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科学大观园》2021,(11):10-11
科技创新、科学普及是实现创新发展的两翼,没有全民科学素质普遍提高,就难以建立起宏大的高素质创新大军.截至 2020年年底,全国实名注册科技志愿者104万人,志愿服务组织2.7万个,科普中国信息员达513万人. 一年来,各级科技志愿服务组织积极开展以弘扬科学精神、普及科学知识为主的活动.在日常科普内容基础上,突出应急科普,以科学的精神、方法和知识服务于人民群众的健康生活和安全生活,让更多的人相信科学、走近科学、传播科学.  相似文献   

2.
《科学大观园》2021,(11):10-11
科技创新、科学普及是实现创新发展的两翼,没有全民科学素质普遍提高,就难以建立起宏大的高素质创新大军.截至 2020年年底,全国实名注册科技志愿者104万人,志愿服务组织2.7万个,科普中国信息员达513万人. 一年来,各级科技志愿服务组织积极开展以弘扬科学精神、普及科学知识为主的活动.在日常科普内容基础上,突出应急科普,以科学的精神、方法和知识服务于人民群众的健康生活和安全生活,让更多的人相信科学、走近科学、传播科学.  相似文献   

3.
<正>他长年扎根教育和农村科普工作一线,多年如一日开展科普工作,充分发挥科技助学的作用,让科技成就梦想!在他的努力下,科普之花在寻乌县绽放,全县爱科学、学科学的氛围越来越浓厚。黄才发拿着无人机,正给学生讲解如何操作,却总感觉衣服被一下一下拉扯。回头看,是个小男孩,黄才发低头问道:"有什么事?"男孩怯生生  相似文献   

4.
<正>硬科普是对前沿科学技术背后的原理进行清晰的介绍,其意义在于影响那些有影响力和传播力的人,从而帮助公众对这些科学技术有更好的理解,同时遏制谣言的传播。“硬科普”这个概念是比较新的,此前相关的报刊、文章里也有提到,但是各自表述、理解很不一样。我想和大家一起来探讨的是,我们怎么去理解“硬科普”这个概念,硬科普的科普效果又该如何进行评价。  相似文献   

5.
现状:四大难题困扰科学普及几乎每个北京人都还清晰地记得,2002年霍金来京演讲所掀起的热潮。中国科协一位工作人员认为,霍金热充分说明了公众迫切地需要与世界顶级科学家面对面交流的机会,也说明我们的科普工作还没做到家,没有提供更多像这样的机会。这位工作人员谈道,和先进国家相比,我国的科普工作仍有相当大的差距。这种差距表现在四个方面:首先是公民科学素质偏低,2001年中国公众科学素养调查结果显示,我国每千人中只有14人具备基本科学素养,这一比例仅为美国的1/23、欧盟的1/15。其次,科普工作发展很不平衡,专业科普场馆投入经费不足,造成科技展馆少,展示手段落后。据了解,全国现有科技  相似文献   

6.
当代中国的科学传播有三个名称:科普、科技传播和科学传播,分别代表科学传播的三个群体和三种模式。由中国科协所主导的科普是主流和正统,拥有国家主义、功利主义、科学主义三重特征,近20年来有边缘化趋势。科技传播的研究者主要是传播学家,主要关注传播手段和传播效率,与科普理念没有冲突。科学传播的倡导者主要是科学史家和科学哲学家,挑战主流和正统科普的三大意识形态。以北大科学传播中心为标志,形成了中国科学传播的批判学派。三种模式仍然处在剧烈的互动和融合过程之中。  相似文献   

7.
论科普的立场与科学传播的信条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科学技术普及除了国家立场和科学共同体立场外,还可以设想一种个体公民立场,这三种立场与三种科普模式有大致对应关系,其中传统科普对应于国家立场,公众理解科学对应于科学共同体立场,而面向公众的科学传播对应于个体公民立场.作为科普新形态的科学传播,也有自己的若干信条.  相似文献   

8.
提起人体科普图书,你会想起什么?冷冰冰的肌肉解剖图、吓坏人的骨骼模型、味如嚼蜡的教科书?其实,有这么一本有趣、好玩又全面的人体百科全书——《DK打开我自己》,会让读者拥有全新的阅读体验. 场景化体验.时下大热的"场景教育",依托于孩子熟悉的各类日常场景:学校、家庭、公园、餐厅、博物馆、城市等,每时每刻都发生着有趣的故事...  相似文献   

9.
张璐 《科学大观园》2021,(12):72-73
科学,一个"高冷"的领域,常常让人难以靠近. 但如果换一种打开方式,说不定你会发现"想象不到的快乐". 中科院物理所M楼的一间大实验室里,剪刀、护目镜、磁铁、灯泡、胶水等应有尽有,平时泡在实验室的研究生,随手抄起几件物品,就能设计出一个小实验,和网友一起探索科学的奥秘. 这里是物理所科普节目的录制现场.在年轻人活跃的B站,一群由20多岁的硕士、博士组成的科普团队,化身成深受网友追捧的UP主——"二次元的中科院物理所".  相似文献   

