对我脑子里想什么,什么都知道。"对于吴文俊的数学特长,赵孟养也是刮目相看,从此一有机  相似文献   

7.
正王大珩是中国光学事业发展的开拓者和见证人,他见证了中国光学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发展,光学界普遍认为王大珩是名副其实的"光学之父"。在中国工程院副院长、中国工程院院士杜祥琬眼里,"中国光学之父"王大珩身上有着太多让人怀念的优点,本文就是他怀念王老的一篇文章:王大珩院士学识渊博,严肃认真,锲而不舍,献身国防,顾全大局。对晚辈谆谆教导,诲人不倦,言行皆为人师表。20世纪80年代,美国总统里根抛出SDI(星球大战)计划,紧接着欧洲提出"尤里卡"计划。面对国际上的高技术竞争与挑战,大珩先生感到忧心忡忡,心急如焚,认为  相似文献   

8.
正我们对月球的认识已经很深,月球的诞生、演变我们都很清楚,目前,如何开发将提上日程。宇宙航行之父康斯坦丁·齐奥尔科夫斯基说:"人类居住在地球上,地球是人类的摇篮,人类终将长大,离开自己的摇篮,奔向另外的天体。"2018年12月10日上午,在嫦娥四号探测器成功发射两天后,"嫦娥之父"、中国探月工程首位首席科学家欧阳自远院士,在西昌市接受了记者专访。采访中他说,中国人在长时间内都没有离开过地球,齐奥尔科夫斯基的那句话,说了有  相似文献   

9.
《科学大观园》2015,(6):4-6
<正>站在遥远的外太空,宇航员眼中的地球就像一个小小的脆弱绿洲,她再也不是我们所认为的宇宙中最大的东西。所有站在太空看过地球的人都说:"地球在茫茫无垠的宇宙中就像个‘蓝色小点',让人觉得急需保护。"本杰明·格兰特想让从未在太空旅行的人也对地球产生相同的感觉。他通过搜索谷歌地图,挑选出了既和人类、自然相关,又引人注意的最形象化的卫星图片,包括拥塞的大城市,极好的空旷荒野,巨大的采矿作业场景等。希望这些图片既可以帮  相似文献   

10.
8月18日,百度VR"希壤"平台让大家以炫酷沉浸方式参观了百度世界大会.此前,英伟达CEO黄仁勋在演讲中有14秒由数字合成的"虚拟人"代为出镜,以假乱真的效果让众人热议. 今年以来,"元宇宙"概念如花团锦簇般热闹,腾讯、字节跳动、Facebook、微软、谷歌等世界科技大厂纷纷入局.再经过扎克伯格、马化腾等大佬们的推波助澜,"元宇宙"的世界似乎已经打开了大门.科技与资本竞相逐梦,共识与分歧不断激荡,"元宇宙"诱惑之门徐徐开启.  相似文献   

11.
他是中国铁路运输工程领域唯一的一位双院士,他参与、推动和见证了中国高铁技术从无到有的全部发展历程,他是我国高铁领域的先驱科学家之一两院院士沈志云. 1929年,沈志云出生于湖南长沙.其父小学教师,其母家庭妇女.沈家并不富裕,兄长沈立芸是沈志云人生领路人.自幼父兄教育他,只有好好读书才能有出息.抱着这样的信念,沈志云读书非常用功.高中毕业时,湖南临近解放,沈志云一心想参加革命工作.兄长沈立芸派人去国师附中将沈志云"押"回家,让他复习备考大学,沈志云报考了唐山工学院、清华大学和武汉大学,皆被录取.最后按兄长的建议选择了唐山工学院,从此与铁路结下了一世之缘.  相似文献   

12.
《科学大观园》2021,(17):60-63
郑健龙院士,是一位科学家,也是一位传奇校长. 科研,是他的兴趣所在.一辈子致力于解决道路工程中的技术难题,攻克了被称之为"公路工程癌症"的膨胀土问题,"让全世界工程师从中受益";建立的公路沥青路面设计标准,指导了我国95%高速公路的建设;研发的高速公路养护管理智能化与路面维修技术,让高速公路的运营更加高效、更为快捷……  相似文献   