10.
正从"反转斗士"到支持转基因,马克·林纳斯经历了怎样的心路历程?近日,他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自己从气候变化的争论中看到了自己"反转"的不科学之处,并感叹让更多公众相信科学是一件困难的事。2018年6月,英国科普作家马克·林纳斯(Mark Lynas)发表了新书《科学的种子:为什么我们在  相似文献   

11.
<正>近年来,全国科普场馆加快建设,因地制宜深化展陈设计,推动资源共享,讲好科普故事,为更多人打开科学的大门,助力提升全民科学素养。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指出,要广泛开展科学普及。科普在帮助公众建立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提高公众的科学素养和科学判断能力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最新数据显示,我国公民具备科学素质的比例达到14.14%,相比2022年的12.93%,增长了1.21个百分点。作为国家科普教育基地的组成部分,科普场馆正发挥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2.
科学文化建设拓展了传统科普工作范畴,成为未来国家科普能力建设的新目标。建设科学文化的目的是促进科学共同体的"内部文化"转变为社会公众的一种"公共文化"。对于中国的科学文化建设,需要从国家文化复兴战略的角度加以统筹规划,实施科学文化服务的供给侧改革,推动公益性科普事业和经营性科普产业的协同发展,塑造科学文化生态。  相似文献   

13.
本文考察了建国50余年来中国提高公众科学素质举措的历史,并按照时代特征和举措特点将其分为六个时期,每个时期科普事业的形态都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这些因素包括:生产需要,意识形态,科学本身,乃至国际潮流.本文并认为在中国存在着从传统的科学技术普及向公民科学素质建设的转变,纵览历史与现状,传统科普和科学素质建设存在七点显著区别.  相似文献   

14.
正中国人重视家庭,重视家族。在中华民族的历史上,家谱是影响人数最多、影响时间最长、影响面最广的书籍之一。最早的家谱——家谱只是人们最常用的说法。在某种意义上讲,家谱是人另一种意义上的"身份证",一种证明自己家族归属的身份证明。根据记载族群的范围与家谱属性的不同,较常见的名称还有宗谱、族谱、家乘、  相似文献   

15.
<正>科学启蒙教育并非给孩子灌输知识,而是要激发孩子的好奇心,培养他们对科学和自然的兴趣。儿童文学、绘本和科普百科是童书市场的三驾马车。科普绘本的出现,融合了绘本的易读性与科普的知识性,是一个很受读者欢迎的类别。有这样一套最新出版的《萌眼看世界》原创自然科普绘本系列,可以说是近年来难得一见的新秀佳作。  相似文献   

16.
《科学大观园》2015,(3):12-13
<正>新年伊始,很多人都希望在新的一年里,有好运、有事业、有财气...但更重要的是"有健康"。如何才能在新的一年里健康相随?记住这些建议,让你全年健康无忧。科学饮食想要一年不生病,首先就要吃得好!一个好的生活方式,最切实可行的就是从饮食做起。戒烟限酒科学表明,戒烟可明显降低心脑血管病、癌症等疾病的风险。戒烟的技巧包括:戒烟从现在开始,下决心,定计划;丢弃所有烟  相似文献   

17.
微软的女性很COOL,她们一般都是一身冷色调装束;微软的女性很IN,她们研究的都是最前位的东西。对于她们来说,“三八”妇女节是难得的休息机会,她们也可以去购购物、去放放松……但是,这份轻松只有半天。因为身处微软,每天意味着不进则退。让计算机说话的初敏走进初敏的办公室,感觉就是一个字:“乱”。办公桌上除了一台台式计算机,还有一个笔记本电脑。书籍也是或开或合地散放在桌子上。不过,初敏的书籍似乎与计算机没有关系,有什么《汉语韵律句法学》、《汉语节律学》等。但是,听了她的笔记本电脑读的新闻,也就明白这些书籍对她的重要。一段新  相似文献   

18.
通过分析日本科普政策、科普奖励制度的形成和发展过程,对日本科普奖励制度的历史分期、实施规范、授奖事例进行了考察。探究了日本科普奖励制度、科普政策和科普实践的内在关联、科普政策和奖励制度形成的社会背景、科普奖励制度对科普实践的推动作用以及科学与社会之间的关系。论证了日本的科普政策和实践从科普到公众理解科学及科学传播的转向过程。  相似文献   

19.
公众理解科学是20世纪中期西方兴起的现代科普形式。但认真分析这种科普类型,不难发现其基本理论已先期存在于英国著名科学社会学家J.D.贝尔蚋的著作里。本文分析贝尔纳在传统科普讲解科学向现代科普理解科学嬗变中的历史作用,指出他的科普思想有着明确的公众理解科学取向,他不愧是现代科普公众理解科学的理论奠基人。  相似文献   

20.
《科学大观园》2010,(21):32-34
<正>对人类而言,未来有哪些令人瞩目的事件将会发生呢?《环球科学》(著名科普杂志《科学美国人》中文版)挑选出12个可能发生的重大事件,并评估了它们在2050年前发生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