13.
正艾国祥院士是国家天文台原台长,我们国家著名的天体物理科学家。或许是小时候喜爱阅读武侠小说的缘故,长大后的艾国祥会不自觉地模仿儿时心目中的英雄侠客。他自比千里马,希望把所有的热情和才华献给中国的发展。现在让艾院士念兹在兹的是高铁网络通信问题。"高铁上不是有网络吗?""那是在京沪、京广、京津等人员密集线路,三大运营商每隔两三公里就建一个基站,用1000倍的能量向客户发信号。"艾院士解释,由于车厢的屏蔽  相似文献   

14.
《科学大观园》2021,(17):60-63
郑健龙院士,是一位科学家,也是一位传奇校长. 科研,是他的兴趣所在.一辈子致力于解决道路工程中的技术难题,攻克了被称之为"公路工程癌症"的膨胀土问题,"让全世界工程师从中受益";建立的公路沥青路面设计标准,指导了我国95%高速公路的建设;研发的高速公路养护管理智能化与路面维修技术,让高速公路的运营更加高效、更为快捷……  相似文献   

15.
正动画为儿童时期的我们打开了一扇扇想象的大门,而科幻与动画的完美融合,更让我们的梦想飘去未来,向宇宙的更深处进发。下面的几部优秀科幻动画,你看过哪些呢?星游记豆瓣评分:9.3剧情简介:"红魔鬼"麦林带领冒险者追寻传说中的彩虹海,但却无一人回来。多年过去,麦林的儿子麦当在地球上长大,他决心找到彩虹海。他  相似文献   

16.
正如想一窥宇宙中最古老的光,只需要调节老式电视机,让它偏离频道就行:屏幕上那些跳动闪烁的小雪花,就是被宇宙光子无休止地轰击的结果,这些光子诞生于大概138亿年前。它们在空间中向着四面八方均匀运动。这些平均温度为2.7开的光子构成了弥漫在整个宇宙中的辐射,被称为宇宙微波背景辐射(CMB)。这些光子的年代久远,因此CMB二维图人们被称为宇宙的"婴儿照",它为我们开启了  相似文献   

17.
他指导中医药全程介入新冠肺炎救治,主持研究制定的中西医结合疗法成为中国方案的亮点,为推动中医药事业传承创新发展作出重大贡献.他是"人民英雄"荣誉获得者张伯礼院士. "今天是方舱医院的最后一天,完成了历史阶段的任务.今天应该是值得纪念的一天."2020年3月10日,中央指导组专家组成员、中国工程院院士、天津中医药大学校长...  相似文献   

18.
<正>临时适居带米洛特有关大量消亡的假设阐述了适居带如何可以用空间进行测量,同时也可以用时间进行测量。根据他的假设,有关生命存在的"何时"与"何处"这两个问题同等重要。在此过程中,超新星也扮演了重要角色。在大炸弹孕育宇宙之时,新生的宇宙几乎完全由氢和氦构成。此时是  相似文献   

19.
《科学大观园》2021,(15):54-55
在宇宙中,有一颗被冠以中国科学家姓名的小行星——"林元培星",获此项殊荣的林元培,是中国工程院院士、上海市政工程设计研究总院(以下简称"市政总院")资深总工程师,他曾主持设计南浦、杨浦、徐浦、卢浦和东海大桥等项目,是中国著名的桥梁专家. 改革开放以后,党中央、国务院决定开发开放上海浦东,黄浦江上造大桥的重任,落在了当时市政总院总工程师林元培的肩上."在黄浦江上造大桥是市政总院三代总工程师的梦想.之前没有规划,前两代总工程师都没有这个机会,而我作为第三代总工程师是福气好,赶上了好时代."林元培说.  相似文献   

20.
正在实现"无条件安全"的通信方面,这世界上可能很少有人比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教授潘建伟更加执着了——即使是超期服役的卫星,他也要"吃干榨净"。6月15日,英国《自然》杂志在线发表了一篇题为"基于纠缠的千公里级安全量子加密"的研究论文,潘建伟团队联合牛津大学教授Artur Ekert,中科院院士、中科院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研究员王建宇团队,中科院微小卫星创新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